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大类降糖药心血管安全性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2023年工作犯错检讨书结尾12篇(实用) 工作犯错检讨书结尾篇一您好!我怀着无比愧疚和遗憾的心情向您递交这份工作失职的检讨书。
关于我在工作中,因我个人的疏忽,工作的不到位,我没有能够细致地做完医护工作,以至于让患者在病床上等待了我两个小时。
首先关于这项错误,我要做深刻地检讨,这是我工作上的最大疏忽、是工作失职。
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医护工作者,身处这个岗位我就应该深深意识自己所处岗位的`作用,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就应该对患者负责,应该细心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因为稍一放松就可以导致严重问题的出现,而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给医院带来不良影响。
通过此次深刻的检讨,我深深地反思,我的犯错根本原因在于我个人的疏忽,没有全心、仔细的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须知重要工作是容不得一点马虎的,我想我如何不很好的克服我工作疏忽这样缺点的话,我就会很难在工作岗位上有长远的发展。
针对我目前的错误,我决定用如下措施加以改正,也希望领导、同事们能够监督我,你们的一份监督就是对我的一份关心和重视。
1、针对我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失职,今后我要全身心投入工作。
2、今后我要向优秀工作的同事学习,认真学习好的工作作风,从精神层面上提升我的工作理念,从根本上为我把今后的工作做好打基础。
通过此次深刻的检讨,请领导能够信任我。
我今后一定认真努力工作,为医院建设和发展献上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检讨人:xxx20xx年x月xx工作犯错检讨书结尾篇二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在工作里头,由于自己的问题,导致犯了错误,虽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是我这样的工作行为是很不好的,也是给同事添加了麻烦,在此我也是要跟同事们说一声对不起,并且也是要好好的对自己的工作去反省,检讨。
此次的犯错,主要问题也是在于自己对于工作不够认真,觉得以前做过这个事情,再按照之前的流程来做也是不会出错的,最后也是没有检查,其实之前都不会出问题,主要也是自己遗漏了检查这一块,对于自己太过于自信了,自信虽然不是坏事,但是我这样却是不够严谨,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自大了,对于工作本来也是要去认真的检查一遍的,我们的工作流程里面也是有这样的要求,即使自己再怎么的熟悉这个工作也是该做的要做好,那样也是可以减少犯错的概率的,而自己确是没有做到位,导致了最后的结果是糟糕了的,我也是感到抱歉,自己工作上的松懈却是要同事来帮我解决。
1、糖尿病治疗领域最受推崇的降糖药——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疗效证据最充分、卫生经济学效益最高的单药。
适用范围广范,无论患者超重与否均可应用。
它通过减少葡萄糖被释放到血液中;减轻体内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性,提高身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以及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该药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
不仅应用于2型糖尿病,对于1型糖尿病,联用后,能够降低10%的胰岛素用量,从而减少了使用胰岛素所带来的体重增加风险(但不主张用于10岁以下的患儿)。
二甲双胍以副作用少、药物应用相对安全著称,基本上没有不能使用的禁忌症,但孕妇、哺乳期及10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其副作用,主要集中在引起胃肠道反应、低血糖、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及影响维生素 B12的吸收。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治疗初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单独服用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低血糖;而且目前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性酸中毒有关,只有在肾功能受损(eGFR < 45)和低氧血症的患者中,由于这两种疾病容易发生乳酸的蓄积,此时不建议使用二甲双胍;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 B12水平的下降,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一般而言,只要按量服用,绝大多数的副作用都可以避免。
2、历久弥新的经典降糖药——磺脲类药物经典降糖药——磺脲类药物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能起到强大的降低血糖的效果,是糖尿病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
临床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类药物适合胰岛β细胞还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非肥胖糖尿病患者(但肥胖者并非不适合或禁忌症),但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的肝或肾损伤和处于妊娠、哺乳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合。
对于联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时,若血糖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别再让胰岛素促泌剂做无用功,直接开始胰岛素治疗。
磺脲类药物宜在饭前服,不然容易引发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该知道,这三种降糖药被证实可以保护心血管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知道,长期血糖水平过高或者波动过大,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些患者更容易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性斑块,罹患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理论上讲,能降低血糖的药物都可以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减少上述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但经过多年的用药实践和科学研究,目前为止只有三种降糖药被科学家明确证实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可见,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应该更加信赖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降糖药来保护自己的心血管。
有科学证据支持的三种降糖药分别是: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一线药物。
与其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中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综合来讲,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肌梗死、猝死、心绞痛、卒中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降低了30%。
在随访了10年之后,仍能使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3%。
这表明二甲双胍的保护心血管作用具有时间的延续效应。
2、利拉鲁肽利拉鲁肽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目前已在我国上市。
与安慰剂相比,利拉鲁肽可使糖尿病患者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病率降低13%;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2%;综合来讲,还能使糖尿病患者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的总体住院风险降低12%。
3、恩格列净恩格列净也是一种新型降糖药,国外的临床试验证实了这种药物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只是目前尚未在我国上市。
那么其他降糖药,对心血管保护的作用是怎样的呢?根据现有的临床证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甘精胰岛素、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及利司那肽等药物,既不增加也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服用这些药物无须担心其会带来心血管风险。
像阿卡波糖、利格列汀、艾塞那肽、度拉唐肽、阿必鲁肽、达格列净、坎格列净及德谷胰岛素等,这些药物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大规模研究还在进行之中。
十大类降糖药物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递增,大家对如何正确服用降糖药物也越来越关注。
口服降糖药物种类较多,因作用机制不同和作用特点也不同,在药物的选择上应因人因病因药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接下来逸仙药师介绍十大类降糖药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其中口服降糖药八类,注射用降糖药两类。
一、双胍类药物代表药物:二甲双胍作用机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可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和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
优点:降糖效果好,尤其降空腹血糖效果好,且单独使用不发生低血糖,可降低体重,有心血管的获益;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一线)用药。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见。
注意事项: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长期使用的患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二、α-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作用机制:抑制糖苷键水解,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优点:不引起低血糖,有降体重作用,尤其适用于我国以碳水化合物摄入为主的人群。
是当前MD诊治指南中推荐使用的一线药,也是我国唯一获得葡萄糖耐量受损适应证的药物。
缺点:初用时有腹胀、排气增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禁用于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者、患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严重肾损的患者,18岁以下患者及孕妇不应使用。
三、磺酰脲类药物代表药物: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作用机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因此,用此类药的前提是患者有一定的胰岛功能。
优点:降糖效果好。
主要用于有一定β细胞功能、无磺脲类药物使用禁忌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不适合使用二甲双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选,或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联合用药方案首选。
缺点:易发生低血糖风险及体重增加。
肝功能不全者原则上禁用磺脲类药物。
肾功能不全者原则上禁用磺脲类药物,但格列喹酮例外。
注意事项: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比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降糖药也一样有不良反应,临床上显示,大部分的降糖药都有不良反应,那么你知道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降糖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降糖药的不良反应1、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
磺脲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而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病程长、饮食不规律等。
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即诊为低血糖。
按症状可以分为严重低血糖、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低血糖。
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2、水肿一些病人在用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作用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而无需停药。
噻唑烷二酮类可因钠潴留致轻至中度水肿,老年患者,较65岁以下者为多见,有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
3、视觉损害注射胰岛素后可因晶状体屈光改变引起视力模糊,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马来酸罗格列酮可引起黄斑水肿或使原有的黄斑水肿加重。
4、过敏反应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由IgE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
局部性者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硬结,一般在注射胰岛素几小时或数天发生。
全身性过敏反应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发生,全身出现荨麻疹,可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哮喘、呼吸困难,严重者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对胰岛素全身过敏者,可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进行脱敏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5、脂肪营养不良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可减少其发生。
6、体重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TZD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副作用。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代谢异常引起的高血糖。
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发心血管疾病并加重其风险。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策略,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降血糖药物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常用的降血糖药物包括口服药和胰岛素:1. 口服降糖药物:磺酰脲类药物如格列吡嗪类、二甲双胍类药物等常被用来一线治疗糖尿病。
这些药物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促进血糖的控制。
2. 胰岛素治疗:当口服药物不足以控制血糖时,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选择。
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并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进一步加重。
二、降血压药物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因此,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降血压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降血压药物:1. ACE抑制剂和ARB: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压,并对心脏和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特别是对于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ACE抑制剂和ARB可减缓肾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2. 钙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血压并放松冠状动脉,改善心脏供血。
某些钙通道阻滞剂还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减少心率。
这些药物对合并心绞痛的患者尤为适用。
三、降血脂药物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因此,控制血脂水平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降血脂药物: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有效药物。
这些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心脏事件和中风的风险。
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通过与胆酸结合,促使胆酸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
这些药物对于那些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或者他汀类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尤为适用。
四、抗凝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抗凝治疗在其治疗策略中占有重要位置:1.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三种能保护心脏的降糖药为糖尿病患者“保驾护航”!2型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并发症更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糖友来说,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进行血管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
GLP-1受体激动剂为GLP-1的同源性物质,天然GLP-1在体内被二肽酰肽酶-4(即DPP-4)迅速降解,而GLP-1受体激动剂不会被DPP-4降解,可通过激活GLP-1受体替代生理性GLP-1发挥作用,可使GLP-1浓度达到药理水平。
因此,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避免快速被体内DPP-4降解的优点,逐渐代替内源性GLP-1成为研究和治疗糖尿病的热点。
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持续高血糖可导致心肌损伤及心肌传导系统异常等。
Lonborg等发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给予GLP-1受体激动剂静脉低剂量输注可以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和减少梗死面积。
关于保护机制有研究表明,利拉鲁肽是通过激活Epac-1/Akt信号途径来防止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Yi等认为,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CE)表达,并通过降低Capase-3的活性减少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活性,从而防止心肌损伤,RACE轴的激活是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近期一项研究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miR-27a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微小RNA(miRNA)是一类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iR-27a是目前研究较多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miRNA。
迄今为止获得的研究结果和一些荟萃分析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不但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压、改善血脂的功能,而且表现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减少心肌梗死缺血等作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糖尿病血管病变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选择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药物有很多种,但是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往往同时合并有多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肾脏疾病等。
那么在选择降糖药物的时候,有哪些区别?如何更好的选择降糖药物?常用的降糖药物有这几类:双胍类,比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比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格列奈类,比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α-糖苷酶抑制剂,比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噻唑烷二酮类,比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DPP-4抑制剂,比如维格列汀,西格列汀等;SGLT2抑制剂,比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GLP-1受体激动剂,比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还有就是胰岛素。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要选择具有保护心脑血管效应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治疗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而且目前我们国家研发了新的降糖药物,具有不依赖于降血糖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如何选择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在考虑降糖药物的时候,既要降低血糖,同时又具有心脑血管保护效应,这类药物有“列净类”药物常用的有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和GLP-1受体激动剂又叫“肽类”降糖药,常用的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皮下注射)。
GLP-1受体激动剂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降糖作用。
而且杜拉糖肽注射液已经成功的进入了医保目录,降低了药品的价格。
SGLT-2类药物,即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简称列净类药物,主要机理为抑制肾近曲小管的SGLT2,促进钠和葡萄糖的排出,来降低血糖。
这两种新型的药物,既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又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减轻体重的效果,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肾功能不全,或者体型肥胖的人群,比较适合使用。
列净类药物虽然优点比较多,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它的不良反应,比如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泌尿系统的感染,低血压或者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尿道感染导致的肾盂肾炎等,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喝水,防止尿道感染,同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定期的复查血脂,肾功能的情况。
吃降糖药后的反应*一、吃降糖药后的反应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和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等。
所有降糖药物都可能发生副作用,并因药物类别和具体药品不同而异。
总体而言,降糖药益处大于风险,但仍有一定比例应用降糖药的患者出现副作用,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水肿等不良反应。
*1、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
磺脲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而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病程长、饮食不规律等。
*2、体重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TZD 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副作用。
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包括药物的胰岛素同化作用(促进脂肪、蛋白质和糖原合成,引起饥饿感和热量摄入增多),以及体液潴留。
*3、胃肠道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所致消化道反应较常见,发生率为5%~20%;糖苷酶抑制剂亦可导致胃肠胀气和肠鸣音亢进等不良反应,但在ACE 研究中,糖苷酶抑制剂组基本没有因为胃肠道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
*4、心血管安全性既往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MI)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
大型研究的部分亚组分析显示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目前,正在进行一项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研究(ACE),旨在判断阿卡波糖是否能够降低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心血管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
*5、肝功能损害TZD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刺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早期上市的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肝损害。
可能机制包括肝细胞对TZD的超敏反应和代谢异常等途径。
而对于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未发现肝损害不良反应。
总结:那些有⼼⾎管益处的降糖药们近来已经完成的3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显⽰,以下三种降糖药物能够降低⼼⾎管疾病风险,包括: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2(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2型糖尿病患者中恩格列净⼼⾎管结局事件试验,EMPA-REG OUTCOME[1])胰⾼⾎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利拉鲁肽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作⽤及评估⼼⾎管转归试验,LEADER[2])索马鲁肽(2型糖尿病患者索马鲁肽⼼⾎管及长期结局评估试验,SUSTAIN 6[3])这3个临床试验的主要结局是复合主要⼼⾎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随访到第⼀次发⽣⼼⾎管死亡,⾮致死性⼼肌梗死或⾮致死性脑卒中任⼀结局发⽣;次要结局为前述MACE以及全因死亡和⼼衰住院治疗。
三项试验主要结论的介绍与⽐较以MACE为结局时,3项试验结果存在不⼀致:SUSTAIN 6中使⽤索玛鲁肽后MACE的发⽣风险降低26%,⾼于另外2项试验(EMPA-REG OUTCOME:14%,LEADER:13%)。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药物对MACE不同组分的影响不同导致,如EMPA-REG OUTCOME中使⽤恩格列净使⼼⾎管死亡率降低38%,LEADER中使⽤利拉鲁肽使⼼⾎管死亡和⾮致死性⼼肌梗死降低22%,⽽SUSTAIN 6中索玛鲁肽组则使⾮致死性脑卒中和⾮致死性⼼肌梗死分别降低39%和26%。
此外,在EMPA-REG OUTCOME和LEADER中,⼲预组的全死因死亡率均下降,但在SUSTAIN 6 中⽆统计学意义。
虽然这些试验的研究⽬的不是阐明⽣理机制,但在EMPA-REG OUTCOME中⼲预组⼼⾎管死亡率和因⼼衰住院事件率⽴即下降,提⽰恩格列净可能通过除抗⾎栓外的机制发挥作⽤;与此相反,LEADER和SUSTAIN 6中⼼⾎管事件发⽣率随事件逐渐降低,则提⽰利拉鲁肽和索玛鲁肽可能是通过抗⾎栓或者抗动脉粥样硬化发挥作⽤。
糖尿病药物一览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
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下面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药物。
一、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是这类药物的代表。
它可以减少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二甲双胍适用于 2 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二、磺脲类药物常见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副作用可能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过敏等。
三、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它们也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发挥作用,但起效更快,作用时间较短,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四、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胀气、肠鸣音亢进等。
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作用机制是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水肿等,且使用时需要关注心血管安全性。
六、DPP-4 抑制剂比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从而延长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 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的作用时间,发挥降糖作用。
副作用相对较少,低血糖风险低。
七、GLP-1 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从而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通常需要皮下注射,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八、SGLT-2 抑制剂常见的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
还具有一定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
可能会导致泌尿生殖道感染。
九、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这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每种降糖药都有优缺点评价一种降糖药物的优劣,需要全面衡量,不能只看降糖效果。
那么,还要关注什么呢?笔者认为,还应该考虑降糖药的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以及价格因素等等。
磺脲类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临床常用的有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美脲(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没有导致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患者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
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
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服用短效、经胆道排泄的磺脲类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是应用最广泛的双胍类降糖药,主要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输出来降低血糖。
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首选降糖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如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基础用药。
优点:二甲双胍除了能有效降糖以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改善长期预后,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其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苯乙双胍(降糖灵)相比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
且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见,长期应用可能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为防止发生乳酸酸中毒,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
格列奈类属于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就餐时胰岛素的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
餐时即服,方便灵活,患者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
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低血糖。
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通常需要多种降糖药联合才能使血糖达标。
而且研究显示 2 型糖尿病心脏病和卒中的发生风险较正常人增加 2~3 倍,因此治疗时应选择不增加甚至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减少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糖药。
近期意大利临床生理学研究所 Ferrannini 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DeFronzo 教授联合在 European Heart Journal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降糖药对已确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和心血管结局的长期研究结果。
2 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大血管并发症是 2 型糖尿病的主要死因,80% 为心肌梗塞和卒中所致。
研究显示 2 型糖尿病主要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率和再发率均明显增加,加利福尼亚州一项基于人群健康的大型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从低心血管风险转为高心血管风险提前了 14.6 年。
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低 HDL-C、高甘油三酯、小而密的 LDL 微粒)、肥胖(尤其内脏)、体力活动缺乏、亚临床炎症和内皮功能紊乱,统称为代谢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然而,由于胰岛素抵抗不能直接测量以及统计混淆不能完全控制,使得许多研究中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不一。
最近一项全球性的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四个可调控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有关,它们分别是高血糖、高血压、高体重指数(BMI)、高胆固醇血症。
降糖药物1. 二甲双胍总结:二甲双胍是全球处方最多的口服降糖药,其安全性众所周知。
现有的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对 2 型糖尿病患者无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正因为二甲双胍可以改善一些心血管危险因素,所以它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UKPDS 显示心血管风险较低的新诊断肥胖 2 型糖尿病使用二甲双胍后,心肌梗塞、冠心病死亡、全因死亡率分别降低 39%、50% 和 36%。
Hong 等报道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二甲双胍组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任何原因死亡、心肌梗塞、非致死性卒中和动脉血管重塑)明显降低。
两项回顾性分析也显示不论有无心衰,糖尿病合并冠脉疾病使用二甲双胍可提高生存率,并且是独立于血糖控制的。
目前两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分别为 CABG 和 GIPS-III 研究,将有助于确定二甲双胍能否缩小梗塞面积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左室功能。
关于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的影响,一些研究均显示二甲双胍能延缓颈动脉内 - 中膜厚度(C-IMT)的进展。
然而 CAMERA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并未影响 C-IMT 的进展,考虑受试者使用了他汀类药物,可能干扰了观察结果。
近期进行的 C-IMT 研究将排除他汀类药物的影响,以期获得二甲双胍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 磺脲类总结:目前尚不能明确磺脲类是否增加心血管风险。
由于格列本脲干扰缺血预处理,频繁发生低血糖,选择磺脲类时应避免使用。
体外研究证实磺脲类不能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体重增加和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反而增加了心血管风险。
ADVANCE 研究显示严重低血糖显著增加主要大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率。
其它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均确认磺脲类能增加 2 型糖尿病的心血管风险,尤其是格列本脲。
然而,UKPDS、ADVANCE 和 ACCORD 研究均未证实磺脲类能增加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最近的荟萃分析也得出了矛盾的结果,正在进行中的 CAROLINA 研究将试图解决这种争论,但已报道的结果显示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可以增加心血管风险,使问题更加复杂。
3. 格列奈类总结: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是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与磺脲类相比较少发生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两者对经典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无影响,尽管有报道称瑞格列奈降低 LP(a)(脂蛋白)水平。
一项观察期为 30 天的研究发现与格列本脲或格列齐特相比,瑞格列奈未增加 2 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率。
4. 噻唑烷二酮类(TZDs)TZDs 包括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两者能改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尤其是吡格列酮。
但Schernthaner 和 Chilton 发表的一篇综述显示罗格列酮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比始终﹥1.0,而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重新检查了 RECORD 研究结果,并得出罗格列酮未增加总体心血管风险的结论。
吡格列酮研究显示能改善舒张期功能障碍,增加心肌胰岛素敏感性,并对左室功能无影响。
PROactive 研究观察到使用吡格列酮后,HDL-C、血压和 HbA1C 得到了改善,而严重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增加,尽管心衰患者未增加全因死亡率;其中有心梗或卒中史的亚组再发的可能性分别降低了 16% 和 47%。
另一项综合了所有已发表的吡格列酮研究的荟萃分析证实心血管事件降低了 25%。
除了 PROactive 研究,PERISCOPE 和 CHICAGO 研究也证实吡格列酮能延缓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的进展。
英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与二甲双胍相比,吡格列酮使全因死亡率下降了 31%-39%。
总而言之,吡格列酮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5. 二肽基肽酶 -4 抑制剂(DPP4i)临床研究证实 DPP4i 对体重、血压、LDL-C、HDL-C 和甘油三酯无影响,总胆固醇、餐后血脂有轻微的下降。
动物研究也显示 DPP4i 能减轻缺血 - 再灌注损伤,并据报道西格列汀能降低 C 反应蛋白和改善内皮功能紊乱。
所有 DPP4i 的荟萃分析均发现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然而这些研究都不是专门针对DPP4i 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影响设计的。
目前两项观察心血管结局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已发布,分别为 SAVOR-TIMI 研究和 EXAMINE 研究,结果显示 DPP4i 组和安慰剂组不管是主要终点还是次级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显示沙格列汀致充血性心衰住院率明显增加,原因不明。
SAVOR-TIMI 和 EXAMINE 研究的缺陷在于随访期短、两组间 HbA1c 差异小、患者服用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药,都可能干扰研究结果。
现正进行的 TECOS 和 CAROLINA 研究将有助于阐明 DPP4i 抵抗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6. 胰高血糖素样肽 -1 受体激动剂(GLP-1RAs)GLP-1RAs 可以改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体重、血压、内皮功能紊乱、总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C 反应蛋白等。
动物研究发现其具有心血管保护性,包括减少梗塞面积、提高左室输出量、逆转心肌壁增厚等。
几项小型研究证实 GLP-1 能改善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最大通气氧耗量和6 分钟步行距离。
其它几项研究也显示 GLP-1 灌注能减轻冠脉疾病患者冠脉闭塞时的缺血性左室功能障碍和心肌顿抑,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梗塞带相关的室壁运动。
来自利拉鲁肽临床发展项目 II/III 期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其它对照药物比较,利拉鲁肽引起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比为 0.7。
LifeLink 数据库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得出与其它降糖药相比,使用艾塞那肽 3 月后引起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相关住院率、全因住院率的危险比均较低。
目前正进行的长期、大型的前瞻性研究试图评估 GLP-1RAs 对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结局影响,将会给出肯定的答案,结果于 2015 年底及以后陆续发布(见表 1)。
表 1. 关于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结局的研究汇总研究SAVOR EXAMINE TECOS CAROLINA CARMELINADPP4i 沙格列汀阿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利格列汀对照安慰剂安慰剂安慰剂磺脲类安慰剂受试者16500 5400 14000 6000 8300发布时间2013 2013 ADA2015 2018 2018LEADER ELIXA SUSTAIN6 EXSCEL REWINDGLP-1RA 利拉鲁肽利拉西来Semaglutide 艾塞那肽度拉糖肽对照安慰剂安慰剂安慰剂安慰剂安慰剂受试者8754 6000 6000 9500 9600发布时间2018 ADA2015 2016 2018 2018EMPA-REG CANVAS DECLARE NCT01986881SGLT2i 依帕列净坎格列净达格列净埃格列净对照安慰剂安慰剂安慰剂安慰剂受试者7300 7000 22200 3900发布时间2015 2017 2019 20207. 钠 -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SGLT2i 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影响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引起血压下降、减重、LDL-C 和 HDL-C 轻微升高、甘油三酯轻微降低和血尿酸降低。
一项达格列净 II/III 期临床试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达格列净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住院率的复合终点危险比为 0.82。
8. α- 糖苷酶抑制剂(AGIs)AGIs 能降低餐后甘油三酯,对空腹甘油三酯、LDL-C 和 HDL-C 的影响结果不明,不影响 2 型糖尿病的血压和体重。
目前尚无阿卡波糖对心血管影响的长期研究,STOP-NIDDM 研究纳入了 1429 名糖耐量异常的受试者,随机分为阿卡波糖组和安慰剂组,随访期为 3 年,结果显示阿卡波糖组的大血管并发症相对风险下降约 47%,然而由于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样本量小,无法得出阿卡波糖具有心血管保护性的结局。
ISRCTN 研究正评估阿卡波糖对于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心血管的影响,结果拭目以待。
9. 胰岛素ORIGIN 研究发现有心血管事件史或高心血管风险的初发 2 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未导致大血管事件的下降;UKPDS 研究也显示使用胰岛素并未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然而许多回顾性或病例对照研究报道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动物活体研究更是提供了胰岛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性的证据。
从临床角度看,许多横断面的回顾性研究可以解释胰岛素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存在正相关的假设是合理的。
同时,又必须考虑到 UKPDS 和 ORIGIN 的证据,虽然不充分,但未显示胰岛素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保守的观点认为外源性胰岛素促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力可能被其降糖带来的获益所抵消,因而胰岛素对于心血管结局的影响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变化。
综上所述,降糖药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依据仍有待长期大型的临床研究证实。
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联合使用降糖效果最佳、低血糖反应最小、不增加体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