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再看苏联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501.25 KB
- 文档页数:6
俄罗斯的苏联时期与后苏联时代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众多历史时期的变迁与演变。
其中,苏联时期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苏联时期,也被称为共产主义的黄金时代,对俄罗斯进行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苏联解体后的后苏联时代,也为俄罗斯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俄罗斯的苏联时期和后苏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一. 政治层面的变化1. 苏联时期:集权统治下的共产主义制度在苏联时期,俄罗斯政权实行集权统治,共产党掌握了国家的一切权力。
这段时期对国家的政治架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而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受到了限制,政府对媒体的控制非常严格。
此外,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苏联坚持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试图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来扩大影响力,并通过武装干预影响世界局势。
2. 后苏联时代:民主化与市场经济改革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苏联时代亦被称为“过渡时期”,政治全面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俄罗斯国家逐渐转型为议会制度,并形成了多党制。
此外,新的宪法颁布,确立了民主制度和法治体系。
然而,在推行民主化方面,俄罗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政府改革的进程不够顺利,时常受到特殊利益集团和腐败问题的阻碍。
此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稳定性也面临考验。
二. 经济层面的变化1. 苏联时期:计划经济的集权运作在苏联时期,俄罗斯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生产力、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2. 后苏联时代:市场经济的引入与挑战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并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
国家放开了对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限制,加强了私有制的保护。
市场经济的引入为俄罗斯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也加速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苏联解体10年后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王宏伟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1(000)012
【摘要】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挫折,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俄共也因之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经过痛苦的反思后,俄共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在苏联解体后的10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俄罗斯国内最大的政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俄共将仍是俄罗斯政坛上一支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政治力量,但其未来的发展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王宏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18-512-4
【相关文献】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执政共产党永恒的主题——从苏联解体看江泽民"共产党应该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论断的客观真理性
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族群政策的革新
3.二十年后看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
4.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教育
5.俄罗斯联邦航天员法规(俄罗斯联邦政府2017年5月10日第551号决议批准生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发展历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一、苏联的建国与初期发展(1917-1928年)苏联的建国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内战、经济困难以及外部干涉等挑战。
然而,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土地改革和国有化,苏联逐渐稳定了国内局势,并开始进行经济建设。
二、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化与工业化(1928-1953年)斯大林时期是苏联的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联实施了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政策。
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工业化的目标是迅速发展重工业,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需求。
这一时期,苏联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如五大钢铁厂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
然而,这一时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大饥荒、政治迫害和大清洗等。
三、后斯大林时期的改革与冷战(1953-1985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领导人变动。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取消强制集体化政策、减少军费开支、实行部分市场化等。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增长放缓,社会问题也逐渐加剧。
此外,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也达到了顶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对苏联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与解体(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这些改革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时代”。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他实施了开放政策,推动了言论自由和民主化。
然而,这些改革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成为独立的苏联共和国。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困难、斯大林时期的高速发展、后斯大林时期的改革与冷战,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解体。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包括其成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解体等方面。
一、成立阶段(1917-1922年)苏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1918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列宁成为首任主席。
在这一阶段,苏联面临着内外的战争和经济困难,但它通过实行共产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二、斯大林时期(1922-1953年)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镇压和人为造成的大饥荒等问题。
斯大林的统治结束于1953年,他的去世标志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1953-1985年)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取代。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限制军备竞赛和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苏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解决苏联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和政治不稳定。
然而,这些改革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五、解体后的影响苏联的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体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
苏联的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的历史与解体20世纪初,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世界各国都在为发展工业、扩大市场和争夺殖民地而奋斗。
苏联自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迅速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行计划经济,建设工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苏联却在1985年后走上了逐渐解体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苏联历史、解体原因及影响。
苏联历史苏联成立于1922年,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有化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达到了高峰。
然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加剧,苏联的国力开始下滑,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不利变化。
1964年,赫鲁晓夫退位,勃列日涅夫上台。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苏联走上了一个形式主义的、僵化的、脱离实际的死胡同。
解体原因首先,苏联的经济体制严重失调。
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了生产无序、资源浪费和质量不高;无计划的市场经济改革又使官员们利用职权非法获得个人经济利益,腐败现象猖獗。
其次,苏联政治体制僵化,制度运作缺乏民主化和法制化,政府的决策缺少科学合理和权威性,甚至公开地扼杀先进文化思想,对人权的保障也严重欠缺。
第三,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矛盾。
苏联的干涉和压迫增加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逆反心理,热战余毒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体影响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政治上,苏联的解体造成了二战后国际平衡的彻底瓦解,西方国家成为唯一世界超级大国,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国内政治上,解体使得苏联各个共和国纷纷独立,并独立了原本属于苏联的部分领土。
在经济上,苏联的解体让原来的计划经济体系崩溃,导致了数百万人的失业和贫困。
而新独立国家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这类资源的掌握,开始走上了特殊的发展道路。
结论苏联的历史与解体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旧的制度被淘汰,新的制度才能出现;制度必须“管人用,而不是人管制度”,即为人服务。
苏联发展史是指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建立到解体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苏联发展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建立阶段(1917-1922年):
1917年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成立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建立。
内战时期:苏联与白军势力进行了长期的内战,最终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胜利。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8年):
新经济政策(NEP):列宁提出的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工业化进程: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时代(1928-1953年):
五年计划:斯大林推行的经济计划,通过强制集体化和工业化,迅速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大清洗运动:斯大林进行的政治镇压运动,清洗党内外的反对派人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政治恐怖。
后斯大林时期(1953-1985年):
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社会和经济状况。
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接任苏联领导人,加强了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同时面临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
高加索战争和苏联解体(1985-1991年):
高加索战争:苏联遭遇了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以及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和民族问题。
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标志着苏联的终结。
苏联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
它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一系列事件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意义。
一、苏联的解体原因苏联的解体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经济问题:苏联在1980年代面临的经济困境是解体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军备竞赛和军费开支过大也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2. 政治问题: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缺乏民主和权力制衡,政府腐败和特权阶层垄断权力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苏联领导人的个人事务和政策失误也导致了政治信任危机。
3. 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不公平和镇压,引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化。
4. 内外压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不再面对来自西方的外部威胁,而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使得苏联的地位不再那么突出。
内部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的加剧为西方国家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二、东欧剧变的原因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至1991年间发生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压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得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政治压力。
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批评声音越来越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难以维持政权的合法性。
2. 经济问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面临着困境,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使得各国的经济无法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了社会的不满。
3. 民主力量的崛起:在上述压力的影响下,东欧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对派力量。
这些民主力量通过示威、罢工和选举等手段,争取民主改革和政治自由,逐步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威。
二十年后看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作者:沈洁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0期摘要:苏联剧变给各国共产党人和世界人民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剧变原因的分析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以及理论、思想、外交、民族、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
择要对近些年理论界有关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关键词:二十年;苏联剧变;原因中图分类号:K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10-02苏联作为第一个实践社会主义的国家,在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和外来武装干涉的情况下,迅速走向亡党亡国。
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巨大的挫折,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混乱,陷入低潮。
到目前为止,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尤其是建党90周年之际,更应该居安思危,吸取经验教训。
我国理论界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关注,从多视角、全方位地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
经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核心期刊的粗略统计,到2011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271篇,其中从1992-2010年,总共有219篇。
20年过后,随着当初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鼓噪喧哗渐渐平息下来,人们开始用理性来审视这段并未远去的历史。
从内政到外交,从政治、执政党建设、经济、民族宗教到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挖掘解体的原因。
本文将择要对学术界有关苏联解体原因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一、经济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苏联剧变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解体的原因,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经济发展的活力有部分学者从经济建设的视角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他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经济建设搞好,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统制经济模式。
当代世界2012.2 CONTEMPORARY WORLD28得失意彷徨,成功未有时——前苏联国家转轨二十年综述■ 游凯军/文前苏联国家转轨至今,在体制建立过程中经历了从照搬西方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历程,目前转型尚未结束,成效参差不齐,仍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
均宣称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模式,权力“失衡但有序”成为前苏联国家普遍政治特色(一)多数国家经历由乱而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
就其实质来讲,主要存在三种模式:波罗的海三国与欧盟接轨,实行民主;摩尔多瓦、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部分国家施行“议会制”抑或“议会—总统制”、“总统—议会制”,但仍处摇摆之中,具有不确定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大多数独联体国家采取总统集权制,亦被西方称为“可控民主”,地区影响最大。
“可控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虽保留了西方民主的若干外部特征,但强化了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体系,政治精英多被笼络在体系之内,以确保政权稳定。
“可控民主”对于结束由激进变革带来的混乱、实现有效治理乃至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二)政党政治尚未成熟。
剧变之初,政党林立。
各国当局随着控局能力增强,藉修改《政党法》、《选举法》等手段,使政党发展逐渐步入有序轨道,数量大幅减少、作用有所提升。
但总体看,距成熟的政党政治尚有距离。
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党发展具有鲜明的“政治项目”色彩;二是许多政党意识形态和纲领模糊,组织体系不健全;三是合法反对党多属“体制内”政党,享有稳定的低政治威望;四是“政权党”一党独大,占据议会宪法多数,并在执行机构、地方权力机关及媒体等中拥有丰厚资源,成为当局组织选举、宣传施政方针和聚合民意的依托,但同时亦存在着沦为“官僚化”政党的危险。
(三)受内外因素影响,政治稳定的基础较弱。
一是各国转型仍在继续,一些国家尚就未来政治发展方向没有达成广泛共识,导致政争频仍、内斗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