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行路难(其一) 》《长沙过贾谊宅》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78.97 KB
- 文档页数:4
2019-“长沙过贾谊宅”阅读试题及答案-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长沙过贾谊宅”阅读试题及答案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4分)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2.(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分)(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2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2分)。
《长沙过贾谊宅》阅读答案《长沙过贾谊宅》阅读答案《长沙过贾谊宅》阅读答案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2.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阅读训练及答案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阅读训练及答案引导语:《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
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
②栖迟:淹留。
③楚客:指贾谊。
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阅读训练(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4.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4分5、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4分)6、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4分)参考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3.D4.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贾生》《长沙过贾谊宅》含答案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贾生【乙】长沙过贾谊宅唐·李商隐唐·刘长卿宣室求贤访逐臣,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生才调更无伦。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可怜夜半虚前席,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不问苍生问鬼神。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75.两诗均交代贾谊不幸的遭遇,【甲】诗从“”一词可以看出,【乙】诗从“”一词可以看出。
(用文中原词....填空)。
76.两诗都借古讽今,【甲】诗表达之情,【乙】诗表达之情。
77.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意气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B.“虚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他为国家求贤若渴的状态。
C.“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暗含了作者景仰羡慕先贤却又寂寞兴叹的心情。
D.“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两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仿佛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
【答案】75.“逐臣” “谪宦”或“恩犹薄” 76.作者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不体恤民生疾苦的不满被贬的悲愤与对个人现实境遇的不满77.B 【解析】75.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理解。
甲诗“宣室求贤访逐臣”,句意为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根据“逐臣”可知,贾谊曾被贬谪。
乙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句意为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句意为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根据“谪宦”“恩犹薄”可知,贾谊不受君王重用且被贬谪的遭遇。
故①处应填“逐臣”,②处应填“谪宦”或“恩犹薄”。
76.本题考查诗歌的感情主旨。
《贾生》一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诗。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长沙过贾谊宅》阅读及答案
《长沙过贾谊宅》阅读及答案
《长沙过贾谊宅》
1.清金圣叹评曰: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人去后”,轻轻缩却数百年;“日斜时”,茫茫据此一顷刻也。
答:这一评语较恰当地概括了诗人的伤心之由。
(1)诗人与贾谊的遭遇相同,大有千古知音之感,故伤心贾谊,正是自怜。
(2)环境又是如此凄凉,秋风夕阳,空空荡荡,千载悲情,浓缩于“人去后”、“日斜时”之中,正是植此情景之中,不由不悲。
2.课后习题一
命题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并联系相关作品,触类旁通地提高对诗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此句中的“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是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
《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有道”,“夜半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
而诗人被贬之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
诗
人既有自负,也有伤感。
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长沙过贾谊宅练习题及答案长沙过贾谊宅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长沙过贾谊宅》XXX【题】一、理解性默写: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XXX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
2、把自己与XXX和XXX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二、选择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XXX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XXX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XXX当年在湘水凭吊XXX,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XXX;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XXX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3、简答题:1、本诗颔联风景描述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XXX空见日斜时”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4、结合《长沙过贾谊宅》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XXX故宅冷落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XXX空见日斜时。
2、把自己与XXX和XXX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2、挑选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A.首联写XXX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烦闷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XXX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XXX当年在湘水凭吊XXX,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XXX;此乃万古同悲。
《长沙过贾谊宅》历年中考阅读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悲”字,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既切合贾谊,也暗寓刘长卿被贬谪的悲苦命运,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B.颔联写了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描绘了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C.颈联借用贾谊《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抒发诗人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D.尾联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秋景五彩缤纷,也衬托出自己柳暗花明、欢快愉悦的心境。
【答案】1.这首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2.D【解析】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把握诗人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据此可知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2.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
长沙过贾谊宅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
2、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二、选择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三、简答题: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4、结合《长沙过贾谊宅》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二、选择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解析】D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是间接抒情,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长沙过贾谊宅①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此诗是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所做。
18.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分)19.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4分) 18.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19.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分析: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
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赏析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
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
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
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
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
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
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中考古诗词《行路难(其一) 》《长沙过贾谊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共5分)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③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④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④[吊]凭吊。
贾谊曾在此作《吊屈原赋》。
9.李白空有绝世之才,百般努力却仍被“赐金放还”免除官职,所以诗人深感行路之难;刘长卿第二次被贬谪降职时,正好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寒秋之景自然让他心生强烈感慨。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遭遇①的痛苦经历之后所写,一开始都表现出②的情感,而【甲】诗在结尾处转向③的情绪,别创一番境界。
(3分)
10.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认识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两首诗均为唐人律诗,句式整齐,韵律谐调,富有格律之美。
B. 【甲】诗中诗人因不能做到悠闲地在碧溪上垂钓和乘着小船做白日梦而感叹“行路难”。
C. 【乙】诗最后两句,诗人用“怜君”含蓄地透露出“自怜”之意。
D.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借写眼前古迹而发心中真情,完美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答案:
(二)(共5分)
9. 示例:①仕途不顺(“志向受挫”等)②悲伤(“愁闷”等)③乐观(“昂扬”等)评分标准:共3分。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C
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