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768.47 KB
- 文档页数:5
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和鼻痒等症状。
对于这种疾病,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免疫治疗是一种针对过敏源进行调整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两种方式。
本文将重点讨论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皮下免疫治疗皮下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注射含有特定过敏原的药物,来调整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的治疗方法。
该疗法可以很好地调整免疫系统的平衡,减少过敏原对机体的损害,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皮下免疫治疗对于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1. 有效性皮下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已得到多项研究的证实。
一项发表于《吉尔德雷柏》杂志的研究发现,皮下免疫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状评分,减少鼻痒、鼻塞、流涕等症状的发作频率和强度。
另一项发表于《欧洲变态反应与免疫学杂志》的研究显示,皮下免疫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鼻息肉的复发率,减少患者对鼻窦手术的需求。
2. 安全性尽管皮下免疫治疗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其安全性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些患者在接受皮下免疫治疗后,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轻微的,可以通过调整治疗方案或使用抗过敏药物来缓解。
临床研究也表明,皮下免疫治疗的长期安全性较好,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舌下免疫治疗是一种将含有特定过敏原的药物放置于舌下,让药物通过舌下黏膜被吸收,从而调整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
与皮下免疫治疗相比,舌下免疫治疗更加方便,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行治疗,而不必前往医院接受注射治疗。
舌下免疫治疗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舌下免疫治疗的安全性较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口腔刺激感、咽部不适、口干等,大多为轻微的不良反应,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这种疾病类型主要是由变应原激发形成。
从全球范围上看,这种疾病类型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现如今,人们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式提出了较大程度的认识。
关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式的研究成果较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但是没有方式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治疗方式;进展研究对于变应性鼻炎来说,临床诊疗方式比较多,其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等。
但是每种治疗方式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够对治疗方式进行全面地了解。
这样才能够提升变应性鼻炎治疗方式的高效性。
变应性鼻炎的并发症也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的角度来进行,提升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高效性。
一、分型和诊断1.分型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流鼻涕、鼻塞以及喷嚏等等。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病症发病的时间以及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如果症状持续的时间在每周4天以下,研究人员就将其看做是间歇式发病。
如果超过四天则是持续性发病。
如果变应性鼻炎在发病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则称之为轻度。
如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将其看做是中度或者是重度的鼻炎。
因此,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病症进行分类,根据病情的不同来采用分类诊治的方式。
除此之外,很多患者在不同的季节中会受到花粉或者是空气的影响,出现了季节性的变应性鼻炎。
因此,采用分型治疗的方式对于研究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诊断在具体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断项目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常规项目、拓展项目以及相关疾病等等。
其中常规诊断项目中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广,其中包括病史、变应原检查以及比鼻部分泌物等项目进行检查。
在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检测方式,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应用到其中,进而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简称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简称SLIT)是目前常用的变应性鼻炎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们来看一下皮下免疫治疗。
皮下免疫治疗是通过给患者注射一定剂量的过敏原来逐渐增加对过敏原的耐受性,从而减轻患者对过敏源的过敏反应。
多项研究显示,皮下免疫治疗可以显著减轻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减少用药频率和剂量,并降低鼻炎的复发率。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皮下免疫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一年和三年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
皮下免疫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发现,六个月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皮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对于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它们都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皮下免疫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局部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和红斑,以及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
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可以通过减少剂量或者停药来缓解或避免。
舌下免疫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不适、咽部疼痛和食欲减退等,严重不良反应较为罕见。
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是可控的。
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它们的安全性也是可控的。
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其病情和个体特点来制定,且治疗过程需要监测和管理。
我们仍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明确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是指将过敏原蛋白溶液注射入皮下,逐渐提高浓度以提高患者对过敏原的免疫耐受性。
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则是将过敏原溶液滴于舌下,通过口腔黏膜吸收逐渐增加用药剂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提高患者对过敏原的免疫耐受性,减轻过敏症状。
在临床试验证明,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研究显示,这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显著减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特别是对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这种治疗方式更是能够显著减少症状的发作。
一些研究表明,这两种免疫治疗方式还能够预防变应性鼻炎的恶化,减少患者的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
除了疗效显著以外,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局部反应,如红肿、瘙痒等。
而且,这些反应通常在用药后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处理。
而且,由于这些治疗方式并不需要经过胃肠道,因此对胃肠道的刺激也较小,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大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
需要指出的是,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变应性鼻炎患者。
对于一些携带严重呼吸道感染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曾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这两种治疗方式并不适用。
临床医师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过敏原的类型以及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式,其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轻。
在进行这两种治疗之前,患者应当接受临床医生的全面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治疗方式还需要长期连续使用,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用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本文针对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从作用机制、治疗途径、疗效、安全性及新的治疗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于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随着环境污染等诱因日益加重,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然而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难以实现,而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因此常规治疗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欠佳。
免疫治疗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唯一对因治疗的方法,可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1],WHO指出免疫治疗达到一定的疗程和强度可根治变应性鼻炎[2]。
1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免疫治疗详尽确切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免疫反应机制错综复杂,掺杂因素众多,影响其中任一环节均可能产生临床效果,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发现免疫治疗对免疫反应若干环节和不同生物标记物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3]免疫治疗可改变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反应,影响下游抗体合成和炎性细胞活化,减少抗原特异性IgE,增加抗原特异性IgG,后者可阻断抗原特异性IgE与Fc gamma RIIb交联,减少炎症细胞活化。
当前对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已达到细胞分子水平,IL-10和淋巴细胞成为关注热点。
IL-10在免疫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正常人淋巴细胞以分泌IL-10的Th1为主而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常见可分泌IL-4的Th2异常升高,应用免疫治疗后,抗原特异性Th2反应下调而Th1和Treg反应上调。
二者的失衡与过敏反应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免疫治疗使二者趋于平衡[4]。
SCIT可升高IL-10和TGF并呈IL-10和TGF依赖性抑制PBMC增殖,同时抑制IL-5和IL-13,降低Th2细胞水平[5]。
使用SCIT 4w后,Bet v1的特异性增殖呈IL-10依赖性降低,CD3+细胞IL-10和Foxp3的mRNA表达增加[6]。
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皮下免疫治疗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 和舌下免疫治疗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 是治疗变应性鼻炎最常用的免疫疗法。
它们通过逐渐引起免疫系统对变应原产生耐受性,从而减轻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在治疗的过程中,变应原会在逐渐增加的剂量下被注射到皮下或滴入舌下。
两种免疫疗法的有效性已被广泛研究和确认。
多项研究表明,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
这些研究显示,免疫疗法能显著减轻鼻症状和质量生活问题,缩短药物使用时间并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生活质量。
疗程结束后,治疗效果还能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持续到几年。
两种免疫疗法的安全性值得关注。
皮下免疫治疗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瘙痒和水肿。
而舌下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舌下部位的瘙痒、口腔肿胀和咽喉痛。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度和暂时的,并且随着治疗的进行会逐渐减轻。
严重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见,但仍然有可能发生。
在接受免疫疗法之前,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安全地接受治疗。
免疫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需要注意。
对于适应症患者,免疫疗法能显著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但对于禁忌症患者,免疫疗法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进行免疫疗法之前,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评估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是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疗法。
它们能显著改善症状,减少药物使用,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免疫疗法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但这些反应通常是轻度和暂时的。
免疫疗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之前,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个体情况权衡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治疗上常用鼻用糖皮质类固醇、新一代抗组胺药等药物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中医药治疗常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显、远期疗效稳定的优势,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
本文就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1]。
近年来AR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中心城市AR的发病率为8.7%~24.1%,全球AR发病率为10%~25%,其逐渐成为临床多发病、高发病[2]。
而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调查(ISAAC)发现,发展中国家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枯草热)累及50%的青少年[3]。
变应性鼻炎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尤其是青少年,而且目前为止仍没有根治的方法。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变应性鼻炎概况1.1 变应性鼻炎的概念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以鼻痒、鼻塞、流清涕、阵发性喷嚏为典型症状,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灼热感、流泪和眼充血等,称为变应性鼻结膜炎(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ARC)。
病理检查可见鼻粘膜肿胀、血清IgE增加,迁延不愈常伴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变应性鼻炎是体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造成Th1和Th2 免疫反应失衡而引发的、以鼻腔粘膜Th2 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的免疫病理学特征是组织中大量表达Th2 细胞因子的细胞浸润[4]。
2 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恢复正常的TH1免疫反应和TH2免疫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核心目的[5]。
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目的:观察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对治疗前后鼻部症状、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结果: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与药物用量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在注射治疗期间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6.02%。
结论: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起效快、安全性好的有效方法,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鼻相关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标签: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安全性变应性鼻炎(AR)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主要是过敏引起的,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导致临床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1]。
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已基本规范,主要的治疗步骤包括以首先避免与变应原进行接触,其次进行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而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SIT)是唯一可能使AR变应性自然病程发生改变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式[2],需要进行剂量累加与剂量维持两个阶段,疗程一般为3年左右,为观察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鼻部症状与鼻炎相关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男36例,女47例,年龄7~64岁,平均年龄(28.5±35.5)岁;病史1~5年。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喷嚏、流涕和鼻痒等症状;均皮肤点刺试验显示螨变应原阳性。
均经过敏原皮试确认为尘螨或以尘螨为主的多种过敏原。
1.2 诊断标准根据2004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综述.变应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裴莹莹徐博怀胡德强张彬何勇【摘要】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样,但却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成为变应性鼻炎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深人研究,以及新的疫苗的研发,SIT更多的用于临床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现就变应性鼻炎概况、皮下SIT机制、疗效评判、安全性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新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lierapy of allergic rhinitis Pei Yingying, Xu Bo-huai, Hu Deqiang, Zhang Bin, He Yong.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Correspondiny author, He Yony, E-mail:nbhy!95@sina. corn【Abstract】Allergic rhinitis is a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the Department of Ear,Nose and Throat (ENT). It is difficult to cure allergic rhinitis although there are a variety of therapies. 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pivotal therapies of allergic rhinitis due to high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u 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under velopment of ne*w vaccines,SIT is likely to be mor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allergic rhinitis,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SIT mechanism,assessment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Key words】Allergic rhinitis; 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 New progress变应性鼻炎(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最常 见的鼻炎类型。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 AR患病率明显上升,近期一篇关于AR的流行状 况的文献综述,在分析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数 据后得出,AR在我国大陆地区人口中的患病率 4% ~38%,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保守估计全球 AR患者超过5亿[1]。
AR可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疲劳、抑郁情绪、注意力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并与哮喘的发作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 性健康问题。
以下就AR概况、发病机制及皮下特 异性免疫治疗(SIT)等进行综述。
一、AR概况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 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反复 喷嚏、清涕、鼻塞和鼻痒,患者常伴眼痒、结膜充 血和(或)流泪。
典型的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霉菌、动物的皮屑等。
目前普遍认为,AR是体外 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由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 (Th2)免疫 反应失衡引发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病理学特 征是组织中Th2细胞因子的大量表达及浸润。
目前AR的主要防治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 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健康教育。
虽然避免变 应原的接触是治疗AR的根本方法,但往往难以实 施。
大部分患者也可以通过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物的应用控制鼻部的症状,但药物的使用不能从根 本上调节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WHO推荐采取综 合治疗的方法,对症治疗加对因治疗,对因治疗主 要是采用SIT[2]。
SIT是唯一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 制改变过敏性鼻炎自然进程的治疗方式,最重要的 是在治疗停止后还具有可以预防AR发展为哮喘的 远期疗效,同时可阻止新的过敏的发生[]。
故SIT 成为治疗AR的重要手段之一。
Raduloic等[4]荟 萃分析得出结论,SIT能有效安全的治疗过敏性鼻 炎。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变应原免疫治疗有皮下SIT (SCIT)和舌下SIT (SLIT)两种,现就SCIT近年DOI:10. 3969/j. issn. 0253-9802. 2017. 03. 003基金项目:2016年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SP-A基因多肽性与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关联研究(2016A13)作者单位:315211宁波,宁波大学[裴莹莹(在读研究生),徐博怀];315020宁波,宁波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胡德强,张彬,何勇)通讯作者,何勇,E-mail: nbhyl95@来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二、SCIT1.SCIT发展史1911年由英国医学家Noon最先报道将SIT用于临床试验,他用皮下注射花粉浸出液成功控制了 AR患者的症状。
同年,Freeman发表了关于冲击免疫治疗花粉过敏的文章,两学者被认为是SIT的开拓者。
免疫治疗历经1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随 着SIT相关免疫机制的逐渐阐明,疫苗制剂的推陈 出新,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免疫治疗显然已经 成为治疗变应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针 对尘螨过敏的AR患者,SCIT在我国已广泛进入 临床应用阶段。
2.作用机制AR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 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 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SIT可导致机体产生大量 IgG4,其具有封闭抗体的功能。
大量研究发现,进 行SIT的患者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G4水平明显 升高,IgG4可与IgE竞争结合特异性变应原,从 而减少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减轻炎性 反应[5]。
同时IgG4还可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将变应 原递给特异性T细胞。
另外,最近有研究提出,SIT可诱导T调节细胞(Treg)的产生,而Treg可以直接抑制Th2型细胞免疫,并产生IL-10和转化 生长因子-P(TGF-p),IL-10调控产生IgG4, TGF-p调控产生IgA[6]。
免疫治疗可抑制Th2活 化,促进Th1活化,调节Th1-Th2细胞间的平衡,使Th1型细胞因子如IL-2、IFN-的分泌增加,IL-4、IL-5、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下调,从 而抑制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及IgE的产生[7]。
3.SCIT的分类根据国内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标准化变应原疫 苗的种类,SCIT主要针对以尘螨过敏为主的中-重 度持续性AR患者,通常在5岁以上的患者中进 行[8]。
SCIT分为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根据剂量累加阶段注射频率的不同,又分为常规免 疫治疗和加速免疫治疗,后者又分为集群免疫治疗 和冲击免疫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常规和集群免疫 治疗。
常规免疫治疗一般每周1次,每次注射1针,约3〜6个月可完成剂量累加阶段,达维持剂 量。
与常规免疫治疗相比,集群免疫治疗可将剂量累加阶段缩短到6周,罗志红等[9]和王成硕等[10]研究发现就治疗AR而言,集群免疫治疗与常规免 疫治疗相比,可以更早地实现症状的改善和药物使 用的减少,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是一种有效、安 全的治疗方法。
冲击免疫疗法一般每1 ~3 h注射1针,甚至可每15~60 min注射1针,在1 ~3 d内可达到维持剂量。
冲击免疫治疗缩短了剂量累加阶 段的时间,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故临床少 用[1]。
进入维持阶段后,统一 4〜8周注射1针,总疗程3年左右。
4.SC I T的有效性及疗效评价SC I T应用至今,疗效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Cal-8«^〇等[12]荟萃分析得出SC I T可以有效缓解过敏 症状评分,控制过敏症状、减少抗过敏药物的使 用。
最新指南指出,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应在使用 标准化变应原疫苗连续治疗2年后进行,主要分为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3]。
主观评价是指在治疗前 后及治疗过程中由患者自己对自身状况进行自评,以反应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改善情况,包括症状评 分、药物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哮喘控制评分。
客 观评价包括鼻激发试验、鼻功能检测、血液相关检 测。
鼻激发试验常与鼻功能检测结合,比较治疗前 后变应原鼻激发试验的评分,以此进行疗效评 价[14]。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血液指标用于评价免疫 治疗的临床疗效,血清sIgG4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疗 效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确定[4]。
研究 表明,免疫治疗可以使机体产生变应原特异性 Ig G4,且8:!(54的水平升高会伴随着临床症状的改 善,因此IgG4抗体被认为具有影响过敏反应的潜 力[1516]。
研究表明,血液中的蛋白质,如特异性 抗体等成分可以转移到唾液中来[7]。
所以有学者 尝试从唾液中检测S IgG4,以期寻找更简便快捷的 疗效评价方式[8]。
5.SC I T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SC I T是免疫治疗的经典方式,近年来随着标 准化变应原疫苗的推出,其安全性得到了明显的提 高[19]。
SC I T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为因注射出现的 硬结及局部风团红斑、瘙痒。
全身性不良反应包括 全身皮疹、瘙痒、鼻部症状、咽痒或咳嗽、眼痒或 流泪、胸闷不适,严重的引发哮喘、罕见过敏性休 克甚至死亡。
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 敏感程度,疫苗的注射剂量、注射的时机和方式,患者自身的病情等有关。
B en ten等[20]荟萃分析得出SCIT的全身反应发生率为0.06%~1.01%。
最近,一个多中心研究表明伴有哮喘的AR患者全 身反应的发生率要多于单纯鼻炎患者,不受控制的 哮喘是SCIT发生不良事件的最常见的原因,所以 在患者注射前必须进行一般状况和肺功能的评估,以降低全身过敏反应发生风险[21]。
大部分全身性 过敏反应是在进行SCIT后30 min内出现,临床强 烈建议患者在注射疫苗后观察30 min才离开[22]。
6.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免疫治疗的局部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主要为硬 结及局部风团红斑、瘙痒,一般给予局部冰敷或无 需特殊处理即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