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教案(一)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方程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中学段的学生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方面已有一定的发展,但解一元一次方程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
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2.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2.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通过引导、启发、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2.实例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导入和巩固环节的素材。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通过示例演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练习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解一元一次方程还有其他方法吗?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步骤。
4.2解一元一次方程(1)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等式性质,通过探索和合情推理求出未知数的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经历和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2.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难点:灵活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等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教学。
(讨论——交流)四、教学过程设计情景设置已知有三个球,其中一个球重1克,另两个球重量相同,三个球总重量是5克,问另两个球重量分别是多少?问题一:(1)如何得到蓝色小球的质量呢?你会列出方程吗?列出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二、合作质疑,探索新知问题二:(1)通过填表,得到方程的解得定义。
问题三:(1)可以用天平图形来示意2x+1=5这个方程吗?(2)观察2 x+1=5的天平示意图,你可以用天平表示2x=4这个方程吗?怎么做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3)通过天平平衡的演示,方程3x =2+2x 是怎么变形的?天平与等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4)由天平的平衡性质,你能类别出等式的性质吗?巩固练习:1.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为等式,并说明依据是什么?(1)如果2=5+x , 那么x =__________.(2)如果6x =5x -3 ,那么6x -=-3(3)如果-y =4 , 那么y =___________.2.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1)由x +5 = y +5 ,得x = y ()(2)由2x -1 = 4 ,得 2x = 5 ()(3)由2x =1 ,得x = 2 ()(4)由3x =2x ,得 3= 2 ()3. 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写出检验过程):(1)x +2=-6(2)-3x = 3-4x(3) -5-x =3(4)-6x =2尝试练习1.判断:方程6x =4x +5,变形得6x +4x =5()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程3y =31,两边都除以3,得y =1()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数的4倍减去3比这个数的一半大4,则这个数为 __________.4.当m = __________时,方程2x +m =x +1的解为x =-4.当a = ____________时,方程3x 2a -2=4是一元一次方程.5.求作一个方程,使它的解为-5,且未知数的系数为2,这个方程为__________.【答案】巩固练习:1.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为等式,并说明依据是什么?(1)-3(2)5x(3)-42.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1)√(2)√(3)×(4)×3. 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写出检验过程):(1)x=-8(2)x= 3(3)x =-8(4)13 x=-尝试练习1.×6x-4x =52.×y=1 93.24.5125.2x-8=2四、课堂小结,感悟收获1.一元一次方程中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概念。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方程的概念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解方程时,仍存在运算错误、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能够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教学难点:解方程时的运算规律及思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解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解方程的过程及方法。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程的解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人在购物时,发现商品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共同解答,并总结解题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答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4《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4《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方程与方程的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方程与方程的解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解方程时,容易出错,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教学难点: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方程的系数为0、方程的解为无理数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图片、动画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辅导资料,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出方程并求解。
例如:小明买了3本书和2支笔花了27元,已知一支笔3元,求一本书的价格。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如:解方程2x-5=9。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方法等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代入法、加减法、移项法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往往还存在着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基本操作的掌握不熟练的问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题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代入法、加减法、移项法等。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代入法、加减法、移项法等。
2.教学难点: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基本操作的熟练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技巧;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的解。
例如: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打八折后的价格是多少?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的解。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代入法、加减法、移项法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节“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和方程概念之后,进一步深化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内容紧凑,逻辑清晰,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 equation 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灵活运用解方程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
2.练习题及相关实际问题。
3.教学工具(如粉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苹果,打算分给小明和他的两个朋友,如果每个人分到3个苹果,则还剩2个苹果;如果每个人分到4个苹果,则不够分。
请问小明的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结合实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3)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判别解的合理性.(4)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重难点】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难点:(1)解含括号的方程,符号的变化.(2)解含分母的方程,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请一位同学阅读“丢番图”的故事.丢番图(Diophantus )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途. 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 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出自《希腊诗文选》(The Greek Anthology )第126题你能用方程求出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吗?大家讨论一下.(引入新课)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一】利用小学所学的知识可以设他的年龄为x 岁,列出的方程为61x +121x +71x +5+21x +4=x .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算术法,你能试着解出这个方程吗?得到的结果对所列的方程来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得出所求的结果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特点,教师加以肯定,教师归纳总结有关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例1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3=2x+3的解.(1)x=3;(2)x=8.处理方式:教师讲解题(1),学生代表上台板演题(2),教师点评.解:(1)把x=3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 4339⨯-=,右边= 2339⨯+=.左边=右边.所以x=3是方程4x-3=2x+3的解.(2)把x=8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8329⨯-=,右边=28319⨯+=.左边≠右边.所以x=8不是方程4x-3=2x+3的解.【探究二】等式的性质1.实验演示.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如图的方法演示实验.(课件展示课本第81页图3.1-1)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2.集体归纳.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1,就有“8-11=8-11”.提出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提出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 =b 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如果a =b ,那么a±c=b±c.(字母a ,b ,c 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3.演示归纳.观察下列实验,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课件展示课本第81页图3.1-2)在学生观察上图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 观察后再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 =b ,那么ac =bc ;如果a =b (c≠0),那么a b c c =.【探究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例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0.6-x =2.4;(2)-13x -5=4.处理方式:教师讲解题(1),学生自主解答题(2),教师点评.解:(1)两边减0.6,得0.6-x -0.6=2.4-0.6.化简,得-x =1.8.两边同乘-1,得x =-1.8.(2)两边加5,得-13x -5+5=4+5.化简,得-13x =9.两边同乘-3,得x =-27.小结:(1)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 =a 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探究四】移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对两个方程进行了如下的变换,观察并回答:(1)与原方程相比,哪些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些没变?(2)改变位置的项的符号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改变位置的项的符号是否发生了变化?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作移项. 移项要注意:(1)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1.(2)移项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不改变符号.(3)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动方程的右边.例4 解下列方程:(1)2x +6=1;(2)3x +3=2x +7.解:(1)2x +6=1移项得2x =1-6.化简,得2x =-5.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 =-25. (2)3x +3=2x +7移项得3x -2x=7-3.合并同类项,得x =4.【探究五】解方程——去括号教师:4(x +0.5)+x=10-3与4x +4×0.5+x=10-3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去掉了括号.教师:是的,对于一些含有括号的方程,我们求解未知数时,要先去掉括号,再解方程.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去括号;(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例5 解下列方程:(1)4x+3(2x-3)=12-(x+4); ( 2 ) 6(12x-4)+2x=7-(13x-1).处理方式: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师生共同评析.解:(1)去括号,得4x+6x-9=12-x-4.移项,得 4x+6x+x=12-4+9 .合并,得 11x=17 .系数化为1,得 x=1711.(2)去括号,得3x-24+2x=7-13x+1. 移项,得3x+2x+13x=7+1+24. 合并,得 513x=32. 系数化为1,得 x=6.【探究六】解方程——去分母 教师:解方程:71(x +14)=41(x +20). 解:(解法1)去括号,得71x +2=41x +5.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83x =3.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83,得x=-28. (解法2)去分母,得4(x +14)=7(x +20).去括号,得4x +56=7x +14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84.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x=-28.学生解完方程后,回答:(1)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2)解法2中如何把方程中的分母化去的?依据是什么?(3)你认为哪种解法比较好?解:(1)解法1是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来解的;解法2是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来解的.(2)解法2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解法2好,去分母后,不再涉及分数的计算,不易出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注意:解一元一次方程时,不一定都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步骤.例6 解方程:(1)305.012.02=+--x x ;(2)53[32(21x -1)]=1.解:(1)去分母,得4(x -2)-(x +1)=60.去括号,得4x -8-x -1=6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69.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x =23.(2)去括号,得51x -52=1. 去分母,得x -2=5.移项,得x =7.例7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算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处理方式: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师生共同评析.解:设应先安排x 人工作,根据题意列方程440x +8(2)40x +=1. 去分母,得4x+8(x+2)=40去括号,得4x+8x+16=40移项,合并,得 12x=24解得 x=2答:应先安排2人工作4小时.【当堂反馈】1.解下列方程:(1)2x +6=1;(2)3x +3=2x +7;(3)12223x x x -+-=-; (4) 121)3(41)52(31--=-x x . 【课后小结】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方程的定义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应用解出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方程的定义等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方程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独立解出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独立解出一元一次方程。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特殊的一元一次方程,如含有分数、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学生需要能够正确解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制作好PPT。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x元,他给了老板y元,找回的钱是z元,请问x、y、z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来解决。
课题:4.2解一元一次方程
课型:新授 课时:1 主备:张金萍 审核: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理解等式的性质。
2、掌握方程的概念,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求出简单方程的解。
3、体会探索知识的快乐,初步感受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4、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方程(重点)
5、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难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检测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
A 、5+x =0
B 、x x
=+63 C 、3x +2y =5 D 、2x -1=3x 2
方程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合作探究
活动一、
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依据是什么?
(1)如果2=5+x ,那么x =_______;
(2)如果x -y =4,那么x =4_____;
(3)如果25
3=-y x ,那么-y =2____; (4)如果3x =15,那么x =_____;
等式的基本性质:
(1) 等式两边都____________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整式。
(2) 等式两边都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活动二、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4531-
=-x , (2)4x =-1+3x 三、 当堂反馈
1、检验 x =3,x =-8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并写出检验过程。
(1)x +3=6; (2)
x x 41221=+
2、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为等式:
(1)如果3x +5=11, 那么3x =11
(2) 如果42
1=y , 那么y = 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 +3=0 (2)82-5x = (3)1235+=
-x
4、如果57b a x 与 -3a 43-x 7b 是同类项,求x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