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运动与静止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5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食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即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如一棵大树,我们看到它没有移动,那是因为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大树没有发生位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这棵大树仍然随着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静止虽然是相对的,但承认和认识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首先,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
如物理学要描述客体的运动,就必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系,否则,物体运动状态就无法显现、无法计量。
初中物理自主招生讲义02相对运动、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计算公式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识点的认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出判断。
【命题方向】判断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中考必考内容。
例1:“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例2: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
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共17小题)1.在晴朗的夜空,我们很容易找到北斗星与北极星,如图所示。
天刚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观察并记录一次北斗星与北极星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半夜的时候,我们再次观察并记录北斗星与北极星相对于地面的位置。
比较这两次的记录结果,我们会发现()A.北斗星和北极星都是运动的B.北斗星和北极星都是静止的C.北斗星是运动的,北极星是静止的D.北斗星是静止的,北极星是运动的2.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A.斜向上爬升B.斜向下俯冲C.竖直向上爬升D.竖直向下俯冲3.你坐在游乐场的转椅上,当转椅快速地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你看到的周围的景物()A.按顺时针方向转动B.按逆时针方向转动C.静止不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有一小孩掉进河里后抱住了一根圆木随水向下漂流,有三条船A、B、C在正对河岸P 点的地方同时与圆木相遇,但三条船上的船员都没有注意到圆木上的小孩A、B两船逆水上行,C船顺水下行。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针对青少年《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想象一下,你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看向窗外,那些树木、房屋好像都在往后跑。
可对于站在地面上的人来说,这些树木、房屋可都是老老实实待在原地没动的。
这就是相对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你所选择的参照物。
就像咱们在体育课上跑步,你觉得自己跑得飞快,那是因为你和操场、同学相比在运动。
但要是从天上的卫星来看,你这点速度可能就像蜗牛爬一样慢。
再说说绝对静止。
有时候,我们晚上躺在床上,感觉世界都安静了,自己好像一动不动。
但其实地球一直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呢!只是我们感觉不出来罢了。
所以啊,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是统一的。
它们就像一对好兄弟,总是一起出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动,可实际上却在动呢?这就要说到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啦。
比如说,你坐在公交车上,看着旁边的小汽车一辆辆超过去,你会觉得公交车开得好慢。
但对于路边的行人来说,公交车可是跑得挺快的。
这就是因为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感觉也不同。
还有啊,当你坐在教室里,觉得自己安安静静地在学习,好像是静止的。
但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带着我们一直在转动。
就像我们看天上的星星,它们好像一直待在那里不动,但其实它们也在不停地运动着。
所以,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总是同时存在的,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们。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小朋友们,咱们来一起探索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还有,当你骑自行车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跑得很快,可要是和汽车比起来,是不是又觉得自己慢了呢?这就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不一样。
再比如说,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转动,我们却感觉不到。
只有当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才知道地球在运动。
所以呀,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是分不开的,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奇妙又有趣。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总结:
(1)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 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如何在动态相对滑动和相对静止中判断摩擦力的
方向
在动态相对滑动和相对静止中,摩擦力的方向可以通过考虑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来判断。
1. 动态相对滑动:
•当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动态滑动时,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摩擦力的方向会阻止滑动或减缓其速度。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沿着水平表面向右滑动,摩擦力将指向左边,试图阻止或减缓其滑动。
2. 相对静止:
•当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是相对静止时,摩擦力的方向可以有两种情况:
•如果外力尚未达到足够大小以克服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预期的运动方向相反,试图阻止物体之间的运动。
•一旦外力达到了克服静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将与外力方向相反,试图阻止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综上所述,在动态相对滑动中,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在相对静止中,摩擦力方向取决于外力是否已经克服了静摩擦力。
1/ 1。
运动和静⽌的相对性与绝对性6、运动和静⽌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只存在⼀个坐标系和另⼀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个坐标系会⽐另⼀个坐标系好些。
【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尼系统中⽤起来⽐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 “我们能否这样地表达物理定律,使它在所有坐标系中,既不单在相对作等速运动的坐标系中⽽是在相对做任何运动的坐标系中都有效呢?如果这是可以作到的,那么困难就会得到解决,那时我们边有可能把⾃然定律应⽤到任何⼀个坐标系中去。
于是,在科学早期中的托勒密和哥⽩尼的争论也就变得毫⽆意义了。
”(2)、运动的绝对性Newton曾提出著名的“⽜顿桶实验”:如图( 4 ),把⼀个桶吊在⼀根长绳上,将桶旋转⽽使绳拧紧,然后盛之以⽔,并使桶与⽔⼀道静⽌不动,接着将桶反转⼀下,桶和⽔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a ,桶和⽔都静⽌; b ,桶转⽔不转: c ,桶和⽔同步转。
对于 a和 c ,其⽔相对于桶都是静⽌的,但可以看到⽔⾯的形状不同,假设桶内有⼀观察者,显然可以根据⽔⾯的形状来判断系统是否在转动,所以,绝对空间的观念是必要的。
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相对的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的。
当物体的位置随时间改变时,我们称之为运动;而当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时,我们称之为相对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参考系。
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同一个物体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相对静止的。
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当物体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它将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例如,当我们用力推动一辆停在路边的自行车时,自行车就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同样,当我们停止对自行车施加推力时,自行车将逐渐减速并最终停下来,恢复到相对静止的状态。
运动与相对静止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
当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它的惯性使得它抵抗外力的作用,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
而当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它的惯性使得它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改变它的状态。
因此,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外力和惯性的共同作用。
运动与相对静止还与时间、空间和观察者的参照系有关。
在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理论。
根据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系。
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在一个参照系中是相对静止的,但在另一个参照系中可能是运动的。
这表明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状态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参照系。
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参照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概括: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一.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见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的事实。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
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J.托兰德、P.-H.D.霍尔巴赫、D.狄德罗,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不仅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而且认为机械运动的原因不在物体自身而在物体外部,用这种观点说明整个宇宙,就不能不得出神是推动宇宙运动的终极原因的结论。
也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
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证明了的事实。
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
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产生” 之前就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理”、“太极”等等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基础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等的“运动”,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事例
相对运动: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相对静止:两个物体同向同速运动,两者相对以对方为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事例:
1、相对运动:2个人在一个载体上,一个人动一个人不动,互相看对方就是相对运动。
2、相对静止:2个人在一个载体上,两个人都往一个方向运动或者都不做运动站在那边,互相看对方就是相对静止。
3、坐地日行三万里:体现的就是相对运动,地球自转,以地球为参照物,人则相对于地球在移动。
4、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是静止的,因为它们以同样速度、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航天飞机也是运动的。
阐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什么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什么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很多考生在学习物理时,会对一些概念产生疑惑,那么物理学中的相对运动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相对运动简介某一物体对另—物体而言的相对位置的连续变动,即此物体相对于固定在第二物体上的参考系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研究相对于非惯性参考系的运动,通常采用两种方法:1、通过坐标变换,把相对于惯性坐标系的已知运动规律变换成相对于非惯性坐标系的.运动规律;2、直接写出相对于所考察的非惯性坐标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然后求积分。
这时如果希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形式,就必须对作用于质点的力附加惯性力。
二、相对静止简介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证实一个物体是在绝对静止之中。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静止只是一个物体对于它周围的另一个参照物保持位置不变,所以也只能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三、哲学与相对运动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相反,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静止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相对静止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物体在某一参考系中看起来是静止的状态。
在讨论相对静止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相对运动的概念。
相对运动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运动。
当我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我们通常会以一个特定的参考系为基准。
例如,当我们说一个人在火车上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走时,我们指的是相对于地面的参考系来描述这个人的运动。
然而,当我们改变参考系时,物体的运动看起来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就引出了相对静止的概念。
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运动看起来是没有变化的,即使在它们各自的参考系中它们可能在运动。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我们在火车上看到的飞鸟。
当我们坐在火车上静静观察窗外的景色时,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只鸟飞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火车的参考系中是相对静止的,而鸟则相对于地面在飞行。
然而,对于火车上的观察者来说,鸟是相对静止的,因为观察者相对于火车静止不动。
相对静止的概念是相对性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性原理是由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它指出物理学定律在不同的非加速参考系中是相同的。
这意味着无论我们选择哪个参考系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我们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物理定律。
因此,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物体的状态不变,与外界的参考系没有直接的干扰。
相对静止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天体物理学和相对论物理,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
比如,当我们坐在汽车或公交车上,感觉车辆静止,而周围的建筑物和道路在移动。
实际上,我们相对于车辆是静止的,而车辆相对于地面在运动。
另一个例子是当我们坐在火车上,两列相向而行的火车会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两列火车在相对静止。
事实上,两列火车相对于彼此在运动,只是它们的相对运动速度非常接近,所以我们感觉它们静止不动。
相对静止的概念也与测量有关。
在实验室或工程领域,我们通常需要找到一个相对静止的参考系来进行精确的测量。
通过选择一个静止或相对静止的参考系,我们可以减少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一、引言静止和运动是哲学上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静止和运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二、静止与运动的定义1. 静止:物体在空间中不发生位置变化,即不具有相对于其他物体的移动状态。
2.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即具有相对于其他物体的移动状态。
三、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1. 静止是运动的基础: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位置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运动。
实际上,所有物质都处于不断振动之中,这种振动虽然微小却是无休无止的。
因此,静止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完全割裂与运动之间的联系。
2. 运动推进着事物发展:运动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自然界中,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旋转等等都是常见的例子;在社会生活中,人类社会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些变化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实现的。
3. 静止与运动相互转化:静止与运动之间并非划分明确的界限,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一个球静止在地上,但当有人用力踢了它一脚后,它就开始运动了;又比如,在物理学中,静电场和磁场都是由静止的电荷和磁荷产生的,但这些场又会影响电荷和磁荷的运动。
4. 运动包含着静止:虽然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基于某个参考系而言的。
因此,在某个参考系下看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在另一个参考系下则可能被视为在运动。
例如,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处于静止状态,但在宇宙中却可以看到太阳在公转。
四、结论静止和运动是哲学上和自然界、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推进着事物发展、静止与运动相互转化、运动包含着静止。
了解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这个看似不太严谨的命题中,运动和静止是矛盾的,但他们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
其实从哲学上来说,运动与静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那么,你是否想知道什么是静止呢?试问一下,倘若两个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请问它们是处于同一时间吗?它们相对静止是指: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比如水平线、楼房的窗户、桌子等;而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就属于运动状态了,此时物体的质量和位移都不随时间而变化。
比如:如果你正坐在餐厅吃饭,突然停电了,但是你的身体依然坐在椅子上,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此时的你就是相对静止的。
但若此时没有任何人干扰你,即使你继续静止不动,也不会持续多久,因为你的身体的物理惯性作用将导致你向后仰倒,而你的躯干却依旧坐在原地。
又如跑步时,我们本来沿着马路匀速向前奔跑,突然右边驶来一辆货车,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迅速躲避货车,此时的我们就像车厢里的人被货车撞击后往左侧倾斜一样。
又或者是打篮球的投篮姿势、跳跃动作、每一次的战术配合……都是相对静止的。
而当你接住队友的传球,你刚进行完一个投篮动作,就意识到了防守方向改变了,于是你瞬间提高了身体重心,也调整了自己手臂的力量,准备向篮框发起冲刺!一切似乎在那一刻都安静了下来。
可你回过头一看,防守的人依旧像老朋友一样微笑地站在那里。
于是你开始准备迎接下一个球。
而这些“相对静止”的人和事物中就包含着我们周围熟悉的许多科学现象。
比如:物体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平衡:自由落体运动、蹦极、船在静水中的下沉以及鸟儿俯冲飞行时翅膀的上下拍打都属于相对静止。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有受教育的时候,人的感情才最活跃。
”同时,“理智的源泉在于情感,情感的源泉在于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和静止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应该把它们辩证地看待。
如果人类一直拘泥于相对静止的世界中,也许将会丧失很多科学上的真知灼见;也许在某一天,人类的星球将会走向灭亡!因此我们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去粗取精,把它们合理地应用于现代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中。
2.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2.知道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 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 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 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 而研究运动, 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 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 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答复, 只用此引入课题.【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 从一处到另一处, 并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 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生:物理学中,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列火车在动, 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 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 答复.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3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答复实验中所提的问题.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 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 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那么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 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 不但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火车为例, 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生:列举身边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事例, 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 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 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 一根吸管还有水.实验内容:在一瓶中灌满水, 盖紧瓶盖, 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 插进一个吸管.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 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 参加到空瓶中.提问:以空瓶子为参照物,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答复.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播放高空把戏跳伞的视频.提问:如何判断运发动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一位学生自愿当地球, 而让另一位学生当同步卫星, 然后, 两人很有默契的转了起来.【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 有的物体是静止的, 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 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 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 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 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根底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 表达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 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 这方面学生有体验, 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 表达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 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8.1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2.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原理, 知道发电机在工作时能量如何转化.4.了解我们生活用电是交流电及其频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微妙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创造的根底是科学探索的成果, 使学生了解科技开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初步具有创造创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磁如何产生电〞.【教学难点】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制作小发电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2.干电池两节、开关一只、导线假设干条、小磁针一个、小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手摇发电机.◆学生准备蹄形磁体2~3块、漆包线、导线假设干条、灵敏电流计、发电机模型等.教学过程一、回忆实验, 引入新课教师重做奥斯特实验, 请同学们观察后答复: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学生答复:奥斯特实验. 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教师阐述: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说明电可以产生磁, 那么, 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猜测:1.由奥斯特实验, 当导线中通有电流时, 小磁针会转动, 那么反过来, 如果我们让小磁针转动(或其他强磁体运动), 导线中会不会有电流产生呢?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从而使导体发生了运动, 那么反过来, 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 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测来设计实验, 进行探索研究.二、进行新课.(一)法拉第的发现.简单介绍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故事, 可参考补充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磁是如何生电的〞.提问: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复: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提问:根据实验目的, 及猜测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学生答复:根据研究的问题, 需要有________;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________;控制电路必须有________. (磁体和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教师展示实验器材, 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 然后按教材图8-1-2的装置安装好(注意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 注意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 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详细记录实验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 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实验说明:闭合电路的一局部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导体中就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通过实验得出磁生电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闭合电路, 二是局部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得出结论后, 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进行两个比照实验:(1)将电路中的开关断开, 让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将磁体拿开, 让导体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运动.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做可加深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提问: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注意:这个探究之前, 可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这个探究活动目的很明确, 在前面实验的根底上, 学生一般能把握要点, 围绕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来进行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教师可进一步设问, 让学生思考:假设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同时改变, 电流方向将如何呢?学生答复:电流方向不变.探究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太空悬绳发电〞, 增强学生自觉关注科技前沿的良好科学素养.多媒体进一步展示补充材料:太空悬绳发电.(二)发电机.提出问题:电磁感应现象说明,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是可行的, 由此, 法拉第创造了发电机. 怎样让导体中得到持续电流?学生讨论后老师提示:把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 改为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学生动手做:做一个小发电机.教师演示手摇发电机, 迅速地转动摇把, 连接在发电机上的灯泡亮起来了.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本节关于发电机局部的内容, 然后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定子和转子.讨论学习:交变电流、交流电、频率、我国交流电的频率等知识.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发电机产生直流电呢?教师补充说明:直流发电机中的换向器.发电机中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讨论教材第127页漫画“婴儿的未来〞及第128页走向社会材料“关于电能来源的调查研究〞, 让学生感知科技成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电能的优越性.三、反思总结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谈谈收获和体会.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1)作业:教材第128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2、3题.(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玩具电动机能发电吗?四、随堂训练C.发电机将贮存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D.换向器能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的例子
1. 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着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这不就是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的典型吗?车在动,而我们相对车是静止的,这多神奇呀!
2. 当我们站在自动扶梯上,扶梯带着我们上升,扶梯在动,我们相对于扶梯又是静止的,这不是很好地体现了吗?
3. 你想想看,我们在跑步机上跑步,跑步机的带子不停地滚动,那是运动的,可我们站在上面保持相对位置不变,不就是静止吗,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4. 观察空中飞翔的鸟儿,它在空中自由翱翔是运动的,但当它停在枝头的那一刻,相对于枝头它就是静止的啦,哇塞!
5. 我们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车轮滚滚向前是运动的,而我们坐在车上没动的部位相对车就是静止的呀,是不是很容易理解?
6. 火箭发射升空,它相对于地面快速上升是运动的,可火箭内部的宇航员相对火箭内部空间就是静止的呢,这太酷了吧!
7. 想想游乐场的旋转木马,木马绕着中心转圈是运动的,而我们坐在木马上相对于木马来说不就是静止的嘛,哈哈!
我的观点结论:运动和静止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奇妙的现象,真的太有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