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氟菌胺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氟吗啉制剂50%、60%可湿性粉剂、35%烟剂等。
分析方法 GC/HPLC 。
作用杌理与特点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中。
因氟原子特有的性能如模拟效应、电子效应、阻碍效应、渗透效应,因此使含有氟原予的氟吗啉的防病杀菌效果倍增,活性显著高于同类产品。
试验结果表明:氟吗啉具有‰治疗活性高、抗性风险低、持效期长、用药次数少、农用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
通常顺反异构体组成的化合物如烯酰吗啉仅有一个异构体(顺式)有活性(文献报道烯酰吗啉结构中顺反异构体在光照下可互变,均变为80%有效体;而氟吗啉结构中顺反两个异构体均有活性(见下表),不仅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且治疔活性突出。
氟吗啉对甲霜灵产生抗性的菌株仍有良好的活性。
杀菌剂持效期通常为7~l0d,推荐用药间隔时间为7d 左右;氟吗啉持效期为16d,推荐用药间隔时间为l0~13d,由于持效期长,在同祥生长季内用药次数减少;因用药次数少,不仅减少劳动量,而且降低农用成本;测产试验表明在降低农用成本的同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在1997 年,抚顺大田试验中黄瓜霜霉病发病率高达80%,使用氟吗啉两次病情应用适宜作物与安全性葡萄、板蓝根、烟草、啤酒花、谷子、甜菜、花生、大豆、马铃薯、番茄、黄瓜、白莱、南瓜、甘蓝、大蒜、大葱、辣椒及其他蔬菜,橡胶、柑橘、鳄梨、菠萝、荔枝、可可、玫瑰、麝香石竹等。
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对地下水、环境安全。
防治对象氟吗啉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霜疫病等。
具体的如黄瓜霜霉病、葡菊霜霉病、白莱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马钤薯晚疫病、辣椒疫病、荔杖霜疫霉病、大豆疫霉根腐病等。
使用方法氟吗啉为新型高敦杀菌剂,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疔、铲除、渗透、内吸活性,治疔活性显著,主要用于茎叶喷雾。
通常使用剂量为50-200g(a.i.)/hm2;其中作为保护剂使用时,剂量为100-200ga.i.)hm2;作为治疔剂使用时,剂量为100-200g (a.l.)/hm2 。
杀菌剂大全1酰胺类杀菌剂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甲磷菌胺、氟菌胺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的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杂环,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和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的活性谱。
氟吗啉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创制的农用杀菌剂、是首次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
具有良好的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
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优异的活性。
噻氟菌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
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和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和双氯氰菌胺分别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
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是含硅的噻酚酰胺类杀菌剂。
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ATP 抑制剂。
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的氧化作用,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噻氟菌胺应用及背景噻氟菌胺是一种广谱的杀菌剂,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它主要用于防治烟草、番茄、香蕉、葡萄等作物的疾病,如烟草黑胫病、烟草苗腐病、番茄早疫病、香蕉腐烂病、葡萄褐斑病等。
噻氟菌胺的研发与应用,对农作物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噻氟菌胺的背景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中药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噻氟菌胺的抗菌谱》的论文,详细介绍了该化合物的抑菌作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科研人员对噻氟菌胺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在1990年代末开发出了噻氟菌胺的农药制剂。
噻氟菌胺可通过阻断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途径,抑制菌丝的萌发并阻断寄主抗病性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控制。
噻氟菌胺对多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立枯病菌、禾谷锈菌等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它能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植物的病害发生,并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噻氟菌胺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抗病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它可以阻止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内,防止病害的蔓延,并加强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在农田中,噻氟菌胺通常以喷施和浸种的方式使用。
喷施的噻氟菌胺可以迅速附着在植物表面,并通过根系吸收,防止病原菌入侵。
浸种的噻氟菌胺则混入种子中,可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提供持久的保护。
噻氟菌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有助于环境保护。
由于噻氟菌胺具有抗菌广谱性和长效性,使用噻氟菌胺可以减少农用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噻氟菌胺具有低毒性、低残留和对非目标生物安全的特点,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较小。
然而,噻氟菌胺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部分病菌存在对噻氟菌胺的抗药性,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抗性的产生。
此外,噻氟菌胺的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对噻氟菌胺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确保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可持续性应用。
总之,噻氟菌胺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在防治农作物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噻呋酰胺的作用,噻呋酰胺的产品特点噻氟酰胺又叫噻氟菌胺,进口产品为23%.24%悬浮剂,商品名满穗。
它是含噻唑环的苯基酰胺化合物,可防治多种作物病害,特别是担子菌丝核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去氢酶,导致菌体死亡,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噻呋酰胺的作用,噻呋酰胺的产品特点。
噻呋酰胺的作用:噻唑酰胺类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
用于水稻、禾谷类作物和草坪,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腥黑分菌属、伏革菌属、黑粉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效,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噻唑酰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
噻呋酰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由于含氟,其在生化过程中其竞争力很强,一旦与底物或酶结合就不易恢复。
噻呋酰胺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
噻呋酰胺的产品特点:1、对纹枯病有特效,用量低,每亩制剂用量20毫升左右,施用方法以及时期灵活;2、有良好的内吸性,很容易通过根部或植物表面吸收并在植物体内传导;3、经处理的茎叶健康浓绿,为增产提供条件;4、不含有机溶剂,对作物很安全,在合适用量下,在水稻孕穗扬花期也可以使用;5、耐雨性强,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
噻呋酰胺用于水稻、禾谷类作物、草坪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25~250g有效成分/hm2,用于禾谷类作物和非禾谷类作物拌种处理,使用剂量为7~30g有效成分/kg种子。
药剂对水稻纹枯产现有优异防效,使用剂量130~140g有效成分/hm2,禾谷类作物锈病125~250g有效成分/hm2。
杀菌剂大全1酰胺类杀菌剂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与根腐病等)、甲磷菌胺、氟菌胺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得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得杀菌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得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得结构特点就是杂环,特别值得提及得就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与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得活性谱。
氟吗啉就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得丙烯酰胺类杀菌剂。
就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创制得农用杀菌剂、就是首次获得中国与美国发明专利得农用杀菌剂。
具有良好得内吸、保护与治疗活性。
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得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优异得活性。
噻氟菌胺就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得合成。
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与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得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与双氯氰菌胺分别就是由日本农药公司与住友化学公司开发得酰胺类杀菌剂。
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得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就是含硅得噻酚酰胺类杀菌剂。
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就是ATP抑制剂。
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得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就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得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得氧化作用,具有优异得预防与治疗效果。
关于噻呋酰胺在黄瓜小黄点治疗实验
喷施地点:喷施时间:2014-12-14
喷施作物:小黄瓜作物生长时期:生长前期(开花期)
实验浓度:1500倍实验药品:噻呋酰胺
实验配方:多抗霉素+噻呋酰胺+净果精+米利通
观察时间:2014-12-20
实验结论:治愈率达90%以上
备注:施药后的叶片
喷施时间:2014-12-19
喷施作物:小黄瓜作物生长时期:生长前期(开花期)
实验浓度:1500倍实验药品:噻呋酰胺
实验配方:中生菌素+噻呋酰胺
观察时间:2014-12-24
实验结论:治愈率达40%,效果不是很好
施药后的叶片:
实验总结:总体来说噻呋酰胺单剂对小黄点病害并不是十分理想,但复配铜制剂和唑类药或者抗生素类药后效果突出。
(小黄点病害疑似细菌和真菌,糖分失调病害,应该综合防治)
噻呋酰胺简介
噻呋酰胺又叫噻氟菌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
噻呋酰胺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蔓枯等有特效。
噻呋酰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抑制病菌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去氢酶,
导致菌体死亡。
它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可以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施用。
产品特点:
1、有良好的内吸性,很容易通过根部或植物表面吸收并在植物体内传导;
3、经处理的茎叶健康浓绿,为增产提供条件;
4、不含有机溶剂,对作物很安全。
常用杀菌剂介绍页眉内容一、酰胺类1、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
(霜、疫霉病特效药剂)2、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性。
(霜、疫霉病特效药)3、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性。
(水稻白叶枯病特效药)4、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
(对白菜根肿病特效,可防治根肿、根腐、猝倒病)5、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6、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
(对担子菌特效,可防治立枯、黑粉、锈病)7、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
(白粉病特效)8、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
(小麦全蚀病)9、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
(防治粉锈、霜霉、菌核病)10、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
(防治灰霉、黑斑、菌核病)11、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
(防治晚疫、霜霉病)页眉内容12、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按捺黑色素分解,感病后加快抗菌素发生。
(防治稻瘟病)13、噻酰菌胺:禁止侵入,引诱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
(防治白粉、霜霉、稻瘟病)14、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防治稻瘟病)15、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防治稻瘟病)16、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
(防治霜、疫、腐霉病)17、高效苯霜灵:防治卵菌病害。
18、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
(防治黑穗、锈病)19、呋吡酰胺:强烈按捺虎魄基质电子通报,内吸传导,长残效。
(防治水稻纹枯病)20、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置惩罚。
[防治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21、氟酰胺:虎魄酸酯脱氢酶按捺剂,保护、医治、内吸。
(稻纹枯殊效,防治立枯、纹枯、雪腐病)二、甲丙烯和咪唑类1、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
满穗常见问题回答满穗(Pulsor)是美国罗门哈斯公司(Rohmand Haas Company)开发生产的噻唑羧基N-苯酰胺类高效内吸性杀菌剂。
通用名称噻氟菌胺(thifluzamide) ,制剂:23%噻氟菌胺悬浮剂(满穗),理化性质:23%噻氟菌胺悬浮剂外观为褐色悬浮剂,密度1.15,pH6.5,细度1.6微米,粘度500厘帕/秒,室温贮存至少2年。
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可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特别是担子菌丝核菌属真菌所引起的病害。
以下就对满穗常见问题进行解答:1、满穗施用后对水稻有什么好处,用满穗能不能增产,增产幅度有多大?由于满穗对作为水稻最重要病害之一的纹枯病有特效,对该病具有很好的预防及铲除功能,可以为稻株提供及时、有效而特久的保护。
经大量的田间观察,经满穗处理的稻株茎杆粗壮,叶片健康浓绿,稻穗结实率高。
只要没有严重的次生性病害发生,施用满穗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
这一点已在第三方独立测产试验中得到反复证明,增产幅度一般在15%左右。
2、满穗在防治纹枯病方面效果很好,但价位比一些杀菌剂高,满穗与一般防治纹枯病的药剂有什么区别?优势在哪里?与一般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菌剂(如井岗霉素等)相比,满穗具有三个主要特性。
首先,满穗对由担子菌引起的纹枯病有特效,用量低,施用方法及时期灵活多样。
其次,由于满穗的特殊制剂配方,很容易通过根部或植物表面吸收并在植物体内传导。
一旦进入到植物体内,满穗的活性成份噻氟菌胺主要以母体分子的形式存在,不容易在植物内被降解,持效期长,用药次数少。
再其次,经满穗处理的稻株茎杆粗壮,叶片健康浓绿,为增产提供有利的条件。
由于产品的这些特性,使用满穗的综合效益显而易见,是其它杀菌剂无法比拟的。
3、满穗真能一次性防治一季水稻纹枯病的为害吗?满穗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而且药效特久, 一般一个生长季节只需使用一次即可为稻株提供足够的保护。
只有在必要时,例如在纹枯病严重发生时,才需考虑增加施药一次。
常用的各种杀菌剂类别及品种防治对象及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杀菌剂种类可谓是多的让人眼花缭乱,种类多了,农民朋友在购买的时候总有一种不知道哪种杀菌剂治疗的是什么病。
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各种杀菌剂类别、品种、防治对象。
【酰胺类】1、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霜/疫霉病特效2、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霜/疫霉病特效;3、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内吸水稻白叶枯病;4、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根肿/根腐/猝倒。
【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1、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立枯/黑粉/锈病;2、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白粉病;3、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小麦全蚀病;4、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粉锈/霜霉/菌核。
【高效苯霜灵卵菌病害】1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刺激省黑穗/锈病;2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水稻纹枯病;3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4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稻纹枯特效立枯/纹枯/雪腐。
【甲丙烯和咪唑类】1、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所有真菌病害;2、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白粉/叶斑等;3、啶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熏蒸/耐雨水冲刷麦类病害;4、唑菌胺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转移/混用所有真菌病害。
【三唑类】1、氧环唑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内吸/传导木材防腐;2、氟环唑同上,广谱/保/治/铲/吸立枯/白粉/眼纹;3、氟喹唑同上,保/治/吸白粉/锈病/菌核。
【二羧酰亚胺类】1、乙菌利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作用于细胞膜,保/治黑穗/菌核/白粉;2、异菌脲抑制蛋白激酶,病菌个阶段均有效,内吸/治疗/广谱灰霉/菌核/落叶;3、腐霉利同乙菌利,内吸传导/长效/耐雨水灰霉/菌核/蔓枯。
2023年噻氟菌胺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噻氟菌胺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本文将对噻氟菌胺行业的市场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1500字的市场研究报告。
一、行业概述噻氟菌胺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病虫害。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抑制病原菌和虫害的生长发育,从而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相比传统的杀菌剂,噻氟菌胺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中。
二、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噻氟菌胺行业在过去几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行业分析师的预测,未来几年内,噻氟菌胺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农作物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噻氟菌胺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优势。
三、市场竞争噻氟菌胺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的农药企业。
目前,国内企业在噻氟菌胺行业市场占据着较大的份额,但国外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入。
行业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品质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四、市场机会和挑战噻氟菌胺行业的市场机会主要来自于农作物保护市场的增长和市场对高效、安全农药的需求。
同时,噻氟菌胺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法规政策的调整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五、发展趋势未来,噻氟菌胺行业发展的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市场对绿色、环保农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噻氟菌胺行业也将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噻氟菌胺行业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
3. 市场多元化: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噻氟菌胺行业也将在不同农作物领域中寻求发展机会。
4. 国际市场拓展: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噻氟菌胺行业将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拓展,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总结噻氟菌胺行业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未来几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但同时,行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法规政策调整等挑战。
发展噻氟菌胺行业需要企业加大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制剂DP、SC。
作用机理与特点抑制孢于萌发。
对根肿病菌的生长期中有两个作用点,一是在病菌休眠孢予--发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另一为在土壤根须中的原生质和游动孢子→土壤中次生游动孢子的使作物二次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应用
适宣作物与安全性:萝卜、中国甘蓝、甘蓝、花椰菜、硬花甘蓝、甜莱、大麦、小麦、黑麦、番茄、茄子、黄瓜、菠莱、水稻、大豆等。
多数作物对推荐剂量的磺菌胺有很好的耐药性。
防治对象磺菌胺能有效地防治土传病害,包括腐霉病葭、螺壳状丝囊霉、疮痂病菌及环腐病菌等引起的病害,对根肿病如白莱根肿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使用方法主要作为土壤处理剂使用,在种植前以60O~90Og(a.i.)/hm2的剂量与土壤的混合或与移栽土混合,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如砂壤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磺菌胺均能对根肿病呈现出卓著的效果。
噻氟菌胺:
制剂25%WP、20%SC、50%SC、50%SG、0.85%DP、15%FS。
该化合物还可以与三唑酮、咯喹酮、百菌清三唑醇、丁苯吗啉、多菌灵、氟硅唑和甲霜灵等杀菌剂混用。
作用机理与特点: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酮脱氢酶的合成。
可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特别是担子菌丝核菌属真茵所引起的病害,同时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
含氟农药中的C-F键的键能(450~485kl/mol),由于比C-H键的键能(410kJ /mol)大,因此在生化过程中其竞争能力很强,一旦与底物或酶结合就不易恢复。
应用
适宜作物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其他大田作物如花生、棉花和甜菜、马铃薯和草坪等。
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防治对象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茵属、腥黑粉菌屑、伏革茵属和核腔茵属等担子茵纲致病真菌有活性,如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立枯病等有特效。
应用技术噻氟菌胺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克服了当前市场上用于防治黑粉菌的许多药剂对作物不安全的缺点,在种子处理防治系统性病害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般处理叶面可有效防治丝核菌、锈菌和白绢病茵引起的病害;处理种子可有效防治黑粉菌、腥黑粉菌和条纹病菌引起的病害。
噻氟菌胺对藻状菌类设有活性。
对由叶部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如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效果不好。
使用方法噻氟菌胺既可甩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和草坪等的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25-250g(a.l.)/hm2;又可用于禾谷类作物和非禾谷类作物拌种处理,使用剂量为7~30g (a.i.)/l0Okg种子,具有广谱活性且防效优异。
对稻纹枯病有优异的防效,茎叶喷雾处理或施颗粒剂(抽穗前50~20d),用量分别为130g(a.i.)/hm2、140g(a.i.)/hm2,活性优于用量为330g(a.i.)/hm2、560g(a.i.)/hm2的戊菌隆。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禾谷类锈病有很好的活性,使用剂量为125~250g(a.i.)/hm2。
以7~30g(a.i.)/l00kg 种子进行种子处理,对黑粉菌属和小麦网腥黑粉菌亦有很好的防效。
对花生枝腐病和锈病有活性[280~560g(a.i.)/l0Okg种子]。
对马铃薯茎溃瘍病有很好的效果[50g(a.i.)/l0okg 种子],活性优于戊菌隆和甲基立枯磷。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防治水稻纹枯病施药适期为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初期,每亩用23%噻氟菌胺14~25ml,加水40~60L喷雾。
即可用于叶面施药,也可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多种施药方法。
(2)防治花生白绢病和冠腐病在处理已被白绢病和冠腐病严重感染的花生时,噻氟菌胺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效果可达50%~60%,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一般施用量为每亩4.6g(a.i.)时产生防治效果,施用量达到每亩18.6g(a.i.)时,有较一致和稳定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
早期施药1次可以抑制整个生育期的白绢病,晚期施药会因病害已经发生造成一定的产量的投失,需要多次施药才可奏效。
噻氟茵胺在防治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花生冠腐病时,要求比防洽白绢病更高的剂量。
一般播种后45d施用每亩3.7~4g(a.i.),并在60d时同剂量再施用1次方才奏敕。
(3)防治草坪褐斑病噻氟茵胺对于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坪褐斑病有很好的效果,且防效持久。
(4)防治水稻纹祜病噻氟茵胺对大田和直播田水糯纹祜病的防治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施药。
一是水面撒施颗粒剂,另一个是秧苗实行叶面处理。
直播田在穗分化后7~14d叶面喷施每亩14~18g(a.l.),1次用药就可取得良好效果。
(5)防治棉花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与溃疡病菌共同弓l起的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重要病害。
噻氟菌胺的长残效和内吸性在这一病害上表现卓越。
与五氯硝基苯(PCNB)相比不仅效果好而且用量仅为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