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儿童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38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儿童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
《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小池》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夏日小池景象。
首句“泉眼无声惜细流”,通过“无声”和“惜”字,形象地表现出泉水涓涓流淌的静谧之美。
接着,“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借助“照水”和“爱晴柔”,展现了树木倒影在水面上的喜爱阳光的柔和之态。
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小荷”和“蜻蜓”为焦点,生动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生命活力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这首诗以牧童为主线,描绘了一幅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首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展示了牧童在田野间自由自在、快乐歌唱的场景,其歌声甚至能震动林木,体现了儿童的纯真和活力。
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描绘了牧童在听到蝉鸣后,瞬间从欢歌变为静默,准备捕捉蝉的情景。
这一转折既表现出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也揭示了他们在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之心。
两首诗都是以儿童为主角,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好奇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这两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富有诗意,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和欣赏。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引导他们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
9、儿童诗两首《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 shān)动翅膀拍水戏耍。
(2)夏天的傍晚,天气闷热,爷爷拿着扇( shàn)子在院中乘凉。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xuàn)风”水战“浪里白条”。
(4)一只雄鹰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盘旋(xuán)。
(5)长( zhǎng)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6)爷爷做的风筝真漂亮,还拖着两条长长(cháng)的尾巴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串)花苞(轻轻)地翻动(甜美)的营养一(座)篷帐(悄悄)地爬(遥远)的地方3.读课文,完成练习。
(1)脚丫“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绿色的篷帐”指的是什么?(柳树)(2)《我想》这首小诗中的孩子有着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跟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把鼻子安在花苞中)(3)《童年的水墨画》为我们展现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街头》读书的孩子,那样(专注);《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快乐);《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调皮)。
1.选择正确的字,画“√”。
花(苞)、(篷)帐、(钓)竿、(拨)动、(喧)闹、戏(耍)2.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缩句:书页翻动。
(2)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改为“被”字句:溪水被垂柳当做梳妆的镜子。
(3)小树汲取营养。
扩句:一棵棵嫩绿的小树在阳光下贪婪地吸取周围的营养.。
9.儿童诗两首
《我想》
高洪波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儿童诗两首(精选17篇)儿童诗两首篇1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
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3.小组内读诗,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3.办儿童诗主题9儿童诗两首我想小手——安在桃树枝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眼睛——装在风筝上自己——种在土地上口语交际?习作二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教学目的: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9 儿童诗两首(1)【基础须知】我会解词语梳妆(shūzhuāng):梳洗打扮。
扑腾(pū teng):拟声词。
形容心跳、走动及东西落地等的声音。
戏耍(xì shuǎ):玩耍;捉弄轻侮。
(举例)一只小猫在草地上追蝴蝶,好像戏耍得很开心。
汲取:吸取。
造句:我们要善于汲取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喧闹:喧哗热闹。
造句:傍晚,喧闹了一天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
水葫芦:多年生水草本植物。
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
【重点梳理】一、作者我知道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开鲁人。
有儿童诗集《鹅鹅鹅》《大象法官》《飞龙与神鸽》《喊泉的秘密》《少女和泡泡糖》《吃石头的鳄鱼》《种葡萄的狐狸》《我喜欢你,狐狸》。
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人生趣谈》《司马台的砖》《高洪波散文选》《高洪波军旅散文选》。
评论集《说给缪斯的情话》。
诗歌《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二、课文结构《我想》共有5小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小节):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
第二部分(第5小节):幻想着梦想变为现实,又怕爸妈不放心,所以要同他们商量。
三、课文简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让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难点再现】《我想》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愿望?《我想》这首诗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写出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①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②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③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④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⑤想变成柳絮和蒲公英飞向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