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探测与模拟前沿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 格式:pdf
- 大小:305.24 KB
- 文档页数:7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64-6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2期
主题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地球;应变;物理研究所
摘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成立于1985年,同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前4任主任曾庆存院士、吴国雄院士、王斌研究员、陆日宇研究员的领导下,LASG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研究机构,并在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国家评估中,连续七次获得优秀(其中2005年为免评获优),是地学领域两个获此殊荣的实验室之一。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固定成员管理条例(试行)一、总则1.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LAPC)固定成员是LAPC人员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LAPC科研、技术支撑系统的骨干。
为了充分发挥固定成员的积极作用,规范LAPC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二、聘任2. LAPC固定成员由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应是大气所知识创新基地成员。
其中科研人员应了解和掌握LAPC主要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应是LAPC主要研究领域的骨干,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相当的学历;技术管理人员应是实验室技术管理支撑系统的骨干,原则上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3.LAPC固定成员分为在编和非在编两种情况,固定非在编成员的数额不能超过固定在编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4.固定在编成员的申请条件:创新三期已被聘为LAPC创新岗位的人员,原则上即为LAPC固定在编成员,但必须由本人填写《LAPC固定在编成员申请表》,承诺履行相关的义务,方可正式成为LAPC固定在编成员。
5.固定非在编成员的申请条件:申请人应为大气所其他部门的科研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应与LAPC主攻方向密切相关,由本人填写《LAPC固定非在编成员申请表》,经室务会会议审议通过,正式聘任为LAPC固定非在编成员,并颁发聘书。
三、固定成员的权利LAPC固定成员(包括在编和非在编)均享有以下权利:6.对LAPC管理和发展的建议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7.对LAPC公共仪器以及办公设备的使用权。
8.LAPC固定成员绩效津贴。
9.发表论文的奖励津贴。
10.获奖成果(国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的奖励津贴。
四、固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LAPC固定成员(包括在编和非在编)都应履行以下义务和责任:11.LAPC固定成员必须遵守LAPC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
12.科研人员每年必须提交并完成年度研究计划,年终提交小结。
技术与行政管理人员每年必须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年终提交工作报告。
水、陆不均匀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研究
姜金华;胡非;刘熙明;赵广来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7(030)002
【摘要】应用2004年白洋淀野外观测实验资料,对白洋淀地区水、陆不均匀分布条件下的大气边界层开展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在360多km2的白洋淀地区,地表特征分布的不均匀可以引发弱的局地环流,影响大气边界层内温度和湿度的空间分布;在500m高度以下,下垫面不均匀分布对湍流动能有明显影响.最后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检验.
【总页数】8页(P162-169)
【作者】姜金华;胡非;刘熙明;赵广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民航济南空中交通管理中心,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04;P435.1
【相关文献】
1.大气边界层的室内模拟研究--夹卷层温度场结构分析 [J], 袁仁民;孙鉴泞;姚克亚;曾宗泳;蒋维楣
2.兰州市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J], 安兴琴;吕世华
3.西北干旱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陆面过程特征 [J], 张强;王胜
4.弱胶结地层条件下工作面溃水溃砂规律模拟研究 [J], 石磊
5.黑河绿洲区不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大涡模拟研究 [J], 姜金华;胡非;角媛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边界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宁志远;刘厚凤【摘要】对大气边界层的理论基础、确定方法、特征要素、影响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大气污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大气边界层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备,但理论研究进展缓慢;廓线测量是确定大气边界层结构最常用的方法,雷达、数值模拟等方法仍需对比验证;大气边界层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十分明显,海陆间边界层变化特征差异明显,戈壁、高原等地区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较为特殊;大气边界层结构,尤其是风速风向、混合层高度对大气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大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和区域大气边界层特征的研究较少,可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大气边界层;理论基础;确定方法;时空变化特征;大气边界层结构与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作者】宁志远;刘厚凤【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ABL)位于大气圈与地球表面交界区,是对流层下部直接受地面影响的部分,平均高度约为1~2 km,也是大气热量、动量和各种物质(水汽、污染物)上下输送的重要通道,能在一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响应地面作用[1],影响因素包括地表摩擦、热量输送、污染物排放及地形扰动等,对某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Prandtl、Ekman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和Ekman螺线奠定了大气边界层理论基础[2];20世纪中期,随着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和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的提出,经典湍流理论基本形成[3]。
20世纪60年代,Lorenz发现了新的湍流发生机制[4];70年代,Deardorff、Wyngaard和Dyer等人将相似性原理引入混合层和对流层的研究并逐渐完善,使其有了极大的应用价值[5]。
备注:红色字体P37表示在《大气物理学》书中第37页,另外本文档中试题答案为自己总结的。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1996-2014年考博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一、名词1、标准大气:(P37)标准大气,又称“参考大气”。
能够反映某地区(如中纬度)垂直方向上气温、气压、湿度等近似平均分布的一种模式大气。
它能粗略地反映中纬度地区大气多年年平均状况,并得到一国或国际组织承认。
2、天电:(P407)天电是指大气中放电过程引起的脉冲电磁辐射,其中闪电是主要的天电源。
3、莫宁-奥布霍夫长度:(P248)4、云凝结核:(P320)5、光化学烟雾:(P29)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NOx )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二次污染物,这些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混合形成有害的光化学烟雾。
6、播撒云: “播种云一供应云”机制:高空对流泡中通过凝华和结淞增长大量冰晶,成为自然“播种云” ,冰晶降落到低层浓密的层状云中碰并水滴,从而将云水转化为雨水。
在低层,由中尺度抬升而产生的浓密的层状云为降落下来的降水粒子提供了丰富的云水,成为“供应云”。
高层播种云,一般是卷层云,在气旋云系中,高空对流泡是一种典型的播种云。
由于高空对流泡尺度小,可能同时存在好几个,因此,使地面降水存在着小尺度的不均匀结构。
供应云,一般指浓密的层状云,如高层云、雨层云、层积云或层云。
当供应云受到冰雪晶粒子的播种后,云内会通过云水碰冻→云冰碰连→雪晶的有效转化以及碰并等过程,使其降水强度明显增加。
7、冰雹的湿增长:(P348)8、普朗克定律(P68):对于绝对黑体物质,单色辐射通量密度与发射物质的温度和辐射波长或频率符合以下关系:1/51152)1()1(2),(2---=-=T c Tk chB e c e h c T F λλλλπλ,其中c 1为第一辐射常数:24821107427.32-⋅⋅⨯==m m W h c c μπ;c 2为第二辐射常数:K m kch c ⋅==μ143882。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直属单位,成立于1956年。
该研究所是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致力于开展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边界层物理与气象学、大气对流物理与降水物理学、大气辐射与能量代谢、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学、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等。
在大气边界层物理与气象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边界层结构与大气物理过程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该研究领域重点关注边界层中的湍流结构与演化、大气辐射与能量传输、大气成分与污染物扩散等问题,旨在揭示大气边界层物理的基本规律,为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大气对流物理与降水物理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模式模拟、观测实验以及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云微物理、降水发生机制、台风生成与发展等大气对流物理过程。
该研究领域为灾害天气预警、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
在大气辐射与能量代谢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大气辐射观测与模拟研究,了解大气辐射传输过程,为全球辐射能量平衡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该研究领域还关注大气辐射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索大气辐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大气污染物的生成、输送与转化过程,分析大气化学反应机制,评估大气环境质量,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
在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领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研究,获取大气组成参数、云微物理参数、降水信息等,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监测与预测,为国家气候服务与卫星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致力于提高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还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气边界层观测技术与研究进展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最底层的部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对大气边界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空气质量、能源利用等诸多重要问题。
而观测技术则是深入研究大气边界层的关键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边界层观测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一、大气边界层的重要性大气边界层直接受到下垫面的影响,其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十分复杂。
它不仅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还与污染物的扩散、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交换等密切相关。
例如,在城市地区,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和特性会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在农业领域,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分蒸发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统的大气边界层观测技术(一)气象塔观测气象塔是一种常见的大气边界层观测手段。
通过在塔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如风速仪、温度计、湿度计等,可以获取不同高度上的气象要素数据。
气象塔能够提供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观测数据,但它的空间覆盖范围有限。
(二)系留气球观测系留气球可以携带观测仪器上升到大气边界层的不同高度,获取垂直方向上的气象参数。
这种方法相对灵活,但受气球的飞行时间和高度限制。
(三)飞机观测利用飞机搭载观测仪器在大气边界层中飞行,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
但飞机观测成本较高,且受飞行条件和空域限制。
三、现代的大气边界层观测技术(一)激光雷达观测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回波来测量大气中的气溶胶、风速等参数。
它具有高时空分辨率、能实现连续观测等优点,在大气边界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微波辐射计观测微波辐射计可以测量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温度廓线等。
其不受光照条件限制,能够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观测。
(三)卫星遥感观测卫星能够从太空对大气边界层进行大范围观测,提供全球尺度的信息。
但卫星观测的分辨率相对较低,且需要结合其他观测手段进行数据验证和补充。
四、观测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多种观测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中日科学家共同探讨边界层大气和降水关系
张雁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2005年9月12~14日,“第三次中口低层大气和降水研究(LAPS)学术研讨会暨工作组会议(Third Japan-China Joint Workshop on Lower Atmosphere and Precipitation Study)”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召开。
以李维京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9人出席了会议。
中方代表主要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总页数】2页(P32,F0003)
【作者】张雁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34.1
【相关文献】
1.北京城区夏季静稳天气下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J], 王耀庭;李威;张小玲;孟伟
2.宜昌冬季两次降水过程大气边界层的观测分析 [J], 徐桂荣;崔春光;徐海富;王晓芳
3.北京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 [J], 苗世光;CHEN Fei;李青春;范水勇
4.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与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IGES)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共同举办“中日大气污染防治研讨会” [J],
5.西北地区东部季风摆动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对夏季风活动和季风降水的响应特征[J], 李岩瑛;张红丽;张强;张爱萍;杨吉萍;张春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8 科学中国人 2021年9月Support Platform支撑平台铁塔之下的大气科研——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地区盛行西北风,为了更好地获取代表性的气象观测资料,相关部门于1979年在北京西北角的上风方向——海淀区北三环马甸桥北,北土城西路健德门桥的西南角,建成了一座高达325米、亚洲第一的气象塔。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基础科研设备之一,这座气象塔可以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提供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提供服务。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英文缩写L A P C,以下简称“实验室”)就坐落在气象塔下的小院内,固定人员80余人。
实验室于198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1991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1995年通过国家计委验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通过国家的4次评估,成绩良好。
坚持交叉学科优势 进行全链条布局大气边界层是指离地球表面约1000~2000米高度的低层大气。
它是地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与大气圈间物质、能量交换的界面和关键区域,对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日常活动、工农业生产以及普通军事活动均集中在该层,工程活动如航空航天、高层建筑设计、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等也与大气边界层密切相关。
大气边界层一直是国内外大气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大气边界层物理是研究在大气边界层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边界层的大气,既受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的湍流粘性力的作用,又受地面摩擦作用和由辐射引起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运动非常复杂,具有涡旋和可压缩流体的湍流特征。
大气边界层物理是建立在大气湍流理论基础上的学科。
大气边界层探测的意义与作用
张宏升;刘艳华;李富余;张霭琛
【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文章对我国大气边界层探测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并与国外水平进行了比对,提出了发展我国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的着重点.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张宏升;刘艳华;李富余;张霭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大气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大气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稳定的大气边界层雷达探测信号回波分量的波谱分析 [J], 刘畅;Panchenko
A.Yu.;Slipchenko M.I.
2.大气边界层探测的意义与作用 [J], 张宏升;刘艳华;李富余;张霭琛
3.基于成像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探测合肥市大气边界层NO2斜柱浓度分布研究 [J], 吴子扬; 谢品华; 徐晋; 李昂; 张强; 胡肇焜; 李晓梅; 田鑫
4.利用COSMIC数据探测中国中西部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 [J], 易成
5.激光云高仪对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探测分析 [J], 廖希伟;宋小全;王东祥;张倩;戴光耀;吴松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与预期成果以及承担单位与研究人员推荐建议序号课题名称主要研究内容主要预期成果牵头单位负责人主要承担单位主要研究人员专题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负责人:张远航、刘文清、徐祥德、柏仇勇)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当前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碎片化和认识片面化的问题,以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为导向,采用闭合研究的技术思路,开展边界层气象和大气化学过程天地空一体化同步立体综合观测实验,构建基于观测的模型、近真实条件下烟雾箱模拟和空气质量模型相互印证的方法体系,强化硫-氮-碳污染物转化机制及高湿富氨条件下二次颗粒物形成机制的研究,定量解析污染排放、气象过程和化学转化对重污染过程的影响,提出我国大气重污染成因的耦合新机制及参数化方案,形成具有共识性的科学结论,构建持续开展重污染过程全方位监控和来源成因诊断的业务化能力,为环境管理部门综合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预期成果:天地空一体化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网与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具有共识性的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形成的化学和物理过程机制,定量解析污染源排放、气象条件和化学转化对重污染形成的贡献;大气污染精细化源解析技术业务化平台,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时空同步PM2.5归一化源解析结果。
1-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和污染成因认知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构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补充完善区域关键监测站点及其监测技术配置,融合中科院CERN监测、京津冀区域监测(国控城市、区域和背景监测)以及区域气象监测,对区域空气质量演变特征进行监测与追踪形成京津冀及周边地1、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2017年10月);2、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共享应用平台(2018年9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宫正宇、王跃思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张鹤丰、杨小阳、程麟钧、王格慧、吉东生区(“2+26”城市)重污染过程中大气污染化学成分的快速监控能力,提供区域内环境质量和气象数据的成套数据,获取污染输送的关键证据,为研究大气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海气交换与海气边界层观测研究进展
高登义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1994(9)2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一直关注着海洋对于气候变化的作用。
然而,要找到一条研究海洋对于气候影响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件易事。
本文将综述海气边界层观测研究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影响研究的进展。
【总页数】8页(P111-118)
【关键词】海气交换;海洋;边界层;观测研究;大气
【作者】高登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2.6
【相关文献】
1.海气交换驾驭全球气候变化——回顾考察我国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 [J], 高登义
2.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大气中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与海气间水通量交换的模拟 [J], 周天军;宇如聪;张学洪;俞永强;李薇;刘海龙;刘喜迎
3.RS-485总线在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中的应用 [J], 成方林;门雅彬;张翼飞
4.热带海气边界层观测研究若干进展 [J], 刘春霞;廖菲;赵中阔
5.近海区域海气温差对海气动量交换的影响 [J], 程展;吴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