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52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六个学习主题“遗传与进化”,内容涵盖了遗传、变异和遗传病与优生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六个学习主题“遗传与进化”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2)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
(3)要帮助学生形成5个次位概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随配子由亲代传给子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的;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以引起生物变异。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阐明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内容是按照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的原则来组织的。
本章共包括“遗传”“变异”和“遗传病与优生”三节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形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等概念,了解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常见的遗传病种类,认同优生优育,明白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对生物的遗传有过简单的介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能初步认识到DNA、基因等物质与遗传有关。
已有经历:学生对自己的一些性状很关注,比如,单双眼皮、肤色、身高和性别等,甚至有的学生还与自己的父母进行过比较。
这些直观认识,使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进一步的学习非常有兴趣。
遗传与进化第六章的听课记录遗传与进化第六章的听课记录序号一:导言在遗传与进化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理解基因的传承和演化是如何塑造生物世界的。
遗传与进化第六章深入探讨了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种群的影响。
通过听课记录,我们将详细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从而加深对遗传和进化的理解。
序号二:遗传基础在遗传学中,基因是控制遗传特征的单位。
遗传变异是基因在个体之间的不同分布,而这种变异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
这种遗传变异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进而影响种群的演化。
序号三:自然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是某些个体能够生存和繁殖,而其他个体则无法生存下去的过程。
这是由于自然环境中存在资源竞争和适应性差异。
自然选择会导致有利特征的频率增加,不利特征的频率减少,从而塑造了生物的特征和行为。
序号四:遗传进化的模式遗传进化可以通过四种不同的模式:稳定性选择、方向选择、分叉选择和平衡选择。
稳定性选择保持种群的表现稳定不变,方向选择使某个方向上的表现得到改变,分叉选择使表现在两个方向上发生变化,而平衡选择则维持种群中多样性的存在。
序号五:频率依赖选择频率依赖选择是指某个表现在自然选择下的成功取决于它在种群中的频率。
当一个表现在种群中很罕见时,它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功;而当它变得普遍时,它的成功可能会下降。
这种选择方式在个体之间建立了相互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进化的发展。
序号六:性选择和生殖策略性选择是性别特征的形成和选择的过程。
雄性在吸引雌性的竞争中通过某些特征或行为获得优势,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的机会。
而雌性则更倾向于选择具有高质量基因和资源的雄性。
这种选择过程塑造了性别之间的差异和生殖策略。
总结与回顾:通过遗传与进化第六章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并探讨了遗传进化的不同模式和频率依赖选择的影响。
我们了解到自然选择不断塑造着生物的特征和行为,并推动着物种的进化。
性选择在性别特征的形成和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生物的繁殖策略。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分析:1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马(2N=64)和驴(2N=62)交配后产生的骡子既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骡子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B.骡子不育与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有关C.马和驴能杂交生出骡子,但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该实例说明动物的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答案:D分析:骡体内的63条染色体有32条来自于马,31来自于驴,因此这63条染色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骡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生殖细胞,因此无生殖能力,从而证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学会通过化石分析生物的进化。
(生命观念) 2.总结概述当今生物在器官、胚胎发育、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分别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生命观念) 3.能够利用化石等证据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科学思维)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1)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
(2)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1)化石的概念: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生物化石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
(3)意义:①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比较解剖学证据(1)概念:研究比较脊椎动物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
(2)事实证据①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都是同源器官。
②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
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意义: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3.胚胎学证据(1)概念: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事实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
②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3)意义: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细胞水平的证据(1)事实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
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2)意义:支持了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论点。
5.分子水平的证据(1)事实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基于化石的直接证据,认同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运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间接证据,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3.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生命观念——结合实例理解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科学思维——比较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文尔的自然选择学说,深刻理解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社会责任——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当今的各种生物来自共同祖先。
知识点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2.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3.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知识点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作化石。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3)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有差异,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4)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5)达尔文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强调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6)自然选择学说阐明了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教材P102“图6-3”拓展1.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相比,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排列顺序也基本一致,这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2)这四种前(上)肢内部结构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异,在形态上差别也很大,这说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教材P106“思考·讨论”拓展2.为什么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提示极地狐狸耳朵短而圆,有利于减少散热,非洲沙狐耳朵长而大,有利于增加散热。
初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原理与机制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个体在繁殖过程中,将自身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而进化则是指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基因和形态结构变化。
在初中生物教育中,了解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原理与机制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进化的机制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初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相关内容。
一、遗传的基本原理1. DNA与基因遗传的基础是DNA分子,而DNA分子是由基因组成的。
基因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基因是以特定的顺序编码了蛋白质的信息。
2. 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而在子代中得以表达。
父母亲的基因组合将在受精过程中合并,形成子代的基因组。
这种基因的传递被称为垂直遗传。
3. 遗传的多样性基因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使得基因组具有多样性。
变异对进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物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抵抗疾病的侵袭。
二、进化的机制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中最主要的机制之一。
它通过筛选适应环境的个体,使得有利的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累积并传递给下一代。
自然选择有助于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2. 突变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出现突发性改变的现象。
突变可能会引起基因座序列的改变,进而导致个体性状的变化。
有些突变可能对个体有害,但也有可能带来优势。
3. 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生物个体之间基因的交换。
当不同种群之间发生迁徙或交配时,基因会在种群之间进行交流。
这种基因流动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并且可能改变种内基因频率。
4.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在小种群中由于偶然因素导致基因频率发生随机变化的现象。
遗传漂变对于种群的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小种群中更加明显。
三、结语初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原理与机制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进化的机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物种的适应性变化。
学时分配表理论课54学时其中面授18学时自学36章次内容学时一绪论 2二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5三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6四生物发展史 6五生物表型的进化 5六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 6七生物的微观进化 6八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6九生物的宏观进化 4十生态系统的进化 2十一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 2十二人类起源与进化 4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对进化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及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
一、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一)广义进化(二)生物进化(三)生物进化与进化生物学?二、进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进化思想的产生(二)进化论的形成(三)进化论的发展(四)进化论在我国的传播(五)进化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三、学习和研究进化生物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和研究进化生物学的意义(二)学习和研究进化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选择题1.拉马克提出的法则除获得性状遗传外还有A 。
P7A用进废退B一元论C多元论D动物的内在要求2.在生物学领域里再没有比A__的见解更为有意义的了。
A进化B变化C辨证统一D生物与环境的统一3.生物体新陈代谢自我完成的动力在于_C_。
A种内斗争B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C同化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D生物与环境的统一4.表现生物遗传特征的生命现象是D__。
A自我调控B自发突变C自我完成D自我复制5.在人类进化过程中_B_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P272A生物学进化B社会文化进化C环境的变化D基因的进化二。
填空题1.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括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因,机制,速率,方向。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包括:_生物演变和共同起源_,_生物斗争和自然选择_,_适应是自然的产物_。
三。
名词解释1.生物进化:生物在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的环境的相对适应。
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深谷为进化的学科,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生物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进化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从遗传原理、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演化等方面进行讨论。
1. 遗传原理遗传是指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根据遗传原理,人类体细胞中的基因以双线性体存在,而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只有一个单线性体。
当两个生殖细胞结合后,形成的新个体会具有来自父母的遗传特征。
2.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指的是个体之间在遗传物质的组成和表达上的差异。
变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的随机分配等方式产生。
这种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为选择提供了多样性。
3.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特定环境下通过适应性的变异和繁殖方式的选择来提高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存活和繁殖,从而传递自己的基因给下一代。
这种选择会逐渐改善物种的适应性,推动进化的方向。
4. 演化演化是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它涉及到基因的积累和频率的改变。
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个体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积累,并在后代中表现出来。
这些累积的差异可以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和物种的多样性。
5. 遗传学和进化理论的应用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基因表达和遗传机制的科学,它在医学、农业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进化理论则为生物多样性、物种起源以及生物适应性等问题提供了科学解释。
总结: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原理、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演化。
通过遗传原理,生物的基因可以传递给下一代。
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们使得个体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演化是长时间内个体差异的积累,它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和新物种的形成。
遗传学和进化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若果蝇种群中,X B的基因频率为90%,X 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 b X b、X b Y的基因型比例依次为()A.1%、2%B.0 .5%、5%C.10%、10%D.5%、0 .5%答案:B分析: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雌果蝇中X b X b的比例为10%×10%=1%,雄果蝇中X b Y的比例为10%,在果蝇种群中,X b X b的比例为1%×1/2=0 .5%,X b Y的比例为10%×1/2=5%。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答案:B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会因基因突变发生改变,C错误;D、物种形成过程中,一般是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产生生殖隔离,或者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3、亚胺培南是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一种细菌,简称PA)感染的一种重要抗生素。
下表为某医院检测PA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变化情况。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亚胺培南诱导PA产生耐药性突变B.4年间,PA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基因突变为PA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日常生活中滥用亚胺培南将提高PA的耐药性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