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学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11
解剖学肌学重点总结肌(muscle):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均属横纹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所以又称为骨骼肌或随意肌。
第一节总论一、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分类:长肌:收缩时运动幅度大(四肢)。
1、按形态分短肌:小而短,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小(背部深层)。
扁肌(阔肌):扁而阔,起运动和保护功能(胸腹壁)。
轮匝肌:环形肌纤维,于孔裂周围,收缩时关闭(口裂、眼裂周围)。
头颈肌:面肌、咀嚼肌;颈肌浅层、舌骨上下肌群、颈肌深层;2、按部位分躯干肌:背肌、胸肌、腹肌、膈、会阴肌;四肢肌:上、下肢肌。
(二)构造:肌腱与肌腹构成。
1、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收缩和舒张功能。
肌束膜多个肌束外包肌外膜肌纤维外包肌内膜肌束肌(小血管随膜走行)2、肌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肌性两端,附着于骨;无收缩功能,抗张力强;长肌为腱,阔肌为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1、起止点:1)起点(定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四肢靠近近侧的称附着点。
2)止点(动点):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由于运动多样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置换。
2、配布: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四)辅助装置:保护、减少摩擦。
1、筋膜:分为浅、深两种遍布全身。
1)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大多含脂肪。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血管、神经、肌肉与肌肉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成肌间隔、骨筋膜鞘、支持带、血管神经鞘等。
2、滑膜囊:包括滑液囊和粘液囊。
3、腱鞘:是套在长肌腱表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
作用:1、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
2、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
纤维层(腱纤维鞘):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结构用。
滑膜层(腱滑膜鞘):纤维鞘内,由滑膜构成,分两层。
脏层:包于肌腱的表面。
两层间含少量滑液壁层:纤维层内面和骨面(腱滑膜腔)第二节躯干肌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会阴肌一、背肌1)浅层:斜方肌(trapezius)、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肩胛提肌和菱形肌①斜方肌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棘突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点:锁骨的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
大纲要求:1039熟悉骨骼肌或随意肌概念。
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起止、配在和作用。
1040描写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
1041掌握头肌分部,面肌(颅顶肌、眼轮匝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等)分布和功能。
1042掌握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位置和功能。
1043掌握颈肌分组,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位置和功能。
1044掌握颈前肌的分群和功能。
1045掌握颈深肌的分群和功能,斜角肌间隙的概念。
1046掌握躯干肌分群。
1047掌握背浅、深肌位置和功能。
1048掌握胸肌分群,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位置和功能。
1049掌握膈位置、形态构造特点和作用。
1050掌握腹肌分群,前外侧群和后群肌的位置和功能,腹部的局部结构。
1051掌握上肢肌分群。
1052掌握上肢带肌位置和功能,“肌腱袖”的概念。
1053掌握臂前群、后群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4掌握前臂前、后肌分层、位置和功能。
1055掌握手部分群,内、外侧和中间群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6掌握下肢肌分群。
1057掌握前、后群髋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8掌握前、后和内侧群大腿肌的位置和功能。
1059掌握前、后和外侧群小腿肌的位置和功能。
1060熟悉足肌分群。
肌学重点总结1、肌根据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为骨骼肌、心肌和平原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部分,多附着于骨骼,主要存在于躯干和四肢,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又称随意肌。
2、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即肌细胞组成,色红而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
3、肌的形态:长肌:肌束与肌的长轴平行,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短肌:外形小而短,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小,多见于躯干深层;扁肌:宽扁呈薄片状,除具有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内脏的作用,多见于胸腹部;轮匝肌:主要由环状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4、肌的起止和作用:起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止点: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1、肌的辅助装置:(1)筋膜:浅筋膜(L.C.T):多含脂肪,具有保护、缓冲作用特殊结构:1)手掌、足底处浅筋膜较发达:缓冲作用2)腹前外侧壁下部、会阴部:分两层,深层为膜性,几乎不含脂肪深筋膜(D.C.T):①于四肢处,插入肌群间构成肌间隔,进而与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
②全身的深筋膜大都能包裹肌肉、血管、神经。
③在某些部位供肌附着。
④形成肌腱的支持带(如手部的屈肌支持带、脚踝的伸肌上下支持带)⑤分隔同一肌群的各肌肉⑥改变肌牵引方向,可用于推测炎症和积液的蔓延方向。
(2)腱鞘1)定义:套在肌腱表面的鞘管2)分层:①外层:纤维层(腱纤维鞘)是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呈半环状覆盖于骨面②层:滑膜层(腱滑膜鞘)分为脏层和壁层3)功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减少肌腱和骨面之间的摩擦4)一个临床症状:腱鞘炎:当手指长期不恰当的过度用力活动,肌腱或腱鞘受到强烈摩擦而导致腱与腱鞘的损伤,产生疼痛等症状,称为腱鞘炎。
(3)滑膜囊: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
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
囊腔含少量滑液。
多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其作用为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
临床上常见的滑膜囊炎即发生于此。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如髌骨即为股四头肌肌腱骨化而成。
2、面肌(面N):面肌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①颅顶肌:由左右枕额肌(面N)构成。
枕额肌为二腹肌:枕腹:1)位置:起自枕骨,位于枕部皮下2)功能:牵拉帽状腱膜向后额腹:1)位置:起自额骨,位于额部皮下2)功能:提眉,产生皱纹②眼轮匝肌:1)位置:居于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2)功能: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泪囊,促进泪液流入鼻腔。
③口周围肌:分为口轮匝肌和颊肌功能: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颊肌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能助咀嚼和吸吮。
肌学大纲:A 总论1. 了解肌的概念2. 掌握肌的形态、构造,肌的起止和作用。
3. 了解肌群配布与关节运动关系4. 了解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及肌的血管和神经B 头肌1. 了解面肌的配布特点及其功能2. 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了解其形态,起止C 颈肌1. 了解颈肌的分层、分群及功能2. 掌握胸锁乳突肌的形态,起止和功能3. 了解舌骨上下肌群的配布和各肌群的名称4. 了解颈深肌的配布,掌握斜角肌间隙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D 躯干肌1. 了解躯干肌的组成2. 掌握背浅肌、深层各肌的名称位置、形态和主要功能。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起止3. 掌握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名称、位置、形态和功能。
掌握胸大肌、前锯肌和肋间肌的起止4. 掌握膈的位置形态,膈的裂孔的位置及其穿经结构。
了解膈的生理性薄弱点位置和临床意义5. 了解腹肌位置排列关系,掌握腹前外侧壁各肌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起止和作用6. 掌握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的构成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E 上肢肌1. 了解上肢肌的分群2. 掌握上肢带肌的配布、名称及各肌群的主要作用。
掌握三角肌和大圆肌的起止3. 掌握臂肌的分群、各肌群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了解各肌的起止4. 了解手肌的分群,各肌群的名称、位置及功能5. 了解上肢局部的位置、构成和内容F 下肢肌1. 了解下肢肌的分群2. 掌握髋肌的分群及各肌群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掌握髂腰肌、臀大肌和梨状肌的起止3. 掌握大腿前后内侧肌群的位置、各群肌名称和功能。
掌握小腿三头肌的起止4. 了解足底肌反而分群5. 了解下肢局部结构的位置、构成和内容要点:1.头肌:头肌面肌咀嚼肌分肌颅顶肌(枕额肌)、眼轮匝肌、口周围肌(口轮匝肌,颊肌)、鼻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2.颈肌颈肌颈浅肌和颈外侧肌颈前肌颈深肌3.背肌背肌背浅肌背深肌分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解剖学肌学的知识点总结一、肌肉结构1.肌肉类型:根据肌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是骨骼系统中的肌肉,主要用于人体运动和保持姿势。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器官中,参与呼吸、消化、循环等功能。
心肌是心脏内的特殊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肌肉结构:肌肉由肌肉纤维构成,而肌肉纤维又由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内含有许多肌纤维,而肌纤维内又包含有肌小丝,肌小丝中则包含有肌原丝。
肌原丝由肌纤维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3.肌肉结构的层次:肌肉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肌肉纤维层次、肌束层次、肌肉(肌腱)层次和肌群层次。
肌肉纤维层次是最基本的层次,是组成肌肉的最小单位。
肌束层次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束状结构,而肌肉层次则是由肌束组成的肌肉组织。
肌腱连接肌肉和骨骼,是肌肉与骨骼之间的连接器。
肌群层次是由肌肉组成的肌肉群,参与人体不同部位的运动功能。
二、肌肉功能1.运动功能:肌肉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体的运动。
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可以驱动骨骼系统实现各种运动,包括行走、跑步、举重等。
不同肌肉通过协调配合实现人体各种复杂的运动功能。
2.姿势维持功能:肌肉还可以维持人体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躺姿等。
通过肌肉的紧张和松弛,可以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姿势。
3.内脏功能:平滑肌和心肌参与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活动,包括呼吸、消化、循环等。
平滑肌可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控制血液循环;心肌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驱动血液循环。
4.热能产生功能:肌肉通过代谢作用可以产生热量,维持人体的体温平衡。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会产生热量,帮助人体维持稳定的体温。
三、肌肉运动原理1.肌肉收缩原理:肌肉收缩是肌肉基本功能之一,实现肌肉运动的基础。
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纤维中的肌原丝与肌球蛋白发生结合,导致肌肉纤维的缩短。
2.神经控制原理:肌肉收缩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实现的。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导物质,向肌肉发送信号,控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肌学的重要知识点肌学是研究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体肌肉的解剖、生理、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肌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肌肉结构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肌纤维又由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它由许多肌节组成。
肌节内有许多肌小束,肌小束内有许多肌纤维束,肌纤维束内有许多肌纤维。
肌纤维是由许多肌原纤维并列排列而成的。
二、肌肉功能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和产生运动。
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力,并通过连接骨骼的肌腱来产生运动。
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递到肌肉,使肌肉收缩。
三、肌肉类型人体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类型。
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多的肌肉类型,它负责人体的主动运动。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器官和血管壁中,负责内脏器官的运动和血管的调节。
心肌是心脏中特有的肌肉,负责心脏的收缩和泵血功能。
四、肌肉骨骼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相互作用,形成肌肉骨骼系统。
肌肉通过与骨骼相连的肌腱来产生力和运动,骨骼提供了肌肉收缩时的支撑和稳定。
肌肉骨骼系统使人体能够保持姿势、进行运动和承受外界力量。
五、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是肌肉产生的力量大小。
肌肉力量受到肌肉截面积、肌肉纤维数量、肌肉收缩速度和神经激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增加肌肉力量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实现,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肌肉截面积,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和神经激活水平。
六、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出现的力量下降和耐力减退的现象。
肌肉疲劳是由于肌肉内物质代谢紊乱和神经冲动传递异常引起的。
肌肉疲劳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营养补充来缓解。
七、肌肉损伤与康复肌肉损伤是肌肉受到外力冲击或过度拉伸导致肌肉纤维断裂的情况。
肌肉损伤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损伤,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不同的康复治疗。
肌肉康复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目的是恢复肌肉的功能和力量。
八、肌肉的适应性肌肉具有适应性,即在长期重复刺激下,肌肉会适应刺激并增加力量和耐力。
肌学
大纲:
A总论
1.了解肌的概念
2.掌握肌的形态、构造,肌的起止和作用。
3.了解肌群配布与关节运动关系
4.了解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及肌的血管和神经
B头肌
1.了解面肌的配布特点及其功能
2.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了解其形态,起止
C颈肌
1.了解颈肌的分层、分群及功能
2.掌握胸锁乳突肌的形态,起止和功能
3.了解舌骨上下肌群的配布和各肌群的名称
4.了解颈深肌的配布,掌握斜角肌间隙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D躯干肌
1.了解躯干肌的组成
2.掌握背浅肌、深层各肌的名称位置、形态和主要功能。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
起止
3.掌握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名称、位置、形态和功能。
掌握胸大肌、前锯肌和肋间肌的
起止
4.掌握膈的位置形态,膈的裂孔的位置及其穿经结构。
了解膈的生理性薄弱点位置和临床
意义
5.了解腹肌位置排列关系,掌握腹前外侧壁各肌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起止和作用
6.掌握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的构成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E上肢肌
1.了解上肢肌的分群
2.掌握上肢带肌的配布、名称及各肌群的主要作用。
掌握三角肌和大圆肌的起止
3.掌握臂肌的分群、各肌群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了解各肌的起止
4.了解手肌的分群,各肌群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5.了解上肢局部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F下肢肌
1.了解下肢肌的分群
2.掌握髋肌的分群及各肌群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掌握髂腰肌、臀大肌和梨状肌的起止
3.掌握大腿前后内侧肌群的位置、各群肌名称和功能。
掌握小腿三头肌的起止
4.了解足底肌反而分群
5.了解下肢局部结构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要点:
1.头肌:
2.颈肌
3.背肌
4.胸肌
5.膈
6.腹肌
7.上肢肌
8.
下肢肌
重要肌肉
名解:
1.腱鞘:包绕在手足的长肌腱周围的鞘性结构,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它具
有保持腱的位置和减少运动时腱鞘与骨面摩擦的作用
2.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
韧带,构成腹股沟管下壁,是一种重要的腱性标志
3.联合腱:又称腹股沟镰,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肌束弓跨过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
带(女性)后会合形成的腱性结构,止于耻骨梳,具有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作用
4.腹直肌鞘:是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鞘包裹腹直肌鞘而成的腱鞘膜。
前层由腹外斜肌
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
5.白线:为腹前壁正中线上的条状腱性结构,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
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上宽下窄,坚韧而少血管,常作为腹部手术的入路。
6.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的三角形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
通过
7.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一条斜行裂隙,长
约4-5cm,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由此通过。
8.腹股沟三角:有称海式三角,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
脉围成,是腹壁下部的薄弱部。
问答题:
1.试述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及穿经的结构:见上
2.试述腹股沟管的构成及其穿经结:见上
3.腹前正中切口由浅入深需经过哪些结构进入腹膜腔: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膜腔
4.上腹部经直肌切口,由浅入深需经过哪些结构进入腹膜腔: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
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膜腔
5.右下腹部经麦式点切口,由浅入深需经过哪些结构进入腹膜腔:皮肤-camper式筋膜-
scarpa式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膜腔
6.腹三角的境界及内容:腹三角是位于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
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和淋巴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