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一定不要触碰5个雷区,千万记住了!
- 格式:docx
- 大小:27.66 KB
- 文档页数:5
批评子女莫伤了孩子自尊心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你该如何应对呢?批评也许是爸爸妈妈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了,但是不是所有的批评方法都是正确的。
不适当的批评不仅起不到纠正孩子错误的效果,反而伤了孩子自尊心。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批评子女莫伤了孩子自尊心,欢迎借鉴参考。
类型1: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批评如果你认为孩子太小而不在乎自尊心,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同样能理解羞愧、受伤、沮丧等各种情感,如果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了他,那么他会觉得在同龄人面前感到羞愧,抬不起头;另外,打脸、辱骂也是非常伤自尊的行为。
即便是在没有人看到的封闭空间发生,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损,例如爸爸妈妈常说的"我看你一辈子都是捡破烂的命"、"比别人一根手指头都不如"等等。
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教育孩子,任何问题都可以等回家后再批评他们。
另外,打脸、辱骂是非常令孩子受伤的行为,任何情况下,暴力、体罚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父母应该寻求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另外,鼓励常常比过分批评更有用。
类型2:权威大过道理的批评父母的权威对于孩子来说,是无上的、无法动摇的。
如果你的批评是错误的,也许他会屈服一时,但并不表示他服气了。
如果不进行疏导开通,也许他会变得不讲道理,因为父母也不讲道理。
甚至有些孩子会开始记恨父母,因为他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父母教给孩子的道理不仅仅需要孩子遵守,父母也需要。
父母没有任何理由用权威压过道理。
要让孩子懂得客观看待,做错了就道歉、改正,做对了就应该坚持,这不会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改变。
类型3:喋喋不休的批评当孩子开始懂得自我反省的时候,你的批评教育是不是常常开始起了反作用。
你喋喋不休地讲着,他们一开始还出现了愧疚的表情,时间慢慢过去,你依旧讲着,他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东张西望,甚至会叛逆地说一句:"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
这时候你觉得他又开始调皮、不尊重你,那么你又继续批评他们。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1. 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常常对孩子产生心理伤害,令孩子心灵受创,导致自卑、孤独和无助等负面情绪。
2. 过度保护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面对挑战和失败,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自主、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3. 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令孩子感到无助和被忽视,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4. 过度批评和惩罚孩子:过度批评和惩罚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令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积极性。
5. 模仿不良行为:孩子天性好学,模仿不良行为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导致孩子未来的发展受到限制。
6. 忽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忽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和学习资源,令孩子缺乏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男孩,这十大禁忌千万别触碰!对于家有男孩的家长来说,要把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才”,就需要花费比培养女孩子更多的精力。
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长们总免不了触碰到一些男孩教育方面的禁忌。
相信很多父母和优果妈一样,都有这样的感慨:男孩子生性好动、调皮,教育起来会比女孩子更加棘手。
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当然,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家长们难免会走入误区,以下就是小编总结的家长们在教育男宝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的10大观点,希望各位引以为戒。
1、不能哭“你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哭,哭是女孩子才会做的事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说。
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和性别歧视,更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
其实,哭是一种健康地发泄情感的方式。
优果妈不得不提,情感的压抑可以导致身体疾病。
“哭”并不是女孩子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权利,男孩子也可以有伤心落泪的时候。
尽管我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并不代表作为一个男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眼泪来发泄心中的悲伤和难过。
相反,男孩子哭更能体现出他的善良与真诚。
如果家长们教育男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只能压抑在心底,那很有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2、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在中国,大部分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儿子以父亲为榜样。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来教育孩子:你看,爸爸怎么怎么样,你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
但是,优果妈却说,孩子并不一定要以父亲为榜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可以借鉴学习的榜样,他可以是同学、朋友、老师甚至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名人,这些人难道不比父亲更值得学习?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都可以让孩子学习,况且现在有的父亲并没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所以,家长们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自主选择他想学习的榜样。
3、别像个女孩“你看看,你怎么像个小女孩一样,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出去”,乐子的妈妈吼道。
乐子妈妈最近特别烦恼,乐乐就像个小女孩一样,不喜欢户外活动,放学后别人家的男孩子都去踢足球,他就待在家里自己玩。
批评学生六忌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
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
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
下面谈谈教师批评学生六忌。
一忌盛气凌人。
有的教师一见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叫过来大声斥责。
被批评的学生慑于教师的骄横,嘴上不敢申辩,心理不服气。
这样的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批评学生要注意师生的身份,要使学生产生新切感、信任感,愿意同你交流。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二忌不分场合学生犯了错误,有的教师不分场合,便在全班公开点名批评。
结果,被批评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
批评的场合恰当与否,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
教师应根据学生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响和学生的性格、脾气选择适当的场合开展批评,给学生创造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
三忌尺度不一有的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尤其是班干部不愿批评,就是批评也总轻描淡写,而对待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则不能一碗水端平。
不管是先进还是后进,不管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有了缺点错误都应受到批评。
如果该批的不批,不该批的狠批,那就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降低教师的威信,造成班级的不团结。
四忌出言刻薄有的教师常用挖苦的、刻薄的、极易损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批评学生。
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会产生仇视的思想和自卑的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尊重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恶语伤人。
五忌小题大做。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把偶然的失误总成是一贯的,把个别学生吵架说成是破坏班级团结。
这种小题大做,扣大帽子的批评方式,不能使犯错误码率的学生心悦诚服,也不会得到多数同学的支持。
因此,批评时必须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任意夸大。
六忌片面武断。
这种批评,表面上声色俱厉,实际上不可能有积极效果。
教师既要看到他所犯的错误,又要看到他的一贯表现;既要看到主观原因,又要看到客观原因;既要看到犯错误的现实,又要看到改正的可能性。
孩子没教养的五种行为
1、吵闹:没有教养的孩子总是喜欢在某种情况下吵闹,不管时间地点是什么,大声喊叫随便跑来跑去,不会考虑他人感受。
2、衣着淫乱:没有父母管束,孩子往往会随便穿衣服,或是穿戴一些过于暴露的衣物,以及一些不正当的装扮,简直是胡闹。
3、放肆说话:孩子有些词汇不对,放肆说话,不懂礼貌,不注重言谈举止,说话带有侮辱土霸式的态度。
4、大力浪费:孩子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浪费欠缺意识,物品使用完就散乱丢掉,看到美味佳肴就大快朵颐,把筷子拿断就丢掉,根本不懂得保护物品。
5、不善自管:孩子没有教养就会导致它们不善自管,几乎不懂得怎么处理问题,不会有一定道德规范,一切只要符合自己的就好,并不知道要如何去克服挑剔,抑制自己的想法,更不知道要如何正确处理。
如何批评孩子1、最好单独进行,勿使孩子当众丢脸,伤害心灵。
2、批评前,先表扬一些优点,用优点消灭缺点,孩子乐于接受。
3、对事不对人,勿过分强调孩子的过失,重点应放在如何改上。
4、态度要和善,用词可严但不能说脏话;声音可高但不能大喊大叫;应庄重但不可失态,切勿盛气呵斥,咄咄逼人。
5、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指出错误,不要说个没完,唠叨不止。
6、一旦有错,及时批评,日后多提醒,防患于未然。
7、批评时全家意见要统一,但不要七嘴八舌一块训斥,孩子有悔改意时就要原谅,鼓励其上进,坚持耐心说服,不可多次责备。
8、要根据孩子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性格外向的孩子受责备后会产生羞愧、痛苦但很快就会恢复常态;而性格内向、胆小敏感的孩子受到责备后会产生失望、压抑的情绪,批评时对他们尤其要注意态度温和,语气婉转,否则,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疏远、反抗。
9、批评应从爱护孩子,提高其品德的愿望开始,以信任孩子能改正错误的态度结束。
10、成功的批评应达到让孩子明辨是非,内化为自我批评和激励的目的候批评孩子时,你的态度和内容一样重要,可以遵循以下批评三原则:1,事情做错了,改正就好。
2、你是个好孩子,永远都是。
2、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在批评之后,可以一再重申,或在平时也可着重强调,孩子会渐渐明白,他只是这个行为不妥当,但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被爱感是充盈的,这样的孩子,就像一颗茁壮的树苗,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渐渐成长为茂盛的大树。
最好的批评就是不批评,光表扬。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办法,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正强化。
孩子准时上床了,孩子考试成绩提高了,孩子愿意做家务了,只要你细心观察,总能找到孩子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地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作文不好,当他绞尽脑汁写好一篇文章给你看时,你只要圈出你认为他写的好的地方,而忽视他不足的地方,引导他,“这个词用得很生动,妈妈相信你会越写越好。
”再举个例子,也许你会这么抱怨孩子:“你从来就不能帮我干点家务活。
教育子女十大忌教育子女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责任和挑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品德情操。
然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有一些忌讳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以下是十大教育子女的忌讳。
第一忌:过度保护很多父母倾向于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远离困难和挫折。
然而,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孩子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度的自由,让他们学会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忌: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任由他们任性,这样会导致孩子自私自我中心,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和照顾,但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要。
第三忌:过度批评过度批评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不被接纳,对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造成伤害。
父母应该用鼓励和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第四忌:比较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不被接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父母应该认可孩子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第五忌:过度娇惯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孩子的需求和要求,这样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的能力。
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责任,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
第六忌: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一种忽视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指导他们的学习和行为,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七忌:过度期望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给予他们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而不应该被成人的期望束缚。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第八忌:不重视情感有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情感和心理发展。
情感与认知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积极引导他们发展健康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第九忌:过分干涉过分干涉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和创造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
七种情况下不能批评孩子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
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早期教育#。
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早期教育。
——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文章来源:/b752a20c815df4de4cecc6b5?from=wenku/?from=wenku。
亲子沟通法则避开教育雷区沟通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一些雷区你可能不断地触碰却并不自治。
那么要怎样才可以和孩子沟通得更好呢?下面我总结了一些亲子沟通问题的盲点,希望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关于“孩子最喜欢什么”这一问题,有调查显示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笼统地认为孩子最喜欢玩。
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诸如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
而回答喜欢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亲子沟通。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多个因素。
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一问题,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心。
调查发现,有的家长甚至采取“沟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这些缺点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
再次,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沟通的语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
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
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8个法则教你避开亲子教育雷区亲子教育是一门学问,我们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走入一些误区,怎么才能避免这些误区呢?亲子教育法则一: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孩子火冒三丈时,父母可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
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原则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亲子教育法则二: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告诉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错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习惯用唠叨、说教、训斥、责骂的手段,孩子非但没有被我们骂醒、训醒,情况反而变得越来越糟。
如果孩子把我们的批评当作是耳边风,或者长期在训斥的环境中却“屡教不改”时,问题很有可能出在我们的批评方法上。
孩子有过失时要批评,并不等于对孩子说教、挖苦、警告甚至体罚,而应该掌握一点技巧,让孩子容易接受并且能心服口服地改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批评孩子时不小心踩到的“雷区”吧。
▼批评孩子的五个“不要”▼
1.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注重场合。
中国有个词叫“人前教子”,意思是父母教育孩子没有人前人后的概念,从不会避讳场合。
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在很多人面前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伤害,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还可能会更加糟糕。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
“父母越不宣扬孩子的过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如果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
所以在外人面前,也请给孩子留点余地,不要当众批评指责他。
2.不要在吃饭时批评孩子
在很多孩子眼里,餐桌是个既诱人又可怕的地方,可怕之处就是父母们常在这里进行“餐桌教育”,不是说学习,就是数落孩子的各种缺点。
大多数父母喜欢在饭桌上教育孩子,通过这样的契机,想让孩子明白更多的道理,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试想一下,孩子边吃饭边听批评,不仅会影响其食欲和消化功能,而且对这样的批评他也是听不进去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厌倦家里的吃饭气氛了。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是家庭交流情感特别好的机会,爸爸妈妈千万别把餐桌当讲桌哦。
3.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
最近,芒果台的节目《少年说》很受关注,节目形式类似于日本的天台告白,但与日本的节目不同,同学们去天台不是爱情告白,而是“告诉成年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有的更接近吐槽了。
其中有个女孩提到,自己的妈妈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自己。
她所说的,是几乎所有人在孩童时代都没有逃过的“别人家孩子”的魔咒。
她说,妈妈总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联盟第一的闺蜜比较,这让她很受伤。
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这么差,怎么会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
”
生活中不管她如何努力,妈妈给出的永远不会是鼓励,而是说她很差,久而久之,她压抑了很多不满情绪。
但这个女孩特别棒的地方在于,她能理解这是父母鼓励她的一种方式,只是她不喜欢这种方式,所以借助节目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妈妈能够产生重视。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这时孩子听后会感到非常自卑,他们认为父母只爱别人家的孩子,不爱自己了,从而变得更加不自信和胆怯。
4.不要对孩子发泄情绪
看到孩子犯错,父母难免心烦意乱,加上工作上的怨气、人际关系的摩擦,可能一时气急,对孩子大发脾气。
面对大吼大叫的父母时,孩子内心会感到害怕,精神也高度紧张。
“狂风暴雨”之后,家长最后来一句:“知道错了么?以后还敢吗?”
孩子不自觉地点点头:“知道了!”
其实孩子哪里知道自己错在哪、要怎么改,因为父母歇斯底里的时候,他们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想着如何逃离,到最后只是松了口气:“好了,终于骂完了!”
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在批评之前,父母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只有在冷静之后,才能保持客观公正地批评,孩子也才能明白你想表达的道理。
5.不要推开、拒绝孩子
有次看到一对母女在公交站等车,孩子要捡地上的树叶,妈妈说很脏,不可以捡。
孩子不听,妈妈就生气了,一边骂着娃,一边使劲把扑过来的孩子往外推,嘴里还喊着:“你走,你走,管不了你,我不要你了!”随后那位妈妈还真的扭头就走,孩子在后面大声哭喊着,边哭边追。
从娃的哭喊声里,我听到了深深的恐惧,她是真怕妈妈走掉啊,而那位妈妈仍然坚持走了很远才停下脚步,然后对着孩子吼:“你不是要捡树叶吗,还要妈妈干什么?”“你别抱着我,知道自己错了吗?!”孩子非常伤心,抽泣的连话都说不顺了,“不……不捡了,我不捡了,我要妈妈……”
对孩子而言,最令自己难过和害怕的,想必不是批评,不是打骂,而是妈妈的不接纳吧。
这种方式似乎可以让孩子乖乖就范,但并不能让孩子认识到大人为什么不让他这么做,反而让他感觉因为不听话妈妈不再喜欢自己了,这样的认知很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
批评孩子时,应该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无条件接受你,我们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为。
只要把握这个原则,就能让批评既产生效果,又不会伤害到孩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