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优质课:水调歌头
- 格式:ppt
- 大小:716.00 KB
- 文档页数:19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
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绮户(qǐ)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水调歌头》教学教案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练习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水调歌头》全诗。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提问学生对《水调歌头》的了解,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
3.2 文本解析: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词和背景知识。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能够准确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运用诗歌分析方法。
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4.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和思考的深度。
作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水调歌头》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诗歌鉴赏书籍和文章。
诗歌朗读录音和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朗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语气和情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月亮、离别等,解读其深层含义。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原文,理解诗意,赏析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吟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水调歌头》,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结构。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赏析,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赏析一首诗词,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内容:词牌: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时代:北宋情感:思念亲人重点词语:明月、青天、宫阙、乘风、归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水调歌头》的意境,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明月挂高空,青天似碧波。
思亲乘风去,宫阙梦中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鉴赏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创作环节表现欠佳,今后需加强创作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加深对月亮意象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例题讲解。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宋词精选》中的《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的朗读与赏析、词中表现手法的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词牌、作者等相关知识。
2. 通过朗读、赏析,感受宋词的韵味,提高审美能力。
3. 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仗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的朗读与赏析,表现手法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味,引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作者苏轼及词的背景,为学生理解词意打下基础。
3.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调歌头》,注意停顿、重音等,感受词的节奏美。
4. 赏析:分析词中的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仗等,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词中的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背景介绍:苏轼、中秋佳节3. 词牌:水调歌头4. 重点句子及赏析5.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水调歌头》中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宋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词牌、作者等相关知识,掌握词的朗读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水调歌头》优质优秀教案(精选12篇)《水调歌头》优质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优质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优质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
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
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
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4、小结①文章结构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3)诗歌情感的分析与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内涵解读。
(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 教材:准备《水调歌头》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和背景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解读其内涵。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艺术欣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水调歌头》。
(2)写一篇关于《水调歌头》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月夜思亲诗人:苏轼意象:月、人、影情感:思念亲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水调歌头》教案4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了解诗歌常识。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重点: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显示:画面一轮明月,伴以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歌曲很好听,大家知道是谁唱的吗?(王菲)可是大家知道是谁写的词吗?(苏轼)了解苏轼的`同学请把他介绍给大家!二作者简介:(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
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
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著有《东坡乐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
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写下这首词!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Chén quèqióng chán qǐshēng丙辰宫阙琼楼玉宇婵娟绮户不胜寒朗诵情况:(作以点评)四初读课文:(显示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听范读,然后学生自己揣摩语句试读。
老师给予指导。
五研读课文: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归纳明白:时间作词的情形主旨之一2、读上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的宫阙今晚是何年何月?要体会苏轼当时的情况:政治上失意,与弟弟七年不得相见,下去郁闷惆怅,所以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
想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难以承受寒冷。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宋词欣赏》,具体内容包括《水调歌头》词牌的背景知识介绍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作品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掌握词牌的基本结构。
2. 通过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使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悟词作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水调歌头》的词牌结构,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明月夜景,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进而引出《水调歌头》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水调歌头》的词牌背景,分析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3.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对诗词中的重要句子、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月亮为主题的《水调歌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调歌头》2. 主要内容:词牌背景苏轼生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作品分析修辞手法:对仗、用典、意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思念”为主题,创作一首《水调歌头》。
2. 答案示例:思念漫天际,明月照我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感受到了苏轼的词作魅力。
课后反思,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著名词人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