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与千克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5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克和千克的知识点总结
一、克和千克的认识。
1. 概念。
- 克(g)和千克(kg)都是质量单位。
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通常用于计量较轻的物品,像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千克是比克大的质量单位,用于计量较重的物品,例如两袋盐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2. 单位换算。
- 1千克 = 1000克。
这是克和千克之间的基本换算关系。
例如,如果有3000克的物品,换算成千克就是3000÷1000 = 3千克;如果有5千克的物品,换算成克就是5×1000 = 5000克。
3. 生活中的应用。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物品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描述。
- 计量较轻的物品,如小零食(一片薯片大约重几克)、药品(一片药可能重零点几克)等用克作单位。
- 计量较重的物品,如人的体重(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可能是几十千克)、一袋大米(通常是5千克、10千克等)、水果(一箱苹果可能重5千克)等用千克作单位。
- 在购买商品时,我们也会看到商品标签上标注的质量单位,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商品的重量信息。
例如,在超市购买糖果,可能会看到标签上写着“每袋糖果500克”;购买大米时,会看到“10千克装”等字样。
4. 称量工具。
-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
天平通过比较两边物体的质量来确定物品的重量,当两边平衡时,说明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
例如,在实验室中称化学药品的质量,就会用到天平。
- 称较重的物品,一般使用台秤或电子秤。
在菜市场,菜贩会用台秤称蔬菜、肉类等物品的重量;在商店里,电子秤可以快速准确地称出商品的质量,如称水果、干货等。
8 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指导】本单元内容可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知道物品有多重要用秤去称,从商品的包装标示可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要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第二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时可多为学生提供几种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为了和国际接轨,向学生介绍千克可以用“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约是1克、1千克的物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三层:为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秤,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些常见秤的数值,巩固实际测量经验及质量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2解决问题…………………………………………………………………1课时3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情景导入】介绍工具,引入课题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一、引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到克和千克两个单位来描述物品的重量。
但是,对于这两个单位,很多人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和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转换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什么是克和千克?
1. 克:克是一个小单位,常用于测量较小的物品的重量。
其定义为1克等于物品质量为1千克的1/1000。
2. 千克:千克是一个大单位,常用于测量较大物品的重量。
其定义为1千克等于1000克。
三、两者的转换
1. 克转千克:将克数除以1000即可得到对应的千克数。
例如,4000克 = 4千克
2. 千克转克:将千克数乘以1000即可得到对应的克数。
例如,3.5千克 = 3500克
四、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在购物中
在超市或商场购物时,我们通常会看到商品的重量标示,有的是用克表示重量,有的是用千克表示。
在做选择时需要注意分辨,以免误选或计算不便。
2. 在食品的烹饪中
在做菜时,常常需要按照食谱中的要求称出食材的重量,以保证菜品的味道和口感。
通常情况下,需要用到克和千克单位。
3. 在药品的使用中
在量取药品时,往往需要按照医生开具的剂量称取药品的重量,并且需要按照克和千克的单位来进行计算,并且有些药品剂量非常小,需要用到毫克或是微克单位。
五、结语
克和千克是描述重量的基本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广泛。
了
解它们的定义、转换以及应用,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避免因为重量单位的错误而带来的麻烦和损失。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能恰当地选择质量单位。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思维能力,他们对于质量单位并不陌生,但是在具体操作和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内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能够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能够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教学难点: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2.新课导入: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1千克=1000克。
3.实际操作:让学生带来一些物品,如水果、文具等,进行称重,感受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不同物品的质量。
重量单位的认识与换算重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力量大小,是衡量物体质量的一种物理量。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重量单位来进行衡量和换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重量单位的认识与换算方法。
一、公制重量单位1. 克(g):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的质量单位,是最常见的小重量单位之一。
1克等于0.001千克。
2. 千克(kg):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质量单位,也是最常见的重量单位之一。
1千克等于1000克。
3. 吨(t):是国际单位制中的较大质量单位,通常用于衡量重量较大的物体,如汽车、船只等。
1吨等于1000千克。
二、英制重量单位1. 盎司(oz):是英制质量单位,常用于衡量食物的重量。
1盎司约等于28.35克。
2. 磅(lb):是英制质量单位,常用于衡量人体体重和物体重量。
1磅约等于0.4536千克。
3. 镑(cwt):是英制质量单位,通常用于衡量较大的物体和货物。
1镑等于112磅。
4. 吨(ton):是英制质量单位,用于衡量更大质量的物体,如货船的载重量等。
1吨等于2240磅。
三、常见的换算方法1. 公制单位之间的换算:-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1千克等于1000克,即1千克=1000克。
- 千克和吨之间的换算:1吨等于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 英制单位之间的换算:- 盎司和磅之间的换算:1磅等于16盎司,即1磅=16盎司。
- 磅和镑之间的换算:1镑等于112磅,即1镑=112磅。
- 磅和吨之间的换算:1吨等于2240磅,即1吨=2240磅。
四、实际应用示例1. 小明购买了一件物品的重量为250克,他想知道这个重量相当于多少千克和吨。
根据公制重量单位的换算,250克相当于0.25千克(250克/1000)和0.00025吨(250克/1000/1000)。
2. 麦克斯家有一块石头,重量为50磅,他想将这个重量转换为盎司和吨。
根据英制重量单位的换算,50磅相当于800盎司(50磅*16)和0.025吨(50磅/2240)。
认识重量单位从千克克认识重量认识重量单位从千克开始重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质量大小的表示,是物质对地心或其他天体引力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重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重量。
其中,千克(kg)是最常见、最基本的重量单位。
本文将从千克开始,逐步介绍其他一些常见的重量单位,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重量。
一、千克(kg)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也是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之一。
1千克等于1000克。
千克的符号是“kg”,常用于表示较大的重量,比如人体的体重、汽车的净重等。
二、克(g)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重量单位之一,是千克的1/1000。
克的符号是“g”,常用于表示较小的重量,比如食物的重量、药物的用量等。
三、毫克(mg)毫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重量单位之一,是克的1/1000。
毫克的符号是“mg”,常用于表示微量的重量,比如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含量、维生素的摄入量等。
四、吨(t)吨是国际单位制中的重量单位之一,是千克的1000倍。
吨的符号是“t”,常用于表示大型物体的重量,比如货车的装载量、船舶的排水量等。
五、公斤力(kgf)公斤力是以重力为基础的力的单位,定义为1千克质量在标准重力加速度下所受到的力。
在地球上,标准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公斤力的符号是“kgf”,常用于一些特定的工程计算中,比如建筑物的承重能力估算等。
六、牛顿(N)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力的单位,以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的名字命名。
1牛顿等于1千克质量在1秒钟内获得1米/秒²的加速度所受到的力。
牛顿的符号是“N”,常用于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比如力学计算、机械设计等。
七、磅(lb)磅是英制中的重量单位,是约等于0.4536千克的重量单位。
磅的符号是“lb”,在英语国家广泛使用,比如以磅为单位的体重和货物重量等。
八、盎司(oz)盎司是英制中的重量单位,是约等于28.3495克的重量单位。
盎司的符号是“oz”,常用于一些特定的英制计量中,比如液体容量的计量、食品配料的计量等。
1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2-4,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提示: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初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克、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平、2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食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假期就过去了。
放假前老师安排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特别安排了大家走进超市,和爸爸妈妈学购物。
在超市里哪些同学调查了我们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回答。
生1:一袋虾条重50克。
生2:我买了一个大西瓜重4900克。
生3:一袋盐重500克。
生4:妈妈说羊肉25元一斤。
2、师:通过你的调查,你认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单位?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吨、两。
3、师: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单位好吗?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做小调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探究新知1、认识天平及称重工具,体会1克有多重。
师:计量物体的轻重,通常要用到秤这个计量工具。
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生活中几种常用的秤。
(出示课件展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的是电子秤。
4.6.1 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三、教、学具准备: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
四、学前准备: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质量。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要求)提问: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如果有学生说出克和千克就说真了不起,那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2、探究新知、形成能力⑴交流汇报。
师:昨天王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教师投影出示上述物品的质量标注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⑵认识秤师:刚才我们说的一袋茶叶400克,一袋面粉25千克等等,都是看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的?那除了看说明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来称。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秤(课件一起展示),你在哪见过这些秤?⑶认识天平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王老师带来一架天平,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教师出示天平(同时投影出示模型)在实验室用的多,一般称较轻的物体质量,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每一架天平都配有一套砝码,称物品时把物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有时还可调节游码)⑷认识“克”师: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师先示范),说说感觉怎样?(很轻)师:请你猜猜这个硬币大约几克?生:………….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师:那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好吗?再次感受。
1.1.1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 掌握1千克等于1000克的换算关系3.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 教学难点: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包、水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质量。
b.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质量单位有哪些吗?c.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如:吨、千克、克等。
2. 探究新知a.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1. 利用多媒体展示1克和1千克的物品,如:一颗花生米、一包食盐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质量单位。
3. 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进行板书。
b. 掌握1千克等于1000克的换算关系1. 利用多媒体展示1千克和1000克的物品,如:一桶水、1000颗花生米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1千克等于1000克的关系。
3. 讲解并板书1千克=1000克的换算关系。
3. 实践运用a. 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吗?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c.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称量物品、购买商品等,引导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说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b. 强调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a.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b. 请学生用克和千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称量物品、购买商品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的换算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要进行物质的质量换算,而克(g)和千克(kg)是两个常用的单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1. 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之一,它的定义是:1克等于质量为0.001千克的物体。
而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之一,它的定义是:1千克等于质量为1000克的物体。
因此,克和千克之间存在以下的换算关系:1千克 = 1000克或者可以简写为:1kg = 1000g2. 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克和千克进行换算。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换算方法。
2.1 克转换为千克如果我们需要将给定的质量值从克转换为千克,可以使用以下的换算公式:千克 = 克数 / 1000具体步骤如下:(1) 将给定的克数除以1000;(2) 得到的商即为所求的千克数。
举例说明:如果有2000克的物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计算:千克 = 2000 g / 1000 = 2 kg因此,2000克等于2千克。
2.2 千克转换为克如果我们需要将给定的质量值从千克转换为克,可以使用以下的换算公式:克数 = 千克数 × 1000具体步骤如下:(1) 将给定的千克数乘以1000;(2) 得到的积即为所求的克数。
举例说明:如果有3.5千克的物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计算:克数 = 3.5 kg × 1000 = 3500 g因此,3.5千克等于3500克。
3. 在日常生活中的克和千克换算应用克和千克的换算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1 食物质量换算在购买食物的时候,商家通常会标明商品的净重或质量,常用的单位是克或千克。
如果需要知道某个商品的质量,我们可以根据包装上的数值进行转换,以便于了解食物的实际重量。
3.2 药品剂量换算在医疗领域,药品的剂量通常以克或千克为单位进行计量。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和药物的特性来确定药品的剂量,对于病人来说,正确理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正确使用药物。
感受1千克和1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1千克和1克均是计量单位 1000g=1千克;2、区别:克和千克是有,量上不同的明显区别的,因为从剂量的换算单位上千克是克的1000倍,因为一千克等于一公斤,一公斤是一千克;
3、想法: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你知道吗?孩子若是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感知,你光和孩子说1克就是2分硬币那么重,1千克就是两袋盐那么重,孩子就知道了吗?还是建立不了这样的质量观念。
通过记忆当然也可以知道,但对1克和1千克的学习我想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一次活动,亲自体验了,孩子们或多或少会有点感觉。
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有的直接找生活中标明的1千克掂一掂,拎一拎,有的还用了秤来称一称,找到了准确的1克和1千克。
我想孩子体验了多少,感受就会有多少,孩子第一次接触1克和1千克,当然需要您给孩子正确的指引。
当然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并不是一次就能实现的,需要一段时间的体验,在多次体验中不断建立,完善,巩固。
有些知识是从书本中课堂中学得的,而有些知识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知,与生活建立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克和千克是有,量上不同的明显区别的,因为从剂量的换算单位上千克是克的1000倍,因为一千克等于一公斤,
一公斤是一千克,是这样换算的,但是我们看扩展开来去想,我们可以从克和千克当中认认识到,和单位的不同量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对我们人生的启迪也是一样,我们要把自己的定位找准,这是我们将来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才更容易让自己有发展的一个计划,也就是说,克和千克同样是都是以客为主的文字,但是一字之差,它的分量就相差1000倍,所以我们找工作和步入社会之后也是一样,往往有的单位的意思都差不多,但是有一点就差那么一点,可能就会改变你的人生道路。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约3课时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第八单元克与千克)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当指针停下时就可以读出它的质量了)(实物操作)称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苹果。
4、体验1千克有多重。
今天你认识了“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掂一掂、猜一猜,看看自己能不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质量。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二题。
3、课本第103页的“你知道吗?”想一想:1千克爆米花和1千克沙子比较,哪个重些?*四、拓展作业。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
3() 500() 2() 150() 2() 1()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苹果约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一个铅球重4()一只母鸡重4000()一本数学书重300()一袋大米50()一头牛250()一袋盐500()一本书500()。
二年级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二年级下第 1 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朋友,它们是“克”和“千克”。
这两个朋友可重要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们呢!首先,我们来想一想,平时我们去买水果、买糖果的时候,是不是会看到标签上写着一些数字和单位呀?比如说,一包糖果重 500 克,一个西瓜重 3 千克。
那“克”和“千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说说“克”。
克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重量单位。
那到底有多小呢?比如说,一枚 2 分的硬币,它大约就重 1 克。
小朋友们可以拿一枚 2 分硬币放在手上感受一下,是不是很轻很轻呀?像这样比较轻的东西,我们就用“克”来作单位。
比如一颗小糖果、一个小橡皮擦,它们的重量通常就用克来表示。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千克”。
千克就比克大多啦!如果说克是小小的重量单位,那千克就是大大的重量单位。
1 千克等于 1000 克呢!那什么东西的重量会用千克来表示呢?比如说,一袋大米、一个人的体重,这些比较重的东西,我们就会用千克来衡量。
为了更清楚地感受克和千克,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吧!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有一包盐,它上面写着 500 克。
小朋友们,你们猜猜,两包这样的盐加起来有多重呀?对啦,就是 1000 克,也就是 1 千克。
再看看老师手里的这瓶水,上面写着 550 克,那要几瓶这样的水才会接近 1 千克呢?小朋友们可以算一算哦。
那我们在生活中,怎么知道一个东西到底有多重呢?这时候就要用到秤啦!秤有很多种,比如电子秤、台秤、弹簧秤等等。
我们可以把要称的东西放在秤上,就能知道它的重量啦。
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小问题要考考大家。
第一题:一个苹果大约重 200(),是克还是千克呢?第二题:小明的体重是 35(),是克还是千克呢?小朋友们,认真想一想哦。
其实,“克”和“千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
妈妈去买菜的时候,会看看菜有多重;我们买零食的时候,也能知道自己吃了多少重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