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 格式:docx
- 大小:11.43 KB
- 文档页数:2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了解振动的高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2.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启发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振动和声音的关系。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
四、教学方法
1. 线上听课:通过音乐欣赏、电视广播、短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差异、融会贯通。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
3. 课堂互动:通过思考题、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声音并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其自主思考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创设
通过一段小视频介绍声音,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2. 朗读教材
教师将声音的基本概念朗读出来,引导学生跟随。 3.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拉紧弹性绳,将其抛给同学的样例,将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4. 课堂互动
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问答、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和影响声音高低、大小的因素。
5. 总结和反思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的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估
通过教学问答和实验操作等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反馈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声音产生的原理、了解了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同时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理解和实际掌握程度展开差异化教学十分必要,因为不同的学生掌握速度和理解水平有所差异,这时针对性差异化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从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