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5.06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病变活体部位获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3.尸体剖验: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检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处部位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5.动物实验:即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而通过疾病复制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6.组织和细胞培养:即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

7.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8.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时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发生改变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生命活动,有些可留有后遗症。

9.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3.内分泌性萎缩:因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相应靶器官缺乏激素刺激引起。

4.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5.生理性增生:是指适应需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增生。

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所致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8.细胞水肿:是指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9.肝细胞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极度肿大变圆,胞质几乎完全透明,入气球样。

10.脂肪变性:是指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脂肪变性是指除了脂肪细胞外,细胞内

出现脂滴沉积或者脂滴明显增多的现象。)

11.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中出现均匀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质。(玻璃样变性是指苏木精-伊红染色中,细胞外组织或者细胞内出现均质、红染、磨玻璃样物质。)

12.坏死:坏死指活体内的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13.凝固型坏死:坏死组织因失水、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干燥结实的凝

固体。

14.干酪样坏死: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型坏死,坏死组织颗粒状,颜色略带浅黄,质地松软、细腻,状似干酪,故称干酪样坏死。

15.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16再生性增生:组织损伤后由周围健康细胞增生完成修复。

17.肉芽组织:有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18.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

19.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常物质的过程。(机化是指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者分离排出,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20.再生:再生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后,由周围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32.溃疡:皮肤或黏膜组织坏死脱落,形成局部缺损,较深的称溃疡。

33.窦道:深部组织坏死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形成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为窦道。

34.瘘管:坏死组织向空腔脏器和体表同时穿破或同时向两个及以上空腔脏器穿破,形成至少有第二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为瘘管。

35.空洞:肺、肾等器官的组织坏死液化后可经相应管道(气管、输尿管)排出体外,局部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淤血: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3.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的表面及切面可见成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花纹,形成槟榔切面。

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5.再通:血栓机化的过程中,水分被吸收,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血管璧间出现裂隙,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覆盖其表面形成新的血管,使已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新恢复血流,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6.栓塞: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导致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

为栓塞。

7.脂肪栓塞:脂肪滴进入循环的血液引起的栓塞。

8.羊水栓塞:由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栓塞。

9.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

10.梗死:组织或者器官由于动脉血流供应的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11.贫血性梗死:由于组织的致密限制了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梗死灶缺血

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

12.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由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腔。

13.心衰细胞:左心衰竭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的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巨噬细胞。

14.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溢出。

15.血栓:血栓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6.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液中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多,或血液粘稠性增高,或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系统降低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7.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18.减压病:是指人从高气压环境急速转为常压或低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原来溶解于血液、组织液和脂肪组织中的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迅速游离形成气泡,氧气和二氧化碳可再溶被吸收,但氮气溶解迟缓,在血液和组织内形成很多微气泡或融合成大气泡,引起气体栓塞,又称氮气栓塞。

第四章炎症

1.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2.炎症变质(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3.炎症渗出(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4.化脓性炎: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5.出血性炎:当炎症灶内的血管壁损伤较重时,红细胞大量漏出,渗出物中含有大

量的红细胞。

6.炎性肉芽肿(肉芽肿):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肉芽肿是指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界面清楚的结节状

病灶。)

7.炎症息肉: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时,局部黏膜上皮、腺上皮及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带蒂肿物。

8.变质性炎: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性变化相对较轻的炎症。

9.炎性假瘤:炎性假瘤是指一种特发的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临床表现和肿瘤类似,实质上却是炎症。

10.致炎因子:引起炎症的损伤因子称为致炎因子。

11.增生:是指在某些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

12.趋化作用:是指炎细胞沿着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13.吞噬作用:是指炎细胞吞噬病原体、组织碎片和异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