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数据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5
汇编语言王爽第三版检测点答案带目录在学习汇编语言的过程中,王爽老师的《汇编语言(第三版)》无疑是一本备受推崇的经典教材。
而对于学习者来说,检测点的答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呈现这本教材中各个章节检测点的答案,并附上清晰的目录,方便大家查阅和学习。
第一章基础知识检测点 11(1)1 个 CPU 的寻址能力为 8KB,那么它的地址总线的宽度为。
答案:13 位。
因为 8KB = 8×1024 = 2^13B,所以地址总线的宽度为 13 位。
检测点 12(1)8086 CPU 有根数据总线。
答案:16 根。
(2)8086 CPU 有根地址总线。
答案:20 根。
检测点 13(1)内存地址空间的大小受的位数决定。
答案:地址总线。
(2)8086 CPU 的地址总线宽度为 20 位,其可以寻址的内存空间为。
答案:1MB。
因为 2^20 = 1048576B = 1MB。
第二章寄存器检测点 21(1)写出每条汇编指令执行后相关寄存器中的值。
mov ax,62627 AX = 62627mov ah,31H AH = 31H,AX = 31627mov al,23H AL = 23H,AX = 3123H检测点 22(1)给定段地址为 0001H,仅通过变化偏移地址寻址,CPU 的寻址范围为到。
答案:00010H 到 1000FH。
(2)有一数据存放在内存 20000H 单元中,现给定段地址为 SA,若想用偏移地址寻到此单元。
则 SA 应满足的条件是:最小为,最大为。
答案:最小为 1001H,最大为 2000H。
第三章内存访问检测点 31(1)下面的程序实现依次用内存 0:0~0:15 单元中的内容改写程序中的数据。
完成程序。
assume cs:codesgcodesg segmentdw 0123H,0456H,0789H,0abcH,0defH,0fedH,0cbaH,0987Hstart: mov ax,0mov ds,axmov bx,0mov cx,8s: mov ax,bxmov bx+16,axadd bx,2loop smov ax,4c00hint 21hcodesg endsend start检测点 32(1)下面的程序将“Mov ax,4c00h ”之前的指令复制到内存 0:200 处。
第八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一、选择题 1•以下情况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 ) (A)指示剂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 (B)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称样时砝码数值记错 (D)称量过程中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2•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系统误差小的是 (A)高精密度 (C)标准差大 ( ) (B)与已知的质量分数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 (D)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等 一( ) (B)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在真值中所占的百分比 (D)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值 旦 --() (C)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3•下列各项定义中不正确的是 ------------ (A)绝对误差是测定值与真值之差 (C)偏差是指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4•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 (A)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 (D)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5.当对某一试样进行平行测定时一( )(A)操作过程中溶液严重溅失 (D)试样不均匀 6•下列有关随机误差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 (B)随机误差具有单向性 随机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7•分析测定中随机误差的特点是 --------- ( ) (A)数值有一定范围 (B)数值无规律可循出现的概率相同 8•以下关于随机误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小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B)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C)正误差出现的概率大于负误差 (D)负误差出现的概率大于正误差 9•在量度样本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时,应采用的统计量是 ---------- ( ) (B)准确度高,精密度也就高 ,若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很好 (B)使用未校正过的容量仪器,但准确度不好,可能的原因是 (C)称样时某些记录有错误 ( ) (C)随机误差在分析中是无法避免的 (D) (C)大小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D)正负误差 (A)变异系数CV (B)标准差s (C)平均值的标准差 s ; (D)全距R 10.对置信区间的正确理解是 ---------- ( ) (A) 一定置信度下以真值为中心包括测定平均值的区间 中心包括真值的范围 (C)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概率 的可靠范围 11. 测定铁矿中Fe 的质量分数,求得置信度为 95%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35.21% ± 0.1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八章数据处理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资料检查与校订1.资料检查资料检查是指对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质量的审查与核实,目的是确定哪些资料可以接受,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哪些资料要剔除。
它主要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检查来实现。
(1)检查问卷①资料的完整性主要通过问卷填答的完整程度反映出来,资料不完整包括以下情况:a.问卷的某一页或某几页漏填;b.问卷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没有填答。
②资料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访问实施的准确程度,即访问员(或被访者)是否按要求实施了访问(或进行了回答),答案是否按要求作了记录。
如果回收问卷中出现以下情况,就表明访问没有严格按要求实施,相应的问卷资料是不准确的:a.问卷是由不符合要求的被访者填答的;b.问卷记录的访问日期是在调查规定的截止日期以后;c.问卷记录的答案有错误。
对检查出来的有问题的问卷,基本处理原则是:能纠正就纠正,无法纠正的作废卷处理。
在实践中,资料搜集上查验出了问题,要找到该访问员让其对漏答情况给出解释,对错误的回答记录做出相应判断,也可以要求访问员重新访问。
在由研究者自行进行的检查中,如废卷数量影响到样本的代表性,就要按相同的概率抽样原则重新选择一些被访者,进行补充调查。
(2)回访①资料真实性检查一般是在资料搜集结束后,由熟悉访问员情况的分区(组)督导或专门训练的复查员通过随机抽取5%~l5%已访问过的被访者进行回访来实现的。
对被访者的回访既可以采用打电话,也可以通过邮寄回访问卷的方式进行。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复查的内容主要是确认访问员是否按规定访问了指定的被访者,访问员在访问中是否有违规操作行为。
复查应该是标准化的,要有复查问卷和格式统一的复查记录表。
复查问卷应包括以下内容:a.复查对象的原问卷编号;b.复查的次数及时间记录;c.确认访问员是否来访过;d.确认访问员是否访问了指定的被访者;e.(如果赠送礼品)确认访问员是否已送出礼品;f.复查对象对访问员访问态度的评价;g.从原问卷中挑选一些较敏感、较难回答或事实性的题目,回访复查对象,以检验访问员是否有违规操作行为。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八章数据的代表教学分析与建议一、教材分析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据,我们不仅需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
学生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对收集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以及数据的处理已有初步的认识和经验,而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学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数据的代表来刻画生活中数据问题,从而提高对信息加工、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初步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3、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的概念;能利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4、知道数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
三、本章教材的设计理念1、“平均水平”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评判数据的指标,本章通过实际背景,引入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以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评判能力。
2、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为此,本章先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导入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在认识平均;最后,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其获得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3、充分注意了数据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例、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学生生活中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4、对数据的收集,本章未作为教学重点,这是考虑到一是数据收集在七年级时已进行过,二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三只考虑到以后教材中还会专门学习。
目 录第一章 导 论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抽样设计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抽样实务及问题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题目设计方法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问卷设计与评估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资料搜集方法的选择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标准化访问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数据处理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 调查中的其他议题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导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调查研究概述1调查研究方法的界定从所涉及的内容看,本书介绍的调查方法是一种量化的社会研究方法。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向被访者询问问题来搜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研究方法;其中,询问既可以是由被访者自己填答问卷,也可以通过当面访问或电话访问进行。
对于调查方法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1)询问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一个科学测量过程。
(2)选取有代表性的被访者,是调查研究成功的关键。
(3)资料的统计分析是完成调查研究的必要环节。
2.调查研究发展简史按时间顺序,调查研究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
近代调查研究主要包括行政统计和社会问题调查,而现代调查研究则主要包括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虽然存在着多种调查形式,但从内在发展脉络看,无论是在近代还是现代,始终贯穿着实地观测和统计量化两条线索,因此,了解调查研究的发展过程,要始终把握住这两条线索。
(1)近代调查研究①发展过程a.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肇始于近代的行政统计调查。
17世纪下半叶,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逐渐意识到,人口、土地和经济方面的统计数字,有助于了解基本国情和社会整体状况,于是出现了德国“国势学”和英国“政治算数”等不同学派的统计学。
在随后的发展中,政治算数学派的统计学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数据资源的管理,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交换、应用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数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合规:数据管理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二)安全可靠: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破坏等风险。
(三)开放共享:推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创新发展:鼓励数据管理技术创新,提高数据管理效率。
(五)协同治理:建立数据管理协同治理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二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数据按照以下分类进行管理:(一)个人信息数据:指涉及个人身份、生理、心理、行为等信息的数据。
(二)公共数据:指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获取和管理的,对公众开放的数据。
(三)企业数据: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获取和管理的,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业务运营的数据。
(四)其他数据:指不属于上述三类数据的其他数据。
第五条数据按照以下分级进行管理:(一)一级数据: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利益等重大利益的数据。
(二)二级数据:涉及重要行业、重要领域、重要企业等数据。
(三)三级数据:涉及一般行业、一般领域、一般企业等数据。
(四)四级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等数据。
第三章数据采集与存储第六条数据采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合规:数据采集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二)最小必要:采集的数据应当限于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三)知情同意:采集个人信息数据时,应当告知数据主体采集的目的、范围、方式等信息,并取得数据主体的同意。
第七条数据存储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安全可靠: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二)分类存储:按照数据分类分级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