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 格式:pdf
- 大小:67.69 KB
- 文档页数:1
●辉煌业绩踏遍昆仑建伟业找矿立功谱新篇———地矿局表彰建局五十周年十大找矿成果◆罗生福4月23日,青海省地矿局在省会议中心千人厅隆重举行五十周年庆典大会,表彰了五十年中地质找矿方面取得的十大成果。
青海省地矿局从1958年建局以来,几代地质工作者辛勤耕耘,在基础地质方面构建了青海地史古生物演化、地质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序列、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本格架;确立和划分了成矿区带,为地质找矿、地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和重要的科学依据。
矿产勘查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探明了察尔汗钾镁盐矿、锡铁山铅锌矿等大中型矿床近250处。
水工环地质调查查明了我省地下水资源状况、为城镇供水提供了水源地;开展了“三江源”环境地质调查,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15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青海省科技成果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为了充分肯定几代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弘扬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励全局广大职工为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再立新功,局党委对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床等十项重大找矿成果的勘查单位和主要贡献者进行了表彰。
受到表彰的十项重大找矿成果分别是———一、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床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矿床自西向东划分为别勒滩、达布逊、察尔汗及霍布逊湖四个连续的矿段,是一个以钾为主共(伴)生硼、锂、湖盐等多种有用组分的固液并存的特大型综合性钾镁盐矿床。
1959年~2003年,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原青海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以钾镁为主的盐类矿产勘探工作,工业矿体分布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提交钾、镁、钠、硼、锂、碘等矿产总资源568亿吨。
矿床潜在价值24895亿元。
主要贡献者有阳立刚、洪志渊、刘玉铨、王文达。
该矿床正在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柴达木盆地东台吉乃尔湖锂、硼、钾矿床东台吉乃尔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属第四纪内陆湖泊化学沉积卤水锂矿床。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省份。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盐、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青海还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青海省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青海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青海特色农产品以牦牛、羊肉、青稞、中草药等为主,这些产品因其高质量和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外,青海还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如冰川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高寒医药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些特色产业的壮大,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青海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青海省注重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同时,青海还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了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
这些举措使青海省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青海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海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高效连接。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青海省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青海省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省全面推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对天然草场和湿地的保护,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青海省也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态动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部编语文八上一着惊海天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桅.杆()浩瀚.()娴.熟()殚.精竭.虑()紧绷.()镌.刻()咆哮..()一丝不苟.()着.陆()凛冽.()默契.()惊心动魄.()澎湃.()舰艉.()湛.蓝()无怨无悔.()2.解释词语。
殚精竭虑:桅杆:浩瀚:娴熟:咆哮:紧绷:镌刻:一丝不苟:白手起家:惊心动魄:无怨无悔: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桅杆(wēi) 着陆(zhuó)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D.镌刻(juān)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凛洌默契一丝不苟白手起家B.关键姿态振耳欲聋梦想成真C.绽放咆哮殚精竭虑无怨无悔D.风采承载惊心动魄玩强攻关5.《新华字典》中对“名”字有下列几种解释,请为下面的“名”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A.名字;名称B.名字叫做C.名义D.出名的,有名声的E.说出F.占有G.量词,用于人⑴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
()⑵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光中依稀可见。
()()⑶李时珍年轻的时候就潜心医学,为了寻找各种珍贵药材,他遍访名山大川。
()⑷整个博物院工作人员很多,大约有三百多名。
()⑸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
()⑹表面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其实一文不名。
()⑺刚刚还是晴空万里,此刻却又下起了小雨,真是莫名其妙。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中国粉体工业年第期行业资讯N e w s规划中提出,海南硅产业中远期目标是把海南石英砂资源开发与硅产业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四大基地、一个中心”,即石英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示范基地、优质浮法玻璃与高档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光伏产业与信息产业材料生产基地、特种硅材料产业基地,硅产业新技术研发与产品集散中心。
据了解,海南有非常丰富的石英砂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探明石英砂矿储量21亿吨,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居全国首位。
根据规划,海南硅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将以陵水、文昌昌洒、龙马、翁田为重点,建设石英砂开采及初选产业集群;以文昌冯坡、锦山为中心,构筑石英砂精选、深加工产业群落;从南到北构建原料开采—初选—精选—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硅产业发展梯次产业链。
规划提出,以儋州光村、昌江、东方八所为重点,建设精密铸造用砂、过滤用砂和体育用砂产业群;以屯昌、陵水为中心,重点发展光学玻璃用砂和超白玻璃用砂;以文昌木兰头工业园为重中之重,打造海南硅产业发展主园区,构筑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平台;以海口为中心,打造光伏产业基地;以洋浦开发区为中心,打造硅材料基地,最终形成光伏和硅材料产业集群。
中国萤石矿山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应对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加深,对萤石生产企业的影响也在加大。
为认真分析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对萤石行业造成的冲击,统一思想,征求国家对行业扶持的建议,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共度难关,推进萤石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应生产企业强烈要求,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萤石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底在杭州梅地亚宾馆召开了“中国莹石矿山骨干生产企业座谈会。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应对目前销售市场萎缩,销量下降,行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与会议代表在认真全面分析了市场,特别是萤石的下游企业钢铁、氟化工和出口三方面2009年的形势后,认为目前的行情下,只有控制产量,尽可能按市场实际需求量来安排生产,才能维护合理的价格和正常的贸易秩序。
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70年时间里,青海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生态环境保护到民生改善,青海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青海经济发展的历程,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深入理解青海这一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
一、基础设施建设1.公路建设青海自1959年开始修建青藏公路,成为我国第一条通往西藏高原的公路。
而在此基础上,青海还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铁路建设青海曾经是我国唯一没有铁路的省份,但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海地区的交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藏铁路的通车,既改变了青海的传统交通格局,也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能源开发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富集地,积极推动了青海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能源自给率,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产业结构调整1.矿产资源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盐湖资源、白银资源等,通过深化改革,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一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创新了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
2.农牧业发展青海地处高原,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
政府大力扶持农牧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3.旅游业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加之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青海旅游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补偿青海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通过实施草原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供给,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2.减少污染青海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对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督察,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
四、民生改善1.教育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了教育体系,扩大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08•【字号】青政办〔2021〕97号•【施行日期】2021.1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21〕97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已经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8日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旨在阐明“十四五”期间青海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十四五”时期青海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战略性、基础性文件,是制定相关专项规划、部署年度工作和指导各市(州)、县(市、区、行委)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省情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为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和“五个示范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12.31•【字号】青政[2014]80号•【施行日期】2015.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工作的意见青政[2014]8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管理,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源头防治腐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一)科学编制矿产资源规划。
编制矿产资源规划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因素,科学确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强度,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点区域。
矿产资源规划要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上一级矿产资源规划相衔接,科学划定重点勘查开采区、允许勘查开采区、限制勘查开采区、禁止勘查开采区。
(二)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
切实发挥矿产资源规划的管控作用,在禁止勘查开采区,严禁一切勘查开采活动;在限制勘查开采区进行勘查开采活动的,要严格论证,达到准入条件方可进入;在重点勘查开采区、允许勘查开采区,要严格执行新建和已建矿山最低开采规模等有关规定,做到矿产资源合理勘查开发。
要依据规划严格审核矿业权设置方案,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不得审批矿业权,不得颁发勘查、采矿许可证。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然保护区内原则上只安排国家出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查明的矿产地作为国家战略资源进行储备。
在地勘项目立项、实施、考核验收等环节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和措施。
尽量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开展勘查工作。
地勘工作结束后,严格落实回填、植被恢复等工作。
矿产开发企业在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世界级超大型镍矿夏日哈木“破茧化蝶”——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找矿重大突破纪实张海虎;王丽华【期刊名称】《青海国土经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38-40)【作者】张海虎;王丽华【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青海省国土资源科技信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在“358”地质找矿行动纲要指引下,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中,夏日哈木——世界级超大型镍矿的破茧化蝶、浴火重生,无疑令世人为其惊艳面世而震惊,又为其诞生印迹想一探究竟。
因为夏日哈木的找矿突破在中国地质找矿发展史上值得一笔书写。
夏日哈木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处全国19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的东昆仑西段。
在以前找矿资料几乎空白的情况下,青海省地矿局下属的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于2011年在该地区发现夏日哈木铜镍钴矿床,并在不足三年的时间,完成从异常查证、预查和详查到开始首采段勘查工作。
目前,夏日哈木矿区累计新增镍资源量111万吨,达到了超大型规模,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镍矿,潜在经济价值800亿元以上,被国内专家、院士誉为世界级、革命性的找矿突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的诞生,是青海深入实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实现地质找矿巨大突破的一个典范,更是青海紧扣国家资源战略意图,不断探索地勘改革与发展,创造性地运用找矿新机制,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
茫茫戈壁,黄沙弥漫,恶劣的气候似乎与人类活动无关。
夏日哈木,在蒙古语中意为黄色的的沙梁。
可是无论这黄色的沙障有多厚,都挡不住地质人发现宝藏的慧眼。
2008年,青海省地矿局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化探分院在进行1∶25万化探扫面时,在夏日哈木地区发现镍钴异常。
这一信息引起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关注,随后在此设立了1∶5万的矿产远景调查项目——青海拉陵灶火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并新发现了一批铜镍钴异常。
2009年10月,五勘院组织技术专家通过对青海拉陵灶火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成果、潜力评价最新成果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初步预测在该区寻找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镍钴矿具有较大潜力,并于2010年成功立项。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组织机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03•【字号】青政办[2012]187号•【施行日期】2012.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组织机构的通知(青政办[2012]187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机构成立以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持续深入及人事变动,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对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现将调整后组织机构及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机构为省级行动指挥部,对省政府及省重要能源矿产资源配置领导小组负责。
行动指挥部下设省级行动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并以整装勘查区为单元设立整装勘查办公室。
省级行动办公室组织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经专家委员会审查、省级行动指挥部审定后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整装勘查区实施方案由各整装勘查区办公室组织编写,经省级行动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审查后实施。
在工作部署衔接上,省级行动办公室通过国土资源部行动办公室工作平台,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对接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老矿山找矿以及地勘基金等工作部署;专家委员会会同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建专家组,开展整装勘查区进展跟踪和巡回指导,完善和调整工作部署,建立整装勘查区动态评价与机制,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二、职责分工(一)省级行动指挥部1.人员组成由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领导任总指挥、副总指挥,省相关厅局、整装勘查区所在地政府、相关地勘事业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具体组成人员如下:总指挥:徐福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副总指挥:刘山青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杜玉良西安地调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成员:张守成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吴海昆省经委主任张文林省监察厅厅长程丽华省财政厅厅长解源省科技厅厅长杨汝坤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张国生省审计厅厅长诺卫星海西州州长王玉虎玉树州州长王建斌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勇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韩生福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高学忠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联系2.主要职责(1)负责完成省重要能源矿产资源配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国土资源部关于表扬“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5.28•【文号】国土资发[2012]85号•【施行日期】2012.05.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矿产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表扬“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的通报(国土资发[2012]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警黄金指挥部,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找矿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是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长期奋斗的结果,这一成果不仅具有全球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应,是对我国地质找矿事业的重大贡献。
为表扬参加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的单位和个人,经部批准,授予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等77个单位“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授予王达同志等416名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希望受到表扬的单位和个人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继续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优良传统和“不畏艰苦、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青藏精神”。
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争取新的更大成绩。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勘单位要以受到表扬的单位和个人为榜样,用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为己任,把荣誉变为新的动力,为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1.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名单2.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名单国土资源部2012年5月28日附件1: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名单(77个)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山西省地质调查院辽宁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站贵州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区域调查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站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武警黄金指挥部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核工业203研究所核工业280研究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院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院吉林大学地质调查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黄金集团附件2: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名单(416名)(按姓氏笔划)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8人):王达、叶天竺、刘凤山、张洪涛、周家寰、奚小环、翟刚毅、薛迎喜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2人):王惠初、辛后田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1人):董永观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6人):万勇泉、牛志军、邱瑞照、姚华舟、段其发、黄圭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1人):丁俊、于远山、尹福光、王立全、王全海、王剑、冯心涛、刘宇平、朱同兴、张启跃、李生、李光明、李宗亮、杨家瑞、陈华安、范玉文、郑来林、唐文清、耿全如、谭富文、潘桂堂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9人):王永和、计文化、伍跃中、刘宽厚、张照伟、李宝强、李荣社、赵仁夫、贾群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11人):于学政、方洪宾、王治华、王德发、甘甫平、乔春贵、张洪瑞、张德润、陈显尧、唐文周、熊盛青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11人):叶锦华、向运川、吕志成、张明华、张雍、李超岭、杨东来、陈仁义、赵金水、袁炳强、颜世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1人):佟元清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2人):吴珍汉、赵文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8人):纪占胜、许志琴、闫全人、吴才来、张建新、张泽明、李海兵、杨天南、杨志明、杨经绥、肖序常、孟繁聪、季强、侯增谦、姚建新、郭宪璞、戚学祥、曾令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9人):王瑞江、曲晓明、张德全、杨竹森、杨建民、郑绵平、祝有海、赵元艺、唐菊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7人):王宗秀、朱大岗、陈群策、周显强、胡道功、赵志中、赵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3人):马生明、孙忠军、XXX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1人):庄育勋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1人):张永勤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1人):张文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1人):王国丰河北省地质调查院(3人):张计东、张双增、张振利山西省地质调查院(2人):周继华、魏荣珠辽宁省地质调查院(3人):孙仁民、李治福、庞宏伟吉林省地质调查院(5人):王永胜、曲永贵、刘忠、李洪茂、郭文秀安徽省地质调查院(1人):钟华明安徽省勘查技术院(1人):黄志远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5人):张克尧、陈珍宝、章振国、韩胜康、周珍琦江西省地质调查院(7人):吴旭玲、肖业斌、胡为正、凌联海、袁建芽、谢勇、谢国刚山东省地质调查院(1人):倪振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人):王建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15人):王亚平、卢书伟、白朝军、张哨波、张振海、李新法、杜欣、杨长青、岳国利、胡永华、赵石良、赵建敏、赵波、崔霄峰、燕长海湖北省地质调查院(10人):方明、朱杰、张祖送、周仁君、项建桥、徐景银、高少逸、屠江海、曾明中、董高翔广东省地质调查院(1人):李新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2人):李斌、陆济璞四川省地质调查院(11人):王显峰、刘宗祥、江元生、许东榔、何显刚、汪友明、陈玉禄、周明伟、岳昌桐、林高原、徐天德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站(1人):李云贵贵州省地质调查院(2人):牟世勇、熊兴国云南省地质调查局(3人):尹光侯、王铨宇、樊同伦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3人):王保生、多吉、次旺多吉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7人):次仁达、次仁多吉、李清波、杜光伟、苑举斌、洛桑、夏代祥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4人):冯南平、XXX平、张能军、夏德全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2人):陈红旗、郑玉林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4人):严刚、张焕彬、章奇志、曹林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3人):张学全、张宗强、胡先才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区域勘查大队(2人):张兴国、夏抱木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32人):巴桑、王建坤、冯德新、尼玛次仁、刘鸿飞、向树元、成华云、次琼、张金树、李正焕、李玉昌、李玉彬、李全文、李金高、杜少平、陈凌康、陈惠强、胡敬仁、赵守仁、徐开锋、徐志忠、格桑尼玛、索朗更才、郭建慈、黄卫、黄炜、强巴扎西、普布次仁、曾庆高、程力军、谢尧武、潘凤雏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8人):马和平、白玛次仁、XXX、吕文明、成民、周成灿、范相德、赵炜陕西省地质调查院(10人):万兆发、石尊应、吉万法、张文峰、张省举、李百顺、金平、侯满堂、蔡分良、樊会民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2人):叶柱才、洪海军甘肃省地质调查院(4人):刘文辉、陈永彬、张兴源、杨重信青海省国土资源厅(1人):韩生福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人):杨生德、杨站君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2人):许文鼎、陈学明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1人):张炳元青海省地质调查院(49人):马生龙、XXX珠、王发明、王永文、王秉璋、王毅智、王磊、邓中林、邓元良、付宝侠、付建龙、叶占福、巨生成、田三春、石维栋、刘长征、刘玉军、刘志勇、孙王勇、孙延贵、安守文、朱建立、许光、宋泰忠、张昆宏、张林、张珍林、张智勇、XXX、XXX、杨延兴、汪明道、陈正兴、陈建州、孟军海、苗国文、拜永山、赵双喜、郝维杰、徐尚礼、郭宏业、郭通珍、高永旺、寇玉才、常有英、曹世泰、温德银、鲁海峰、薛万文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站(10人):冯林传、任永胜、吕宝仓、安勇、毕海良、张力征、李长辉、罗银飞、胡贵寿、赵家绪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2人):李熙鑫、曾广文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2人):李小林、吴国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8人):马华东、冯玉武、刘正荣、吕金刚、杨万志、杨子江、郑国平、潘维良武警黄金指挥部(1人):路彦明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4人):王科强、金宝义、郭晓东、葛良胜核工业203研究所(1人):刘林核工业280研究所(1人):王四利中国冶金地质总局(4人):XXX户、刘延年、江善元、赵祖应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1人):秦志平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1人):黄树峰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4人):王小春、刘荣、李仕荣、柏万灵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5人):王旭东、肖文进、李占龙、张建国、张普斌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9人):王旭春、司永红、田跃斌、申勇胜、张绍宁、李宏录、保广英、施根红、梁海川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1人):王造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6人):孙顺新、张发德、高占明、高会军、谢志清、鞠崎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人):徐锡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人):马昌前、王国灿、朱云海、张克信、李德威、周爱国、郑有业、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人):万晓樵、王成善、王根厚、邓军、白志达、刘文灿、赵志丹、莫宣学成都理工大学(5人):伊海生、刘登忠、李勇、钟康惠、徐仕海吉林大学(5人):孙丰月、李才、杨德明、姜琦刚、程立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人):王二七、张忠杰、秦克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人):丁林中国黄金集团(2人):宋鑫、姜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