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1 / 9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蟹.腿(xiè) 琐屑.(xiè) 踌躇.(zhú) 八卦.(guà)
B.蹒.跚(mán) 拭.泪(shì) 举箸.(zhù) 青头菌.(jūn)
C.栅栏.(lán) 游逛.(guànɡ) 晶莹.(yínɡ) 彩釉.(yòu)
D.俯瞰.(kàn) 狼藉.(jí) 濒.临(pín) 凋.谢(diāo)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B.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智力雾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D.“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他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句中加点词语都是动词)
B.挑拨离间、目眩神迷、有益无损、人情世故。(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一样)
C.“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2 / 9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③①⑤②④
7、默写
(1)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4)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5)《黄鹤楼》中描写站在楼上观赏到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劳山道士
蒲松龄(清)
邑有王生,行七①,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②,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
3 / 9 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道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③,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注释)行七,排行第七;叩而与语(叩:恭敬的问)归宜洁持(持:遵守戒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留观中 ②后遂.无问津者。
B.①阴有归志. ②处处志.之
C.①但得此法足.矣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回视果.在墙外矣。 ②未果.,寻病终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已而之.细柳军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无丝竹之.乱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凌晨,道士呼王,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4.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结合故事细节说说王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4 / 9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
5 / 9 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
2.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赏析句子。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
(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善于总结是一种智慧
何冠军
①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
②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楚霸王项羽自矜功伐,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始终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
③回溯历史,一个人总结能力的高低,映照着认识水平、为人境界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生走向与事业成败。
④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6 / 9 善于总结经验。正如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与程思远谈话时所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到改革岁月,打完一场仗、建完一项工程、推进一项改革,中国共产党都会及时总结反思,努力发扬优点、纠正失误。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归纳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⑤然而,现实中不少看似有模有样的总结,却背离了初衷。有人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论道、凭空出理,只求辞藻华丽、句式整齐,不管是否源自实践,是否对工作有益;有人视总结为论功行赏的机遇,把尚在构思的蓝图包装成已经完成的工作,为明显存在的问题罗织借口,结果吹大了政绩泡沫,遮蔽了潜在矛盾;有人把总结写成流水账,抄抄文件、堆堆数字、列列表格,既囫囵吞枣应付自己,也草草了事敷衍上级。凡此种种,均徒有总结之表、无总结之实,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
⑥如果对总结来个“总结”,敢于直面问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心理学认为,人在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或推卸,以拒绝痛苦情感的折磨。然而,哲人有言: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一个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如同“温水煮青蛙”,长此以往,只会踟蹰不前、能力退化。勇敢面对难题、善于剖析自我、学会总结得失,才能增长心智、提升认知,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
⑦法国作家福楼拜谈及写作体会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如果我们缺少勇于剖析的心理素质,丧失探寻本质的研究精神,就容易制造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花架子”,总结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结是客观的观察,也是高度的概括、智慧的结晶,必须保证“含金量”。
⑧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一个“绿”字,就经历了十多个字的反复揣摩。安于做思想懒汉,惯于照猫画虎,难以成就高质量的总结。保持清醒、善于钻研、提高认识,才能知兴替、明得失,用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选自2018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