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原子层沉积综述
- 格式:pptx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28
原子层沉积概述
整体来看,原子层沉积(ALD)是一种薄膜沉积技术。
大致分这几个部分来说吧。
首先是它的基本原理。
原子层沉积是基于顺序的、自限制的表面反应。
就好比搭积木,一层一层地往上垒。
它是通过将两种或多种气相前驱体脉冲交替地引入反应室,让它们分别与基底表面的活性位点反应,这样每次反应就只沉积一个原子层或者几个原子层,经过多次循环就能获得厚度精确的薄膜。
比如说,要沉积氧化铝薄膜,可以让三甲基铝和水作为前驱体,轮流进入反应腔室来发生反应。
核心内容里,ALD有很显著的优势。
它能精确地控制膜的厚度,这在很多高科技领域非常重要。
比如说在半导体制造中,芯片里一些极微小的电路结构要求覆盖层厚度非常精准。
而且它可以在复杂形状的基底上均匀镀膜,像有许多小孔洞或者高深宽比结构的物体,用其他镀膜方法可能就会有覆盖不均的情况,但ALD就能够较好地完成镀膜。
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原子层沉积技术适用的材料非常多。
除了前面提到的氧化铝,还有氧化铪、氮化钛等等各种各样的材料都能够用它来沉积。
不过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主要是它的沉积速率相对较慢。
因为是一层一层的,就像慢条斯理地盖房子一样,如果需要快速沉积比较厚的膜,这
就变成一个很大的劣势了。
从设备角度说,原子层沉积设备相对复杂而且成本比较高。
但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们也在想办法提高它的沉积速率以及降低成本。
主要的脉络来看,理解原子层沉积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原理、优势、适用材料还有它面临的问题。
把这些搞清楚了,就能对原子层沉积技术有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了。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 ),也称为原子层外延(ALE )技术,是一种基于有序、表面自饱和反应的化学气相沉积薄膜的方法[6]。
ALD 技术用于商用是由Suntola 和他的合作者在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最初是用于生产ZnS ∶Mn 场致发光薄膜。
近年来,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ALD 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生产研究中。
图1.3.1为通过ISI 数据库检索系统统计得出的1981年至2009年,近三十年来发表的关于ALD 的文章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原子层沉积技术的研究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
N u m b e r o f p a p e r sDate (year )图1.3.1 1981-2009年ISI Web of Knowledge 数据库中主题为ALD 的论文数量变化曲线1.3.1 原子层沉积的原理和特点ALD 与传统化学气相沉积(CVD )技术不同的是,所用的气相先驱体通过交替脉冲的方式进入反应腔,先驱体彼此在气相中不相遇,通过惰性气体(Ar 、N 2)冲洗隔开并实现先驱体在基片表面的单层饱和吸附反应。
其反应属于自限制性反应,即当一种先驱体与另一种先驱体反应达到饱和时,反应自动终止。
基于原子层生长的自限制性特点,以原子层沉积制备的薄膜具有优异的厚度控制性能,可以通过控制脉冲的周期数来精确的控制薄膜生长的厚度。
由于先驱体是通过交替脉冲的方式进入反应腔,原子层沉积中,薄膜的生长是以一种周期性的方式进行的。
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第一种先驱体蒸汽通入反应腔体;惰性气体冲洗;第二种先驱体蒸汽通入反应腔体;惰性气体冲洗。
每个周期薄膜生长一定的厚度,通过控制这种周期的次数可以得到所需厚度的薄膜。
图1.3.2 一个原子层沉积周期反应过程示意图从图1.3.2可以看到,在一个周期内,第一个脉冲的气相先驱体与基片表面产生化学吸附,形成一单分子层。
多余的先驱体在第二次脉冲中惰性气体冲洗中排出反应腔,完成一个半周期反应。
ALD (原子层沉积)原子层沉积(AtOmiC Iayer deposition)是一种可以各物质以单原子膜形式一层一层的镀在基底表面的方法。
原子层沉积与普通的化学沉积有相似之处。
但在原子层沉积过程中,新一层原子膜的化学反应是直接与之前一层相关联的,这种方式使每次反应只沉积一层厘壬。
单原子层沉积(atomic Iayer deposition , ALD ),又称原子层沉积或原子层咎延(atomic Iayer epitaxy ),最初是由芬兰科学家提出并用于多晶墊材料ZnS:Mn以及非晶AI2O3绝缘膜的研制,这些材料是用于平板显示器。
由于这一工艺涉及复杂的表面化学过程和低的注速度,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技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对这一技术的些在不断加强,这主要是由于禮曳壬和深亚微米芯片技术的发展要求器件和材料的尺寸不断降低,而器件中的高宽比不断增加,这样所使用材料的厚度降低至几个纟内米数呈级[5-6]O因此原子层沉积技术的醴就体现出来,如单原子层逐次沉积,沉积层极均匀的厚度和优异的一致性等就体现出来,而沉积速度慢的问题就不重要了。
以下主要讨论原子层沉积原理和化学,原子层沉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t匕较,原子层沉积设备,原子层沉积的应用和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塗。
原理原子层沉积是通过彳各气相前驱体脉冲交替地通入反应器并在沉积基体上化学吸附并反应而形成沉积膜的一种方法(技术)。
当前驱体达到沉积基体表面,它们会在其表面化学吸附并发生表面反应。
在前驱体脉冲之间需要用惰性气体对原子层沉积反应器进行清洗。
由此可知沉积反应前驱体物质能否在被沉积材料表面化学吸附是实现原子层沉积的关键。
气相物质在基体材料的表面吸附特征可以看出可气相物质在材料表面都可以进行物理吸附, 但是要在材料表面的化学吸雎必须具有一走的活化能,因此能否实现原子层沉积,选择合适的反应萸驱佐物质是很重要的。
原子层沂积的表面反应具有自限逊性(SeIf-Iimiting ),实际上这种自限制性特征正是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基础。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 )原子层沉积技术(ALD ),也称为原子层外延(ALE )技术,是一种基于有序、表面自饱和反应的化学气相沉积薄膜的方法[6]。
ALD 技术用于商用是由Suntola 和他的合作者在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最初是用于生产ZnS ∶Mn 场致发光薄膜。
近年来,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ALD 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生产研究中。
图1.3.1为通过ISI 数据库检索系统统计得出的1981年至2009年,近三十年来发表的关于ALD 的文章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原子层沉积技术的研究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
N u m b e r o f p a p e r sDate (year )图1.3.1 1981-2009年ISI Web of Knowledge 数据库中主题为ALD 的论文数量变化曲线1.3.1 原子层沉积的原理和特点ALD 与传统化学气相沉积(CVD )技术不同的是,所用的气相先驱体通过交替脉冲的方式进入反应腔,先驱体彼此在气相中不相遇,通过惰性气体(Ar 、N 2)冲洗隔开并实现先驱体在基片表面的单层饱和吸附反应。
其反应属于自限制性反应,即当一种先驱体与另一种先驱体反应达到饱和时,反应自动终止。
基于原子层生长的自限制性特点,以原子层沉积制备的薄膜具有优异的厚度控制性能,可以通过控制脉冲的周期数来精确的控制薄膜生长的厚度。
由于先驱体是通过交替脉冲的方式进入反应腔,原子层沉积中,薄膜的生长是以一种周期性的方式进行的。
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第一种先驱体蒸汽通入反应腔体;惰性气体冲洗;第二种先驱体蒸汽通入反应腔体;惰性气体冲洗。
每个周期薄膜生长一定的厚度,通过控制这种周期的次数可以得到所需厚度的薄膜。
图1.3.2 一个原子层沉积周期反应过程示意图从图1.3.2可以看到,在一个周期内,第一个脉冲的气相先驱体与基片表面产生化学吸附,形成一单分子层。
多余的先驱体在第二次脉冲中惰性气体冲洗中排出反应腔,完成一个半周期反应。
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柔性电子领域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放在了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上。
原子层沉积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薄膜制备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中。
本文将重点介绍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一、原子层沉积技术简介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简称ALD)是一种涂覆技术,通过交替沉积两种不同的预体分子,以一层一层交替成长的方式,逐步形成厚度精度高、化学成分均匀、结构致密的薄膜。
ALD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原子层沉积,即每层薄膜由单原子或分子在表面反应而成。
沉积速度较慢,可控性和可重复性极高,这使得它在微纳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ALD技术所需的前体分子可以是非常多样的,因此它能够制备出各种复杂化合物的超薄膜。
二、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1. 原子层沉积技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锂离子电池是柔性电子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是一种包含锂离子的复杂化合物,而负极材料是碳材料。
为了保证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两种材料的表面通常需要进行涂层。
在制备锂离子电池中,ALD技术能够为正负极材料提供高质量的涂层。
通过ALD技术可以在材料表面沉积高质量的氧化物薄层,能够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容量。
此外,ALD技术还可以制备具有高锂离子扩散性能的薄膜材料,使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得到提高。
2. 原子层沉积技术在透明电子器件中的应用透明电子器件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另一个焦点。
目前,各种涂层技术已经用于制备透明导电膜,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CVD)。
然而,PVD技术和CVD技术在制备透明导电膜时都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涂层层次不均、粘附性不好和薄膜厚度不易控制等。
相比之下,ALD技术可以制备高质量的透明导电膜。
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设备是一种用于制备高
质量薄膜的沉积技术。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气相前驱体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反应,形成原子级别的薄膜。
一个完整的ALD生长循环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脉冲前驱体源A进入反应室,在暴露的衬底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反应;
2. 惰性气体吹扫剩余的未反应的前驱体A;
3. 脉冲前驱体源B进入反应室,和前驱体源A发生化学反应;
4. 惰性气体吹扫剩余的未反应的前驱体和副产物。
通过设定原子层沉积循环次数,ALD可以实现原子级厚度可控的薄膜沉积。
原子层沉积技术具有表面自限制自饱和、优异的三维保型性、大面积均匀性、膜厚控制和低温生长等特点,因此在众多的薄膜沉积技术中脱颖而出。
原子层沉积实验报告引言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简称ALD)是一种薄膜制备技术,通过逐层地在基底表面成核和生长原子或分子薄膜,可实现极高的薄膜均匀性、厚度控制和界面质量。
本实验旨在研究原子层沉积的原理、工艺和应用,并通过实践操作,得到一定厚度的薄膜样品。
实验步骤1. 准备基底样品选择适合的基底材料,如硅片等。
将基底样品放入超声清洗仪中,使用溶剂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杂质和油脂。
2. 载体装载将样品放置在载体上,然后进入ALD反应腔室。
确保样品和载体表面光洁,以避免附着异物影响实验结果。
3. 初始清洗在反应腔室中进行初始清洗步骤,使用相应的气体或溶液进行处理。
清洗步骤有助于去除基底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层,提供良好的沉积条件。
4. 沉积循环进行多个沉积循环,每个循环包含几个步骤:引入一种气体/液体前驱体,反应腔室内与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引入保护气,用于清除残留的前驱体和副产物;重复以上步骤。
5. 后处理在完成沉积循环后,进行后处理步骤来改善膜的性质和质量。
后处理可以包括臭氧氧化、热退火等。
6. 结果分析使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得到的薄膜样品进行表征和分析。
分析薄膜的厚度、成分、结构和表面形貌等。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佩戴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设备,确保安全。
2.沉积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步骤的时间和条件,以确保薄膜的质量和可重复性。
3.注意反应腔室和设备的清洁,防止杂质的干扰。
4.薄膜表征和分析需要使用专业仪器和标准操作方法,注意实验条件的选择和设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原子层沉积的原理和工艺,并成功制备了一定厚度的薄膜样品。
通过对样品的表征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些薄膜材料,如在微电子器件、光电元件和传感器等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1.Smith J., et al.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for Advanced Lithography.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2010.2.Li H., et al.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f Metal Oxide Thin Film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3.Park S., et al. Surface Engineering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Current Advancement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19.致谢感谢实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验。
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是一种表面化学反应的技术,可以在纳米级薄膜制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以单层原子及其分子为单位,以反应产物为起点,进行有机金属和二元化合物的层层沉积,制备单元结构良好、厚度和成分可精密控制的纳米薄膜。
由于其制备的薄膜具备均匀性、致密性、非常好的质量控制和厚度控制能力,因此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ALD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第二章:ALD技术原理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原理是在表面上完成一层单质元素或化合物的沉积,然后用一种气体清洗处理这一表面,接下来循环上述步骤,即可制备出均匀、成分精确的纳米薄膜。
第三章:ALD技术的应用ALD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分别来介绍其在氧化物薄膜、刚性基板材料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3.1 氧化物薄膜制备在制备氧化物薄膜方面,ALD技术具有很高的优势。
对ALD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所制备氧化物薄膜可控厚度、成分均匀且致密,缺陷密度很小,因此,在微电子学、固态传感器、电容器、太阳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2 刚性基板材料制备在制备刚性基板材料方面,ALD技术也非常适用。
在晶体管中,ALD技术制备的金属氧化物被广泛应用于其有机电子器件的沉积。
而且,ALD技术的应用可以精确控制材料的表面形态,改善高层结构缺陷,减小均匀性差等现象,保持电子器件的性能稳定性,提高其性能指标。
3.3 生物传感器制备利用ALD技术,制备的薄膜具有疏水、亲水性、生物相容性等优良性能,在生物传感器制备中,非常适用。
比如,利用ALD技术制备的纳米氧化钛薄膜可以增加光子敏感器的灵敏度。
在生物传感器中,ALD技术还可以为能源研究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ALD的未来发展未来,ALD技术将在制备纳米材料、高性能单晶、薄膜热障涂层、铁电材料等领域发挥更加广泛的用途。
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新型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是一种将物质原子层层沉积于材料表面的技术。
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ALD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ALD技术在新型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和优势。
一、ALD技术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1.1 电子传输层在太阳能电池中,电子传输层(ETL)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层。
它通常由TiO2或ZnO材料构成,用于收集下层的电子并将其传输至电极。
因为其接近电极,它需要具有高度的导电性。
同时,它还需要具有高度选择性,以便只收集光子能量而排除热能量。
ALD技术可以帮助制造出对ETL进行精密控制的薄膜。
通过对物质进行原子级别控制,ALD可以制造出可控厚度和高导电性的TiO2和ZnO薄膜。
通过调节制备参数,同时可以控制ETL在太阳能电池中的选择性和透明性,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1.2 光电转换层光电转换层是太阳能电池中最核心的层之一,其作用是将光子能量转化为电子能量。
当前最常用的材料是钙钛矿(perovskite)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具有生命不稳定性和化学不稳定性等问题,需要进行稳定性改善。
ALD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在光电转换层之前对其进行一些化学改性,比如表面修饰,包覆材料,导电层沉积等,可以提升其化学稳定性和电子性能,从而得到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1.3 阴极保护层阴极保护层(Cathode protection layer,CPL)用于保护电池的阴极,防止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被氧化或吸潮降低功率效率。
传统的CPL通常是由增强型石墨(expanded graphite)或凯芙拉(Kapton)等材料组成,但是它们具有强烈的局限性,比如复杂的制备过程,高成本等。
ALD技术可以制造出更加高效,稳定和易于制备的CPL材料。
例如,铝氧化物(Al2O3)和二氧化硅(SiO2)等材料,它们可通过ALD方法进行原子级别控制制备出非常均匀的薄膜,对阴极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原子层沉积工艺
原子层沉积工艺(Atomic Layer Deposition,简称ALD)是一
种高精度薄膜沉积技术,能够在纳米尺度下控制薄膜的厚度和组成。
ALD是一种反应周期性的薄膜沉积方法,通过交替进
行两种或多种反应,以一层一层地沉积薄膜。
每个反应步骤通常用于控制一个原子或分子的沉积数量,从而实现高度精确的薄膜控制。
ALD通常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
称CVD)的方法,但与CVD不同的是,ALD反应是通过反
应物与表面上的反应官能团进行反应来进行的,而不是直接在气相中反应。
ALD的典型工艺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机前体吸附:有机前体气体被引入到反应室中,它们会吸附在表面上并与表面官能团发生反应。
2. 插入气体吸附:插入气体被引入到反应室中,它与有机前体形成的反应产物反应,从而生成所需的化学键,并释放出副产物。
3. 副产物除去:副产物被引出反应室,以确保每个反应步骤可以在下一个周期中进行。
4. 反复循环:以上步骤重复进行多次,直到形成所需厚度的薄膜。
通过ALD工艺,可以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组成、均匀性和
结构等,因此ALD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光电子、显示器件、储能器件、传感器、涂层等领域。
它具有很高的化学纯度、较低的沉积温度、良好的均匀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也是制备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工艺之一。
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发展现状原子层沉积技术是一种精细化的薄膜沉积技术,利用原子层控制技术实现单原子或单分子层的沉积。
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微电子工业和纳米制造业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发展。
本文主要讨论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历史发展概述原子层沉积技术,即ALD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是应用在铬铁磁性材料领域。
1970年代,随着各种微电子和纳米领域的发展,ALD技术被广泛应用。
1986年,ALD技术首次被应用在双极型晶体管的生产中,标志着这种技术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而是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领域。
之后,ALD技术随着微电子和纳米科技领域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在性能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和突破。
2. 原子层沉积技术的核心原理ALD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基于原子分子层的沉积方式,通过使用预先确定好的生长反应,利用气相分子与表面反应时形成的反应物等电子配置进行一系列反应过程,从而实现了精细的薄膜沉积。
由于这种技术具有高纵横向控制能力,极高的反应选择性和单分子分辨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和纳米科技领域,例如高功率利用率的OI LED、纳米电子学、光伏电池、传感器等领域。
3. 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由于ALD技术具有完备的界面控制和强大的反射能力,使其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多种方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微电子领域,随着传感器、控制设备、电源、驱动器和通讯设备等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ALD技术不断得到更多的应用。
同时在新能源、纳米制造、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ALD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前途发展空间。
4. 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前,ALD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着控制薄膜厚度均匀性和纵向剖面,提高反应速度,突破反应温度范围和化学物种数量,以及研究材料寿命等方面展开。
而此外,在高精度光电显示器和OLED领域及其他光电应用中,要求更高的厚度均匀度和选通性。
原子层沉积系统介绍一、什么是原子层沉积系统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简称ALD)是一种薄膜生长技术,它以单个层的厚度为单位,通过交替地引入气态前体分子和气态反应剂在材料表面逐层沉积。
原子层沉积系统(ALD system)指的是用于实施原子层沉积工艺的一系列装置和设备。
二、原子层沉积系统的核心部件原子层沉积系统包括以下核心部件:1. 反应室反应室是原子层沉积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用于容纳材料样品和用于生长薄膜的气体。
反应室通常采用真空环境,以确保反应室内的气体与样品表面发生反应,而不与外界环境发生干扰。
2. 前体分子输送系统前体分子输送系统用于传递以原子层沉积所需的前体分子。
这些前体分子通常以液态或固态形式存储,并通过加热或者气体柱塞等方式进行蒸发或者挥发。
前体分子输送系统必须能够精确地控制前体分子的量,以保证薄膜生长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3. 反应剂输送系统反应剂输送系统用于传递与前体分子反应的反应剂,以促进薄膜的生长。
反应剂通常是气态的,并且在与前体分子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使得薄膜生长。
4. 真空系统真空系统用于在反应室中维持恰当的压力和气氛。
通过排除外部气体,真空系统可以提供干净的反应环境,避免与杂质反应。
真空系统通常由气泵、吸附剂和阀门等组成。
5.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和控制原子层沉积系统中各个部件的操作。
它可以实时监测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并自动调节前体分子和反应剂的供给,确保薄膜生长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原子层沉积系统的工作原理原子层沉积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气相分子间的表面反应,其主要步骤包括:1. 吸附前体分子被引入反应室,并与样品表面发生吸附作用。
吸附程度取决于前体分子与样品表面的亲和力。
2. 易位反应反应室中入口的反应剂分子与已经吸附在样品表面的前体分子进行反应,产生新的产物。
3. 副产物清除副产物或未反应的前体分子会与反应剂一起被排出反应室,以确保下一个周期开始时的表面完全干净。
原⼦层沉积技术原⼦层沉积技术原⼦层沉积技术原⼦层沉积,ALD 是⼀种适合于研制最新的和前沿性的产品的薄膜制备技术。
原⼦层沉积 ALD 也是⼀种⽤于纳⽶技术研究的有效⽅法。
典型的原⼦层沉积应⽤是在各种尺⼨和形状的基底上沉积⾼精度、⽆针孔、⾼保形的纳⽶薄膜。
针对⽬前的市场需要,Beneq 通过提供具有创新性应⽤和可接受的购置成本的ALD 设备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ALD 薄膜技术ALD 是⼀种化学⽓相沉积(CVD)技术。
它最初被⽤于⽣产纳⽶结构的绝缘体(Al2O3/TiO2)和薄膜电致发光显⽰器(TFEL)的硫化锌(ZnS)发光层。
得益于ALD 技术的发展,此类显⽰器在80年代中期开始⼤规模⽣产。
ALD 技术特有的属性和⼯艺的⾼可重复性是促使⼯业化⽣产成功的关键因素。
原⼦层沉积,ALD 是⼀种适合于研制最新的和前沿性的产品的薄膜制备技术。
原⼦层沉积 ALD 也是⼀种⽤于纳⽶技术研究的有效⽅法。
典型的原⼦层沉积应⽤是在各种尺⼨和形状的基底上沉积⾼精度、⽆针孔、⾼保形的纳⽶薄膜。
针对⽬前的市场需要,Beneq 通过提供具有创新性应⽤和可接受的购置成本的ALD 设备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ALD 是⼀种化学⽓相沉积(CVD)技术。
它最初被⽤于⽣产纳⽶结构的绝缘体(Al2O3/TiO2)和薄膜电致发光显⽰器(TFEL)的硫化锌(ZnS)发光层。
得益于ALD 技术的发展,此类显⽰器在80年代中期开始⼤规模⽣产。
ALD 技术特有的属性和⼯艺的⾼可重复性是促使⼯业化⽣产成功的关键因素。
技术特点ALD 是⼀种适合于产品创新和改良的技术。
其他现有技术⽆法经济⾼效地,甚⾄根本⽆法实现的薄膜和材料特性,通过ALD 技术都能实现。
ALD 作为⼀种薄膜制备技术可以提供:以真正的纳⽶尺度精确控制薄膜厚度。
⽆针孔薄膜,例如⾼质量的阻挡层和表⾯钝化。
在⼤批量⼤⾯积的基底材料和复杂的三维物体表⾯制备⾼保形薄膜,包括疏松多孔的基体材料和粉末。
原子层沉积技术发展及应用综述1原子层沉积技术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Technology,ALD)是用气相反应精准控制材料在微米尺度上部分原子膜的沉积技术,发展自80年代末期。
与其他薄膜制备技术不同,ALD将沉积过程间隔在源化学和受体化学之间,对每层原子层都可以实现千分之一米的精度控制。
ALD具有自我控制功能,激活剂和受体分子被添加到反应室中,当两者反应的适量没有用完时,就会停止反应。
使用ALD技术制备的原子层膜十分致密,厚度可以以纳米毫米量级控制,膜的性能大大超出传统的填充膜,得到广泛的应用。
2ALD技术应用ALD技术也用在半导体光电学、微纳米电化学材料、Li-ion锂离子电池、玻璃镀膜,以及陶瓷化学催化等领域。
(1)在光电领域,ALD将被用于提高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比如晶体管和光电器件等。
在今天的微芯片研究中,由薄膜的构成,有机说ALD技术是提高微芯片性能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2)ALD技术被用来制备用于Li-ion锂离子电池中的薄膜电极。
ALD由于具备自我控制功能,可以在各层之间实现精确控制,从而提高电极的倍率,增加电容量和改善稳定性。
(3)ALD也可用于制备各种有用的陶瓷材料,延长寿命并改善精度、性能和可靠性。
ALD不仅可以制备例如SiN,NiO等药物,而且还可以用于生物废水的处理。
3ALD技术未来发展随着ALD技术的迅猛发展,ALD也成为特殊结构设备和显示材料的重要技术。
现在,正在研究类似颗粒在ALD上的生产,利用原子气团技术,在薄膜中加入金属粒子/离子/氧,使薄膜有更好的性能。
未来ALD技术肯定会用到更多领域,将会有突破性的进步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