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望效用理论到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13.45 KB
- 文档页数:7
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及其实践意义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是指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过去和现有信息来进行判断和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
此假说在当代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理论支持,也是许多实证研究的基础。
一、理性预期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理性预期假说最初的提出者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他们认为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过去和现有信息来进行判断和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
这种假设条件下,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变化的预期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因此不存在均衡失灵的情况。
理性预期假说的出现解释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例如,如果货币政策正常执行,长期利率将会上升,而货币供应上升会导致通货膨胀。
由于人们期望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货膨胀,他们不会增加消费支出或投资更多。
如果货币供应增加的预期(货币供应量变化)过多,即超过实际情况,他们决策的结果,因大消费过少或投资下降,使结果与实际变化情况相同,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理性预期的实证支持已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理性预期假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纽马克在1978年发表的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他发现市场对货币政策和政策变化的反应是比较精确的。
正如他的实证结果所指出的,过去政策变化和以后的经济预测都有一定的准确性。
此外,他还发现市场对政府决策的信心度与长期景气变化是高度相关的,这意味着市场中参与者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相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理性预期假说的实证结果不仅在货币政策方面有支持,而且在股市和外汇市场上也得到了实证。
根据艾因霍恩(Thomas Sargent)针对股市的研究,根据过去数据可知,投资者对未来情况的预期从宏观经济成功而来。
中国自19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外汇市场成为一个更全球化的领域,市场对外汇市场走势的预期也在不断增强。
于是理性预期假说成为这一领域中的必要假设。
三、理性预期假说在经济政策中的决策意义理性预期假说的实测意义是令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主体是能做出对未来变化的预见的,只要他们把分配资源的与时间相关的论述解释给经济主体,合理预期的假设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很大的帮助。
从期望效用理论到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思考*王子萍 黄培清(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摘要:期望效用理论对不确定决策分析作出了很大的进步,但其背后的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有着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考虑到偏好关系是一种理性偏好,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它们使用起来较方便,或者说为了数学处理的可行性,故难免有某些牵强的地方。
故而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完美性是必然存在的。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完美性进行了讨论,并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策略选择对各种不完美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文章最后从经济学理性思考的角度给了期望效用理论一个全局性的探讨。
关键字:期望效用理论;理性偏好;Allias悖论;效用函数Critical Thinking from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to EconomicRational AssumptionWang Ziping Hang Peiqing(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Abstract:Expected utility theory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analysis of uncertain decision; however, there was some intrinsic restri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t of axioms the EU theory based. So it is sure the EU theory was imperfect. In this paper,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imperfection of EU theory, and three methods were used to illustrate why EU theory is imperfect. Finally,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view of point of economic rational assumption was given to the EU theory imperfection.Key Words: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Rational preference; Allias Paradox; Utility Function0 引文Alchian (1953) 在文中详细讨论了效用量度的目的、方法、有效性以及收入的效用问题。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21年第]期N o.1#2021经济学前沿之行为经济学回顾与展望王保卫】,牛政凯2(1.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2.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分析研究院,澳门999078)[摘要]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前沿学科,5研究成果丰硕,重要理论包括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市场可预测理论等,凭借这些开创性理论,行为经济学研究者已三次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包括激励,社会偏好,社会影响,启发、偏差与风险,时间和计划,个体差异。
行为经济学的未来仍可能是一门争议不78学科,5研究重点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学与生产者$[关键词]行为经济学;时间和计划;易得性偏差;经济学史;禀赋效应[中图分类号]F069.9[+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21)01-0130-11一、弓I言国外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最后一章总是“经济学前沿: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家们总想在经济学理论体行学,但事与愿违,本世纪已膺诺贝尔学奖的耀人,使行i 济学在学理论体系中地。
从朴素的经验,人们决策时常常犯错,近年的学术研究正在不厌其烦地证明人对错误的偏爱。
行学于判断与决策研究领域,时称的研究,并已理解判断与决策的主要学术方法。
这门研究人类真实行为的学泛热议、应用和学术探索。
政府在制定政策、监管市场时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使用它指导和优化营销策略;雇主正依据行学改善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华尔街的资本大鳄正凭借行为金融学最新研究成果在资本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即使在学术界,各类研究团队也热衷于引进行学研究人员,组建跨学科团队,从行:济学视野洞察世界的真相。
行为经济学摒传统经济学的纯数学推理&学科,尤其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提岀独特,解决了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缺陷“经济人”假传统学高度依赖“理性人”假设进行研究,通过数学推理得岀的最优解,时常与真实世相(古典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第3期总第120期2013年5月浙江工商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No.3Vol.120May 2013收稿日期:2013-03-2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比较及其实践效应”(GD12CLJ02)作者简介:朱富强,男,江苏丹阳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是现实生活的决策基础吗———基于前景理论的反思朱富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摘要:现代主流经济学将不确定下的决策建立在期望效用理论之上,但大量的行为或选择悖论却对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
事实上,人类行为并非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而是包含了对风险的规避;风险厌恶也并非是普遍定律,而是更为凸显损失厌恶;同一问题也并非有相同决策,而是受不同框架的影响;决策权重与概率也不同,存在非线性关系;心理买价和心理卖价也不同,存在明显的禀赋效应;人们的选择与其评价往往也不一致,会出现偏好逆转现象。
基于这些悖论,卡尼曼等提出了前景理论,它比预期效用理论更贴近现实,也更有利于理解和解释现实行为。
关键词:期望效用;前景理论;框架效应;损失厌恶;体验效用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13)03-0060-11一、前言20世纪50年代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发展了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风险状态下最终效用水平是由决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估价后获得的,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最大化。
阿罗和德布鲁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
在这个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们运用日益先进的数学工具建立了无数精致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个体和组织行为及经济金融问题,甚至四面出击,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方方面面的人类行为。
期望效用理论浅述作者:庹思伟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30期【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期望效用(EU)理论以及反映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具体效用函数形式,并给出了EU理论在单期投资组合优化中的简单应用,文章最后讨论了EU理论的缺点及Allias悖论。
【关键词】期望效用理论效用函数投资组合优化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转化为了对人的经济活动的边际效用分析。
经济学被重新定义为“快乐和痛苦的微积分学”。
以主观效用为基础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使经济学从马尔萨斯时代的“沉闷的科学”变为了“幸福的数理表达”。
20世纪中期诞生的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 EU)理论将效用的分析从确定性环境带入了不确定性环境,成为了理性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决策准则。
一、期望效用理论(EU)简述(一)风险与不确定性期望效用理论描述理性人在风险或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消费(投资)选择。
“风险”及“不确定性”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使用,但有些经济学教科书也讨论了二者间的细微差异。
风险与不确定性均用于描述一个决策的后果由于缺乏充分信息而并非确定获知的情况。
若一个决策是在风险下做出的,则意味着决策者能够列出该决策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及其相对应的可能性(概率)。
如果一个决策是在不确定性下做出的,则意味着该决策产生的所有可能后果或其可能性是无法预测的。
以统计学的观点来看,风险意味着决策者对于决策结果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而不确定性则相反。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EU理论讨论的是决策者在风险环境下的选择。
(二)效用函数与期望效用理论微观经济学中,效用函数用于衡量消费者在不同消费束中获得的满足感。
从任何消费束获得的效用取决于其对应的特定状态。
比如人们从一把伞中获得的效用取决于当时的天气,晴天带伞对多数人来说是累赘,而暴雨天的一把伞却是大多数人的“救命稻草”。
金融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U(w)则被用于度量投资者在不同财富等级上的相对偏好。
2013年第5期(总第130期)/九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52013/GeneralNo 130/September期望效用理论的两个悖论及其消解———兼谈决策论的发展熊 卫【摘要】期望效用理论在弱序和独立性等公理基础上表征后果的价值和当事人的信念度,从而表征偏好关系。
阿莱斯悖论和厄尔斯伯格悖论在理论基础和解释经验方面对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阐述这两个悖论的消解,可以清晰地刻画现代决策理论的大概发展脉络。
【关键词】决策;期望效用;悖论;信念度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5-0082-05 决策论表征当事人的偏好,是研究决策行为理性的一种理论。
由于行为理性是社会科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决策理论逐渐成为哲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
事实上,在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不乏来自不同学科的决策论研究大师,如经济学家阿莱斯和奥曼、哲学家西蒙、心理学家卡尼曼。
在当今兴起的形式认识论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应用决策论和博弈论来探讨认识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作为一种规范性理论,期望效用理论(贝叶斯决策理论)在决策论中一直占有突出的地位。
然而,阿莱斯悖论(Allaisparadox)和厄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paradox)在理论基础和解释方面对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如何解读和消除这两个悖论,决定了推广期望效用理论的思路。
因此,阐述这两个悖论的消解,可以清晰地刻画现代决策理论的大概发展脉络。
一根据萨维齐的观点①,一个典范决策情景包括:(1)由行为组成的集合;(2)由世界状态组成的集合,其中的每个元素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描述;(3)由后果组成的集合。
下表直观地表述了一般的典范决策情景,其中ai为一个行为,sj为一个世界状态,oij为行为ai在世界状态sj下所形成的一个后果,ai的可能后果是oil,…,oim。
期望理论及其启示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凯尼曼与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分享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数意见都认为这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对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认可,甚至有人预言当代经济学正在开始一次“行为学转向”。
举世公认,凯尼曼最为卓著的贡献是与特维斯基一起创立了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在传统经济学中,基本的假设是经济人是完全理性和自私的,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然后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因此,传统经济学假设人在不确定状况下进行决策时重视理性,其典型代表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m在1947年提出的预期效用理论(以下简称为VMUT)。
该理论表明,如果偏好可以满足一系列的原理,如反身性、完备性、传递性等,那么偏好便可以作为预期效用的象征,一种不确定的结果x (其概率为p)对于决策者的预期效用为pu(x),其中u(x)是结果x的效用。
事实上,这种假设与人们的实际经济行为相去甚远。
单从理论上分析,由于经济个体本身的禀赋、接受教育程度以及情商(EQ)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经济人不可能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完全理性的。
同时,实验经济学的一系列的选择试验也向预期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即通常所说的“悖论”,或表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异象”。
凯尼曼与特维斯基对这些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验,他们的试验与调查说明了为何人们会从理论上是理性的,实际上却非理性,但这样的非理性同样是需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基于他们的研究,凯尼曼与特维斯基认为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情况时的决策,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表现的与VMUT不一致:首先,决策者一般比较重视确定性结果,而不太重视可能性结果。
他们将此现象归纳为“确定效应”。
其次,即使是面临同样结果的选择,决策者也会认为是面临不同结果的选择,这就是“隔离效应”。
该效应表明,同样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将会改变决策者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框架依赖现象。
经济学中的期望效用原理应用研究期望效用原理是经济学中定量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对经济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期望效用原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公理体系之上的,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大局限性,本文对期望效用原理给予简介并加以评述。
标签:期望效用原理效用效用函数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许多,众说纷纭,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资源的合理、充分、有效的利用,使生产和消费达到最佳状态。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极大值问题。
效用及效用函数的引入使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飞跃,此前许多不能量化的问题,借助效用函数便迎刃而解,效用函数是连接经济学与数学的最佳途径之一,它使得数学上有关极大值的原理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变数的系统,不确定因素较多,单靠效用函数难以给出满意的解释。
于是源于数学中概率论思维方法的期望效用原理便应运而生,从而将效用原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文对期望效用原理予以介绍并加以较深刻的评述。
一、效用及效用函数偏好与效用是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这样讲,没有经济人的偏好,就无所谓效用,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是所谓的“理性人”。
理性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的人,偏好是对理性人而言的,即效用及效用函数的主体。
所谓效用,是指个人在消费或占有某种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而效用函数就是描述这种满意程度大小的概念。
1.偏好关系设S是非空选择集合,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用“≥”来表示,X≥Y 表示X好于Y,若满足下列三条性质,就称其为偏好关系。
(1)自反性:对于S中每个X有X≥Y;(2)完备性:对于S中任意一对X、Y,X≥Y与X≤Y必居其一;(3)传递性:若X≥Y、Y≥Z,则X≥Z。
2.效用函数对于定义在非空集合S上的偏好关系“≥”,实值函数U(X)是“≥”的效用函数,对于任意X、Y属于S、X≥Y,当且仅当U(X)≥U(Y)。
效用函数是偏好关系的定量化表示,即当X好于Y时,效用函数值U(X)要大于U(Y),效用函数的实质在于对偏好关系进行排序,这就是效用原理中的序数法。
从期望效用理论到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思考*王子萍 黄培清(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摘要:期望效用理论对不确定决策分析作出了很大的进步,但其背后的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有着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考虑到偏好关系是一种理性偏好,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它们使用起来较方便,或者说为了数学处理的可行性,故难免有某些牵强的地方。
故而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完美性是必然存在的。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完美性进行了讨论,并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策略选择对各种不完美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文章最后从经济学理性思考的角度给了期望效用理论一个全局性的探讨。
关键字:期望效用理论;理性偏好;Allias悖论;效用函数Critical Thinking from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to EconomicRational AssumptionWang Ziping Hang Peiqing(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Abstract:Expected utility theory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analysis of uncertain decision; however, there was some intrinsic restri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t of axioms the EU theory based. So it is sure the EU theory was imperfect. In this paper,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imperfection of EU theory, and three methods were used to illustrate why EU theory is imperfect. Finally,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view of point of economic rational assumption was given to the EU theory imperfection.Key Words: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Rational preference; Allias Paradox; Utility Function0 引文Alchian (1953) 在文中详细讨论了效用量度的目的、方法、有效性以及收入的效用问题。
消费者偏好分析是需求理论的基础,而效用函数的建立可以把消费者行为的偏好分析转换成函数的分析,从而发现消费者的行为。
那么如何建立能较好反映消费者行为偏好的效用函数?首先给偏好定一个序,使得偏好关系在这个序上满足三大公理:完备性、自反性和传递性,然后可以说这个偏好序是完备的,即所谓理性假设―理性人的偏好是一致的。
然后构建效用函数。
如Alchian (1953) 文中已提到的,对应于偏好序,不同消费束的效*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20020248011)用值是没有具体意义的,有实际价值的是不同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或者说效用函数在单调变换下是唯一的。
从确定性决策行为分析到不确定性分析,期望效用函数应生而出。
简单的说含概率的效用函数表达式叫做期望效用函数。
不论是效用函数还是期望效用函数,都是偏好公理化体系的推论。
但公理化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考虑到偏好关系是一种理性偏好,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它们使用起来较方便,或者说为了数学处理的可行性,故难免有某些牵强的地方。
Alchian (1953)在文中简单地罗列了von Neuman 和 Morgenstern (1944) 期望效用理论(EU )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引起笔者对期望效用理论的兴趣,故试在下文中对期望效用理论(EU)作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1 期望效用理论(EU )概述关于不确定性决策,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 von Neuman 和 Morgenstern 于 1944 提出的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 ,EU )理论。
EU 理论认为,假如决策者选择风险决策备择方案的过程符合效用公理,那么他一定是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择方案。
期望效用值可以用备择方案的结果发生的概率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值的函数来表示。
EU 理论背后的效用公理体系,或者说支持EU 理论的主要几大假设为:(其中C 是消费束,x ≥y 意为x 偏好于y ,x ~y 意为x 和y 是无差异的)公理1(次序完全性):任取x,y∈C,必有或者 x ≥ y ,或者y ≥x ,或者x ~y ;并且如果x ≥ y,且y ≥ z,那么x ≥ z。
公理2(连续性):对于x、y、z∈C,若x≥y,并且y ≥z,则必存在一个概率p∈(0,1),使得px+(1-p)z~y。
公理3(独立性):对于x,y∈C,若x≥y,则对于所有的z∈C,有px+(1-p)z ≥py+(1-p)z,任取α∈(0,1)。
在上述的公里体系下,假设在当前的状态下采用的决策方案为(1,...,)i A i I =,产生的可能结果为j S ,每一结果的效用值是()j U S ,概率是j P ,则该决策的期望效用值为()(),(1,...,)i j j EU A PU S i I ==∑,期望效用值最大的方案即为当前的最佳决策。
EU 理论确实对不确定决策分析作出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同时注意到EU 的核心是假设概率是线性的,这种线性假设是否符合完全实际中消费者的决策行为?EU 理论的独立性原则表明对任何结果行为c ,偏好关系都成立,即使c 和x 是互补品,而c 和y 是替代品。
我们将在下一小节中列举几种EU 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2 期望效用理论(EU )的不完美性在本小节中我们试从两个角度来探讨EU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性,这两个角度分别是Allias 悖论、Markotiwz的均值-方差理论。
2.1 Allias 悖论Allias (1953)给出了下面的两组试验:(试验一):A :试验者得到100万美金的概率为1。
B :试验者得到100万美金的概率为0.89;试验者得到500万美金的概率为0.10;试验者得不到美金的概率为0.01。
(试验二):C :试验者得到100万美金的概率为0.11;试验者得不到美金的概率为0.89。
D :试验者得到500万美金的概率为0.1;试验者得不到美金的概率为0.9。
从中可见,试验一包含一个肯定备择方案和一个风险备择方案。
试验二实际上是从试验一脱胎而来:消除了一个各方案所共同拥有的可能结果(0.89的概率获得$1,000,000),选择A 便成了选择C 而选择B 便成了选择D 。
据Allias 报告,面临试验一时,大多数人偏爱A(肯定备择方案),该选择在期望效用理论里意味着:(1,000,000)0.10(5,000,000)0.89(1,000,000)0.01(0)U U U U >++或(10.89)(1,000,000)0.01(5,000,000)U U −>然而,面临试验二时,大多数人则偏爱D ,该选择在期望效用理论里意味着逆向的不等关系:0.11(1,000,000)0.10(5,000,000)U U <以上结果违背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独立性原则(公理3)。
依独立性原则,人们对选择A(C)或选择B (D)的偏爱不应受到由0.89的概率所产生的共同结果值($1,000,000或$0)的影响。
2.2 Markowitz 的均值-方差规则VS 期望效用理论(EU )对于后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投资决策问题,投资者通常会从收益水平和风险大小2个因素综合评价一个投资方案的优劣,并且认为收益愈大愈好,风险愈小愈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arkowitz 正是循着这条思路建立了比较方案优劣的均值-方差规则。
其要点是将投资的收益看成随机变量,用均值代表收益水平,用方差度量风险,从而将每个投资方案简化为它的均值与方差2个因素来描述。
如果2个方案的收益分别为随机变量X 和Y ,当E(X)≥E(Y),且Var(X)≤Var(Y)时,就认为方案X 不劣于方案Y 。
特别的,当这2个不等式都成立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为严格不等号时,就认为X 优于Y 。
几十年来,这一规则被广泛应用于证券组合投资问题的理论分析中。
期望效用理论和均值-风险规则都可以用来评判不确定性决策中方案的优劣,那么其结果是否总能保持一致?下述例子说明,若不增加任何条件其结论是否定的。
取方差度量风险,方案X 和Y 收益值的概率分布为: 方案X方案Y 收益值r 1 10010 1000 概率p 0.80.2 0.99 0.01 则 E(X)=20.8>E(Y)=19.9, Var(X)=1568.16<Var(Y)=9702.99 按均值-风险规则X 优于Y ;取效用函数为U(X)=logX ,它在(0,∞)内严格单调递增,却有EU(X)=0.4<EU(Y)=1.02,按期望效用理论反而Y 优于X 。
这里我们选取的效用函数是U(X)=logX ,读者会说如果换一种效用函数,结果就可能和均值-风险规则一致了,比如选取U(X)=X 即可。
但问题也显现出来了,不同效用函数的选择直接影响了EU 理论的结果,那么对不同的效用函数或者不同的消费者,EU 理论可能有不同的解释?3 期望效用理论(EU )的分析和思考本小节将从EU 理论的独立性公理假设、线性性假设、效用函数的选取等方面来阐述和解释第2小节中各现象产生的原因。
3.1 独立性的思考Allias 悖论的产生的根源在于偏好公理体系中的独立性原则存在缺陷。
比如乒乓球比赛,每个人单打都不好,但两人联合起来双打是很好的。
独立性要求相当于一旦单打中甲优于乙,那么任何人与甲配合都会打败他与乙的配合(当然实际上一个人不能与两个人同时配合,我们假想存在这个人的完全复制品),这一推论自然与实际有矛盾。
在Allias 之后,先后有Morrison(1967),MacCrimmon(1986),Mac-Crimmon-Larsson(1979)Hagen(1979),Kahne-man-Tversky(1981),说明了独立性持久和系统的违背。
另外,Flood(1951-2),May(1954),MacCrimmon-Larsson(1979),提出在多目标情形下偏好循环可能出现,即发生克星循环问题,从而对偏好关系的传递性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