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如屏风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玉屏风散的奇效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用于表虚自汗证。
对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玉屏风散的主要组成是防风、黄芪、白术,是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患者常表现为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脉虚等症状,也可用于体质虚弱容易感受风邪者。
方中黄芪性味甘温,外可固表止汗,内科补肺脾之气,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可助黄芪益气固表实卫,为臣药;两药结合,气旺表实,即可汗不外泄,又可使风邪不得入侵。
防风为佐药,可祛风邪,助固表不留邪。
现代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不宜使用本方。
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用于表虚自汗证。
对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玉屏风散的主要组成是防风、黄芪、白术,是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患者常表现为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脉虚等症状,也可用于体质虚弱容易感受风邪者。
方中黄芪性味甘温,外可固表止汗,内科补肺脾之气,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可助黄芪益气固表实卫,为臣药;两药结合,气旺表实,即可汗不外泄,又可使风邪不得入侵。
防风为佐药,可祛风邪,助固表不留邪。
现代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不宜使用本方。
又:玉屏风散为常用中医方剂,组方为黄芪、白术和防风,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自汗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方中黄芪为君药,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为臣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为佐药,走表而散风邪。
三药合用,标本兼治,固表而不致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玉屏风散作者:常俊来源:《祝您健康》2003年第07期老年人或儿童气虚者常易出汗,而且一吹风就患感冒。
一年四季感冒迁延不愈,许多抗感冒药或抗生素都起不到作用,使人束手无策。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可以从传统的中医药中找到防治对策。
口服玉屏风散1~3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其效果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
玉屏风散,是著名的方剂和中成药。
最早收载于元代名医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是危氏五世家传之验方。
后又被载入元代名医朱震亨所著述的《丹溪心法》一书。
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玉屏风散方,出自明代名医家张景岳所撰的《景岳全书》。
由于玉屏风散验、便、简、廉和独具疗效,700多年以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乐用,仍经久不衰,受到了历史的考验和千万医家及亿万患者的验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被收入《中医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并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中成药目录》。
目前市售的玉屏风散中成药有:玉屏风口服液(10ml/支)、玉屏风颗粒(3g/袋)、玉屏风散丸(30g/瓶)、玉屏风散剂(12g/袋)包装。
《世医得效方》云:“气虚之人常易感冒,或迁延不愈,治宜益气祛风,以防复感,玉屏风散主之。
”玉屏风散补气固表,好像屏风能挡住风邪不使。
其侵袭人体一样,故而得名“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组方十分简单,是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中药组成。
功能为益气和卫、固表止汗。
主治营卫不和引起的表虚自汗及虚人反复感冒。
服用方法:散剂6~12g/次,每日2-3次;丸剂6-9g/次,每日2~3次;颗粒剂3~6g/次,每日3次;口服液10-20ml/次,每日3次。
有的人服用玉屏风散防治感冒效果十分好,而有的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问题在于是否对症和服用是否得法,是否用引(使)药汤送服。
玉屏风散主要针对气虚自汗易患风邪、寒邪感冒之人,对风热感冒、时行感冒(流感)、风湿感冒是无效的。
应用散剂时,必须加生姜3片煎服。
就是在布袋包煎玉屏风散时,应在沸后5分钟加入生姜3片,再沸后3分钟去渣热服,方能奏效。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如屏风毛德西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如屏风河南·毛德西组成: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御风。
主治:表虚自汗,畏风易感冒;预防因气虚所导致的多种疾病。
用法:散剂,一次6克;片剂,一次6片;大蜜丸,一次1丸;颗粒剂,一次1~2袋。
温开水送服,一日2~3次。
说明:服药期间,避风寒,并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品。
出处: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玉制屏风屏风之名,原指作为挡风或遮蔽的用具,为室内陈设之物。
《史记·孟尝君传》云:“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
”玉屏风,是指玉制或有玉饰的屏风,大则可以遮风,小则可供欣赏。
本方因有益卫固表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如同玉制屏风一样,可遮挡风寒,并主治因表虚而致的自汗等症,“珍如玉,体如屏”,如立屏障,故取名“玉屏风”。
散补互用本方所主之证为:表虚自汗,以及虚人卫气不密,易于感冒,自汗恶风,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等。
肺主气而属卫,而肺气之源来于脾,脾主肌肉,是以脾气足则肺气充,肌表乃固。
故方取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实卫固表;另用白术补气健脾,使中气健旺,肺气乃养,肌表自然可固;防风为治风之要药,别名“屏风”。
黄芪得防风,益气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外祛风邪而不伤正。
两药一补一散,相辅相使,而功效愈宏。
三药合用,能使卫气充足,腠理固密,自汗恶风之症,自然痊愈。
品尝黄芪黄芪,古名黄耆。
耆,长也,本品色黄,为补气之长,故名黄耆。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云:“黄耆,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
”黄芪,在我国北方各省均有分布,以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所产黄芪质量最佳。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其性味甘温,入肺、脾二经。
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
汉代张仲景可谓善用黄芪的大家。
他立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至今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剂。
又如防己黄芪汤,是一首配伍严谨,药简效宏,治疗风水的常用方剂。
玉屏风散,平素容易感冒者的福音,通过益气固表,让病邪难进有些人非常容易感冒,经常容易出汗,天气一变化就感冒流鼻涕,这是表虚的情况,体表虚,没办法抵抗或者是适应外界的天气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治疗这种情况的方子,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由防风,炙黄芪,白术三味中药组成。
把这三个药打成粉,平时吃一点。
或者拿去煎也好,这样药效更强一点。
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黄芪与白术合用,大补脾肺之气,俾脾胃健旺,肌表充实,则汗不易泄,邪不易侵。
防风,走表以祛风邪,且升脾中清阳,助黄芪益气御风。
这个防风和黄芪相配是非常好的要对。
李杲曾经说过:“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恋邪。
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
全方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玉屏风散就是一个治疗表虚自汗情况的方子。
表现为汗出恶风,面色皖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以及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玉屏风散主治的汗出是单纯的卫气虚弱,不能固表所致的,而昨天讲的牡蛎散是两种情况共同导致的汗出,一个是表虚,一个是阴虚,没办法滋养卫气,加重表虚。
气虚不能卫外,卫气不固,营阴易泄,故自汗恶风。
气虚表弱,腠理空疏,则易感风邪。
面色皖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均为气虚之象。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有一个方子叫桂枝汤,也是用于治疗自汗恶风的。
有什么区别呢?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
看这个组成,我们可以看出,桂枝,生姜是温通散寒的,通阳的,白芍敛汗的,甘草,大枣滋阴养胃的。
我们讲过,这个汗出是因为腠理不固,腠理是受卫气管的,桂枝汤是补营阴,振奋卫气的方子,它治疗的是营阴滋阴卫气,卫气控制毛孔这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出现了问题,所以用桂枝汤把这一通路疏通一下。
所以说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重在把转化过程调和顺了。
而玉屏风散是单纯卫气这一环节虚,没办法控制毛孔。
运用玉屏风散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辨证的要点,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
玉屏风散的比例配方玉屏风散,又称玉屏风颗粒,源自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是一种用于治疗外感表虚证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
其比例配方如下:1. 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其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
具有补气固表、益卫生津的作用。
在玉屏风散中,黄芪用量较大,为各药之首,起到益气固表的主导作用。
2. 白术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其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在玉屏风散中,白术用量次之,主要辅助黄芪益气固表,同时健脾益胃,防止黄芪偏于温燥。
3. 防风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其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膀胱经。
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在玉屏风散中,防风用量较小,主要起到祛风解表的辅助作用。
4. 当归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其味甘、辛,性温,归心、肝、脾经。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在玉屏风散中,当归用量较小,主要起到补血活血、增强固表作用。
5. 甘草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
其味甘,性平,归脾、肺、心经。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
在玉屏风散中,甘草用量最小,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比例配方玉屏风散各药的比例配方如下:黄芪 30 克白术 15 克防风 10 克当归 10 克甘草 6 克配制方法按上述比例配方称取各药,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即可。
服用方法玉屏风散一般每日服用 1-2 次,每次 6-9 克,用水冲服或煎服。
注意事项孕妇及气虚内热者慎服。
服用玉屏风散期间,应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服用玉屏风散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玉屏风散的作用和功效玉屏风散是由防风,黄芪和白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表虚自汗症。
主要以自汗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浮缓,以及体虚的人,易感受风邪的,都可用玉屏风散来治疗。
玉屏风散还可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而具有表虚的症状者。
玉屏风散,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人体体表卫阳功能不足的情况下,外邪就容易侵入,所以人就很容易反复外感,人体体表的肌肤、鼻腔等也容易出现发作性慢性疾病,如荨麻疹、鼻炎、哮喘等。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增强人体体表的阳气和能量,给体表安设一个百邪不侵的“屏障”,中医名方成药玉屏风散就是针对此而设的。
玉屏风散组方简单,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中药构成。
其实这三味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密切的配合。
其中黄芪、白术都是用来针对体表能量不足的情况。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主表,因此补益体表能量主要是补益肺气,玉屏风散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并非直接补益肺气,而是通过“土能生金”的五行相生原理(肺在五行属金,脾在五行属土),调动身体自身功能,健运脾气来补益肺气。
玉屏风散主要用来治疗体表卫阳不足,容易反复感冒的人群。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体质比较虚弱,天气稍微变化就容易感冒,而且服用一般的西药感冒药,或者治疗感冒的中药银翘片、桑菊饮等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时应该在服用普通感冒药的基础上,加服玉屏风散。
而且在感冒痊愈后,也应坚持再服用1~2周,修复体表的卫阳。
此外,幼儿、老年人或患有营养不良、贫血以及长期患病的人群,如果出现感冒且服用感冒药效果不佳时,也可以加用玉屏风散。
女性月经期抵抗力低下,容易出现感冒,甚至一些女性一到生理期就会出现感冒,这时用一般的感冒药无法兼顾到经期体质虚弱的状况,而玉屏风散却正好对症。
玉屏风散治感冒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常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的病症,是中医用于扶正的经典名方之一。
有人对 30例体虚易感冒的小儿应用玉屏风散,经半年多随访发现,小儿呼吸道感染率大为下降,健康状况显著改善,有效率达93%。
4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每次口服玉屏风散10毫升,每日1次,连服1个月以上,哮喘发病次数明显减少,其作用显著优于干扰素。
以本方加甘草,每日煎水200毫升分两次服,3个月为1疗程,对106例易患感冒的矽肺病人进行防治观察,3年发病率由40%下降为7.5%,血液中igg明显升高。
62例高原久咳患儿,每日1剂,连服3剂加味玉屏风散,总有效率达92.9%。
本方加味还可用于妇女经期虚寒型、虚热型、气虚型、血虚型感冒,均效果良好。
以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255例,治愈 106例,有效率达84.7%,研究结果表明,本方能使体内环核苷酸水平恢复正常,渗出病变明显改善。
肾小球肾炎患者很容易感冒,且因感冒而使病情反复发作。
24例肾炎患者在原用药基础上加服玉屏风散(丸),每日3次,每次6—9克,1个月为1疗程。
经1—2个疗程后,显效23例;其中伴慢性咽炎者18人,明显好转者17人。
以本方加味配合维生素e治疗隐匿性肾炎患者36例,对尿红细胞转阴有效率为90.9%,尿蛋白转阴有效率为83.3%。
33例慢性肾炎患者服用本方加陈皮、连翘、土茯苓、羌活(共研末),每日3次,每次9克(儿童减半),每月服药12—15天,可预防慢性肾炎的复发。
玉屏风散合生脉饮治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30例,效果显著,且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
以本方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神经麻痹者49例,痊愈32例,显效15例。
本方加味治疗病毒性角膜炎28例,每日1剂,服药最多者60剂,最少者10剂,治愈率达96.5%。
本方合桂枝汤加减治疗26例慢性荨麻疹,每日1剂,总有效率为84.7%。
玉屏风散加味还可用于治疗重症失眠、口眼斜、小儿夏季热、小儿厌食、习惯性流产、不育症、慢性结肠炎、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口腔溃疡、美尼尔氏综合征、过敏性皮炎、多发性红斑、多发性疖肿、汗症等病症。
益气固表、抵御外邪的千古名方——玉屏风散,只有三味药简单务实的“玉屏风”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 为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是益气固本的经典方剂, 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元代著名医学家。
其累世业医,通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尤擅长骨科。
至正3年(1337年)撰成《世医得救方》,20卷,该书代表了金元时期中国骨伤科的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
本方临床常用气虚自汗, 上呼吸道反复感染, 体虚感冒、过敏性鼻炎等的卫气虚证。
迄今为止,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650年。
防风它的组成非常简单,只有三种药物:防风,黄芪,白术。
从古到今,玉屏风散的疗效持续不断,它可敛汗固表,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现代研究还表明,玉屏风散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力,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在现代临床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危亦林玉屏风的组成和功效组成:防风1两(30克),黄芪2两(60克,蜜炙),(生)白术2两(60克)。
功效: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免疫力差(易感外邪),之所以容易大量出汗(津液大量泄泻),是源于表虚之故,而表虚(卫外之气不足)所形成的原因,多来自于气虚。
如果将此关系比拟为国防的话,可以这么说:因为边境防卫弱了(表虚不顾),因此导致两大方面的后果。
一,外敌(外邪)入侵。
二,本国将士(津液)外逃。
长期“表虚自汗”下去,则人体之“易感风邪”“汗出恶风”也就不在话下了。
因此,医家危亦林在创制“玉屏风散”之时,从补脾实卫方面入手,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古时候的屏风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为什么叫做玉屏风呢?“玉”有珍贵而坚固的意思,“屏风”是指放于室内门前可挡风的家具。
方名的意思是,它可以像一道抵御寒风的屏风一样保护人体,使风邪难以侵入,特别适合因气虚导致的频繁感冒、体虚盗汗等病。
“气”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有所谓“人活一口气”之说,你也可以在这里简单的理解为免疫力。
玉屏风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黄芪24g,白术、防风各10g.【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用黄芪大补肺脾元气,固表实卫而止汗为主药,配以防风,使祛风而后黄芪固表实卫,佐以白术补气健脾而助黄芪。
使黄芪得防风的祛风而外无所扰,黄芪得白术的补脾而内有据,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表虚卫气不固之病证。
本方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变态反应,增强汗腺的功能,调节皮肤的功能以及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主药黄芪能使皮肤的分泌孔闭塞,故有止汗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易于感冒,自汗,疲乏无力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体虚感冒、自汗、盗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多形性红斑、慢性肾炎、面瘫、咳嗽、小儿夏季热、紫癜、带下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自汗出,易于感冒、面色就白、舌淡、脉缓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慢性鼻炎(气虚型)治宜益气固表,疏风通窍。
以本方加辛夷6g,苍耳子8g为主治方。
2.皮肤瘙痒症(脾虚卫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凉血清热。
以本方加丹参、生首乌、乌梢蛇各15g,丹皮、荆芥各9g,生地12g为主治方。
3.过敏性紫癜(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
以本方加丹参15g,赤芍12g,丹皮、徐长卿各9g为主治方。
4.便秘(气虚型)治宜益气通便。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大便头干燥,便难者,重用白术。
若倦怠乏力者,加党参、茯苓各15g。
5.荨麻疹(气血虚弱型)治宜调补气血,养心安神,祛风止疹。
以本方加荆芥12g,蝉衣、赤芍各9g,何首乌10g为主治方。
6.梅尼埃综合征(气虚型)治宜益气止眩。
以本方加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各15g,琥珀粉3g(冲)为主治方。
7.过敏性鼻炎(卫表不固型)治宜益气固表。
以本方加苍耳子、辛夷花各15g,白芷、蝉衣各12g,荆芥、薄荷、甘草各3g为主治方。
8.过敏性肠炎(中气不足、脾虚湿困型)治宜益气健脾,升阳去湿。
以本方加白扁豆、薏苡仁、焦山楂各30g,淮山药15g,制附子6g为主治方。
3味药泡水喝扶正气,增强抵抗力这几年我们都经历了好多,刚刚扛过疫情时期的恐惧,又迎来了支原体肺炎和各种流感的侵袭,身心经受着一场又一场的考验。
所谓病毒总是在不停地变异,各种外邪和时疫也是频繁地出没,如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呢?说到底,还是要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今天分享一个提高免疫力的方子,简单而又高效,就是“玉屏风散”。
屏风,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用来挡风的一种家具,这个方子,用“玉屏风散”命名,就相当于身体的屏风一样,可以挡住外来风邪,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在中医观念里,风邪号称六淫之首,与湿气结合是风湿,与寒气结合是风寒,与热气结合是风热,在体内到处乱窜,从头到脚,引发各种病症。
所以抵抗住风邪,就可以提高免疫力,避免很多疾病。
玉屏风散就是这么一首方子,替我们的身体看住家门,不让虚邪贼风闯入,形成专门守护身体的一道屏障。
组方非常简单: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
三味药可以用来煎服,也可以直接用热水冲泡当茶喝。
如果嫌麻烦,还有专门的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可以直接服用。
方子仅仅三味药,简单到了极致,如同精兵良将默契地配合在一起,为人体抵御外邪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堡垒。
黄芪+白术,从内到外把能量补起来。
黄芪是补气之长,能把体表的能量补起来;白术是健脾厚土之最,从中焦源源不断地化生出能量来。
如果说,黄芪是补益身体外在的一道屏风,那么白术就是用来加固这道屏风的保障部队。
如果要抵抗外敌,单有这两味,是不是还缺了点啥呢?还缺了主动出击,驱赶外敌的力量——防风。
防风,这名字就是防住风邪,可见这味药是祛风的猛药。
卫气不足的人,常常被外来的风邪侵扰,防风可以不仅把外来的风邪防住,同时它还有辛温发散的力量,能把已经攻入人体的邪气给撵出去。
三味药配伍简单,却能从内到外的配合起来,加强身体的免疫力。
那么,哪些人适合用玉屏风散呢?1、容易感冒的人。
有些朋友天气稍有变化就容易感冒,或者周围一有流感就容易中招,病情反反复复,这种就是典型的免疫力低下,服用一段时间的玉屏风散,免疫力会有极大的提升。
【经方解读】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可以理解为就像给人围了道屏风,让病邪不易上身。
如此玄妙的药物由黄芪、白术、防风配比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
“玉屏风”像是一道结实致密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
其二,玉屏风散是专门针对体虚、肌肤不固、易感冒者而设。
玉屏风散能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药方详解组成:防风黄芪白术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其歌诀如下: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方解:】“玉屏风散”中所含中药颇为简单,只黄芪、防风、白术三味。
前两味药,以扶正为主,而防风则以祛邪为主。
1.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长于发表散风,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
防风遍行周身,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称治风之仙药。
2.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还具有利尿、改善肾功能、抗菌、抗病毒、抗炎、保肝等作用。
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毒的复制。
黄芪主要含多糖和皂苷是促进免疫功能的主要有效成分。
3.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药理研究发现,白术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能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总体而言,方中黄芪甘温,擅补脾肺之气,俾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肺气足则表固卫实。
白术甘苦而温,专入脾胃经,为健脾益气要药,协黄芪则培土生金,固表止汗之功益著。
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风邪不易内侵。
配伍少量防风,甘温不燥,药性缓和,走表而祛风散邪,与黄芪、白术相配则补中寓散,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全方诸药配伍,以益气固表药为主,酌配少量解表祛风之品,补中兼疏,寓散于收,相反相成,共奏益气固表止汗、扶正祛邪之功。
让知识带有温度。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玉屏风散服用禁忌整理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玉屏风散服用禁忌玉屏风散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以自汗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以下是PINCAI我整理的.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玉屏风散服用禁忌,欢迎阅读参考!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玉屏风散服用禁忌概述玉屏风散,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
主治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致病情反复者。
功效作用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方解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方之自汗证是因脾肺气虚,卫表不固所致。
肺气虚,则卫表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故自汗出,恶风易感风邪;脾气虚,气血化源不足,故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浮缓。
治宜益气固表,以达止汗之功。
方中黄芪内外同治为君,对内大补脾肺之气,对外固表止汗。
白术为臣,健脾益气,使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肺金足则可固表实卫。
二药相须为用,使气旺表实,汗不外泄,外邪难侵。
防风走表既祛风邪又防备风邪之侵为佐使药。
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三药合用,补中有疏,散中有补。
禁忌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则不宜使用。
各家论述1.《医方考》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
白术、黄耆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
东垣有言,黄耆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
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
2.《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文章目录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玉屏风散是中医用来预防感冒和体虚的专方,自古以来就有*典记载在册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礼,玉屏风散的功效和作用依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主要功效是益气固表止汗。
对于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汗出恶风,面*刮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有着特别的疗效。
玉屏风散的*很简单,一般都是以黄芪、白术、防风按比例配制而成。
可别小看这三种*材的组合,其中的黄芪是健脾补气*的代表,而白术则是健脾益气,能够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是作为黄芪的辅*。
防风异名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
可以说,前两味*,以扶正为主,而防风则以祛邪为主,本方剂正是[标本兼治"的巧妙结合。
1、玉屏风散的*黄芪,白术,防风的用*比例为2:2:1,10克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这3味*物共碾为细末(*店可以提供研磨服务)为1剂,混合均匀,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1天服完。
煎服:上述*物放入*罐,煎汤剂当茶饮,每日煎1剂,分2-3次服用。
对于气虚的人来说,玉屏风散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服用1-2个月能极大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气虚呢?专家介绍,气虚的人多正气不足,面*苍白,没有血*。
且舌质淡、苔白,脉搏比较细弱。
如果常常汗多,出了汗之后又怕冷的人也可以通过用玉屏风散来改善症状。
玉屏风散在临床上还可以治疗小儿体虚多汗、原发*血小板减少*紫癜、口腔溃疡、慢*荨麻疹、美尼尔综合征、柯萨奇b病毒*心肌炎、慢*结肠炎、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过敏*鼻炎、皮肤瘙痒症、习惯*便秘、原发*多汗症等等。
3、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预防感冒玉屏风散临床普遍用于预防感冒,呼吸道反复感染、哮喘、气虚感冒、虚汗、过敏*鼻炎、慢*荨麻疹、多发*疖肿、原发*血小板减少*紫癜、周围*面瘫、复发*口腔溃疡、慢*肾炎、胃下垂、习惯*便秘、慢*结肠炎等,诸多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患恶*肿瘤、慢*肝炎、慢*支气管炎等),服用黄芪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强。
『名医名方』固表止汗玉屏风散屏风,是一种室内作装饰和挡风用的家具,也是一种古色古香的艺术品。
有意思的是,我国古代医家创制了一剂名叫“玉屏风散”的方剂,顾名思义,它能抵挡风邪,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防治体虚感冒的良方,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之美称。
玉屏风散是中医的名方之一,它药味精少,配伍严密,疗效确切,在中医界无人不知。
方名玉屏风散,取其有益气固表而止汗泄、御风邪之功,有如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来源一般认为该方最早出自宋代张松《究原方》一书。
方药组成防风30克,黄芪(蜜炙)60克,白术60克。
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开水送服。
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煎服。
功能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1.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浮虚。
2.易感冒。
御风之屏障玉屏风散中的药物只有3味,非常简单,但其配伍却非常严密。
它以益气固表为主,固中有疏,散中有补,补散并用,相反相成。
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经,能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白术味苦、甘,性温,能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味辛、甘,性微温,能走表祛风。
煎药时加入大枣,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
方中黄芪、白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邪不易内侵;黄芪、防风相配,固表而不留邪,祛风而不伤正。
诸药相合,具有益气固表,祛风止汗作用,为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泻并用之方剂。
辨证要点:无故出汗本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汗证和多种过敏性疾病,多能取得满意疗效。
应用本方以自汗恶风,面色苍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自汗症(自汗是指人体不因服用发汗药或剧烈活动、天气炎热、衣被过厚等因素而动辄自然汗出者——编者注)的常用方剂。
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补虚,能益气固表止汗;二是祛邪,能疏散肌表风邪。
所以本方所治病证的基本病机是气虚卫表不固,兼有风邪。
如《医宗金鉴》所说,“其自汗不止者,亦以微邪在表,皮毛肌肉之不固耳。
”经常感冒者可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应激等作用。
27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百姓药箱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些食物都是养阳的佳蔬良药;而且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腐的功效。
春季还有诸多野菜上市,如香椿、荠菜、马齿苋、榆钱叶、槐花等,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春天食用十分有益。
户外运动强筋骨春分时节,“海棠花入燕泥干,梅子枝头已带酸”。
天气渐渐暖和,正好踏青春游。
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脚踏着青青草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身处如诗如画的环境,举目远眺,桃红柳绿,心旷神怡。
同时还能够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使机文/曾荣香 佛山市中医院 副主任中药师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人都会出汗,尤其在穿衣过厚、气温过高、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
但出汗过多,或者该出汗时无汗,就属于病理现象了。
主治“表虚自汗”,提高免疫力有一种出汗,常常发生在不热的时候,稍微活动则出汗更加厉害,还伴随怕风、体倦乏力、面色苍白无光泽、容易感冒等症状。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虚汗”,中医则称之为“自汗”。
自汗有很多种类型,上面所说的自汗属于“表虚自汗”的范畴。
中医治疗表虚自汗有一经典名方——玉屏风散。
该方最早出自宋代张松《究原方》,但原著已失传。
有的学者认为该方出自元代医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或元代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用于表虚导致自汗和经常容易感冒之人,比如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易出虚汗、易感冒的人。
在中医学里,“表”是肌表的意思,人的肌表,包括皮肤、毛发、肌肉。
人的肌表是由卫气主管,起着防“玉屏风”玉屏风散有益气固表、防御风邪的功效,好像为肌表卫气不固之人加了一面御风的屏障,而且珍贵如玉,故有此名。
28《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3月刊的免疫力。
表虚之人,卫气必定虚弱,不能固护肌表,免疫力低下则不能抵挡风邪的侵袭而容易感冒;表虚之人,卫气不能固守津液,津液外溢,表现为出汗多,同时还怕冷、怕风等。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如屏风
佚名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2010(017)006
【摘要】组成: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御风。
主治:表虚自汗,畏风易感冒:预防因气虚所导致的多种疾病。
用法:散剂,一次6克;片剂,一次6片:大審丸,一次1丸:颗粒剂,一次1~2袋。
温开水送服,一日2~3次。
说明:服药期间,避风寒,并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品。
出处: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总页数】3页(P48-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作用研究
2.气虚自汗,玉屏风口服液益气固表
3.气虚自汗,玉屏风口服液益气固表
4.基于益气固表功效探讨玉屏风散抗过敏复发的作用及机制
5.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固表清里妙用玉屏风散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如屏风(2010-06-04 14:27:32)
标签:养生保健黄芪玉屏风散黄耆健康分类:灵丹妙药
河南·毛德西
组成: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
功效:固表止汗,益气御风。
主治:表虚自汗,畏风易感冒;预防因气虚所导致的多种疾病。
用法:散剂,一次6克;片剂,一次6片;大蜜丸,一次1丸;颗粒剂,
一次1~2袋。
温开水送服,一日2~3次。
说明:服药期间,避风寒,并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品。
出处: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玉制屏风
屏风之名,原指作为挡风或遮蔽的用具,为室内陈设之物。
《史记·孟尝君传》云:“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
”玉屏风,是指玉制或有玉饰的屏风,大则可以遮风,小则可供欣赏。
本方因有益卫固表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如同玉制屏风一样,可遮挡风寒,并主治因表虚而致的自汗等症,“珍如玉,体如屏”,如立屏障,故取名“玉屏风”。
散补互用
本方所主之证为:表虚自汗,以及虚人卫气不密,易于感冒,自汗恶风,面色 白,舌质淡,
苔薄白,脉浮缓等。
肺主气而属卫,而肺气之源来于脾,脾主肌肉,是以脾气足则肺气充,肌表乃固。
故方取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实卫固表;另用白术补气健脾,使中气健旺,肺气乃养,肌表自然可固;防风为治风之要药,别名“屏风”。
黄芪得防风,益气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外祛风邪而不伤正。
两药一补一散,相辅相使,而功效愈宏。
三药合用,能使卫气充足,腠理固密,自汗恶风之症,自然痊愈。
品尝黄芪
黄芪,古名黄耆。
耆,长也,本品色黄,为补气之长,故名黄耆。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云:“黄耆,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
”
黄芪,在我国北方各省均有分布,以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所产黄芪质量最佳。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其性味甘温,入肺、脾二经。
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
汉代张仲景可谓善用黄芪的大家。
他立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至今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剂。
又如防己黄芪汤,是一首配伍严谨,药简效宏,治疗风水的常用方剂。
现在常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病等气虚湿滞之候。
其后,历代医家对黄芪的应用每有发挥,南北朝时期,《刘涓子鬼遗方》用黄芪治疗痈疮的方剂,竟有39首之多。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拟黄芪汤治疗消渴,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金代张元素言黄芪甘温纯阳,功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长肌肉,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而善用黄芪者,当推李东垣。
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现在仍然是补益脾胃、升阳举陷的良方。
明代张景岳对黄芪的应用有所创见,他立“举元煎”,治疗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之证,可谓补气固脱之主要方剂。
清代王清任亦是善用黄芪的医学大家,他对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推出“气虚血瘀”的理论,并立补阳还五汤,应用黄芪四两,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
民国时期的张锡纯也是一位深悟黄芪功效的临床医家。
他认为,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故立“升陷汤”(黄芪配升麻、柴胡等),以治胸中大气下陷证。
又云黄芪能滋阴,立“玉液汤”(黄芪配山药、知母等),以治消渴。
他还认为,黄芪又善治中风抽搐及破伤风,取黄芪配当归、羌独活、全蝎、蜈蚣,名“逐风汤”治之。
其他如加味黄芪五物汤、加味补血汤、加味玉屏风散等,均显示出张氏对黄芪运用之娴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调节胃肠运动,影响消化液分泌,促进代谢,兴奋子宫,增强心肌收缩力,抗肿瘤、抗突变,提高细胞免疫等多项功能。
临床多用于胃肠病、子宫下垂、脱肛、崩漏、重症肌无力、乳糜尿、低热、慢性肝炎、低血压、失眠症、放射病等。
对肾炎蛋白尿有抑制作用,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也能增强抗癌的效果,放化疗期间还能减轻毒副反应,保护正常细胞,防止骨髓抑制。
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的报告称,黄芪是无法估量的珍贵药草。
它可恢复和强化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干扰素和白细胞的活性,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使人的精力充沛,加大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例如慢性病毒感染、慢性免疫功能低下、职业性过劳综合征等“亚健康”人群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黄芪药膳
1.芪归羊肉羹:黄芪10克,当归5克,羊肉200克。
先将羊肉洗净,切小块,与用纱布袋装好的黄芪、当归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再下姜、葱、料酒。
以武火煮沸,去浮沫,再以文火煨炖至肉烂,弃药袋即可。
此羹有双补气血、滋补身体的作用。
可用于肾气虚所致的遗尿、遗精、夜尿频数等,也可作为产妇或老年人的保健饮食。
2.黄芪粳米粥:黄芪15~20克,粳米100~150克。
先将黄芪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左右,再加热煮1小时,滤去药渣,下粳米,再加适量清水,煮至米粥汤成即可。
此粥有补气养胃的功效。
可以用于反复感冒无上火症状的病人,也可用于老年人的饮食保健。
3.黄芪鸡:黄芪30克,小鸡1只(约600克),冰糖30克。
先将小鸡内脏挖去,黄芪用纱布袋装好,入鸡腹内,加清水文火炖煮,冰糖后下。
待鸡肉煨熟,吃肉喝汤。
此法有补中益气、润肺健脾的作用。
可用于中老年人的日常保健,也是病后及产后恢复身体的佳品。
医家经验
岳美中先生对黄芪研究多年,推出许多新的认识。
他认为《伤寒论》不用黄芪,而《金匮要略》用黄芪者有7方,说明黄芪对慢性衰弱性疾病有肯定疗效,但必须多服久服。
而对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之功。
并指出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的瘫痪、麻木、肌肉瘦削等,确有疗效,且大证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他还善用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
对于玉屏风散,蒲辅周、岳美中两位前辈更是常用善用。
他们应用之法是:黄芪120克,白术180克,防风60克,共为粗末(注意不要碾碎,细则不宜煎服)。
每服9克,水煎2次,早晚服饮。
用于表虚自汗、恶风,经常感冒的人,坚持服用,自然取效。
蒲老用玉屏风散,白术量每超过黄芪量。
考白术是脾胃药以资其健运,脾健则运化有权,这是培本,对慢性病非常重要。
笔者受先辈经验启发,常用玉屏风散防治上呼吸道疾病。
每遇肺脾气虚,卫阳不固,因外感或劳累发病者,不拘主症如何,依此方加味,屡获良效。
若作治疗药用,汗出畏风者,加桂枝、白芍;自汗不止者,加地骨皮、桑叶;咽痛者,加射干、蝉衣,或山豆根、牛蒡子;音哑者,加凤凰衣、木蝴蝶;排痰不利者,加前胡、桔梗;热痰者,加天竺黄、竹沥汁;痰稀者,加清半夏、干姜;顽痰者,加海浮石、贝母;燥痰者,加北沙参、天门冬;过敏性鼻炎发作,加乌梅、五味子、柴胡;小儿汗出,加焦三仙。
本方性味甘温,作用缓和。
用于扶正祛邪,需少量久服,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即所谓“补药无近功,久服自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