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58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主要内容
世说新语(英文名: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是新加坡
国家语言委员会于2000年推出的一个运动,旨在促进新加坡
居民使用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英语推广活动:世说新语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宣传,鼓励新加坡居民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和使用。
这些活动包括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英语角活动等,旨在提高居民的英语交流能力。
2. 教育和培训:世说新语致力于提供英语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新加坡居民提升英语水平。
他们与学校、教育机构和专业英语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各种英语课程、培训和资源,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社区合作:世说新语通过与社区合作伙伴合作,将英语学习带入社区。
他们与社区中心、图书馆和其他组织合作,提供英语学习活动、资源和支持,以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使用英语。
4. 宣传和媒体:世说新语通过各种宣传和媒体渠道传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好处。
他们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资讯,鼓励人们加入英语学习的行列,并提供学习的指导和资源。
5. 语言政策和规划:世说新语与政府机构和语言教育专家合作,制定和实施有关英语推广和教育的政策和规划。
他们对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和需求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确保英语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内容,世说新语致力于营造一个英语学习、使用和交流的良好环境,提高新加坡居民的英语能力,促进国家的语言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行,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筒洁得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举止必须挥洒自如。
受此风影响,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分。
本篇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很值得回味。
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讲道理,这就要求抓准事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
甚至容易言不及义。
例如第52则记:庾法畅造庾太尉,握廛尾至佳。
公日: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日: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真可谓一语破的。
有时,一种行为、一种见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误解,须要辩解清楚。
如果善于辩明,容易折服对方,甚至他得到对方欣赏,除难消灾。
例如第25则记:西晋时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司马颖起兵讨伐朝廷中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乂便追查乐广和司马颖有无勾结,乐广只用一句话从容反诘:岂以五男易一女?意谓不会为了一个女儿而让五个儿子被害,结果司马乂无复疑虑。
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轻女的习俗来权衡轻重利弊以折服对方。
在交谈、论辩中,也常常须要反驳对方的论点,如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易压倒对方。
例如第2则记:有说月中无物会更明亮,徐孺子反驳说: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是避开谈月亮,把着眼点放在有物无物上。
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这是不言自明的。
古人说话,喜欢引证古代言论、事实或典籍,这是一种时尚。
引用恰当,会增强说服力,也能增添许多情趣,活跃气氛,所以认为是能言善辩。
本篇引用古事、古语的地方不少。
说话也强调善用比喻。
如果能抓住两个人、物、事之间的类似点来比喻,容易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有时在一些应酬场合,如果比喻得体,就算没有多大意思,也觉清新可喜。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26)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③!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④。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
陈仲弓:参《德行》第6则注①。
陈寔被浦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
金:金属。
臭(xìu):气味。
③何其:怎么这么。
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
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
符起:其事不详。
【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
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
”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
”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
’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
”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
”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
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
”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上)》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上)南北朝-刘义庆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
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不能答。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
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讎,以为至公。
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
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
世说新语是一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收录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千古佳话和人物逸闻,是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读物之一。
其中第二篇第十三则原文是一则关于言语和语言的故事,下面我将对这则故事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呈现。
原文:桓谭初在兴平伯萧道成庄,语及儉约。
”诸位何以知言之不遣顽?”庄户对曰。
”顽是人之所本有,言者自求不遣,而使申之者,亦语之害人耳。
……”桓谭闻之,释然不悦。
译文:桓谭初次到萧道成庄上,谈及节俭问题。
”诸位怎么知道言语不离开顽俗呢?”庄户回答说。
”人本有顽俗,言语则是人自己追求不要用,当使申之者也是言语害人啊……”桓谭听了,心情释然又不悦。
对于这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探讨:1. 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这则故事中的桓谭和萧道成庄户,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如何?他们谈及的“儉约”话题在古代我国社会中有何重要性?2. 话题讨论与反思故事中萧道成庄户对儉约和言语的看法是怎样的?他认为言语为何不能离开顽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这一看法是否合理?儉约和言语的关系又有何深层次的意义?3. 故事启示这则故事最后描述了桓谭释然又不悦的心情,是何原因?他对庄户话语的接受程度如何?这则故事最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上是我对世说新语第二之十三原文故事的探讨和思考,这个故事虽然在文字上简单明了,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却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
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则故事中汲取到有益的启发和思索,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在这则世说新语中,桓谭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是名将桓温的族弟。
他曾历任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等职,是当时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而萧道成庄户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社会上地位低微,但却言谈之间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智慧。
他们的对话涉及到“儉约”这一重要话题。
在古代我国社会,儉约的思想一直都是尊崇的。
从上至下,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求自己以儉约的态度面对物质生活。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翻译
译文
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欣然说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哥哥的儿子胡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傅高兴得大笑。
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选读精讲(2)《言语第二》【言语第二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1、尝:曾经2、语:告诉,对……说。
3、若:如果。
4、令:让,使。
5、邪:通假字。
通“耶”。
在问句的末尾,这个位置要注意。
6、然:这样。
7、譬如:比如。
【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曾经在月光下嬉戏,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
比如像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拓展】:重瞳。
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著名的人物有项羽、李煜、晋文公、舜等。
【言语第二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yì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1、孔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子的后代。
小时候很出名,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
后来被曹操杀害。
2、盛:大。
3、为:担任。
在这个意思的时候,后面都是官职。
4、诣:到,拜访。
5、亲戚:古代亲戚的范围比现在的小,指父母兄弟、妻子、侄子等。
现代指因为婚姻而有关系的人。
6、莫:没有不。
7、语之:告诉他。
【译文】: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他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
孔文举来到他家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经过通报后,到前面就坐。
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以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累世的交情了。
世说新语言语篇第二则在东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一位才子,叫王戎。
他那年十岁不到,长得一副乖巧模样,聪明得不像话。
别看他年纪小,小小年纪就能镇得住一群大人。
别的不说,就说他有一次进了朝廷,坐在那儿听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居然能在旁边默默地插上一两句话,就把气氛活跃了起来。
真是让人不禁感叹:这小子,不简单!话说他那时看着不高不大的,跟个乖宝宝似的,没人觉得他有什么特别,大家也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有些小聪明的孩子罢了。
可不久之后,这位小王戎,竟然一语道破天机,凭借一番话把当时所有的大人物给惊得目瞪口呆。
有一次,王戎和几个大臣坐在一起聊政事。
那些大臣们,你别看他们个个年纪都挺大的,学识也相当了得,平时一开口就口若悬河,理论一套接着一套,可王戎一点也不畏惧这些老油条。
就在大臣们唠得热火朝天,互相争论个没完的时候,王戎突然开口了:“各位,是不是聊得有点太多了?”这话一出口,顿时把大伙儿给噎住了。
因为大家都没想到,平时看起来文静乖巧的王戎,居然敢这样轻描淡写地打破他们的热烈讨论。
大家脸上有点挂不住了,有的还小小地尴尬了一下。
你看,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你别以为他是小孩子,他看似不急不躁,实际上观察入微,了解大人们的脾性,抓住了每个人的心理软肋,打破了他们原本的节奏。
这种巧妙的表现,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王戎不急不躁,他从来不说废话,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简单直接地点明问题,让人不得不为他的机智和老练拍手称奇。
像我们平时看电视剧,不也是这样吗?那些厉害的角色,都不是一开始就显得很强势,而是靠着冷静的判断和出奇不意的智慧,一步一步赢得了别人尊重。
可是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错!王戎的聪明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他的举止也能让人瞠目结舌。
王戎年轻时,有一次去拜访一个高人,那高人一看到王戎,心里就想:“这小子年纪轻轻的,怎么可能有什么真本事?”于是,他让王戎坐下,自己则慢慢地讲起了一些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洋洋洒洒,仿佛自己是个无所不知的智者。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2)(2)【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令:如果。
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看到了,便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应当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回答说:“并非如此。
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赏析】对于徐孺子,我们了解的并不多。
徐稺(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
“陈蕃榻”的典故当中讲的主角,就是这他。
陈蕃到豫章赴任后,十分敬重徐孺子,还专门为他设了一个榻。
这个榻平时都吊起来不用,只有徐孺子来的时候,才会放下来让他坐。
王勃的《滕王阁序》里便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是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得到了世人的爱戴和推崇,是当时的“人杰”的典范和楷模。
原来,优秀的人做什么都优秀。
徐儒子在九岁的时候就很聪明,就懂得如何用对方的逻辑,加上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回答对方的问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人信服,这是语言的艺术。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日月的崇拜是非常神圣的,尤其是月亮,与女子的关系更为密切。
日为阳,所以叫太阳;月属阴,所以称太阴。
阴阳平衡,阴阳结合,才能繁育后代,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
因此,古人认为月亮与女子相关,这一论点完全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经过不断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的圆缺与潮水的涨落有关,也与女子的生理相关,因此,女子的生理被称为“月汛”。
当月亮极圆极明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月亮上有阴影,左下角像一只蟾蜍,右上角的阴影有些像兔子或者蛇。
因此,蟾蜍、兔子、蛇这样的动物也是阴性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就流传出美丽的神话,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等。
人们也愿意相信这些传说,寄托古代先民的美好愿望。
当然,受这样的影响,世世代代的人们也都在这样传承,直至今天。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第69则,得出的道理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晋朝文人士人生经历、言行举止及文雅风度的名著,其中言语第二,第69则描述了司马光对达官贵族慷慨解囊的一段事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慷慨解囊是一种古老的美德,它不仅体现了爱心、善良、大度等优秀品格,同时也是一种能量的物质转换和有力的社交资源积累。
司马光的行为无疑是一个典范,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思考的范本。
首先,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司马光的大爱精神。
从历史中小说中都可以看出司马光不仅是一个温和寡言的学者,更是一个有深厚仁爱之心、关心百姓、倡导救灾救济、积极帮助贫困人民的大家。
以身作则,多做好事、善行善举是他一生的追求。
他所注重的不仅是个人的声誉和自己的利益,而是一种全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司马光的行为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我们都应该以宽广怀抱、爱心之心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们。
其次,司马光的助人行为是建立在自己知识和学问上的。
当时,他担任太学博士,也就是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可以说是皇家学府的教师。
他的良好教育背景和求知欲旺盛的思维方式,使他能够准确地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捐助的粮食数量和收受对象。
司马光的做法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必须努力学习、累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智慧,才能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最后,司马光的助人行为是慷慨而得体的。
他的表态语句虽然简洁,却表达了他应该表达的东西,同时又体现了对受助者的尊重和关心。
他并没有因为出手慷慨而自讨没趣,反而成为一种高雅的人际关系的积累和强化。
司马光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具备事实、逻辑、道德、价值等方面的素质,还要具备与人相处、待人接物、靠近人心的能力。
这样,他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像司马光一样,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
总之,司马光的这次捐助活动是一次古典社会中的积极的助人行为和慷慨解囊的生动诠释,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典范。
我们要从司马光身上汲取精神财富,用我们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品格和价值。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题解】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行,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筒洁得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举止必须挥洒自如。
受此风影响,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分。
本篇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很值得回味。
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讲道理,这就要求抓准事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
甚至容易言不及义。
例如第52 则记:“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
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真可谓一语破的。
有时,一种行为、一种见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误解,须要辩解清楚。
如果善于辩明,容易折服对方,甚至他得到对方欣赏,除难消灾。
例如第25 则记:西晋时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司马颖起兵讨伐朝廷中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乂便追查乐广和司马颖有无勾结,乐广只用一句话从容反诘:“岂以五男易一女?”意谓不会为了一个女儿而让五个儿子被害,结果司马乂“无复疑虑”。
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轻女的习俗来权衡轻重利弊以折服对方。
在交谈、论辩中,也常常须要反驳对方的论点,如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易压倒对方。
例如第2 则记:有说“月中无物”会更明亮,徐孺子反驳说:“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是避开谈月亮,把着眼点放在有物无物上。
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这是不言自明的。
古人说话,喜欢引证古代言论、事实或典籍,这是一种时尚。
引用恰当,会增强说服力,也能增添许多情趣,活跃气氛,所以认为是能言善辩。
本篇引用古事、古语的地方不少。
说话也强调善用比喻。
如果能抓住两个人、物、事之间的类似点来比喻,容易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有时在一些应酬场合,如果比喻得体,就算没有多大意思,也觉清新可喜。
例如第57 则说:“顾悦与筒文同年,而发蚤白。
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这类话,对说者无损,对听者又是赞扬,便能得到人们的欣赏。
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条目肯定了描写的深刻,传神,有文采;有一些则是在言谈之中隐含说话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或讽谏,或讥刺,或劝慰,或大义凛然,或排难解纷,借题发挥,寓意深远。
篇中也有部分条目,或卖弄口才,或乘机吹捧,或聊以解嘲,或多方狡辩,都谈不上能言善辩,意义不大。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
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注释】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
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杀害。
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 则注①。
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
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
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
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
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
怍(zuò)色:羞愧的脸色。
③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
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
这句话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
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陈留郡大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
尧德,如尧之德;大德。
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
【译文】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
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
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令:如果。
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
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⑩。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
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
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诣(yì):到。
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
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
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著有(老子)一书。
师资:师。
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
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⑩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
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经通报后,入门就坐。
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
”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
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
”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注释】①“何以”句: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所以大儿说饮酒前要拜(行礼)。
下文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
【译文】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
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③?”寻亦收至。
【注释】①“孔融”句: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
了:完全。
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大人:对父亲的敬称。
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译文】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
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6)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③!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④。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
陈仲弓:参《德行》第6 则注①。
陈寔被浦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
金:金属。
臭(xìu):气味。
③何其:怎么这么。
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
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
符起:其事不详。
【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
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
”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
”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
’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
”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
”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
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
”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7)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
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①?”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②?”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③!”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④。
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⑤。
《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
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⑥?”【注释】①因:依靠。
②经:常规;原则。
③国士:全国推崇的才德之士。
尤:指责;责问。
④祁奚:春秋时代晋国人,任中军尉(掌管军政的长官)。
祁奚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接班人的人选,他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
刚要任命,解狐却死了。
晋悼公又问祁奚,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
大家称赞祁奚能推荐有才德的人。
⑤公旦:周公旦。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辅助周成王。
《文王》: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别歌颂文王、武王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