测重力加速度
- 格式:doc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5
物理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到的重力作用所产生的加速度。
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多种,如自由落体法、摆动法、弹射法等。
本文将介绍自由落体法和摆动法两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自由落体法自由落体法是通过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垂直高度,来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 垂直高度计(测量下落高度)- 秒表(测量下落时间)实验步骤:1. 将垂直高度计固定在墙上,并调节好垂直度。
2. 让待测物体从垂直高度计的顶端自由落下。
3. 同时启动秒表,并在物体触碰到地面时停止计时。
4. 记录下物体自由落下所用的时间t。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h = 1/2 * g * t^2,其中h为下落高度,g 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时间。
由此可得:g = 2h / t^2重复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结果。
摆动法摆动法是通过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来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 钟摆(保证长度和质量的准确性)- 秒表(测量振动周期)实验步骤:1. 将钟摆置于水平位置,并释放使其作简谐振动。
2. 同时启动秒表,并记录下钟摆作一次完整振动所用的时间t。
根据简谐振动的周期公式:T = 2π√(L/g),其中T为振动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由此可得:g = 4π^2L / T^2重复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结果。
总结物理实验中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了常用的自由落体法和摆动法。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并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这些方法测量得到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附注:重力加速度通常被定义为9.8米/秒^2。
然而,实际测量中可能会存在误差,因此通过实验来确认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的准确数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原理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每秒钟增加的速度。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常用方法是利用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特性。
在测量过程中,首先选择一个质量较小且形状较规则的物体作为自由下落物体。
然后,将该物体从一定高度释放,观察其自由下落的过程。
利用物体自由下落的特性,可以获取到它在不同时间点的下落距离。
为了准确测量下落距离,需要使用一台精密的计时器。
当自由下落物体开始下落时,启动计时器,当物体触及地面时,停止计时器。
通过计算物体下落所用的时间和对应的下落距离,可以得到重力加速度的值。
在实际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在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然后取平均值。
同时,还需要注意消除一些可能的干扰因素,比如空气阻力的影响和下落物体与支撑平面之间的摩擦力等。
总而言之,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是利用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特性,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下落距离和所用的时间来计算得到。
将多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重力加速度数值。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引言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在物理和工程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和一些常见的测量设备。
重力加速度的定义重力加速度(g)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由下落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速度增加值。
它是一个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方法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自由落体法自由落体法是最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自由下落,通过测量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物体从一个固定高度上释放,并同时启动一个计时器; 2. 当物体落到地面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落时间; 3. 根据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使用公式 $g =\\frac{2d}{t^2}$ 计算重力加速度。
平衡法平衡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一个物体在天平上的质量变化来推断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待测物体放在一个天平上,记录物体的质量; 2. 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同条件的实验来测量天平上物体的质量; 3. 根据物体在天平上质量的变化,使用公式 $g = \\frac{\\Delta m}{m}$ 计算重力加速度。
弹簧法弹簧法是一种利用弹簧的弹性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弹簧受到重力和弹性力的平衡关系,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重力加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一个质量小于或等于弹簧的质量挂在弹簧上,记录弹簧的伸长量; 2. 移除挂在弹簧上的质量,记录弹簧的初始长度; 3. 根据弹簧的伸长量和初始长度,使用公式 $g = \\frac{k}{m}$ 计算重力加速度,其中g为弹簧的弹性系数,g为挂在弹簧上的质量。
常见的重力加速度测量设备除了以上提到的测量方法,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设备。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设备。
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方法二(测重力):用天平测一物体质量,质量为m ,将其挂在弹簧秤下,平衡后,读数为G.利用公式G=mg 得g=m G . 方法三(圆锥摆测量法):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刻度尺测量出h ,用秒表测出摆球转n 次所用的时间t ,摆球的角速度为ωt
n 2π 仪器:刻度尺,秒表,单摆
方法四:(打点计时器测量):布置好仪器,使重锤作自由落体运动,多次实验,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O ,取一末点P ,用刻度尺测出OP 距离为h ,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h=21
g t²得g=²
t h 2 方法五:(万有引力测量):若已知地球半径与地球自转周期 F=m ²R GM =mg=m ²²4T R π则g=²²4T R π。
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的详细步骤与注意事项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所有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加速度,对物体的下落速度和特定的运动学实验来说至关重要。
进行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理规律,同时也是学习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技巧的绝佳机会。
本文将介绍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的详细步骤与注意事项。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自由落体的下落时间和距离,计算重力加速度的精确值,并探究重力加速度是否与其所作用物体的质量有关。
二、实验器材1. 一支光滑的竖直直尺2. 一枚小球3. 一台计时器4. 一块纸板5. 一台电子秤三、实验步骤1. 设置实验环境将计时器保持在竖直直尺的底部,并确保其位置固定。
将纸板放在竖直直尺的顶部,作为小球下落的起点。
2. 准备实验数据使用电子秤测量小球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确保质量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测量a. 将小球从纸板上释放,启动计时器记录下落所用的时间t1。
b. 重复操作3次,记录每次的下落时间。
c. 记录小球下落的距离h1。
可以使用直尺测量竖直直尺的高度,或者利用数值尺等测量工具来准确测量。
4. 数据处理a. 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
加速度g可通过公式g=2h1/(t1^2)计算得出。
b. 计算测量数据的标准差,以评估测量值的精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 分析与讨论a. 比较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和已知的标准重力加速度9.8 m/s^2的差异。
探究差异的原因。
b. 讨论小球的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对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值是否产生影响。
四、注意事项1. 实验环境应该避免风力和其他干扰因素,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
2. 在进行实验测量时,要保证小球的下落路径是垂直的,以避免测得的数值偏差。
3. 在计算重力加速度时,取多次实验测得的数据的平均值,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4.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尽量使用更为精确的仪器,如数值尺,以减小误差的存在。
5. 在进行测量之前,检查并校准计时器以确保其精确度。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学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下落高度 h 与下落时间 t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h =\frac{1}{2}gt^2\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
通过测量下落高度 h 和下落时间 t,就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g 的值:\g =\frac{2h}{t^2}\三、实验仪器1、电磁打点计时器2、纸带3、重锤4、铁架台5、直尺6、交流电源四、实验步骤1、将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纸带穿过计时器的限位孔,把重锤通过纸带与电磁打点计时器连接好。
2、接通交流电源,让重锤自由下落,同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3、取下纸带,选择点迹清晰且间距较大的一段纸带,标上计数点0、1、2、3、4、5……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 秒。
4、用直尺测量出各计数点到起始点 0 的距离 h1、h2、h3、h4、h5……5、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下落时间 t1、t2、t3、t4、t5……6、利用公式\g =\frac{2h}{t^2}\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重力加速度 g1、g2、g3、g4、g5……7、求出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测量的最终结果。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以下是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计数点|下落高度 h(cm)|下落时间 t(s)||::|::|::||0|000|000||1|190|004||2|780|008||3|1770|012||4|3160|016||5|4950|020|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各计数点对应的重力加速度:\g1 =\frac{2×190×10^{-2}}{(004)^2} = 950 \,m/s^2\\g2 =\frac{2×780×10^{-2}}{(008)^2} = 975 \,m/s^2\\g3 =\frac{2×1770×10^{-2}}{(012)^2} = 986 \,m/s^2\\g4 =\frac{2×3160×10^{-2}}{(016)^2} = 988 \,m/s^2\\g5 =\frac{2×4950×10^{-2}}{(020)^2} = 988 \,m/s^2\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为:\g =\frac{950 + 975 + 986 + 988 + 988}{5} = 978 \,m/s^2\六、实验误差分析1、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不稳定,可能导致测量的时间间隔存在误差。
物理实验方案测量重力加速度引言:重力加速度是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一般用g 表示。
测量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实验中常见的一项基础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在自由下落中的加速度来确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自由下落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
实验仪器:1. 下落时间测量装置2. 直尺3. 记号笔4. 计时器5. 物体(如小球、纸片等)实验原理:根据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学公式,可以得到下落时间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h = 1/2 * g * t^2其中,h为下落高度,t为下落时间,g为重力加速度。
实验步骤:1. 搭建下落时间测量装置:将直尺垂直插入地面或放置在水平台面上,使其稳固不动。
2. 在直尺上选择一个固定的起点作为下落物体的起始位置,使用记号笔在该起点处标记。
3. 将物体从起点位置自由下落,并同时启动计时器。
4. 当物体触地时,立即停止计时器,记录下落的时间t。
5.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注意事项:1. 在选择物体时,要保证物体较小,形状较规则,并且密度均匀,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准确记录下落时间,避免人为误差的产生。
3.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次数应尽可能多,取平均值以降低随机误差。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步骤中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下落高度与下落时间之间的关系为:h = 1/2 * g * t^2。
可以通过记录多组下落高度与对应的下落时间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实验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通过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并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对于理解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重力作用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实验和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求重仪(简谐振动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计时器、直尺、金属球。
实验原理:重力加速度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一般用符号"g"表示。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获得的速度每秒增加的数值。
在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约等于9.8 m/s²,常用符号9.8 m/s²表示。
实验步骤:步骤一:调整求重仪将求重仪放在平稳的水平台上。
打开求重仪的仪器开关,待显示屏上数字稳定后,按下“归零”键将仪器归零。
步骤二:测量基准长度用直尺测量求重仪上方固定支架和下方测重支架之间的距离,记录为L₀。
步骤三:测重将金属球放在求重仪下方的测重支架上。
等待一段时间使求重仪显示屏上数值稳定后,按下“测重”键,记录显示屏上的测重数值为F。
步骤四:计时按下计时器的启动键,同时用手指轻轻拉开金属球使其离开测重支架,开始自由下落。
步骤五:停止计时当金属球下落到一定高度时,按下计时器的停止键,记录下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t。
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一:计算金属球的重力根据测重结果F,计算金属球受到的重力G=F。
数据处理二:计算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t将记录下的时间t转化为秒。
数据处理三:计算重力加速度g本实验中,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y=1/2gt²,可以得到g=2y/t²,其中y是自由下落的距离,即y=L₀-L。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金属球受到的重力、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以及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对于金属球受到的重力,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数值与金属球的质量成正比。
即金属球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对于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观察到当自由下落距离相同时,时间也是相等的。
这符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我们可以发现它接近于9.8 m/s²,这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数值相近,说明实验结果比较准确。
物理实验教案: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一、引言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实验。
重力加速度是指地球上物体自由下落时受到的常数加速度。
通过精确测量重力加速度,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质量、运动以及万有引力等基本物理概念。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包括简单重锤法、摆线法和自由落体法。
二、简单重锤法1. 实验原理:简单重锤法是最常见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了铅垂线上的等分现象来测定地球表面上任意两个点之间的高度差。
2. 实验步骤:①在待测高度差处同时放置两个金属片;②释放金属片并用秒表计时,记录金属片下落经过固定距离所需的时间;③通过计算得到所需的高度差。
三、摆线法1. 实验原理:摆线法通过测量自由悬挂的摆线在不同长度时周期变化的方法来估算重力加速度。
2. 实验步骤:①悬挂一个小球,并使其自由摆动;②测量不同长度下的周期,即从小球最高一点振至该位置再返回所需的时间;③通过周期与长度的关系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
四、自由落体法1.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法是测量重力加速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实验利用了自由下落物体在垂直方向上匀加速运动的特性。
2. 实验步骤:①首先设置一个竖直高度为h的垂直导轨,在导轨底部放置一个接触开关;②让铅球从导轨顶部自由下落,通过接触开关记录其通过时间;③重复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通过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计算得到重力加速度。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环境要保持稳定,避免风力或其他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2. 测量设备要准确校准,并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以提高数据可信度;3. 在使用悬挂物进行摆线法实验时,要确保摆线长度合适,以获得准确结果。
六、实验误差和改进措施1. 实验误差来自于测量设备的精确度、实验操作的不准确等因素;2. 可通过增加重复实验次数、提高仪器精度和改进实验操作来减小误差。
七、应用与意义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物理教育中具有广泛应用。
学生通过亲自进行实验,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还能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物理实验教案: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一、引言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描述了任何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可以去探索并验证地球重力场的特性以及地球的质量和大小。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分别是自由落体法、摆钟法和振动法。
二、自由落体法自由落体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它基于物体在自由下落的情况下,重力是唯一的作用力,可以利用物体的下落时间和下落的距离来计算重力加速度。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个垂直平整的垂直墙面,并在墙上标记出不同高度的刻度线。
2. 使用一个计时器,测量同一个物体自上而下自由下落所用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3.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然后计算出平均下落时间。
4. 根据下落距离和平均下落时间,计算重力加速度。
公式为g = 2h/t²,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h为下落距离,t为下落时间。
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可以得到准确的重力加速度数值。
三、摆钟法摆钟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它基于摆钟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通过测量摆钟的周期来获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个简单的摆钟,例如一根线和一个小球,使其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摆动。
2. 使用一个计时器,测量摆钟的完整周期,并记录下来。
3.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然后计算出平均周期。
4. 根据重力加速度与周期的关系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
公式为g = 4π²L/T²,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L为摆钟的线长,T为周期。
通过多次实验,可以得到准确的重力加速度数值。
四、振动法振动法是一种用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它基于弹簧振子或简谐振子在重力作用下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通过测量振子的周期来得到重力加速度。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个弹簧振子或简谐振子,并固定在一个平面上。
2. 使用一个计时器,测量振子一个完整周期所用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3.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然后计算出平均周期。
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引言:重力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力之一,它对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重力加速度(g)是指在自由落体中物体下落的速度随时间增加的速率。
理解和测量重力加速度对于物理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包括物理定律、实验准备和过程,以及实验在其他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和专业性角度的讨论。
一、简述牛顿第二定律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F = m * a,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在自由落体实验中,只存在一个合力,即重力,所以F = m * 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准备和过程:1.实验设备:进行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首先需要准备以下设备:a. 落体装置:一种常见的落体装置是使用一个垂直竖直的导轨,并在导轨上放置一个可移动的小车。
b. 停止计时器:用于测量物体下落所需的时间。
2. 实验步骤:a. 将小车放置在导轨的顶端并让它自由下落。
b. 启动停止计时器,当小车到达导轨底部时停止计时。
c.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d. 记录每次实验的下落时间。
3. 数据处理和计算:a. 利用测得的下落时间和已知的下落距离,可以计算出物体下落时的平均速度。
b.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 * a,确定所施加合力的大小。
c. 根据F = m * g,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
三、实验应用和专业性角度的讨论:1. 应用领域: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在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a. 物理教学: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b. 地球科学:测量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可以帮助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等。
c. 空间工程:了解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对于设计和发射卫星、探测器和其他航天器很重要。
2. 专业性角度的讨论: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也可以从专业性角度进行讨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排除误差: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排除各种误差,如空气阻力、人为操作误差等,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引言:重力加速度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产生的加速度,在物理实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测量重力加速度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进行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设备进行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需要以下设备:1. 脉冲激光干涉仪:用于测量自由落体过程中的时间间隔。
2. 万能计时器:用于准确测量时间间隔。
3. 高精度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4. 保温箱:用于保持实验环境的恒温。
5. 直尺和量角器:用于测量实验装置的尺寸和角度。
6. 高度计:用于测量自由落体的高度。
二、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确保实验环境温度稳定,并使用保温箱保持恒温。
b. 将脉冲激光干涉仪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并确保其稳定。
c. 校准脉冲激光干涉仪,以确保其准确度。
d. 准备好所有需要使用的设备。
2. 实验装置搭建:a. 将脉冲激光干涉仪的一端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使其水平且稳定。
b. 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实验装置的尺寸和角度,并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c. 将需要进行重力加速度测量的物体固定在实验装置上,并确保其位置稳定。
3. 开始实验:a. 将脉冲激光干涉仪的另一端固定在自由落体物体的上方,并使其水平。
b. 将实验装置上的物体从一定高度释放,记录脉冲激光干涉仪的读数。
c. 使用万能计时器准确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间隔。
d.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度。
4. 数据处理:a. 根据测得的自由落体时间间隔计算重力加速度。
公式为:重力加速度 g = 2h / t^2,其中 h 为自由落体高度,t 为自由落体时间间隔。
b. 根据实验室温度修正重力加速度的值。
三、注意事项1. 实验环境的温度应保持稳定,因为温度的变化会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2. 实验装置的搭建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装置的稳定,避免外力的干扰。
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十种方法
重力加速度是指重力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的垂直于大地表面的加速度强度,它可用于测量地面运动的速度。
一般来说,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方法,另一类是光学法/传感器法。
下面介绍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十种方法。
一、物理方法
主要包括三种方法:
1.重力计:是一种测量重力和加速度的仪器,它由一个重力梁和一根灵敏的重力线组成,可用来测量某一方向上加速度变化。
2.机械方式:它利用一个活动台座,活动台座通过变形传感器,将重力变化信号转换成压力变化,从而测量重力加速度。
3.磁法:磁法的测量原理是利用旋转的磁场在加速度变化时产生的力,从而测量重力加速度变化。
二、电学/传感器法
1.气体压强计:气体压强计是一种基于静压差准则原理的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测量重力中椭圆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并利用振动和变形分析技术测量物体的弹性变化。
3.磁力计:磁力计是一种利用磁力矩原理发现和测量物体运动的传感器,能够有效检测重力加速度变化。
5.减衡法:减衡法是利用受气体压强和运动压强影响的空腔内及外壳体内同步拉力变化,测量重力加速度变化的方法。
6.气动变幅:采用气动变幅法的传感器,可以利用受加速度影响的气动曲面变化实现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这是一种可靠的控制方法。
7.压电陶瓷技术:压电陶瓷技术的传感器,利用压电陶瓷的性质,在接受外界加速度时,能够反应变化,测量重力加速度变化。
以上就是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十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使用场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八种方法
测量重力加速度有八种方法,它们分别是:
1.掉落法:利用物体掉落的过程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2.摆动法:利用物体摆动的过程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3.滑动法:利用物体滑动的过程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4.悬挂法:利用物体悬挂的过程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5.磁力计法:利用磁力计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6.重力仪法:利用重力仪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7.加速度计法:利用加速度计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8.GPS法:利用GPS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上述八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测量重力加速度,它们各有优劣,有的方法更精准、灵敏,有的方法更简单、实用,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八种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设计性实验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重力加速度g 是一个反映地球引力强弱的地球物理常数,它与地球上各个地区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及地下资源的分布有关,一般说来,两极的g 最大,赤道附近的g 最小,两者相差约1/300。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在理论、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课题
1、测定本地区重力加速度g 值,测量结果至少有4 位有效数字,并要求百分误差小于1%。
2、试比较各种实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讨论各种实验测量方法中,哪些量可测得精确?哪些量不易测准?并说明如何减小或消除影响精确测量的各种因素等。
可选择的仪器
单摆、三线摆、复摆、圆球、重锤、米尺、游标卡尺、光电门、数字毫秒计(手机秒表代替)、杨氏模量测量仪等。
设计方案举例: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很多,有单摆、复摆、开特摆、三线摆、气垫导轨法和自由落体仪法等等,它们各有特点。
下面例举几种比较典型的方案。
方案一、单摆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进一步熟悉根据什么以及如何选择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2、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g 值;
3、分析受力情况,讨论误差原因,评价测量结果。
二、实验原理
单摆是用重量可忽视的细线吊起一质量为m 的小重锤,使其左右摆动,当摆角为θ时,重锤所受合外力大小sin =-f mg θ(图1),其中g 为当地的重力
加速度,这时锤的线加速度为sin -g θ。
设单摆长为 L ,则摆的角
加速度 sin /=-g L αθ。
当摆角很小时(小于 5°),可认为 ,这
时sin ≈θθ,即振动的角加速度和角位移成比例,式中的负号表示
角加速度和角位移的方向总是相反。
此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振动。
从理论分析得知,其振动周期 T 和上述比例系数的关系是
2=T π
ω,所以 2=T (2),式中L 为单摆摆长,是摆锤重心到悬点的距离, g 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将测出的摆长L 和对应和周期 T 代入上
式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之值。
又可将此式改写成 2
24=L T g
π ,这表示2
T 和L 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如果针对各种摆长测出各对应周期并绘制图线,则可从图线的斜率求出 g 值。
三、方案的实施:
⑴ 选择仪器:单摆、支架、小球、细线、游标卡尺、米尺、光电门、秒表、铁架台等。
⑵ 操作步骤:
① 制作单摆;
②按实验内容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表格;
③测出相关的数据,填入相关表格;
④改变摆长,再重复测量,测绘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曲线。
⑶ 数据处理:
A 、计算法
①计算出平均测量值g ;
②根据珠海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公认值g = 9.7882/m s ,求出相对不确定度g E ,并求得测量结果为:=±∆g g g (其中∆=⋅g g E g )
B 、直线拟合法: 由式(2)可知,2T 和 L 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用2T —L 直线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 。
四、分析讨论题:
1、摆长是指哪两点距离?如何测量才能减小误差?
2、如何测量单摆周期?为什么计算周期个数时应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3、根据间接测量误差传递公式,分析哪个物理量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影响最大?
4、单摆在摆动中受到空气的阻尼后,振幅会越来越小,试问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
方案二、复摆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进一步熟悉根据什么以及如何选择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2、利用复摆测定重力加速度g 值;
3、分析受力情况,讨论误差原因,评价测量结果。
二、实验原理:
一个围绕定轴摆动的刚体就是复摆。
当复摆的摆动角θ很小时,复摆的振动可视为简谐振动。
根据转动定律有
22=-=-d mgb J J dt
θθβ
即
220+=d mgb dt J
θθ 可知其振动角频率
=
ω 角谐振动的周期为
2=T (1) 式中J 为复摆对回转轴的转动惯量;m 为复摆的质量;b 为复摆重心至回转轴的距离;g 为重力加速度。
如果用J c 表示复摆对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根据平行轴定理有
2=+c J J mb (2)
将式(2)代入式(1)得
2=T (3) 以b 为横坐标,T 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测得b 、T 数据,绘制以质心为原点的T -b 图线,如下图所示。
左边一条曲线为复摆倒挂时的''-T b 曲线。
过T 轴上1=T T 点作b 轴的平行线交两条曲线于点A 、B 、C 、D 。
则与这4点相对应的4个悬点'A 、'B 、'C 、'D 都有共同的周期T 1。
设1'=OA b ,2'=OB b ,1''=OC b ,2
''=OD b ,则有
122==T 或
122==T 消去c j ,得
122==T (4) 将式(4)与单摆周期公式相比较 ,可知与复摆周期相同的单摆的摆长
L '11'=+b b 或 L '22
'=+b b ,故称11'+b b (或22'+b b )为复摆的等值摆长。
因此只要测得正悬和倒悬的T -b 曲线,即可通过作b 轴的平行线,求出周期T 及与之相应
的11'+b b 或22
'+b b ,再由式(4)求重力加速度g 值。
复摆的周期可以测得非常精确,但直接测量摆长 L 相当困难,
一是重心G 的位置不易确定,重心到转轴的距离b 难以精确测定;二是复摆不可能做成密度均匀的理想形状,其J 难以精确计算。
不
过,可以利用复摆的共轭特性来间接测量等值摆长'L 较方便。
复摆的共轭特性是指在重心G 的两旁总可以找到两个共轭点O
和'O (与重心三点共线),当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等效摆长 'L 时,
以O 为悬点的摆动周期和以'O 为悬点的摆动周期正好相等。
根据复摆的这一共轭特性,只要能找到T = T ′的两个点O 和'O ,
测出其间距OO′就可得到与复摆周期T相对应的等效摆长'L。
二、方案实施:
(1)仪器:自制复摆实验仪(合适带孔木板或瓷片)、打孔机、数字毫秒计(手机秒表),光电门、刻度尺、游标卡尺、铁架台等。
(2)操作:
①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先测出它在某个小孔处的周期T,并从摆杆上直接读出悬点到摆杆中心的距b;
②找到第一步时的悬点(小孔)关于摆杆重心的对称点(小孔),然后测出摆动周期T′
③重复①、②步,测6--8 个对称小孔。
填表
(3)数据处理
①在坐标纸上绘制周期T与悬点位置b之间的关系曲线;
T的直线MN,它与T~b曲
②在坐标图上作一条T=
i
线有a、b、c、d 四个交点(其中a 与c 共轭、b 与d 共轭);
T相对应的等效摆长'L
③由交点坐标计算与复摆周期
i
④由(4)式算出g
E,并求⑤根据珠海地区重力加速的公认值g = 9.788m/2s,求出相对不确定度
g
E. g)
得测量结果g = g ±Δg(其中Δg =
g
说明:此法测量误差太大,不能符合设计要求,可能的原因有:
1 在实验中,复摆的摆动不能很好的控制在同一平面摆动;
2 实验前没有很好的调节复摆对称。
3复摆摆动可能幅度过大。
4实验中阻尼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