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学案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0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会考复习教案:西北地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分布特点。
(2)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掌握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生产特点。
(4)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2)运用实例说明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影响因素。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探讨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知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分布特点。
(2)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生产特点。
(4)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生产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2)提问:同学们对我国的西北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分布特点。
(2)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人口分布特点。
(2)讲解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讲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畜牧业生产特点。
4. 实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影响因素。
(2)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会考复习教案:西北地区一、教学目标:1. 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 掌握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3. 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矿产资源等经济发展状况。
4. 认识西北地区的人口、民族、文化、历史等社会特点。
5.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a. 地形特点b. 气候特点c. 河流与湖泊3. 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a. 农业分布特点b. 主要农作物与水果4. 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a. 畜牧业特点b. 主要畜种5. 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a. 矿产种类b. 开发与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矿产资源。
2. 难点: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现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解析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3. 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发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矿产资源利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矿产资源利用的关联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西北地区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中关于西北地区的知识。
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矿产资源利用。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西北地区『学习目标』(1)读图找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这一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在了解本课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下面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和地图,在尽可能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认真思考相关地理问题,提出自己见解,并在课本上标注出相关的地理知识点,记录发现的地理问题。
接下来就看你的了,相信你是最棒的!1.读图5-25西北地区,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包括的省级行政区),指出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2.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居住着汉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
3.西北地区是典型的______________气候区,________是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_______往往成为当的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本区种植业属于农业和农业。
主要农业区有哪些?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湖稀少。
河流多为__________河(内流或外流),其中__________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该河的水源来自于__________ 。
5.西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牧区,主要畜牧业基地在哪里?主要的牲畜品种有哪些?6.本区矿产资源丰富,请列举著名的矿产地及矿产。
互改互签_______________『自学检测』1.西北地区是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__________是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__________往往成为当的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河流多为__________河(内流或外流),其中__________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该河的水源来自于__________ 。
2.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重要的畜牧基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章西北地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西北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学习重点:1.了解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西北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学习难点:1.了解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西北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考点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域重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识图:看课本土识记后填图填图练习:填出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地理名称A山脉,B山脉,C山脉,D山脉,E山脉,F山脉,G山脉,H山脉, I平原,J平原, K高原,L盆地,M盆地,N盆地,②河一、位置与范围1.位置:(1)经纬度位置: E, N(2)海陆位置:,(3)相邻位置: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相邻2、范围:(1)自然界线:大致位以西,以北。
(2)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特征: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以和为主。
包括高原、盆地和盆地等地形区。
新疆地形“”,其中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
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
2、气候(1)特征(2)成因3、河湖特征(1)西北地区河湖稀少,以、为主。
(2)河流的水文特征:4、植被特征西北地区降水的不同(水分条件自西向东递减—经度地带性明显)表现在植被的变化上,本区植被以、为主。
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基本以为界。
【思考】为什么天山北坡有生长良好的森林,南坡的森林却很少?5、资源状况(1)重要矿产:霍林河和石嘴山的煤矿,玉门、克拉玛依的石油,白云鄂博的稀土和铁,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丰富三、人文地理特征1、农业(1)农业生产条件:(2)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
中国地理----西北地区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所处的位置、重要的地形区及河流;2.掌握西北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3.培养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技巧;4.学会区域特征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学习重难点:1.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环境问题学法指导: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西北地区所处的位置、重要的地形区;2.通过读我国西北地区等降水量等图文资料,掌握读图技巧,总结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3.借助相关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分布特点、进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课前预习一、填图1.1 北纬40°、45°;东经80°、90°、100°、110°、120°1.2 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天山、昆仑山1.3 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黑河(弱水)1.4 地形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1.5 农业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教学过程】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合作探究一:2.读“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等值线图”,完成(1)-(2)题:(1)读图分析,从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到敦煌,降水量的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2)图中A处降水量较_____(多、少),试分析其原因。
3.读“中国部分地区一月份等温线”与“中国部分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地气温的什么特点?(2)结合图二降水分布图,说出该地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
4. 图五为图二所示地区三地景观图。
A 、B 、C 、D 四地景观可能分别出现在图二甲、乙、丙、丁中的哪个地区?从D 地到A 地,四地的典型植被是如何演变的?此种演变主要是受哪个因素影响而形成的?5.读图六“某地区河流分布图”,完成((1)根据图中信息,说明图示地区的 地形特征。
(2)结合以上资料,试推测该地区河流 水文特征。
《西北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掌握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认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地理学习的热忱。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西北地区的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资源。
准备西北地区的视频资料,以便进行课堂演示。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基本信息。
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相关资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
讲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分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4. 课堂讨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观看有关西北地区的纪录片,加深对西北地区的了解。
3. 选取一个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西北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3)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4)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热爱之情;(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地理位置特点(2)邻近地区2. 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1)青藏高原(2)内蒙古高原(3)黄土高原(4)塔里木盆地(5)准噶尔盆地3.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1)温带大陆性气候(2)高原气候(3)干旱气候4. 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2)草原资源(3)水资源(4)旅游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3)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图片和视频资料;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西北地区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提问:你们对西北地区有哪些了解?2. 讲解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讲解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
《西北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2. 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产业;3. 了解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4. 增强对西北地区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大。
二、导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西北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3.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
三、导学难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 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发展。
四、导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个省区。
这个地区地势高大,地形复杂,有许多高山和河流。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少,气候条件恶劣。
2. 西北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西北地区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发展相对较弱,但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和林业发展较好。
近些年来,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3.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西北地区的人民热情好客,喜欢唱歌跳舞,喜欢骆驼、马等动物,还有着奇特的民族服饰和建筑风格。
西北地区的美食也很有特色,如羊肉串、拉面、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五、导学延伸:1. 请同砚们结合地图,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请同砚们通过网络搜索,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产业;3. 请同砚们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4.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西北地区的作文,表达对西北地区的热爱和敬意。
六、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同砚们对西北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增强了文化自大和民族自豪感。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关注西北地区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北地区》导学案一、导入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份。
这片奇奥的土地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本次导学将指挥同砚们一起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让我们一起开始吧!二、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沿革;3. 了解西北地区的文化传统;4. 了解西北地区的风俗习惯。
三、导入活动1. 观看西北地区的宣传片,感受其奇特的自然风光;2. 分组讨论西北地区的印象,分享每组成员对西北地区的了解;3. 贴上地图,让同砚们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
四、进修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特点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份。
这里地势多为高原和山地,气候干燥,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西北地区以祁连山、天山、昆仑山等闻名山脉为特色,还拥有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奇特地貌。
2. 西北地区的历史沿革西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区之一,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这里曾是秦、汉、唐等朝代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如兵马俑、莫高窟等。
3. 西北地区的文化传统西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包括维吾尔族、回族、藏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各自拥有奇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舞蹈等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景观。
4. 西北地区的风俗习惯西北地区的人们有着奇特的风俗习惯,如新疆人民喜欢骑着骆驼、跳着热巴舞;青海人民喜欢唱青海戏、吃青稞酒。
这些风俗习惯反映了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奇特魅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西北地区,亲身体验其美丽与奇奥,让我们一起探索西北地区的奥秘吧!。
《西北地区》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2. 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
3. 了解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
导学内容: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1. 西北地区的位置: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涵盖的省份和自治区;
2.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介绍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如干旱、多风等。
二、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
1. 西北地区的资源分布:介绍西北地区的资源情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2.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介绍西北地区的经济现状及特色产业,如石油、天然气、风能等。
三、历史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
1. 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丝绸之路、兵马俑等;
2. 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介绍西北地区的旅游景点及特色,如敦煌莫高窟、青海湖等。
导学活动:
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通过地图展示和气候数据比较,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资源分布图的制作,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并讨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历史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导学反思:
通过本次进修,你对西北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认为西北地区有哪些发展优势和挑战?你对西北地区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等候和建议?。
中国地理分区——西北地区研学案【学习目标】1.查阅地图,准确记忆西北地区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主要河流及矿产。
2.阅读相关材料,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和分布以及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能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4.能运用“区位分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生态坏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主要地形区位置识记、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农业与个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特点和限制因素。
【学习难点】运用“区位分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生态坏境问题。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
自主学习一、位置范围:1.位置:以西、、以北的内陆地区。
2.范围:。
二、自然特征:1、地形:以 、 为主。
主要地形区 、 、 等。
2、气候:读上图,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其特征是 。
西北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其成因是,位置:深居 ,远离 ,水汽难以到达;加上高大山岭阻隔水汽进入。
年平均降水量从东部 毫米左右向西北减少到 毫米以下。
3、植被:东部是典型的 ,中部为 ,西部地区为 。
4、河、湖:河流稀少,以 为主, 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流经西北地区的外河流有 、 。
5、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内蒙古白云鄂博的 ,甘肃 的镍矿,甘肃 油田和新疆 油田。
为此而建的一个能源调配工程是 ;该能源较煤和石油是一种 的能源。
三、人文地理特征1、农业西北地区形成我国重要的基地和富有特色的农业、农业区,本区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牧区和牧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有引黄河水灌溉的、;引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的。
新疆的主要是农业。
其中新疆南部的是我国重要纺织原料。
2、工业:西北地区工业初具规模,稀土工业、石油工业、有色冶金、纺织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四、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
其中问题最为突出。
1、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化、化和化。
2、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尤其是季形成原因:a.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b.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c.沙质土壤分布广d.人类的不合理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合作探究探究1、读下面“新疆河流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以看出,新疆的城市主要依托、、分布,理由是。
该地区河流多为河,为性河流,河流一般短小,多以补给为主,流量随的变化而变化。
2.图中A地农产品(如葡萄和哈密瓜等)质地优良,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2、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地区自然景观以为主,成因是2.图示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是,限制农业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3.近年该农业区超强度开发,试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3.西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治理措施: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治理措施:思维导图学习反思: 达标检测:1、我国西北地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致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A 、水分B 、热量C 、地形D 、人类活动 下图1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 2、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 、冲积扇 B 、河流沿岸平原 C 、河边滩地 D 、河流三角洲 3、该类农业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 、水土流失的治理B 、酸性土壤的改良C 、荒漠化的防治D 、河流的综合整治下表l 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图2为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南疆年降水量比北疆丰富B .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雨水补给C .甲一丙时间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D .1996年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小 5.表l 和图2所反映出的变化可能给新疆带来的影响有 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②河流的结冰期变短图1图2③使新疆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④增加灌溉水源A.①② B.①③④C.①④ D.②④下图是沿东经87.5°经线的我国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6-7题。
6.该剖面经过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天山,其北坡有针叶林带分布;B.乙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其水源来源于雨水补给为主;C.该地南部由于地势较高,冬、夏季风不能到达;D.丙山区盛产石油、黄金等矿产。
7.该剖面经过地区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源资源丰富,如南部地区的化石能源,北部河谷地区的水能资源B.乙地区由于热量充足,灌溉条件好,是种植棉花、小麦的理想地区C.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山地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该地北部的农业特色D.共同面临土地的荒漠化和土壤的盐碱化等环境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读右图,回答8—10题:8.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9.图中 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A.①③ B.②④ C.①②D.②③10.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条件是 A.光照 B.水源C.地形 D.土壤11.阅读材料,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黄圃“食洽会”于11月9日在中山市黄圃镇隆重开幕,食洽会特别安排主题推介会——“红色香颂”品酒会,期间有20多家法国葡萄酒生产企业与国内参展商欢聚一堂,交流两国葡萄酒文化与经贸合作。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见图3)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辛勘劳动,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图3 图4(1)每年初冬和早春,黄河在P河段会发生现象,容易产生决堤泛滥。
法国葡萄酒举世闻名,根据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葡萄酒厂属于指向型工业。
(2)简述法国R地一月均温比宁夏Q地高的主要原因。
(3)与法国葡萄园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4)如果大量利用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120万亩葡萄生产,应当避免可能在本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是14.读下列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有关材料,回答。
内蒙古草原面积居全国省区之首。
近年来内蒙古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畜牧业快速发展,并拥有蒙牛、伊利、鄂尔多斯等一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
2004年起,连继6年GDP 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一位。
⑴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其东部有著名的山脉,其走向为走向,该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写出3例: (如秦岭: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⑵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气候,最北部地区所属的干湿区是。
⑶ A处的天然植被是,B处的天然植被是,C处的天然植被是。
形成这样的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⑷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地区气候干旱,但由于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
内蒙古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关内蒙古发展畜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A.天然草原面积广阔B.地势平坦开阔C.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利于牲畜安全越冬D.有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E、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牲畜没有敌害⑸随着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
⑹下列关于包头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原料来源地的组合正确的是()。
(单选)A.采煤工业——鄂尔多斯B.钢铁工业——白云鄂博的铁C.纺织工业——内蒙古的亚麻 D.制糖工业——河套平原的甘蔗⑺分析内蒙古的资源条件,下列各组产业中,最可能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是( )。
(单选)A.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农畜产品加工工业 B.能源工业、棉纺织工业、造船工业C.机械制造工业、核电工业、森林工业 D.农畜产品加工工业、造船工业、核电工业探究答案(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⑴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杨⑵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治理: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综合题(1)凌汛纬度较低河段比纬度较高河段的河面结冰晚,解冻早;河流由较低纬度河段流向较高纬度河段。
(2)R地海拔较低,Q地海拔较高;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的影响;R地距海近,受海洋影响较大,Q地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3)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②土壤有机物含量高;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4)对本地区的不利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
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不利影响:如果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会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5)原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是疏松沙质沉积物;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载造林等。
⑴大兴安岭东北-西南地势第二、三阶梯(或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等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或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内流区与外流区⑵温带大陆性气候湿润地区⑶ A温带森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步减少⑷引黄灌溉(有灌溉水源) ABD⑸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大幅上升(第三产业略有下降)⑹ B 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