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七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5.13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评41.单选题1.12.0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 ) 您答错了∙ a《金瓶梅》∙ b《牡丹亭》∙ c《聊斋志异》∙ d《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文学常识。
1.22.0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 ) 大语系。
您没有作答∙ a三∙ b四∙ c五∙ d六本题考查我国的语言的语系划分。
我国共有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以及印欧语系。
第六章第一节,291页1.32.0在言语形式方面反对言辞华美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您没有作答∙ a宋玉∙ b王充∙ c萧统∙ d陆机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修辞观。
王充主张质朴言辞,文采和内容应该相称。
而宋玉、萧统、陆机等人都是主张华美言辞的。
第六章第二节,305页。
1.42.0“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您没有作答∙ a贺麟和冯友兰∙ b梁濑溟和熊十力∙ 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本题考查对中国文化现代趋势的掌握。
儒学复兴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潮。
梁濑溟和熊十力是20年代的代表人物,贺麟和冯友兰是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和牟宗三是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余英时和杜维明则是80年代后的代表人物。
第七章,351-354页.1.52.0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 ) 您没有作答∙ a四个阶段∙ b五个阶段∙ c六个阶段∙ d七个阶段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
本题考查对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掌握,此部分逢考必出题,必须熟记。
第七章第一节,336页。
1.62.0语言崇拜源于()您没有作答∙ a巫术∙ b医术∙ c礼仪∙ d传说语言崇拜源于巫术。
见教材299页。
1.72.0现代汉语主要有( ) 大方言。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选择,判断,知识点单/判: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点: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河南少林创立,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断: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功夫,就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王守仁的“心无外物”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说。
选:“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汇在雍正以后戛然而止。
点:陈独秀: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文化必需进行价值不雅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层次的变化。
点:纵不雅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单/断:毛泽东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以及着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50年代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
江泽民颁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
二,名词解释名解: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劳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三,简答题,论述题简答: 中国文代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两次是?答:1.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2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化经历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全创新”等种种文化主张,文化选择的激烈论争与痛苦思辨。
简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1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2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3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4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5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简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