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篇1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
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
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
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
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
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
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
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
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
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
所以说:道即是无。
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
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
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哲学,我对自身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在学习哲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哲学是理性思考的基础,它要求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他人的意见。
通过学习哲学,我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善于提出合理的论证和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学术上有用,也在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面对社会现象和个人抉择时,我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和权衡利弊,不轻易做出决策,而是经过思考后再做出选择。
其次,学习哲学让我认识到人的自由与责任。
在学习伦理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自由并不是无约束的,而是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
人的行为要受到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限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同时,哲学也让我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努力去履行责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通过学习哲学,我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再次,学习哲学让我对人类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哲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哲学,我了解到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认识到不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哲学也让我明白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和相互交融的特点。
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应该用宽容和谦逊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观点,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理解。
此外,学习哲学还让我意识到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无常。
通过学习存在主义哲学,我明白到人生是充满苦难和挫折的,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并积极应对。
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并非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他们。
只要我们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能从失败中学到经验,从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第1篇自从接触到哲学这门学科以来,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哲学,这个看似遥远而又无处不在的领域,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哲学认知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哲学让我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在哲学的引导下,我逐渐认识到世界的本质。
首先,哲学让我明白世界是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的角度去解释。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的演变,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其次,哲学让我认识到世界是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既有量变也有质变,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再次,哲学让我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
相对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包容不同的文化,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二、哲学让我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哲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哲学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先天存在,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要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哲学让我认识到人生的困境。
尼采哲学认为,人生是痛苦的。
面对困境,我们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寻求解脱之道。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再次,哲学让我认识到人生的自由。
自由意志论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自由,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哲学让我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哲学让我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哲学让我明白价值观的相对性。
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是不同的。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包容不同的文化。
其次,哲学让我明白价值观的客观性。
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精选5篇)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
中国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
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中国人善良,欧洲人聪明。
”(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
或者叫做“修正”。
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
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
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
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
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以下是分享的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
[关键词]刚柔相济中国模式和谐社会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懂得了“刚柔相济”的道理。
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刚性和弹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在这里,“刚柔相济”既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揭示,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方法论。
“一张一弛”,既是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刚柔一体的。
我国古代兵器中,弓箭具有最典型的刚柔一体特性。
“张”字从“弓”从“长”,由此便可大体知道张力的意思。
张力的存在表明,事物的结构可以改变,但要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被破坏。
正是在事物结构的有限变化中,即一张一弛运动中,事物方显示出它的功能来。
拉弓射箭 __。
刚性是事物结构的稳定性,弹性则是事物结构的可变性。
没有稳定性,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没有可变性,事物会失去灵活性甚至失去生机与活力。
但就一个社会来讲,其刚性和弹性又是相对的。
比如,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系统中比较具有刚性的东西,它基本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政治结构相对来说具有弹性,文化系统的弹性就更大一些。
但即使是在文化系统中,也有刚性与弹性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大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具有刚性;而佛教、道教具有补充儒家思想之不足的性质,具有弹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佛道互补”。
这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努力做到刚柔相济,正确利用事物的刚性和弹性,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模式并积极应对当前全球 __、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篇一:哲学与人生感言哲学与人生感言提到哲学,我想起古代的高僧,境界高深莫测,语道禅机,发人深省。
想起古书中描述仙风飘飘的老道,淡泊宁静中,有一种洗涤人心的智慧。
我还想起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名相,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端的是有神鬼莫查之机。
他们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如今都被我们称为先哲。
;他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传教立道,为子孙后辈播撒了一颗颗智慧的种子,希望后来者能将之发扬光大。
读了《哲学与人生》,再联系所学古人之智慧,突然发现,不论是西方哲学,还是我们东方的思想,很多观点都能在心里发生共鸣,现在我才明白,什么是哲学,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才是我们最该继承的财富,那就是最经典的哲学。
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的诸多理论又可以指导生活,哲学与人生密不可分。
说一千道一万,哲学既然在指导我们的生活,那么,哲学是如何指导生活的呢?大家都知道哲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更是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有点像道家提出的天人和一思想,人能够改造自然,自然也能够影响人。
马克思给了我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会我如何客观地认知这个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中国的传统思想则强调修身养性,道德节操,这个我深有感悟。
宽厚最难得,健康才光荣。
我崇尚中国古老宗教哲学的?正?,?清?,?和?。
因为它们涵盖了真善美,却又不等同于真善美。
这三个字分别来自于儒,道,释三家,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风,释迦尚和气。
为什么僧佛叫做和尚?‘和尚’就是尚‘和’也。
为什么把道观叫三清观?道家把清看得重要,‘清气’反对‘浊气’,‘正气’反对‘邪气’,‘和气’反对‘戾气’。
欲求养生,其在贯通斯三气也,有了正气,清气,和气,就把邪气,浊气,戾气化解了,受用一生。
从精神上说,‘正’,‘清’,‘和’三个字代表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
儒家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中,‘正心’是根本,是核心。
第1篇自古以来,哲学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探究宇宙、生命、道德、美学等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谈谈对哲学的感悟。
一、哲学的智慧之光1. 哲学揭示宇宙奥秘哲学探究宇宙的本质,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本”到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哲学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哲学让我们明白,宇宙浩瀚无垠,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但正是这粒尘埃,承载着无限的智慧与创造力。
2. 哲学审视生命价值哲学关注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强调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哲学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非生来注定,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创造。
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3. 哲学指导道德实践哲学研究道德,为我们的道德实践提供指导。
从先秦的“仁爱”思想到近现代的“为人民服务”理念,哲学始终关注道德建设。
哲学让我们明白,道德并非空谈,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要以道德为准则,追求高尚的人格。
4. 哲学引领美学探索哲学研究美学,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规律。
从古希腊的“美是和谐”到现代的美学理论,哲学不断丰富我们对美的认识。
哲学让我们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自然、艺术、人生等各个方面。
我们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二、哲学的实践价值1. 哲学提升思维能力哲学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学会批判性思考。
哲学思维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盲从、不迷信。
通过哲学学习,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2. 哲学促进个人成长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哲学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哲学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之所思——读《道德经》有感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第1篇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哲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哲学的博大精深,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哲学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哲学的起源与价值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是人类对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追问。
在我国,哲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之际的儒家、道家、佛家,哲学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哲学课程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哲学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批判性思维:哲学课程强调对事物本质的追问和反思,使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升人生境界:哲学课程涉及人生、道德、伦理等方面,使我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
3.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 哲学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哲学流派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西方哲学史: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现代哲学等。
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
4. 中国哲学史:主要包括先秦诸子百家、汉唐哲学、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等。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三、哲学课程的学习心得1. 深入思考,不断追问:哲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思考能力,不断追问问题的本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对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2. 学以致用,关注现实:哲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习过程中,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思考哲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敏锐。
第1篇哲学,作为一门探讨宇宙、人生、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
它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追问,历经千年,不断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逐渐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并从中感悟到许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我对读懂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哲学的智慧1. 思维的力量哲学是一门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学科,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学会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判断。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种思维的力量,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宇宙的奥秘哲学探讨宇宙的根本问题,如宇宙的起源、本质、发展等。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能够了解到宇宙的无限奥秘,从而对生命、自然、社会等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关爱社会。
3. 人生的真谛哲学关注人生的意义、价值、道德等问题。
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我们能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哲学的启示1. 坚定信念哲学告诉我们,信念是人生的支柱。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
这时,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 勇于担当哲学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敢于担当,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善于沟通哲学强调理性、宽容、和谐。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善于沟通。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哲学的实践1. 学以致用学习哲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我们要将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职场中,我们可以运用哲学思想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方法。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之品味孔孟儒学学习中国哲学智慧已经半学期了,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对中国的哲学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记忆最深的非孔孟儒学莫属。
通过对孔孟儒学经典的学习和老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课后对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阅,我对儒学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谈到儒家思想,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大圣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
不过,我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有“克己”的伦理意义,但“克己”的目的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只是为了遇到贤明的君主采纳他的“仁政”主张,但他明知道在当时的战乱情况下君主不可能放弃战争转而实行仁政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仁”的思想,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所以我认为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意义是政治意义。
孔子的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仁”的思想,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自己对孔子“仁”思想的理解,尤其是它的政治意义。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尽管“仁”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把他们明确作为一种思想提出来,孔子是开创者。
不过,两千多年以来,学者们大都囿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仁”,把“仁”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学说。
如,近代以来的学者中,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徐复观认为“仁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李泽厚从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方面来理解“仁”,认为“仁”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题目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专业地理科学班级 1102 姓名杨婷学号 2011119010230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中国哲学简史》是上大学以来看过的第一本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经马原老师的推荐,同学们掀起了一股买书的热潮。
出于跟风的心理,我稀里糊涂的就买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可是后来真正用心走进哲学的世界,会发现,原来哲学的世界,充满了一种前所未闻的美,充满了智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无穷智慧,它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哲流洪流激荡起的思想浪花淘尽了无数叱咤风云名噪一时的英雄和豪杰,给后人留下了众多慰籍心灵启迪智慧的种子,在后来者精心的呵护下,智慧之种开始饮着时代的琼浆润着潮流的雨露生根发芽慢慢成长起来了。
读这本书使我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远非孔子老子等的思想,或者儒道两家著述所覆盖的范围。
在漫长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是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无不思考过。
在漫长的时间里,哲学家所属的学派,尽管还继承了自古以来的名称,但其思想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冯老先生认为: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吧:西方哲学可以说只是一种相对比较单纯的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则更像是一种能起到规范人们道德行为作用的宗教文化吧;第二,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融合即中国哲学的发展之道。
什么是哲学?以我们高中曾学过的知识,我们肯定会机械般地脱口而出: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我们今天的,也是科学的定义。
但是,冯友兰大师所认为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我能够看懂他解释的每一个字,但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
比如“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在思想人生以前,我们必须思想我们的思想”。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感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以及易经、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理论。
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不同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不同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又都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不要过分偏颇,要保持平衡。
同时,中国哲学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通过这个课程,我也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哲学的应用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借鉴中国哲学的思想,例如“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中庸之道”,保持平衡和公正;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哲学智慧课程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广泛应用价值。
通过这个课程,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哲学的理论知识,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我相信,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将会一直影响和启迪着我们。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篇一中国哲学视阈下的生态智慧当今全球都被生态破坏这一问题所困扰,相应的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如何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问题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的问题在态度和解决方式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也在加剧,对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哲学学者对此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早在几千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哲人就已经对生态问题有过认识,所以无论是如今的法律构建还是哲学思考都应当重新审视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观点,继而引领现代走向未来,为我们的生态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表达我国的古典哲学以儒家、道家最具有代表性,两家都对生态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对此笔者做如下介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最为有影响力也是最能表达儒家思想的观念,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笔者在此对“天人合一”思想作如下理解: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的认识,即对天的认识与西方的上帝观点大为不同,生态是指自然界的所有,是真实存在的,而其形而上的才是超乎现实存在的天道、天德,这两方面在传统的儒家看来是统一不可分的。
儒家对人的认识是与自然紧紧相连的,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依靠自然而生存,也即为天人合一的主张所在,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北宋哲学家提出:“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
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篇1本学期开始,我选修了哲学与智慧这门课程,时值期末,反思一学期对哲学与智慧的学习,感觉获益匪浅,心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
哲学是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达悟的觉解境界之学。
有感而惑是哲学的起点,对于“感”来说,关键是要善感,要能从平凡的周围世界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来,这就需要敏感而冷静的心灵以及洞察的眼光。
由惑而思,思而达悟是说哲学是一门思想领域上的学问,要求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反复思索,才能达悟。
境界是哲学的结果,是建立在“有感而惑,由惑而思”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悟之后的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
人们对世事进行思索,从而参破世事中所蕴含的玄机,看透事物的本质,之后必将获得一种超乎凡人的心态,使自己以全新的状态和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绍了哲学的形成的过程,接下来将结合本人的体悟,对此过程进行析解。
由感而惑,这是哲学活动的起点,然而自然万物纷繁往复,什么该感?什么不该感?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内对感知对象进行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
是否面对重大的祸福就要“大感特感”生怕得不出什么哲理,而面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平凡易见的事物,则一闪而过,不留半点注意半点思索。
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很主观的学问,与其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事物之中,倒不如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心中,只是没有意识化罢了。
认识主体触及世间某物突发某种哲思,其原因是触发的某物与心中早已存在的哲理在一点上形成了联系,通过这根联系,久沉于心中的哲理被带了出来,在触及这根联系前就出现在内心之中的哲理并不是凭空的,它是在认识主体的长期人生阅历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但是并没有被认识主体自身所知晓,只在静默中等待一个联系将其打捞出心灵的水面,进而全面化,理论化,系统化。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中国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庞大的学科,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些精髓和理念。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的实践体验。
以下是我对中国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中国哲学注重平衡和和谐。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追求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这种平衡不仅是各种对立面的平衡,如阴阳、虚实、理感的平衡,更是一种对不同事物和价值观的包容和调和。
在西方哲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和对抗,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对立面的融合,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这种平衡和和谐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中国人常说的“中庸之道”,即追求适度而不过分、不走极端的方式。
这种平衡的思维方式使我在处理问题和与人相处时更加灵活和理智。
其次,中国哲学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哲学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和生活,是因为我们依靠着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资源和环境。
因此,在中国哲学中,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自然进行剥削和破坏。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的态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平等而互惠的关系,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再次,中国哲学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观念。
中国哲学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提倡修心养性,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
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如仁义、礼、孝悌等,都是对于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良善之人的思考和规范。
这些概念的核心是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并以道德原则来指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中国哲学的这种重视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倾向,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它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在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修养和道德观念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心得体会中国哲学的智慧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晶,无论是胸怀天下的儒家思想,还是追求中庸无为的道家思想,都是人类文明思想智慧的瑰宝。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对哲学智慧的感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对哲学智慧的感悟篇一经过半学期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在潘老师精彩的讲述下,对中国古代儒、道、墨、法、阴阳、纵横等九家的基本情况及主张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中,道家“自然逍遥,清静无欲,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观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道家而言,它期望人的生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对我们构成限制或障碍,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它们。
以老子为例,他认为要从区分到避难,最后再到启明。
从“道”来看一切,才能得到解脱。
换言之,老子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学习道家之后,就像把握了最基本的防身之道,可以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努力的范围,而不会随波逐流。
谈到道家不得不谈的就是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生活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是宋国睢阳蒙县人,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
在道德文化领域,人们如是说:《汉书·艺文志》曾云“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诸子之中,唯独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超然于百家之外,并不参与到“取合诸侯”的行列之中。
老子思想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思想暂且不谈,今天我们着重来谈谈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是道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是不以人类为中心,表现出超越的性格,所超越的是空间、时间、义与利、生与死等相对的观念。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生死问题思考最深入、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以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个体主义为出发点来探讨生死问题,形成了“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和超越、达观的死亡观,调和了生与死之间的紧张、对立和冲突,最后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大自由。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体会
11071107 冯剑波
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
一、孔孟儒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仕儒家思想的描写。
儒家主张率真、合礼、推己及人且不问后果的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时,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
韦编三绝,积极去游说,宣传自己就是他们积极入仕治国的体现。
他们一生中读圣贤书,闻天下事,谈到国家安危则忧之哀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济天下”可以说是历朝来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所有理想,忧国忧民、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这种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的很好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大部分封建集权统治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
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广大民众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多都形成了温顺善良的性格,不到最后一步绝不造反,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吧。
二、老庄道学
“宁生而曳宁尾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清静无欲,崇尚自然的另一种选择。
在封建时代,积极入仕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每朝可见,有时候性命都难保,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
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
三国魏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挑战。
这或许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放浪形骸皆自然,鄙弃礼仪道德做性情中人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世有很大的影响的作用。
不管是从开始领悟自然即能逍遥,在无边虚无中体会有限存在,还是时代让他们感觉理想和现实差异很大,变的不愿留骨而光,但这种无拘无束融入自然的生活能够让人回归原始那份本性,回归豁达的率真。
这种与积极入仕对立的老庄思想无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出路。
进则儒,退则道;顺则孔孟,逆则老庄;进而得天下,退可居田园。
这两种思想构成了知识分子主要的精神境界。
感悟:
中国哲学的智慧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晶,无论是胸怀天下的儒家思想,还是追求中庸无为的道家思想,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