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之概括文章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43
概括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一、主题和主旨阅读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是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主题是指文章所讨论的主要话题或问题,而主旨则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的主要观点或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捕捉文章的主题和主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二、结构和组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对于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文章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正文部分又可以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展开。
要注意文章的转折和过渡,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组织方式,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三、细节和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要注意捕捉文章的细节和信息。
细节是指文章中具体的描述、数据、事实等,而信息则是通过细节所传达的内容。
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不要混淆。
同时,也要注意识别作者的隐含信息,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语言和表达语言和表达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因素。
要注意作者使用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要注意识别作者的语气和态度,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观点和态度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要注意识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作者的观点通常通过文章中的论述、例证等方式表达出来,而态度则可以通过作者的语气、措辞等表现出来。
要注意区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识别作者对其他观点的态度,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总之,概括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主题和主旨、结构和组织、细节和信息、语言和表达以及观点和态度等。
只有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并做出准确的概括和评价。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
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1、概括段意。
答题技巧:①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②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③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答题技巧: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暑假阅读】现代文阅读专题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技巧】1、审读题目,感知文章内容。
2、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六要素。
3、摘录重要大事和重点语句来概括中心。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
桂林山水(节选)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假如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
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
一座座山,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相互连接,相互(反映掩映),相互衬托着。
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淌,雾霭(ǎi)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暴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密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明丽的花朵。
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猛烈吵闹)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
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楚;而且,由于水的流淌,山也仿佛流淌起来。
山的(姿势姿势)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的水,是格外的清,生怕没有一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
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
河底的水草,格外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淌。
【问题】1.作者用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作对比,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阳朔的山____________,桂林的山__________,阳朔的山比桂林的山__________。
2.下面对漓江景物的特点概括精确的一项是()。
A.水平如镜,河底可见B.山水相映,江水清亮C.山随船动,水草茂密D.草随船动,清可见底3.阳朔的景物是极美的,作者给我们一个巡游建议——坐木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高中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需要阅读和理解各种文章。
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提高阅读效率。
以下是五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首先,抓关键词语。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识别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环保”、“节能”、“减排”等词语就是关键词。
我们可以将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其次,抓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识别中心句,就能抓住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一篇论述教育改革的文章中,中心句可能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题。
第三,归纳段落大意。
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分为若干段落,分析每个段落的结构,总结段落中心思想。
将这些中心思想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全文的主题。
例如,在一篇介绍历史遗迹的文章中,每个段落可能介绍了一处遗迹的历史、地理位置、文化价值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得出文章的主题。
第四,分析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对文章主题的提炼,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例如,一篇标题为《新时代改革与发展》的文章,我们可以推测文章主要讨论新时代下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最后,细读全文,提炼要点。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关注文章的细节,尤其是观点、事实和例子等。
将这些信息提炼出来,再整合全文内容,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总之,要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以上五种方法。
通过抓关键词语、中心句、归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标题和细读全文,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提高阅读效果。
【暑假阅读】 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姓名:【方法技巧】提问⽅式:请概括某⽅段(或全⽅)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第⽅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典型例题】例: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周海亮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
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
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
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
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
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
“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
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
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
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
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
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
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
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
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一、概括文章内容类解析:概括内容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送“我”、买橘子等)以及文章的情感线索(父子情)。
一般按照“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如何(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模式来概括。
答案: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先分别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再点明文章通过两者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二、赏析词语类答案:“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
“攀”字写出了父亲用手抓住高处的吃力,“缩”字表现出父亲两脚往上移动时的小心翼翼,“倾”字体现出父亲身体倾斜的状态,这几个词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努力和对儿子的爱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解析:赏析词语先解释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低唱”“弹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低唱”形象地写出油蛉叫声的轻柔,“弹琴”生动地表现出蟋蟀叫声的悦耳,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对于这种赋予事物以人类行为的词语,往往是运用了拟人修辞,从修辞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其表达效果。
三、赏析句子类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把水和垂柳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多情以及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句子描写了水藻的绿,从侧面烘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拟人),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水的特点和生机,表达情感),再看有没有其他描写手法(如侧面烘托)及其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茂盛、繁密的特点,气势非凡,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阅读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阅读理解是许多学科和职业中都需要的技能,包括文学、科学、商业等等。
概括文章内容是阅读理解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有效地概括文章内容。
1. 扫读全文:在开始概括文章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扫读可以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段落之间的过渡。
2. 确定主题句:主题句通常是文章中最显著的语句,可以概括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确定主题句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
3. 提取关键词:在理解文章主题后,可以开始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4. 分类和总结:可以将文章的内容按主题或章节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个分类进行总结。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5. 使用逻辑连接词:逻辑连接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连接文章中的不同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例如,“然而”、“因为”、“所以”等连接词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因果关系。
6. 考虑上下文:在概括文章时,需要考虑文章的上下文。
上下文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方法有很多,以上仅是其中的几种。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技能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阅读应用程序和网站可以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概括文章。
小升初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与理解句子(基础版)知识点一:理解句子1.专题概述作为考题出现的句子,一般都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句子就是在文章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文中比较重要的句子主要包括六方面:①点明题旨的中心句;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过渡句;⑤引用的句子;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即字面意义。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即在一定上下御景胡总句子的临时意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暗示的特殊含义。
这才是考试的重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储蓄有哲理;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
2、常考题型:①说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③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等。
3、解题方法:阅读记叙文,理解作品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是关键所在。
技巧一: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是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前提。
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如例文《一朵玫瑰花》中对“天堂,原来可以如此接近”一句含义的理解,《爱的力学》中对“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一句含义的理解,只需我们在阅读时,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其主旨,就不难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了。
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
每篇文章,作者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或憎或爱,或喜或忧。
而这种情感也贯穿于文本的字里行间。
如《白鹅》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象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文章内容分为概括某一件事和概括全文内容。
(1)概括某一件事的方法有:①通读全文,进行定位。
在通读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事件的文字分别在第几段,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A.摘录句段法。
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B.要素归纳法。
找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并合理组织语言。
C.段意合并法。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记叙,要将重点段落筛选出来,将其段意进行整合。
②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
看文章介绍了几件事,再看哪几段都是围绕一件事写的,把这几段划分在一起。
或者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依据段落层次来概括每个具体事件。
(2)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有:①标题拓展法。
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可以在标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要素,对其进行拓展。
②六要素归纳法。
六要素中,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最主要的。
如果文中特意强调了时间或地点,概括时就加上;如果文中的地点、时间总是在不断变化,则不需要加入。
③中心句提取法。
找到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对其再加工。
④分层归纳法。
先分层(或部分),明确各层(或各部分)大意,再将大意归纳起来。
考点训练听到幸福①去年冬天,我到北方的某个山村采访,在村里老乡家住了半个多月,每天心浮气躁又无所事事,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村口那个小火车站。
②火车站很小,但每天仍有几趟车鸣着汽笛在我边缓缓停下,然后再鸣笛加速离开,那汽笛声,远听雄浑沉厚,近听尖锐刺耳。
③我发现,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入神地听着,并随着火车的远近而摆动着他的脑袋,火车走远了,他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在回味着什么美好的事情。
④我和那个朴实的乡村妇女聊了起来,他妈妈说,男孩儿在两岁时,一场大病使他的听力严重受损,只能听到分贝很高的声音,而这个小山村里他能经常听到的就是火车的汽笛声了。
阅读理解之归纳文章主旨主旨: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思想情感,就是文章的主旨。
考查方式:(分为直接或间接)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2、考查对体现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
如:“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3、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如:“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
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指导(重点内容)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题目形象地暗示了中心。
2、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开头、中间、结尾)。
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击中心,读这样的开头便可把握文章主旨。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有的文章在中间加上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主旨也会体现在其中。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的说和做》。
⒊从写作背景入手。
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⒋从关键语句入手。
关键句是一篇文章中凝练地体现中心的语句。
学会抓关键句,是一种很稳妥的解答方法。
关键句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解题时如能注意到文章开头那个“见山”的句子,就可以发现文章的主旨;或在篇末,结尾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或在篇中,如过渡句,衔接于上下文之间,使文章脉络清楚,起承上启下作用。
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蕴涵着作者观点、情感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之概括文章内容题下面是对语文中阅读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题的答题技巧的介绍,同学们认真学习。
概括文章内容题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
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
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
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希望上面对概括文章内容题解题技巧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并在学习中给同学们很好的帮助。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筛选文章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作答;(2)概括引用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直接引用或用更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替换,形成准确、凝练的答案;(3)概括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总结,再将概括好的答案按合理的逻辑组合在一起;(4)分析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再结合文章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将它们组合或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即可。
(6)一句话概括法:谁+干了什么(7)简单语言概括法:谁+干了什么+结果(一)体会爱心①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②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
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
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③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
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④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⑤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呢?”⑥“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
”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⑦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⑧“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有喝水了呢?也不喝吗?”⑨“不喝。
”⑩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
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
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如何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①①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敌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①②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有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
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完整版)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有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段落意思,不要喋喋不休。
什么是准确的?就是抓住段落的精髓,不偏离段落的主要内容。
(一)用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
△中心句指明段的写作范围△中心句突出段的主要内容△中心句归纳出段的思想要点例1这个小镇的每个院子里都种了许多树。
有桉树、椰子、橄榄、梧桐等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的香味飘散在大街小巷和院子里。
梧桐盛开,好不热闹,小镇仿佛笼罩在从天而降的红云中。
例2童第周二十八岁时,从亲戚朋友那里得到资助,去了比利时,师从欧洲一位著名的生物学教授。
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
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一席之地。
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
童第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
(2)在文章中一些用文章关键句概括意思的段落,在叙述事实后,以抒情讨论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这些感受往往概括了全文的主旨,指出了段落的中心。
阅读时可以直接引用段落意思作为段落。
例3今天清晨,雪停了,天放晴了。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灿烂地照耀着雪后的大地。
辽阔的田野白雪皑皑,巍峨的群山银装素裹。
多么壮丽的北国风光,多么喜人的雪景丰收景象。
(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意如果一个段落中没有直接表达中心的句子,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步骤:1.这一段有几个句子。
2.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3.可以分为几层。
4.每一层的内容是什么?5.总结每一层的意思,然后总结段落的主要意思。
例4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三九一”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太阳渐渐地爬上山头。
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讲话都听得见。
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为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
我又看了看伏在身边不远的邱少云。
2024年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讲义)概括文章内容是我们记叙文阅读的时候最常见的一种题型,一般出现在记叙文的第一题,但是它的题型却并不单一。
题型展示1. 概括文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文章围绕某人(某物)发生了那几件事?3. 从某人的视角概括文章发生了哪几件事。
4. 填写表格类的、填写横线类的。
5. 按照时间的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滴水之恩》《最美的化学反应》......【解题要点六要素】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件的起因5.事件的经过6.事件的结果*结果交代结果。
【注】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用简洁的语言连缀成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了。
1【题型一:一件事】概括文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解题思路】对于概括一件事的文章需要同学们先找到文章中的各个要素,然后用语言串联起来。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桥在水上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
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
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轿车出现在桥头边。
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
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
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
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
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
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
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