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课题工作报告课题编号:《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课题批准号课题名称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负责人王学涛所在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乐山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工作报告四川省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内容提要:一、课题简介(一)主题词及其概念界说(二)课题提出的背景(三)本课题在省、市内的现状述评二、成立课题组织及分工(一)课题顾问(二)课题指导组:(三)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及分工:(以学校为单位)(四)其他参加研究人员三、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2005年10月~2008年12月)(一)实施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5年12月)(二)实际研究阶段(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四、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2 -五、问题与思考乐山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工作报告《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是于2005年12月申报被批准的乐山市教育局普教科研课题,课题自开题以来,在研究的近三年时间里,课题组受到省教厅、市教育局领导,省、市教科所专家的亲切关心和指导,经课题组人员共同努力,认真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完成各项研究工作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这里,谨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各级领导、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简介(一)课题的提出及其概念界说1、地理图像地理教材、资料中用来解释或呈现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现象的图像,称作地理图像。
它的特点在于用直观形象的地图、地物像片、地理绘画、地理图示等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信息。
地理图像系统是初中地理教材三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
地理图像系统按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地理图像所包含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全面。
充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发挥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功能,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极其重要的教学策略。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探究与实践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部分内容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的探究与实践活动。
通过“看云识天气”这一主题,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体系中,本部分内容既承接了前面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探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引入部分:通过一些关于云与天气关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云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云及其特点,包括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等。
云与天气的关系:详细阐述不同云的出现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变化。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态、颜色等,尝试根据云的特征判断天气。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晴天、阴天、雨天等基本天气类型。
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也初步认识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符号。
(二)学生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事物。
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像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三)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知识。
同时,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云的名称和特点。
学生能够根据云的特征判断天气变化。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云与天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球科学素养、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地理思维素养和地理实践素养。
本文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设计一堂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规律,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地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了“地球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作为主题,通过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1. 地球气候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规律:通过PPT展示、实物模型等形式,介绍地球气候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圈和生物圈,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让他们了解国际社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地理信息技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展示卫星遥感图像、气象数据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测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形式,引入地球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主题,唤起学生的兴趣。
3. 讨论与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呈现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图像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图像解析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图像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图像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地理教学图像进行解析。
一、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1.图像资源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2.图像资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关注度。
3.图像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4.图像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初中地理教学图像的分类及应用1.地形图:地形图是展示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图像,包括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
在教学中,地形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形起伏、坡度、海拔等地理信息。
2.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是展示国家和地区行政区划划分的图像。
通过行政区划图,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划分,掌握各地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3.气候图:气候图是展示地球表面气候特征的图像,包括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等。
气候图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气候特点。
4.水文图:水文图是展示地球表面水文特征的图像,包括河流分布图、湖泊分布图等。
水文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水系的分布、河流的流向、湖泊的分布等地理信息。
5.植被图:植被图是展示地球表面植被分布特征的图像。
通过植被图,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植被类型、分布规律及植被特点。
6.经济图:经济图是展示地球表面经济特征的图像,包括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等。
经济图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及资源分布。
三、初中地理教学图像的运用策略1.合理选择图像资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图像资源,确保图像与地理知识紧密相关。
2.巧妙运用图像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图像资源,与讲解、讨论、探究等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地理校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2)掌握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3)了解我国的、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特点;(4)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地理信息;(2)具备地理观察和描述能力,如观察地形、气候等;(3)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地理概况: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情况。
2.自然环境:详细讲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3.人文环境:阐述我国的、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社会发展。
4.地理实践: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我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地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理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地理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背景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
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技巧,培养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从而提高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的判读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用于课堂展示和练习。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地理知识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地形图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地形图?”让学生分享对地形图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讲解这些符号的含义,让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地形图案例,让学生尝试判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之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分析判读的正确与否。
乐山市教育局普教教科项目《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报告课题组2008年12月目录一、课题的提出(一)主题词及概念阐述1.地理图像2.教学策略3.教学设计与应用(二)课题提出的背景1. 提出课题2.理论背景3.实践背景(三)本课题现状述评二、研究目的1.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初中地理教师队伍2.构建完整的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3.以研促教,优化课堂,强化发展,提升质量。
三、研究内容1.当前初中地图图像教学及研究现状调查2.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结构3.初中地理图像教学设计4.初中地理图像教学评价四、研究对象、周期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二)研究周期(三)研究方法1.专家管理指导法2.文献法3.行动研究法4.调查法5.个案法6.对比研究法7.经验总结法五、研究成果(一)调查报告1.问卷2.乐山市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统计及问题归类3.问卷调统计分析3.归因分析4.教育设想5.施我市地理图像教学及课题研究时要注意的因素6.课题调查研究阶段教育模块构成总体设想图:(二)初中地理图像系统内涵分类1.地理分布图2.地理示意图3.地理统计图4.地理景观图5.地理地理漫画、插画6.遥感图、卫星图(二)研究学生认知风格,构建相应教学策略1.教学氛围愉悦化教学策略2.教学起点问题化教学策略3.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策略4.教学过程结构化教学策略5.过程反馈化教学策略(四)地理图像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整合的若干课型1.板绘地理图像示意课型。
2.教学挂图示意课型。
3.桌面地图示意课型。
4地理立体模型示意课型。
5.媒体演示课型。
6.实地测绘、拍摄与考察示意课型。
7.“编码记忆”课型。
8.主动创设新图像课课型。
9.几何图形剪裁拼图课型。
(五)初中地理图像教学评价机制1.评价量表(主要针对任课教师)2.激励性评价3.效果检测(六)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1.集中培训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2.“自修-反思”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3.培训者培训与地理教师全员培训有机结合。
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
现中的作用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共同构成地理新课程目标,是三大目标的终极目标。
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指向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将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3大类,其下又分10个亚类。
其中,情感包括地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态度包括科学态度和合作态度;价值观包括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一、地理图像的概念、分类及其统计分析
1.地理图像的概念及分类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独特表达方式,也是地理教学特有的工具。
它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是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核心。
按地理思维,笔者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像分为感性思维类图像和理性思维类图像2大类,其下又分6个亚类。
其中,感性思维类图像分为景观照片类图像和漫画素描类图像;理性思维类图像包括示意图、分布图、统计图和组合图。
2.地理图像的统计与分析
地理图像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接,实现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呈递与融合。
据统计,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感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分别是57、52、38、48,理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分别是87、111、82、80。
两个年级上册中感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均比下册多,理性思维类图像数量与下册相当,比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接受规律。
在统计时发现八年级上册编排的感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偏少,具体在第一章“众多的人口”一节,只有1幅漫画素描类图像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显然不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国情,教育地位比较重要,又是难点,使用1幅感性思维图像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应在此节添加几幅感性思维类图像进行直观形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可使内容通俗易懂,利于理解。
二、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1.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中的数量分析
地理图像可以将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作用。
本研究中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
共1 002个(见表1),使用图像表述的知识点555个,占比重较大,占全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部分的55.4%,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中,情感教育的知识点306个,态度教育的知识点153个,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96个,分别占62.7%、50.16%、45.93%。
(1)地理图像在情感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地理图像在情感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地理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方面占比重大,分别占65.26%、71.34%。
初中阶段是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期,是系统学习地理知识的初级阶段和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而地理图像最能吸引初学者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量的地理图像有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
强调审美情趣,更符合现代的审美倾向,充分体现出美育的教育地位,地理图像能把美育因素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形成。
(2)地理图像在态度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地理图像可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有助于科学态度和合作态度这一难点部分的讲解,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初学者可以轻松掌握抽象而难理解的内容。
据统计,图像在科学态度和合作态度教育中占较大比重,分别为50%、57.14%。
(3)地理图像在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分析。
价值观教育是教学目标的终极阶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又是教育的重难点,地理图像有利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具有文字难以表述的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教材利用图像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还不够,只占34.69%,这与积极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有悖,没有达到对学生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指导及理论依据。
据统计,七年级上册没有1幅图像用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在该册适当添加利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图像。
2.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据统计,景观照片类图像在地理学习兴趣、合作态度和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占比重较大,分别占62.9%、50%、36.11%;分布图在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和科学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占比重较大,分别占45.3%、53.85%、35.57%;组合图在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占比重较大,分别占30%、41.18%;统计图在人口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比重大,占52.94%;示意图在进行全球意识教育时与景观照片类图像和组合图的水平相当,占33.33%。
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充分发挥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作用,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充分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漫画素描类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不明显。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漫画素描类图像是学生最能接受也是最通俗易懂的图像之一,但在教材中的编排数量太少,仅占所有图像的7.57%,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据统计,七年级下册只有2幅,八年级下册只有5幅。
笔者认为,应在该教材中适当添加漫画素描类图像。
3.不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各类图像分布在各册各章各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实现中均占有一定比重,但教育的侧重点却互不相同。
据统计,景观照片类图像在情感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占绝对优势,共125幅,占全部情感教育的40.85%,分布图和组合图分别在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占绝对优势,各占34.64%和21.88%。
从感性知识的角度进行情感教育,从理性知识的角度进行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图像内容由浅入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程度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符合初中阶段的教育标准,以情感教育为主,其次是态度教育,最后是价值观教育。
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以下规律。
(1)景观照片类图像有利于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景观照片类图像使教学内容充满可读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持久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视觉刺激引发学习兴趣,比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快。
据统计,用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目标的景观照片类图像有78幅,占全部景观照片类图像的62.9%,利于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目标的实现。
(2)分布图有利于科学态度的培养。
分布图是表现一些现象空间分布位置与范围的图型,能充分培养学生横向对比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利于科学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组合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
组合图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展示,可形象直观地体现出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方法和步骤,有助于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中组合图用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占41.48%。
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不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掌握规律充分利用本研究中各类图像进行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可以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