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3)(附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刘司户蕡①李商隐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释】①刘司户蕡:唐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
因宦官证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路人之口写刘蕡一心为国却遭贬谪,委实冤枉,比直说更有力。
B.诗人运用贾谊和孙弘之典,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刘蕡不被重用的惋惜。
C.刘蕡客死异乡,沉冤难诉;诗人异常悲伤,隔江频回首,对空惟抚膺。
D.诗歌前四句记叙,写刘蕡含冤而死;后四句抒情,表现诗人痛哭情状。
(2)纪昀评本诗“结法甚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其四)①杜甫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五、【202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14.B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16.不同意。
“数声”好。
“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
“一声”好。
“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
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B。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
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三)诗词语境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2.下面几个送别的场景,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所坐的船已经消逝,他还孤独地站在码头边,望着远方。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妻子即将远离家乡,他紧拉着妻子的手,难舍难分,满腹的话竟说不出来。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看着恋人远去的身影,他止不住一阵心酸,热泪滚滚。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别的酒宴上,他举杯为朋友送行。
3.(2016·苏州期中)下列古代名句中所蕴含的理趣与语段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
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丰富多彩的大型文艺晚会。
《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
唐玄宗并完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
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
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慨作了铺垫。
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子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①(节选)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②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释】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
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
②组练:指军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2)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
(2)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A.苍凉萧索B.欢快明朗C.旷达豪迈D.宛转低回(3)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
请对此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1:古诗鉴赏原文:春江晚景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古诗鉴赏题目: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寓情于景,颔联直抒胸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2:古诗鉴赏原文:琅琊溪①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古诗鉴赏题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
就本题来说大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
[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赠曾子固
【宋】王安石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後日犹为班与扬。
【注】①班,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扬,扬雄,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曾巩文章出众,像长江、汉水一样才华横溢,像星斗一样熠熠生辉,表现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B. 第三句重在表现曾巩凭自己卓绝的才华和纯正气质从不向权贵谄媚低头,体现出曾巩为人刚正不阿。
C. 作者对小人们的行为不平,告诫他们不要以为诽谤可以伤害曾巩,曾巩怎会因诽谤整天惶惶不安?
D. 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不幸死去,但日后将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名,千古光耀!
15. 世人评价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来源】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14. D
15. 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表现在:
①诗人用“长江、汉水”“星斗”来比喻曾巩的文学才华,气象宏大,遒劲有力;
②诗人直接告诫小人们不要诽谤曾巩,赞扬曾巩的坚定与执着,语言不加修饰,显得十分瘦硬刚健;
③诗人感叹即使曾巩不幸被小人中伤、轻视,死去也将与班固、扬雄一样青史留名,自信中又带着刚健。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不幸死去,但日后将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名,千古光耀”错误,“不幸死去”错误,“借令不幸贱且死,後日犹为班与扬”,“借令”是即使的意思,从诗歌和题目“赠曾子固”可知当时曾巩并没有死去,这仅仅是个假设。
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世人评价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这是针对诗歌的语言风格来考查语言,而且题干已经告知语言的风格特点,即“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考生需要从诗歌的用语、情感等方面分析体会。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首联“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以水中的长江、汉水和星空的北斗来喻指曾
子固的文章,所选意象大气宏阔,非常有气魄,这体现了王安石诗歌的“遒劲有力”这一特点;诗歌颈联“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作者对小人们的行为不平,他直接告诫他们不要以为诽谤可以伤害曾巩,曾巩怎会因诽谤整天惶惶不安,毫无修饰,直接告诫小人,语言显得非常“刚健”“瘦硬”。
从诗歌的情感来看,诗歌的尾联“借令不幸贱且死,後日犹为班与扬”意思是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即使不幸死去,但日后将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名,千古光耀,语言中充满了自信,体现出“刚健”“有力”的特点。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
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