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共合作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一、合作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社会环境相似:在国际上,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
②合作的历程相似:两次合作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第一次时是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第二次时是一开始就存在两条抗战路线的分歧。
③两次合作时国民党内部都不统一。
第一次是左派和右派的斗争;第二次是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矛盾。
2. 不同点。
①构成统一战线的阶级不同: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抗日统一战线则具有广泛性的特征,除上述四个阶级外,还包括开明地主和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及一切赞同抗日的力量。
②合作方式不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③权利的归属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由国民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
④合作的纲领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
⑤革命任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并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抗日。
⑥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下,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对抗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相同:根源于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两党的阶级利益根本冲突是对抗的根本原因;国民党极大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共始终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国民党针锋相对。
大革命中,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企图控制中国,所以支持蒋介石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②社会主要矛盾走向相同:都是随着革命的进行主要矛盾变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至1927年)1、时代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相对来说,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2、合作经过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二七惨案”。
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共产党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提出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源自1894年组成的兴中会,有辛亥革命的传统。
民国成立后,北洋系军人在北京掌权。
国民党几经改组,至1919年再经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
孙中山在1917年及1921年先后两次于广州建立军政府,进行护法。
但是国民党在广东的实力来源依靠向孙中山效忠的各南方军人,而各军人派系林立,亦每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屡次出现“叛变”情况,孙中山多次被迫出走。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希望汲取俄国成功革命的经验,亦希望得到俄国援助及共产党人支持,建立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一、不同点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4)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相同点:1)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3)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 都取得了革命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失误而最终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课标
在中国历史上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面是中学历史知识点梳理--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
1、时间: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合作成果:成立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
4、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后期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
1、时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8月到1946年6月。
2、背景: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急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标志:《国共合作宣言》的正式发表。
4、合作成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结果:由于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的不同,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
相同点:
1、社会环境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2、革命成果相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都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不同点:
1、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第二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2、原因不同:第一次合作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是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国民党长期和分阶段的合作中,既相互协作,又坚持斗争;既取得了成绩,也经历了曲折;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
廖承志曾在给蒋经国的信中说: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所以,研究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大的合作,对于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后来加入)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
试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摘要】20世纪中国的民主革命其间,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通过国共两次合作的比较,对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国共合作汲取教训积极意义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的两次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然而由于国共两次合作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表现出从合作的内容到合作的形式不尽相同,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
一、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形式、内容1.国共两次合作的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比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比较顺利,完成的比较彻底,也取得应有的效果,而第二次合作较第一次合作来说难度较大,合作也是表面的。
这次合作国共两党之向积怨十年,有着直接的利害冲突,只有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蒋介石才发表“庐山抗战讲话”,做出一致抗日的样子,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这个意义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被动的,形式上的合作。
2.国共两次合作的形式: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的形式,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次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是,还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由两党的主要成员组成中央和地方委员会和联合政权,并共同建立武装;而第二次合作,虽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称为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但国共两党有各自领导的军队和政权。
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国共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在有关大中城市和地区设立中共办事处和八路军办事处,作为加强联络和协调两党关系的渠道。
3.国共两次合作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一个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合作的政治纲领,以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主要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一个正式的共同纲领,中共中央于抗战后即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总的三项目标和四项诺言后,经国民党中央社发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它主要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深刻启示:
1 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同时也为中共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 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使得外国列强刮目相看。
4虽然抗战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一,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第二,在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问题上,政党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利益,短期利益应让位于长远利益.
第三,在政党合作中,要学会团结,妥协,斗争.
二.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1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2 、以工代赈 , 启动市场。
3 、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4 、重视农业,强本固基。
5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
6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7 、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8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今天看,新政能取得成功,在于它通过提升中下层人群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长,使美国化解了经济危机并向消费型、福利型社会成功转型。
三: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
1、古代中日关系:
(1)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到中国学习交流。
(2)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
(3)明朝时期,日本倭寇入侵中国沿海,戚继光抗倭,解除了倭患。
2、近代中日关系: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2)1900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7年—1945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南京大屠杀、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六五大惨案等暴行。
3、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
(1)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发表《中日联合申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二)问题分析:
1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a、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b、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会挨打,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战争给中国人民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维护
和平。
3、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等言行说明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复活军国广义。
日本右翼言行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野心也更加膨胀。
(3)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
日本政府应持有的态度: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中犯下的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
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4)你认为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日军侵华史实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嘴脸,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5)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现实意义?
为了悼念先烈,更是为了教育我们和子孙后代,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