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目录摘要 (3)一、礼的特点 (4)(一)重实践 (4)(二)合道理 (7)(三)体人情 (8)二、仁为礼本 (10)三、礼的现代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从孔子礼学思想的三个特点,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点入手,旨在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含义作出比较一个明确地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礼的根本——仁展开论述。
为了赋予本文以现实意义,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礼孔子论语实践道理人情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Abstract】Rites and Etiquett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ve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in Confucius’ doctrine. If benevolence is count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hen Rites and Etiquette can be call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essay focu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Rites and Etiquette, that are practical, reasonable and sentimental, so a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 By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examples of Confucius’struggle to guard the Rites and Etiquet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tried to explain why Confucius use Rites and Etiquette to carry his doctrine. In order to impart some practical sense to the essay, the limitations of Confucius’Rites and Etiquette theo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as well as it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new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it.【Key Words】Rites and Etiquette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reasonable sentimental——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一、礼的特点虽然论语中提到礼的次数多达75处,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治国中他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
礼治最重要的就是“正名”,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德治强调进行道德教化,正己正人。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排斥“法治”,他认为法治不过只是为了避免人们获罪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培养百姓的羞耻心,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仍在,而“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的治国方法却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化百姓,安定社会之功。
一、为国以礼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权,统治秩序日渐混乱,这种情况令孔子感到十分气愤,更坚定了他推行“以礼治国”的决心,他认为只有礼治才能使社会恢复到井井有条、国泰民安的状态。
孔子认为以“礼”作为基本的社会制度才能使政权长久。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礼治自古就有而且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礼治的国家可以沿袭百代。
治国以礼最重要的措施是“正名”。
孔子在于弟子讨论为政的首要问题时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特别注重礼治制度中的等级名分,礼治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而所谓刑罚,则是对违反礼治者的惩罚。
当然,在孔子看来,为了避免诸侯僭权,严格的君臣关系也是以礼治国的重要方面。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居于最高统治地位,效忠君王便是臣子最大的“礼”,任何僭越君主的行为都是有损“礼治”的。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论语》中的礼仪观念与社会习俗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礼仪观念与社会习俗是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礼仪观念在《论语》中的体现孔子强调礼仪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礼仪的观点。
这些观点包括: - 礼貌待人:孔子教导学生对他人要有恭敬、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 尊长者:孔子认为尊重和敬畏年长者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 知名节制:孔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有节制地行为,以示身份地位和道德修养。
3. 社会习俗在《论语》中的描绘除了礼仪观念外,《论语》还描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具体习俗。
以下是一些例子:- 家庭礼仪:《论语》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家庭生活和亲族关系的场景,如宴会、祭祀等。
- 社交礼仪:孔子强调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建立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提及了一些相关情节和行为规范。
- 葬礼习俗:《论语》中有关埋葬和丧葬习俗的描述,具体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死者的敬意和哀悼方式。
4. 礼仪观念与社会习俗的影响《论语》中对礼仪观念与社会习俗的阐述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来中国历代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影响包括: - 礼制传统:孔子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循规范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延续了许多世纪,并演变成为后来形成的礼制传统。
- 社会秩序:《论语》对于个体责任与义务、尊敬长者等方面的强调,对塑造稳定有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家庭伦理:孔子对于家庭关系的论述对于塑造古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行为准则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5. 结论《论语》中的礼仪观念与社会习俗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些观念与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很多关于尊重、谦虚、纪律等方面的教训,这些价值观依然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收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借鉴的重要经典。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教育观点和政治理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主要包括仁、礼、孝、忠、信等基本价值观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乐善好施。
孔子强调,人应该以仁为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宽容待人、尊重他人,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主张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他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社会的规范,恪守礼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
孔子对家庭伦理也非常重视,他强调孝道。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义务,孩子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
二、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其潜力。
他认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
孔子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他的名言"教学相长"也表明了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品质和行为影响学生。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他认为君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才能。
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德行、有胸怀的人才,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孔子的政治理念孔子的政治理念主要集中在君主和臣民的关系上。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引导臣民。
他强调君主应当具备仁德和智慧,关心百姓的疾苦,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服人。
孔子主张君主要以恭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臣民,他认为君主应当尊重臣子,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孔子是古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观点进行总结。
一、仁爱观: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者爱人,有爱心的人能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能够悲天地之心,泽及万物,能够以德化人,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品德。
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教育他的学生培养仁爱之心。
二、道德观:孔子非常重视道德观念,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即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应该对别人做。
他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正直、廉洁、公正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观:孔子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才,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
他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不同的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其所长。
同时,孔子也强调“教学相长”,认为教育不是单向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双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四、礼制观:孔子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人们恪守社会上的各种礼仪,尊卑有序,礼让他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孔子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强调家族和谐和睦,同时也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
五、政治观:孔子对政治有独特的观点,他提倡“仁政”,即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讲究仁爱和德行。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来行政,依靠德行来取得民众的支持和敬重。
他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能之士,崇尚贤德,而不是重视血缘关系和权力斗争。
他主张政治应该有度,不过度干预和控制,同时也主张尊重人民的意见和权益。
总之,孔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对人性的看重和尊重,注重仁爱、道德、教育、礼制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
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礼乐为教”思想中的“礼”、“乐”来自于殷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选取殷周时期研究其起源;将“礼乐为教”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孔子时期作为探究重点;汉代作为“礼乐为教”思想与政治统治融合的关键时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生活的时期为西周后期,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一再强调,夏、商、周三代中,最灿烂、最文明的时代就是周公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具有完整的礼乐制度。
而他现在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时代。
这一矛盾,促使孔子对“礼乐”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能否把“礼乐”与教育联系起来。
以《左传》为例,它在叙事后都有君子的评论,对于事件的评论,最常出现的通常是“礼也”、“非礼也”,即符合道德与不符合道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礼乐”依然作为评价人、事的道德标准。
孔子为什么强调礼孔子重视礼的原因是孔子认为“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第一篇: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摘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对礼的这些现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礼制;社会秩序;个人修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为国以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等,都是孔子对于“礼”的重视的体现。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发生调整,使礼制的发展也随之遇到挑战和阻碍。
孔子面对这一社会问题,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改进,使礼乐制度得以复兴,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仁”和“中庸”不同的是,“礼”在孔子以前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周礼是将以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
[1]孔子推崇周礼,因周礼是在夏、殷两代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较为系统和完备,所以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
然而孔子在寻求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中进步的部分并予以弘扬的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成分加以摒弃和改造,如周礼中用“人俑”随葬的礼法,孔子就坚决反对。
孔子对传统礼仪的最大改造,是要求人们不要只注重形式而是注重精神实质,用“仁”的新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而轻事鬼神,并要求将主要用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用于善待百姓,慎用刑罚而以德化民。
[2]《子罕》篇中,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孔子儒家经典及文明礼仪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儒家经典和文明礼仪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克己复礼:孔子认为礼是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是人们在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仪式。
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照规定的规矩来行事。
- 孝道: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因此孩子应该尊重、照顾和爱护他们。
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孝行标准,如尊敬长辈、顺从父命等。
- 诚实守信:孔子主张一个人的行为应当真实可信,不能虚假欺骗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做到言出必行,说到要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 仁爱之心:孔子倡导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价值和尊严,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待遇。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爱心和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给予帮助和支持。
- 礼仪细节:孔子在各种不同场合地点处处以仁德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言谈举止、迎来送往表现出来的礼节、习惯都要符合礼的规定,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人觉得谦恭正派,具有谦谦君子的风度。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孔子思想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理念。
一、仁爱之道孔子的思想以仁爱之道为核心。
他认为,人们应该努力追求道德完善,培养仁爱之心。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关爱之情,将自己的行为标准推广给他人。
他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和社会的价值观,认为通过个人的良好行为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教育的重要性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关键。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教育的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情商。
他强调师道尊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受益于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三、礼仪之道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
他主张通过制定和遵守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谈及各类礼仪,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伦理,尊重长辈,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
他认为,通过礼仪,可以达到人伦之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礼仪的核心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四、君臣关系孔子对政治治理也有独特的思考。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道德和忠诚之上。
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和公正统治国家。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有左右而言他,道之不行也”。
他认为,君主需要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灵活调整政策和决策。
同时,臣子也应该忠诚于君主,努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思想鼓励个人修身养性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修炼和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水平与家庭、国家和世界的治理紧密相连,只有个人的道德提升,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总结而言,孔子思想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论语中的孔子对礼仪的思考与塑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对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和礼仪的思考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孔子对礼仪的思考和塑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孔子对礼仪的思考孔子对礼仪的思考可以从他对于仁义和人伦关系的看重中得到体现。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为政》)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仁义的重视,而礼仪则是实现仁义的重要途径。
孔子认为,礼仪是人伦关系的表达和规范,通过遵循礼仪可以使人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礼仪之上,例如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颜渊》)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德行和礼仪的重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应该优先于外表的美丑。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礼仪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颜渊》)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遵循礼仪,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孔子对礼仪的塑造孔子不仅思考了礼仪的意义,还对礼仪进行了具体的塑造。
他主张通过仪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教育和修养的目的。
首先,孔子强调了仪式的重要性。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述而》)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仪式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通过参与仪式,人们可以接受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孔子注重了仪式的细节和规范。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述而》)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仪式的规范性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严格遵守仪式的规定,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孔子礼的思想的例子孔子的礼制思想探析——以《论语》为中心“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论语》包含了孔子对“礼”的诸多论述,其中提到“礼”的地方达七十余处,尤其是《八佾》篇和《乡党》篇更是集中记载了孔子对“礼”的认知与态度。
孔子的礼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到礼的内在本质、外在形式、尊卑等级、生活日用等各个方面,对当今国家、社会的有效治理,人类生活的有序运行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与指引作用。
一、礼之本孔子继承周礼,赋予其“仁”的内涵,认为礼之本在“仁”。
所有的“礼”都要以“仁”为根本出发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还讲什么礼,讲什么乐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关于“礼”的一切论述都基于“仁”,从“仁”这一核心思想出发。
所有的“礼”都要表达传递内在的“仁”。
没有内在的“仁”,也就没有所谓的“礼”。
杨伯峻先生指出,“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谈不上礼。
”孔子与弟子的诸多对答都显现了其“礼之本在仁”的思想主张。
其中孔子与弟子林放的对话更是突出了“礼之本”。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社会地位并不怎么高的林放懂得问礼之本,思考礼的本原,这与季氏等三家的僭礼之举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得到孔子的称赞,谓之“大哉问”。
在孔子看来,礼不在于其外在如何奢侈铺张,而在于是否合乎礼义,是否是内在情感的真实表达,也就是说礼在于是否包含“仁”的内在。
丧祭之礼尤其如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丧,与其易也,宁戚。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礼记·檀弓上》)丧祭之礼不重奢华,而强调礼之本,重在是否有哀戚之心,提倡情感上的质朴与纯真。
八佾中孔子对礼的看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八佾中,他对礼的看法非常重要。
礼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孔子视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孔子对礼的看法。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他认为,只有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在社会中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遵守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强调礼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人们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通过学习礼仪来培养友谊和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人们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还强调礼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通过遵守礼仪来维护社会和谐的看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孔子还认为礼对于个人修身养性非常重要。
在孔子看来,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人们能够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来修身养性的看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对礼的看法可以概括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石,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文思想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孔子对于人文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重要的章节和记录,探讨孔子的人文思想。
一、尊重礼仪与道德孔子非常强调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他多次强调了坚守传统礼教和正确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例如,“君子不器”、“不愿佞”,表达了他对于高尚品质和诚实正直态度的追求。
通过遵守规范道德准则,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二、敬爱慈祥心态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生和同事都表现出敬爱慈祥的态度。
他给予智者以鼓励、背离者以忠告、困扰者以安慰,并且永远保持着耐心和善意。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他认为只有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谦逊与好学精神孔子一生都保持着好学精神,并鼓励他的学生们也要如此。
在《论语》中,他提到了自己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且总是愿意接受新知识的态度。
他认为没有最高明的智慧,而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四、重视仁爱与公正仁爱和公正是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他主张道德行为需要建立在对他人利益和幸福的尊重基础上。
结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体现了孔子深厚的人文思想。
通过尊重礼仪与道德、敬爱慈祥心态、谦逊与好学精神以及重视仁爱与公正,孔子提出了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根本要求。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孔子关于礼的言论
答
孔子认为礼,相当于一个精神家园,里面可以孕育出许多美好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也有助于缩小社会的分裂。
规矩的存在使人们明白,这种礼仪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它体现了社会风俗的和谐和秩序的统一。
孔子在《论语》中说:“先生以礼让,而后乐其臣;礼也者,忠信之薄,而乱失之险也。
” 意思是,上级要以礼仪来要求下级,这样才能使下级乐于服从,礼仪是完善忠诚和信任的基础,只有礼仪得到遵守,才能避免混乱和失败。
另外,孔子在《论语》中还曾说:“礼之用,和也,先王之制禁也。
” 意思是,礼仪的目的是要和谐,而这种和谐正是古代先王制定的。
也就是说,礼仪是公正客观地反映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
孔子也在《论语》中说,“子曰:‘孝乎!弟乎!知礼乎!’” 意思是,孝顺,宽容,知晓妥善行事,这三点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懂得礼仪,才能更好地维系家庭关系,也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秩序。
孔子认为,礼仪的伦理渊源深厚,是遵循仁义之路的必经之路,无论在家庭关系,还是在国家君臣治国领导人民的关系上,都应尊重礼仪,因为礼仪的存在可以加强社会的统一,提高社会的和谐感。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摘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对礼的这些现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礼制;社会秩序;个人修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为国以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等,都是孔子对于“礼”的重视的体现。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发生调整,使礼制的发展也随之遇到挑战和阻碍。
孔子面对这一社会问题,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改进,使礼乐制度得以复兴,逐渐成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仁”和“中庸”不同的是,“礼”在孔子以前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
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周礼是将以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
[1]孔子推崇周礼,因周礼是在夏、殷两代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较为系统和完备,所以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
然而孔子在寻求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中进步的部分并予以弘扬的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成分加以摒弃和改造,如周礼中用“人俑”随葬的礼法,孔子就坚决反对。
孔子对传统礼仪的最大改造,是要求人们不要只注重形式而是注重精神实质,用“仁”的新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而轻事鬼神,并要求将主要用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用于善待百姓,慎用刑罚而以德化民。
[2]《子罕》篇中,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
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礼冕的材质问题有根本的区别。
此处一“从”一“违”大有深意:麻料织成的礼冕虽然符合传统的礼仪,但没有大家现在都戴的丝料织成的礼冕这么节省,所以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同意大众,因为这里材料的更换不影响
礼冕在特定的仪式中所表达的意义。
然而“拜下”这一仪式的有无却直接涉及我是否能够表达对君王的尊敬。
按照传统,臣见君,先在堂下下拜,然后再在堂上下拜,而省去“拜下”仪式在孔子看来是一种不恭敬,因为这一仪式所表现的乃是我对君王的加倍恭敬,因此,“拜下”的免去意味着我对君王尊敬程度的某种降低。
所以,尽管违反众人一致的做法,孔子仍然要坚持“拜下”这一仪式。
由此可见,孔子所欲坚持的其实并非只是某种已经过时的传统礼仪或仪式,而是他所理解的礼的真正本质:礼表现我对他者的尊敬。
孔子以冒此“非礼”之讥表明,他所谓“非礼勿动”等等并不意味着对于任何既成的传统礼仪的盲目坚持,而是对他所理解的礼的精神的真正维护。
[3]
礼制作为《论语》中所表述的“礼”的一个分支,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除此之外,“礼”还有礼仪和礼貌之意,指具体的礼节仪式和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然而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仍有一些交叉重叠的部分。
孔子的礼制主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孔子希望通过礼制的宣扬来规范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第二,希望礼制可以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希望把礼制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
孔子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立身的法则,不学礼,则无法立身。
告诫他的弟子们:“兴于
诗,立与礼,成于乐。
”即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再次强调了礼对于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孔子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是不够的,还要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才不至于离经叛道。
孔子告诫颜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是孔子指出的修行仁德的具体细节。
礼是一种立身的法则,同时也是规范“中庸”和“仁”等思想道德境界以及其他美德的准则。
《颜渊》篇中,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认为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二者相辅相成。
《泰伯》篇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也就是说,恭敬而无礼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无礼就会胆怯,勇敢而无礼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无礼就会尖刻伤人,即使是美德也需要适当的规范,而这个规范就是礼。
礼规范个人言行的同时,也在调节着人际关系。
孔子的学生有若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即礼的施行,以和谐为美,礼的社会功用就是调和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荀子认为:“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欲望使人争夺利益,而先王以礼制来约束他们,
才能做到使社会不混乱,调和人际关系是为了更利于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了,社会自然稳定。
在君臣关系上,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君民关系上,则有“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家庭关系上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义礼”。
这些都是礼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运用,孔子希望可以通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而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理想局面。
最后,孔子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正如荀子认为的那样“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孔子在这一问题上指出:“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用礼来治理国家没什么困难,而如果不用礼来治理国家,则又该怎么对待礼呢?在治国问题上孔子强调“德治”,礼则是“德治”的外化,孔子理所当然地将推行礼制看作治理国家的手段,即所谓“为国以礼”。
德治和礼制相结合的治国手段较之于刑罚的方式更为有效,《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饬百姓,百姓就会尽量避免获罪,但却没有羞耻心,而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归顺。
可见,德治和礼制是从根本上净化民众的道德,使整个社会风气得以提升。
然而这种缓和的治国手段并不是
对法治的轻视,《孔子家语?刑政》记载到,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
太上以德化民,而以礼齐之。
其次以政言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可见刑罚只是最终手段,德治为先。
孔子对礼的这些现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4]发展到今天的“礼”,更侧重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脱离了封建社会时期维系等级制度的本质。
礼之用,和为贵,尊重礼,实践礼是为了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和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3―14页。
[2]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113页。
[3]伍晓明:《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30页。
[4]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第119页。
作者简介:张梦清(1992―),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