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处置和用药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32
发热的处置和用药原则讲解发热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通常是由感染、炎症、过敏、免疫反应等引起的。
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我们会感到发热的不适,需要正确的处置和用药来控制体温。
以下是关于发热处置和用药原则的讲解。
一、发热的处置原则:1.休息:发热时,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减少身体的消耗,有利于机体的恢复。
2.适当调整室温:将室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不过度加热或降温,以增强患者的适应能力。
3.补充水分:发热时,机体会有排汗的现象,应适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4.衣着合理:根据室温及体感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着,不过度穿戴或过度脱衣,保持适当的体温。
二、发热的用药原则:1.非处方解热药物:对于轻度发热或体温不高的患者,可以尝试非处方类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注意按药品说明书使用剂量、频率和疗程,避免超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抗生素:发热的原因是感染时,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但是,不是所有的发热都需要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抗生素无效。
使用抗生素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并按医嘱用药。
3.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尝试使用抗病毒药物。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有限,主要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和一些特定的病毒感染。
4.其他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因,可以使用抗炎药物、抗过敏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进行治疗,以减轻发热的症状和加速疾病的康复。
5.不用降温药物:轻微的发热通常不需要积极的降温,因为发热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
除非体温过高(例如超过39℃)或出现其他临床症状,才需要用药降温。
三、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
2.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使用非处方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频率,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遵医嘱使用处方药物:如果需要使用处方药物,应按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用药,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发烧最快的退烧方法
首先,可以选择用药物来降温。
常见的退烧药物有布洛芬、对
乙酰氨基酚等,可以帮助降低体温,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感。
但是
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
来服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过量的情况。
其次,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来缓解发烧。
比如可以用温水
擦浴或者冷敷的方式来帮助降低体温。
温水擦浴可以通过用温水浸
湿毛巾,然后轻轻擦拭全身皮肤的方式来降温,而冷敷则是将冰袋
或者冷水毛巾敷在额头或腋下等部位,帮助降低体温。
此外,适当的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烧时,身体处于一种亢
奋状态,过度活动会加重身体负担,延长发烧时间。
因此,建议患
者要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疾病,促进康复。
饮食方面,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
清淡的食物
可以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多喝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促进
降温。
最后,及时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发烧持续时间较长或者
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治疗。
总的来说,发烧最快的退烧方法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通过用
药物降温、物理降温、适当休息和饮食调理等方式来帮助身体降温,促进康复。
同时,及时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以上方法可以帮
助您更好地应对发烧带来的困扰,早日康复。
发热处理和用药原则发热处理是指对于身体温度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通过控制外界环境以及合理用药的方式来使体温回归正常的过程。
发热处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寻找和消除发热的原因:在进行发热治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发热的原因。
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感染、炎症、药物反应、过度劳累等。
通过找到并消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可以减轻体温升高的症状。
2.保持室内外环境适宜:对于发热患者,要尽量保持室内外环境的适宜,避免高温或低温环境的刺激。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2℃,湿度控制在40-70%的范围内。
同时,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闷热的环境。
3.适当增加补液量:发热时机体出现排汗增加、水分丢失增加的情况,因此需要适当增加补液量来维持水平衡。
通常建议每天摄入2000-2500毫升的液体,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可以选择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果汁等,避免过于刺激性的饮料。
4.控制休息和睡眠:发热时身体处于免疫应激状态,需要适当休息和睡眠来促进恢复。
尤其是感冒、咳嗽等发热疾病的患者,应尽量保持室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
5.使用适当的退热药物: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如果患者体温升高较高或伴有不适症状,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体温。
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剂量和用药频率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过量或滥用。
总之,发热处理的原则是对症治疗,在消除发热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环境和使用适当的药物来控制体温。
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测量体温,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临床发热处理一、导致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1、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其中感染性发热较为常见主要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感染性疾病占大多数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局部或全身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引起的吸收热、变态反应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中枢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物理因素(中暑)、机械性因素(脑溢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二、发热的处理1、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局部冷疗法:包括使用冰袋、冰囊、冰帽、冰毯机、冰槽、冷湿敷法及化学冰袋等。
全身冷疗法:包括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
体温超过39.0℃可用局部冷疗法(如冰帽)。
体温超过39.5℃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临床中较少用,但对于年老体弱、畏寒、对冷敏感及风湿病人忌用)。
2、药物降温常见解热镇痛药非甾体类药物,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的药物。
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常见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散利痛、白加黑、日夜百服宁、消炎痛栓(吲哚美辛)、布洛芬、中药:新潢片、柴胡、安痛定副作用:➢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和肾脏的副作用。
➢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肝脏等的副作用。
与剂量有关系。
➢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这与剂量无关,是由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有关,造成小血管和支气管痉挛有关。
3、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1)、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待发热不能单纯的退热,而应积极的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
WHO建议当体温高于38.5度时,应采取安全解热药治疗,体温低于38.5度时,一般不用退热药体温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当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者,为避免引起脑细胞的损伤和体温过高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还需适当降温,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服用一种解热镇痛药,但不可长期服用。
退烧药的药物治疗指南与建议退烧药,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常被用于缓解发热症状。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谨慎选择,正确使用退烧药。
本文将为您提供药物治疗退烧的指南和建议,确保您的退烧过程安全有效。
一、常见的退烧药及其适用症1.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扑热息痛、泰诺林等):广泛应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发热患者,可缓解轻度至中度的发热,适用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引起的退烧。
2. 扑尔敏(泰诺林、速效敏等):适用于一定年龄段的发热患者,尤其在伴有咳嗽、打喷嚏和流涕症状时,可以选择扑尔敏来缓解退烧。
3. 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复方片(阿司匹林、咖啡因等):适用于腺病毒感染引起的退烧,可以缓解头痛、咽痛等症状。
二、使用退烧药的注意事项1. 遵循用药原则: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时间间隔来使用退烧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不要频繁增加药品使用剂量,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2. 考虑适应人群:在婴幼儿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中使用退烧药需要特别警惕,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对于哺乳婴儿,最好先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擦拭温水海绵)。
3. 避免滥用退烧药:退烧药只是暂时缓解发热症状的措施,不应长期或频繁使用。
如果发热持续超过一天,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4. 注意禁忌症:某些情况下,使用退烧药是被禁忌的,如对该药过敏、有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药物治疗等。
在使用之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保自身没有禁忌症。
三、辅助方法与家庭护理1. 温度控制:在退烧药治疗的同时,要通过适当调节室内温度来控制热源,保持室内的清新凉爽,避免过度穿戴厚重衣物。
2. 适量喝水:发烧时,身体容易脱水,因此要多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可以喝些温水、淡盐水和糖水,但不要喝过多的咖啡和茶。
3. 物理降温: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擦拭温水海绵、用凉毛巾敷额头等,但不建议使用冷水擦浴,以免引发其他问题。
4. 观察症状变化:在用药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体温的变化、症状的缓解和加重等,及时咨询医生。
发热门诊操作准则导言:发热是指身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门诊医生日常实践中,发热是常见的主诉之一,其原因有多种多样,包括感染、非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针对发热患者的合理处理和规范操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的提高。
一、患者接待和询问病史1.对发热患者要进行迅速的接待,避免长时间等待,应合理安排检查和治疗。
2.在接待患者时,应了解患者主诉,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伴随症状、就诊前是否有其他处理、诱因等。
二、体格检查1.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包括查体、辅助检查等。
2.体温是必要的体格检查项目,应准确测量体温并记录。
三、辅助检查1.针对不同情况,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RP、血培养、尿常规、病毒和细菌检测等。
2.病史和体格检查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四、发热病因分析和诊断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确定发热的病因。
2.针对不同病因,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3.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应适时转诊至相应的专科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五、合理用药1.根据发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包括遵循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
2.合理用药还包括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液体补充、支持治疗等。
六、预防与教育1.针对患者,应进行相关疾病的宣教,包括预防措施、复发防治、合理用药等。
2.我们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普及防控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发热门诊操作准则对于提高发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迅速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可以准确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合理用药和预防与教育也是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同时,望门诊医生能够持续学习和关注最新的发热疾病诊疗进展,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服务质量。
发热的处理原则范文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一般来说,成人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至37℃,而儿童的正常体温范围稍高一些。
发热可以是机体对感染、炎症、代谢异常、中暑等不同疾病或情况的一种表现。
因此,正确处理发热是非常重要的。
1.观察和记录:首先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应定时测量体温,每天多次测量并记录下来,以掌握体温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有无其他症状,如咳嗽、喉咙痛、腹痛等,以及一般情况是否有明显不适。
2.休息保暖: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需要休息来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应对疾病。
因此,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同时,还要注意保暖,减少身体热量散失,可用被子或穿上适当的衣物来保持体温。
3.补充饮食: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需要增加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建议患者采用多餐少食的原则,增加摄入的热能和营养素,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引起不适。
4.适当用药:如果体温超过38.5℃,或者患者感觉身体不适,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
退热药物一般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两类。
非处方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处方药包括感冒药和抗生素等。
但使用药物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使用说明来进行合理用药,避免过量或滥用药物。
5.疾病治疗:发热是许多疾病的表现,处理发热的关键是要找出其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如果发热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如果发热是由于其他病症引起的,如风湿性疾病、过敏反应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在处理发热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病因诊断,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6.提高自身免疫力:发热时,机体的免疫功能较为低下,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
因此,除了进行疾病治疗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
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的发生。
发热的急救处理原则
一般情况看下,发热的处理原则是补充水分、降温、使用退热药物、排除感染、休息和调节、密切观察等措施。
具体措施根据病因不同、体温水平和患者的年龄及病情程度来综合考虑,因人而异。
1、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流失增加,需要多喝水,以防止脱水。
2、降温:在高热、出现不适或危险症状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浴或敷湿毛巾在额头、手腕和腋窝等处。
但要避免用冷水或冰敷,以免引起急性温度变化导致其他问题。
3、使用退热药物: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羚羊角颗粒等,能有效调节体温,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感。
4、排除感染:如发热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感染引起的,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遵医嘱口服头孢拉定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能消除炎症,控制感染。
5、休息和调节: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舒适的室内环境也有助于缓解发热不适。
6、密切观察:对高热或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找出发热的确切原因。
如发热伴随有严重症状,如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意识模糊、抽搐等,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也可能是某种潜在疾病的表现,因此要谨慎对待,
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发热的中西医解释及如何安全用药发热 (西医病名: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体温升高到37.5℃以上,或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均可称为发热。
2.定时检测体温,明确热势、热型。
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可作为普通检查。
并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资诊断和鉴别。
3.辨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常伴恶寒。
应注意起病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等。
(2)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发热多表现为低热,通常伴有自觉手足心热、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4.根据热势进行诊断,如:(1)不规则发热可见于感冒、三痹。
(2)1天内体温波动达3~4℃或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常见于流注、肾瘅、痨病病情恶化、疟疾等。
(3)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温毒发斑、疟疾重症。
(4)持续高热,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常见于湿温极期、暑温等。
(5)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双峰热),伴肌肉疼痛、萎软者,常见于软脚瘟。
5.结合伴随症、病史等进行诊断,如:(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暑温、脑痨、中暑、颅脑痈等。
(2)伴咳嗽、胸痛、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暴咳、肺痈、悬饮等。
伴心悸者,可为心瘅。
(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等。
(4)伴寒战者,见于肺痈、流注、胆瘅、肾瘅、春温、稻瘟病、疟疾等。
发热处理和用药原则发热处理原则:1.确定发热的原因:对于发热病人,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确定发热病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药物过敏、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对于持续高热或疑似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2.加强护理措施:患者应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避免受凉或感冒。
对于发热的患者,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和饮食,补充充足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3.对症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原因,对症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感染性发热,应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药物过敏引起的发热,需立即停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并采取抗过敏治疗措施。
对于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需要使用适当的免疫调节剂或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
4.对高热患者的降温:高热患者应及时降温,以减轻不适感和减少对机体的伤害。
降温方法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冷敷物降温,可以将冰袋放在额头、腋窝或大腿根部等位置;使用温水擦浴或湿毛巾覆盖身体表面;适当调节环境温度等。
药物降温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的扑热息痛、布洛芬等,以及处方的退热药物如吲哚美辛等。
用药原则:1.根据病因选药:不同疾病的治疗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
对于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则无效。
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适应症、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等因素。
2.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选择适应症明确、病原学证据确凿的病原体;参考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药物;控制剂量和药物疗程,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性。
3.注意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等条件进行个体化用药。
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需谨慎,避免不良反应。
4.减少多药联合用药:多药联合用药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应尽量减少使用多种药物,除非确有必要。
发热的处置和用药原则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身体对其中一种疾病或感染的反应。
正确地处置发热症状非常重要,以防止病情恶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热处置和用药原则。
首先,要保持充分的休息,特别是在发热时。
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疾病,并加快康复过程。
此外,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会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接下来,要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
发热会导致体内水分的丧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
喝足够的水可以帮助降低体温,促进病毒和细菌的排出。
使用冷敷物也可以帮助降低体温。
可以使用冰袋或湿毛巾敷在额头、太阳穴和腋下等部位,以缓解发热不适。
不过,应该避免使用过冷的敷料,以免引起寒冷反应或冻伤。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
退热药物可以帮助降低体温,并减轻一些不适症状。
在使用退热药物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合适的药物:常见的退热药物包括扑热息痛、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药物的安全性。
2.按照剂量使用:应该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的剂量。
不要超量使用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谨慎使用儿童:对于儿童,要特别谨慎使用退热药物。
最好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根据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
4.避免长期使用:退热药物通常是暂时的措施,用于缓解不适症状。
如果发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其他严重症状,请及时就医。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退热药物时,应注意潜在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总之,合理的发热处置和用药原则可以帮助缓解症状、降低体温,并促进康复。
注意保持充分的休息和水分摄入,使用冷敷物来缓解不适,如果需要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如果病情持续或有其他严重症状,请及时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用药原则用药原则(1)发热:治疗高热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无效时再考虑选用解热药。
当遇到发热而未明确原因时,不能首选使用解热药,以免掩盖症状、贻误诊断。
在查明发热原因并进行治疗的同时,再根据下列指征选用解热药:①发热39℃以上,危及生命,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
②发热虽不高,但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痛、失眠、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休息及疾病恢复时。
③持续高热,已引起心肺功能异常,或患者对高热难以耐受时。
④某些疾病治疗中,长期伴有发热而不能自行减退时,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以及癌症发热等。
(2)疼痛:对于疼痛应找出原因后再采用药物止痛。
解热镇痛药物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于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月经痛、中等程度的术后疼痛以及肿瘤疼痛的初期效果较好,而对于平滑肌痉挛性疼痛、创伤剧痛、肿瘤晚期剧烈疼痛等无效。
(3)炎症:本类药物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疾病,某些药物也用于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痛风和其他非感染慢性炎症。
非甾体抗炎药虽然作为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的首选,但因不能改变病程而常需合用能够改变病情的二线药物,包括抗疟原虫药、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吡啶、雷公藤、左旋咪唑等。
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本类疾病的三线药物,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只有当伴有严重的血管炎、多脏器损害、持续高热以及严重贫血等指征,或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二线药物无效时,才考虑选用。
关节炎的病因各异,治疗用药也不同。
痛风性关节炎应首选促尿酸排泄药,感染性关节炎应先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