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临床应用举隅
- 格式:pdf
- 大小:88.71 KB
- 文档页数:1
芍药汤【组成】芍药⼀两(30g)当归半两(15g)黄连半两(15g)槟榔⽊⾹⽢草炒,各⼆钱(各6g)⼤黄三钱(9g)黄芩半两(15g)官桂⼆钱半(8g)【⽤法】上药⽗咀,每服半两(15g),⽔⼆盏,煎⾄⼀盏,⾷后温服(现代⽤法:⽔煎服)。
【功⽤】清热燥湿,调⽓和⾎。
【药理作⽤】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抗阿⽶巴原⾍、增强机体免疫⼒等作⽤。
【中医证】湿热痢疾证。
痢疾,腹痛,便脓⾎,⾚⽩相兼,⾥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病】急性肠胃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胰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湿热痢疾证者。
【⽅证分析】本⽅所治之证乃湿热浸淫,壅滞⽓⾎所致。
湿热侵袭,下迫下注,则出现痢疾;湿热壅滞,经⽓不通,则腹痛;湿热损伤脉络,则便脓⾎,⾚⽩相兼;热势迫于下,湿浊壅滞于下,则⾥急后重;热灼于下,则肛门灼热;热伤阴津,则渴欲饮⽔;⾆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当清热燥湿,调和⽓⾎。
⽅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善清⼤肠之热,并⽌痢,为君药。
湿热胶结,以⼤黄泻热于下,使湿热毒邪从下⽽去,与黄连、黄芩相⽤,以使湿热从下⽽去;热伤脉络,⾎脉壅滞,以当归、芍药活⾎养⾎,调理⾎脉,以治便⾎;浊⽓壅滞不⾏,以⽊⾹、槟榔理⽓⾏⽓,调理⽓机,以治后重,与当归,芍药配伍,调理⽓⾎,即“⾏⾎则便脓⾃愈,调⽓则后重⾃除。
”共为⾂药。
官桂⾟热通畅⽓机,兼防黄连、黄芩、⼤黄清泻寒凉凝滞,为佐药。
⽢草补益脾胃,顾护胃⽓,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清热⽌痢,调和⽓⾎之效。
配伍特点:清热药配泻下药,清泻于下;寒凉药配⾟热药,使寒药不凝;⾏⽓药配理⾎配伍特点:药,以治便脓后重。
【临床运⽤】.⽤⽅要点:本⽅是治疗湿热痢疾证的基础⽅,临床应⽤以下痢⾚⽩,渴欲饮⽔,⾆1.⽤⽅要点: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治要点。
.加减⽤药:若⼤便脓⾎多者,加地榆、⽣地黄,以清热凉⾎⽌⾎;若后重明显者,加2.加减⽤药:薤⽩、砂仁,以醒脾⾏⽓除胀;若⼝渴明显者,加天花粉、芦根,以⽣津⽌渴等。
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粘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腹泻、排便紧迫、腹痛、血便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病人失去肠道免疫及吸收功能,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
传统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有着一定的疗效,其中芍药汤是常用的中药方剂之一。
芍药汤的组成由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甘草组成,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调节气血、温阳散寒等功效的方剂。
这种方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病人身体的自我调节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一项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研究,对比了芍药汤和三联疗法(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硫糖铝等药物)对于疾病治疗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与三联疗法相比,芍药汤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的症状,并且还能够减少疗程和副作用。
同时,病人在服用芍药汤后,肠道炎症指标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体现了芍药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芍药汤中的中药成分均属于温性或中性,不存在寒凉之品,也不含有麻黄等刺激性药物。
研究结果表明,芍药汤对于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减轻炎症和抑制免疫反应来实现,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因此,芍药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推广价值。
调气活血的芍药汤在痢疾的治疗上是一个进步芍药汤是重点方,Ⅰ类方。
这个方反映了宋到元这个时代,在痢疾治疗上一个进步。
虽然它的适应证和仲景时代的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有区别。
但是总体治法上,它在调气活血方面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治法上有创造,(这是)学这个方的一个意义了。
所以它主治的证候呢,是湿热痢。
湿热痢好发于一种,就是散在的,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
疫毒痢往往暴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
湿热痢它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
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所以气机阻滞反映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这个特点。
而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
由于湿热基本上叫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
脓血兼有或者赤白相兼反映它。
这反映了湿热痢疾一种特点。
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都容易发生。
这是芍药汤的一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那这里强调一个气血的瘀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
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它是一个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肠道血肉腐败,酝酿成脓血。
所以治疗方面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这个引起的致病因素了。
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
那这个方从病机湿热壅滞,搏结气血,造成气血失调。
所以功效来讲,清热燥湿,调和气血相结合。
那过去有的教材功效写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结合。
也有的把调和气血放在前面,后面清热解毒,或者清热燥湿。
提法都不太一样。
作为痢疾来讲,特别湿热痢来讲应该是清热燥湿,在前面。
清热解毒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个方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类比呢,要相对小。
所以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
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
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
彭振声名老中医经方治验举隅【摘要】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
本文报道名老中医彭振声主任运用经方治疗头痛、悬饮、心下痞、腹痛、腹胀、死胎的成功案例。
体现了彭老方证一致的在临症思想。
【关键词】名老中医; 伤寒论 ;学术继承彭振声主任中医师系瑞安市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年,学验具丰,善用仲景经方治疗内科杂病。
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聆听教诲,得益良深。
现将彭师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的临床病例,整理分述如下。
1白虎汤加味治疗头痛陈某,男性,51岁,干部。
于2005年7月突发头痛,位于额顶,痛若刀劈,痛甚欲呕吐,彻夜不眠,呻吟不已,整日用布袋缠绕,口干目红,两目窠散布赤缕,大便干结舌边红,苔薄黄,两脉浮滑有力。
前医曾进天麻钩藤饮之剂,药后未效,故来门诊求治。
处方: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细辛12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
服用3剂后头痛霍然而解。
按:白虎汤原为伤寒阳明气分热邪内盛,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而设,仲景称之为“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本例彭师认为此为额顶头痛属阳明头痛,阳明热盛,夹风上扰所致,投以白虎汤化裁。
大剂量石膏其旨有二:一为制约细辛辛热之性,二为两者并用一寒一热,散泄郁热。
细辛一般常用量不过1.5克,本方用量较重,功在辛散,使风热从上而解,短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
2小半夏加茯苓合小柴胡汤治悬饮李某,女性,40岁,工人。
寒热往来半个月,周身疼痛,精神软弱无力,微出汗,咳嗽,少量白粘痰,胸闷气短,干呕,口苦,右胁刺痛,深呼吸及转侧时均感牵引疼痛,舌淡苔薄,脉弦滑有力。
胸片提示:右下肺基底部少量积液。
处方:柴胡10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生姜三片,甘草6克,全瓜蒌12克,枳壳10克,葶苈子10克,服药五剂,身热已退,后用小半夏加茯苓加紫菀10克、苏子10克、川朴10克,咳嗽胁痛均减,再行胸片复查,胸水已吸收。
按:凡病及少阳,少阳气郁,枢机不利,证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皆用小柴胡汤治疗,所以仲景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六经证治中应用芍药举隅王文辉,刘石坚(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005) 摘要 《伤寒论》中对芍药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六经证治均有体现。
太阳病篇用芍药最广,其作用主要有调和营卫,益气养阴,缓中补虚,阴阳相补,缓急解痉,敛肺平喘等6个方面;阳明病篇中芍药的作用是调胃护脾阴;少阳病篇芍药的作用有缓中补虚,敛阴清热2个方面;太阴病篇用芍药理脾护阴;少阴病篇芍药的作用有阴阳互济,疏肝敛肝,促阳气外达,敛阴补阳等;厥阴病篇芍药的主要作用是补虚和血、敛阴缓急。
关键词 芍药;伤寒论;六经证治 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1)12-1147-02 古今医家,仲景最善用芍药,六经辨证的每一经都有运用白芍,现论述如下。
1 太阳病篇太阳病篇用芍药最多,有时重加芍药,有时则去芍药,其变化可谓至灵至妙。
其作用主要有如下6方面。
1.1 调和营卫 芍药配伍桂枝,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如桂枝汤。
太阳中风,乃感冒风寒表虚证,故阳浮而阴弱,出现汗自出等症,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固表、辛温解肌。
桂枝汤乃群方之魁,用芍药为臣,取其敛阴和营、配合桂枝以解肌腠之邪,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功;芍药臣桂枝是于营中有调卫之功。
芍药与桂枝配合相得益彰,芍药实起着调卫和营作用。
1.2 益气养阴 芍药配伍人参,益气养阴。
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条)”(注:本文伤寒原文均选自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1]发汗后身疼痛,脉见沉迟,沉为在里,迟为血不足,身疼痛乃血少失其濡养,故重用芍药营阴血,人参益气,使之营气两充而血足,身痛得缓。
1.3 缓中补虚,温养心脾 芍药配伍饴糖,主治里虚伤寒心悸而烦证。
如小建中汤,方中饴糖甘温质润,滋养心脾,温中而缓急止痛,白芍和阴缓急止痛,二药配伍,使全方达到外固营卫,内益气血,安内以攘外,表里兼顾之妙。
芍药汤的功能主治简介芍药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芍药、甘草、生姜等多种中药组成。
它具有多种功效,并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芍药汤的功能主治,以帮助读者了解芍药汤的用途和适应症。
功能主治芍药汤的主要功能和主治有以下几个方面:1.活血化瘀:芍药汤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血瘀。
它适用于瘀血阻滞导致的各种症状,如疼痛、肿胀、淤血等。
2.调经止痛:芍药汤对女性月经不调和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它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缓解经期痛或不规则的月经周期。
3.清热解毒:芍药汤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疾病,如痈肿、疮疡等。
它能够清热解毒,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抗炎镇痛:芍药汤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它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缓解患者的症状。
适应症芍药汤适用于以下多种疾病和症状:1.痛经:芍药汤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剂之一。
痛经是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经常遇到的问题,芍药汤可以缓解痛经引起的痛苦。
2.月经不调:芍药汤对于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的疗效。
由于生活、环境、情绪等原因,有些女性的月经周期不规律,芍药汤可以通过调节女性的内分泌,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
3.疼痛肿胀:芍药汤适用于各种疼痛和肿胀症状,如疮疡肿胀、外伤后的肿痛等。
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减轻疼痛和消散血肿。
4.痈肿疮疡:芍药汤能够清热解毒,适用于痈肿和疮疡等病症。
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5.其他:芍药汤还适用于其他疾病和症状,如肾炎的水肿、下肢浮肿等。
但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和使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芍药汤一般是口服剂,具体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1.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对于成年人,每次口服10克左右,每天3次。
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2.注意事项:使用芍药汤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进行使用,不可滥用。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使用芍药汤前应咨询医生。
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
及结肠黏膜,常伴有黏液性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气滞、血瘀、湿证等导致,芍药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本
文将综述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研究。
芍药汤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的一种复方方剂,由柴胡、芍药、枳壳、生姜和大枣等药材组成。
芍药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调理气机等作用。
研究表明,
芍药汤可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道黏膜修复,从而发挥治疗溃疡性
结肠炎的作用。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有效率为90.5%,有效率明显高
于对照组(66.7%)。
病例组患者通过口服芍药汤,能够显著改善腹泻、便血等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缩小病灶面积。
该研究表明,芍药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另一项研究发现,芍药汤能够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
该研究还观察到,芍药汤能够调节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的
过度激活,减轻组织损伤。
一项基于细胞实验的研究发现,芍药汤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细胞
的活化和分化,从而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黏膜损伤。
该研究揭示了芍药汤的作用机制,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一)引言概述:芍药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和解痉等功效。
该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有效缓解多种疾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一、消化系统疾病1. 腹泻:芍药甘草汤可用于治疗腹泻症状,通过收敛肠道,明显缩短腹泻时间。
2. 慢性胃炎:该方剂可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炎作用。
3. 肝炎:芍药甘草汤可调节肝功能,降低肝酶的水平,减轻肝炎炎症。
二、妇科疾病1. 宫颈糜烂:该方剂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分泌物,改善宫颈糜烂症状。
2. 子宫肌瘤:芍药甘草汤可缓解子宫痛、月经不调等症状,促进肌瘤的缩小。
3. 卵巢囊肿:此方剂可调节内分泌系统,减少囊肿的生长,缓解疼痛。
三、呼吸系统疾病1. 支气管炎:芍药甘草汤可减少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清热祛痰的作用。
2. 哮喘:该方剂能舒张支气管,缓解气促和喘息,减少用药次数。
3. 慢性咽炎:芍药甘草汤有清热解毒和消炎作用,可减轻咽部不适和疼痛。
四、皮肤疾病1. 面部痤疮:芍药甘草汤通过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可改善面部痤疮症状。
2. 湿疹:该方剂可调节免疫系统,减少湿疹发作次数和程度。
3. 痈疽:芍药甘草汤具有抗菌作用,可促进疮口愈合,减少炎症。
五、神经系统疾病1. 头痛:该方剂有镇静作用,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失眠:芍药甘草汤可安神养血,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失眠症状。
3. 面肌痉挛:此方剂有和解痉作用,可减少面肌痉挛的发作次数。
总结:芍药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消化系统、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皮肤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希望本文能对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康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起源于结肠肠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
它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溃疡和炎症。
该疾病常伴有腹泻、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贫血、体重下降等并发症。
目前,尽管UC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已有多种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
传统中药药方“芍药汤”是治疗UC的常用方剂之一。
芍药汤由芍药、桃仁、木通、甘草等组成,具有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
近年来,对芍药汤在治疗UC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证实了其一定的药效。
芍药汤对抗炎性反应具有一定作用。
UC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肠道黏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芍药汤中的甘草等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
芍药汤中的桃仁还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对肠道组织的损伤。
芍药汤能够通过抗炎作用减轻UC 患者的症状。
芍药汤具有促进肠道黏膜修复的作用。
UC患者的肠道黏膜受损,且容易引发溃疡。
芍药汤中的木通具有轻度的通便作用,可以减少大便对黏膜的刺激,促进黏膜修复。
研究还发现,芍药汤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可进一步促进黏膜修复过程。
芍药汤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UC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处于异常状态,表现为免疫功能亢进。
芍药含有的甘草等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减轻免疫功能亢进,从而减少炎症反应。
虽然芍药汤在治疗UC方面具有一定的药效,但其疗效仍然有待进一步验证。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动物模型的实验,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数据支持。
芍药汤的用药方法和用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今后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究芍药汤在UC治疗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并找到最佳的用药方法和用量。
芍药汤作为传统中药治疗UC的方剂之一,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黏膜修复、调节免疫功能等途径减轻UC患者的症状。
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其疗效,并找到最佳的用药方法和用量。
龙源期刊网 治痢良方芍药汤作者:孙清廉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5期芍药汤是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刘完素)所创的名方,收录在所著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
该方由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肉桂9味药组成。
研成粗末,水煎服。
是夏秋季节治痢良方。
痢疾一病古今同名,现代医学认为,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肠道疾病。
古代对痢疾的定义较为宽泛,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一日腹泻数次甚至十数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脉数等症状。
古代医家认为,下痢皆属湿热,赤为伤血,白为伤气,脓血稠黏,气血两伤也,腹痛后重,气血皆滞也。
痢疾的分型很多,以湿热、疫毒痢最多见,本方是专为湿热痢而创制的。
疫毒与湿热蕴结肠道,化为败浊,气血阻滞、血肉腐败是本病形成的主要病机。
刘河间曰:“行气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本方功能清热燥湿、行气调血、泻热止痢,是治痢常用方。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之效颇佳,用为主药,以消除致病之因,病因除,则痢自止;辅以大黄、槟榔荡热去积,使疫毒热邪从大便而泄,还增强了芩、连的解毒力量,体现了“通因通用”的配伍形式;木香、配槟榔调气,当归配肉桂调血,气调则后重自除,血调则脓血自止;再重用白芍缓其急迫,治疗腹痛。
方中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调之,对于上述症状面面兼顾,配伍堪称完善周到。
在临床应用中,白头翁、秦皮、地榆、金银花、黄柏、丹皮、赤芍、马齿苋、枳壳等常随症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所用的每一种药,对于痢疾杆菌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具有消炎、止痛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所以有治痢良效就不奇怪了。
本方极具开发价值,不但可以治疗痢疾和其他肠道感染性腹泻,而且还可用于治疗过敏性肠炎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有脓血便或里急后重感,少数起病急,有高热和疫毒症状。
本方不论是止泻、止痛、恢复肠黏膜的正常功能,还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都有良好功效,值得向大家推荐。
芍药汤有什么作用?关于《芍药汤有什么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芍药汤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多见的中药材汤,对人感受有很多的益处功效,例如用以医治腹痛、便血、肛门口炙热这些,全是十分合理的。
运用芍药汤是能够医治多种多样寒湿病症的,可是病人最好是還是历经医师的建议来开展服食,由于对症治疗才会出现更强的实际效果。
特异药方名生产芍药汤,源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特异构成生产芍药一两(30g),川芎一两(15g) ,黄芩一两(15g) ,槟郎、甘松、甘草炒各二钱(各6g),黄连三钱(9g) ,柴胡一两(15g),官桂二钱半(5g)。
特异使用方法生产涂药畋咀,每服一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吃完温服。
当代使用方法:水煎服。
特异作用生产清热解毒化湿,调气和血。
特异主冶生产寒湿痢疾。
腹痛,便浓血,赤白相兼,肛门下坠,肛门口炙热,小便赤黄,舌苔黄厚,脉沉数。
特异方解生产本方证是由寒湿壅滞肠中,血气失衡引发。
下焦湿热肠子,搏结血气,酿为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胃气轮阻碍则腹痛,肛门下坠,肛门口炙热,小便赤黄;舌苔黄厚,脉诊弦等数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清热解毒化湿,调合血气。
聚瑞器重芍药柔肝调血,轻重缓急以治腹泻痢腹痛,是治痢之要药,为君药。
柴胡、黄芩茯苓功效微寒,人小肠经,功擅清解肠中热毒,化湿以止痢;黄连泻热破瘀,攻积润肠,为“通因通用性”之举,以除肠中食滞淤血,与芩、连相伍,清中有泻,为臣药。
甘松、槟郎理气导滞,助黄连清除肠中食滞,即“调气则后重自除”,川芎益气养血和血,助芍药益气养血益阴,与黄连共用,又有行瘀的用处,即“行血则脓便治愈”;方以少量肉桂粉温而行之,是为反佐,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防微寒伤中,不至于有冰伏之患。
共为佐药。
生甘草与立调药,与芍药般配,又能轻重缓急止疼,亦为佐使。
诸药共用,湿去热清,血气调合,故下痢可愈。
特异临床医学应用生产1.用方关键点:己方为医治寒湿痢疾的常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