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全国大纲卷)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5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
据此完成3~5题。
3.甲国位于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4.2011年6月21日,该定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
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B.徐州的白昼较短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5.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A.好望角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麦哲伦海峡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7.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2014年高考地理部分解析版(大纲卷)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图1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2.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广阔B.劳动力价格低C.交通运输方便D.原材料丰富3.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答案】1.A 2.B 3.C【解析】1、电子产品一般“轻薄短小”、价格贵,所以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这是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的主要原因。
故选A。
2、根据电子产品生产和产品特点,对比我国和美国区位条件上的差异,该产品的原料和市场在中国以外,而中国劳动力丰富且相对廉价,交通运输并不比美国更方便,故选B。
3、从经济效益、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出发,我国应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培养自在产权和品牌,因此,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最有利的措施是应该加大电子信息产品的高附加值环节投入。
故选C.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4~6题。
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6.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答案】4.A5.C6.C【解析】4.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气候类型、自然段的分布。
2014年山东高考地理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一、选择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第1题图1.图为2012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驻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符合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1.A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迁移。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我们可以判断①④两地的常驻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地为人口的迁入地,①地的人口数量大于④地;②③两地的户籍人口大于常驻人口,为人口的迁出地,②地的人口大于③地的人口数。
因此可以判断A正确。
第2题,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
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3~4题。
第3~4题图3.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4.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3.B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
第3题,根据题意,该城市个城区分散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第4题,该城市的物流园区可以安排在①处,因为该处交通便利,便于货物的分散和集聚;化工厂应该分布在③处,因为化工厂的主要污染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③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同时交通条件较好。
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南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完成5~7题。
第5~7题图5.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7.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B.解释积雪遥感影像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5.B6.C7.D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该地区东西部的降雪量和地形差别不大,对积雪深度的影响较小;温度的高低会影响积雪的深度,温度越高积雪越薄;光照的强弱对温度的影响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积雪深度的影响也较小。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全国课标Ⅱ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全国课标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图1)。
据此完成1~2题。
图1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答案:1.D 2.B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及其相关内容。
解答本题首先阅读图文材料,明确“握手楼”的位置、含义等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建筑密度很大,其直接目的是出租给在中心城市上班而又无力在中心城区购房的人群,以增加收入。
由于“握手楼”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可以排除A、B两项;由于“握手楼”建筑面积大,可以排除C项。
故D项正确。
第2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引起的高房价问题。
由于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较高,许多务工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无力在城区购房或租房,只能在中心城市周边租住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的房屋。
故B项正确。
(2014·全国课标Ⅱ,3~5)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据此完成3~5题。
图23.甲国位于()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4.2011年6月21日,该定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
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B.徐州的白昼较短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5.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A.好望角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麦哲伦海峡答案:3.D 4.A 5.C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文科综合-地理第Ⅰ卷选择题(44分)本卷共 11 小题。
每小题 4 分,共 4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 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 1~3 题。
图1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 P,则A.春、秋分日 P=0B.夏至日 P>0C.全年日 P<1D.冬至日 P>120 世纪 50 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 2所示。
读图 2,完成 4~6 题。
图2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 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 1 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 月 30 日)。
据此完成 7~9 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图 3 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地理部分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图1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 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2、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广阔B、劳动力价格低C、交通运输方便D、原材料丰富3、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学科-网。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4~6题。
图24、 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6、 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0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此完成7~8题。
7、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8、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容易发森林火灾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图3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卷)解析版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答案:A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流向辽中南地区B.流向京津地区C.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答案:D图2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3-4题。
3.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答案:B4.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就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答案:A图3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完成5-7题。
5.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答案:B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答案:C7.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答案:D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8-10题。
8.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B9.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答案:C10.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B.为冬至日C.日落时间为18时D.昼夜等长答案:D图5(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大纲卷)解析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图1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2.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3.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答案:1.A2.B3.C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根据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原料重量大于产品重量,或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的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产品重量大于原料重量,或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为市场指向型工业;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为动力指向型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投入较多的是技术指向型。
电子产品的零部件短小轻薄贵重,适合长距离运输,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相对较低,所以适合在全球选址。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根据题意“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所以不是为了占领中国的消费市场,零部件依赖进口,所以不是依靠中国的原材料丰富。
中国是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成本低。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根据图示电子产品的生产厂占总销售价格的7.5%,可见产品生产商附加值较低,而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中国很难操控,所以最有利的措施为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图2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4~6题。
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6.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4.A5.C6.C解析:4.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气候类型、自然段的分布。
根据图中的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
图中经线为106°E,纬度位于6°S-7°S,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的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5.题目中不能体现海拔高度,A选项错误;种源丰富和光照充足题目中也不能反映。
根据题目叙述K岛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带来大量肥沃的火山灰,为植被恢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火山灰深厚。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6.根据图示地理位置判断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本题对区域定位和世界板块位置要求较高。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此完成7~8题。
7.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8.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 B.澳大利亚东南部容易发森林火灾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 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答案:7.B8.D解析:7.本题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地方时早于6:00,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地方时晚于6:00,甲地日出5:40,位于北半球,乙地日出6:20,位于南半球,所以甲地位于北方。
甲乙两地同时看到日出,所以甲、乙两地同时位于晨线上,甲地地方时小于乙地,所以甲地位于西方,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也可以通过绘制图形辅助回答。
8.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暴风雪出现在欧洲的冬季,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东南部容易发森林火灾为当地气温较高的季节,好望角附近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图3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9~11题。
9.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答案:9.B10.D11.D解析:9.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知识。
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东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较为干旱,光照、热量较为丰富。
非洲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为水资源。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0.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
图示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根据图例有重要港口,所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为港口。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通过图示甲地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为交通位置,根据题意“甲地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1.根据题意“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该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甲地的港口收入,所以甲地成为首都的优势条件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位置适中应位于该国的中心部位,甲地不符合条件。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第II卷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某国南部沿海地区。
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水浅。
18世纪,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该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大增,于是开凿了几乎与海岸平行的沿海运河。
M河自北向南纵贯该国中部,是该国重要的航道,H港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
(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
(12分)(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
(6分)(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
(6分)(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12分)答案:(1)该地区河流大致自北向南入海,陆上缺少东西向(横向)水运通道。
(6分)沿海多沼泽,海域水浅,泥沙多,风浪大,不利于航行,不适于建港。
(6分)(2)沿岸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低平,多沼泽(湿地、海湾)。
(6分)(3)运河与海湾及多条河流相通,水位相对稳定;避免海浪和海风影响。
(6分)(4)(该国南部沿海少港口)H港依托沿海运河,成为南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港口;(4分)M河流域广阔,腹地广,河道航运繁忙;(4分)H港位于M河河口附近,是M河、南部沿海运河航运和海运的枢纽。
(4分)解析:(1)本题考查区位条件的评价。
回答区位条件的评价应该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方面进行分析。
图示区域开凿东西向的沿海运河可以缓解东西向的运输紧张状况,分析时需要注意不利的区位条件。
(2)开凿运河的工程量可以从地形起伏,地表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3)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重点突出于沿海海运条件的比较。
优势主要从航运的安全方面进行考虑。
(4)本题考查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港口建设分析可以从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进行分析。
陆域条件主要从腹地和修筑港口条件分析,水域主要从航行和停泊条件进行分析。
39.(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
“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亚洲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
15世纪,英格兰开始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国北美殖民地。
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
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利·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10分)材料三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
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
图6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8分)(3)分析18世纪英国作为世界棉花加工中心的优势及问题(12分)答案:(1)棉花种植业的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
(10分)(2)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4分)受西风带和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
(4分)(3)优势:机器设备与生产技术领先;(2分)市场需求量大;(2分)原料(棉花)供应充足;(2分)优良港口多,利于棉花、棉布进出口运输(3分)问题:大量的棉花和棉布进出口增加了运输成本。
(3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总结得出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其他因素。
(2)根据棉花的种植条件“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