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课件整理——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政治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西方文字中,“党”这个词,在英文中是“party”,在法文、德文还有其他西文中,都是从拉丁问词根“pars”中转化而来,其意思是“一部分”。
就是说,政党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建立起来的组织,表达的是一部分人的意愿.这说明,社会划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是现代政党得以产生的条件。
但是,社会分化为阶级还不是政党产生的全部条件。
政党只是到了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熟、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治统治的条件时,政党才登上历史的舞台。
政党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政党如何产生、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
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与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特殊的地方在哪里?中国共产党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产生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发展出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中产生政党这样一条道路发展起来的。
由于有各国政党100多年长期发展的经验,更由于有当时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党组织的建立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的。
不存在西方国家那种政党由小团体逐步发展成大规模政治组织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和原则建立的。
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在于:它是为了领导革命而建立的;它所产生的社会环境不是民主政治的环境,更没有什么代议制民主,而是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社会的环境。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发动和领导民众推翻专制制度,才能取得政权,来实现自己领导国家完成现代化的目标。
革命是正义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以自觉的、英勇的行动向全国人民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革命党。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和要求。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小到大,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的建设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率先敏锐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将面临新的考验。
他提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用“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同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更伟大,更艰苦。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执政党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
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时期取得了执政党地位后,还未能自觉地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执政党的领导角色,所应承担的历史任务已经不同于一个革命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转向对执政党建设问题探索取得理论上新的认识的标志。
意味着党有了执政党建设的明确纲领。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建设,就是要自觉树立“执政党意识”,就是要明确地认识到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放在更宏观的层面去自觉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要作“负责任的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意味着党要从封闭地考察党的建设问题,转向开放地考察和认识执政党的建设。
当今世界,既然在政党政治实践中存在着各种性质的政党都可以执政的现实,那就说明,执政能力本身不是直接与政党的阶级性相联系的,政党还不足以因为其性质而被拒之于执政的大门之外。
政党的执政能力是相对独立于政党性质的范畴。
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眼光,来推进执政党的自身建设,通过不同政党之间的比较、借鉴来提高我们把握规律性的水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邓小平指出:“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
”新农村建设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团结、利用、改造——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体制和建设的要求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两新”成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2.产生的条件: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产业结构变化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张晓松安蓓)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主题是“新阶层人士谈社会责任”。
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背景资料,目前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人数约为7500万人,他们掌握或者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
根据这份背景资料,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
据有关方面推算和间接计算,目前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人数约7500万人,包括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从业人员、执业律师、执业注册会计师、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和执业注册税务师等。
背景资料指出,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
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和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
个体私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
预计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将占全国税收的50%。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有力促进者。
改革开放以来,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
去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数中和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分别占到70%以上和80%以上。
新的社会阶层还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截至去年底,由非公经济人士发起的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已实施项目16244个,到位资金1337多亿元,培训人员387万多人,安置就业近5亿人,帮助带动787万多人脱贫。
在中国7.6亿就业人口中,民营经济吸纳就业量占90%以上。
三、“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财富——创造新的财富观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小康社会作为大战略,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成长,在社会发展层面,并不排斥自发性与自发秩序对社会的助推作用,在一些发展领域采取自下而上的路向。
改革开放的进程表明,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起点都是从追求小康开始,人们创业的起点无非是首先考虑解决自己的生活状况,要建立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从这种追求个人的生活开始,我们有了民营经济、个体经济,有了乡镇企业。
因为有了乡镇企业,有了民营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才真正有了活力和基础。
邓小平认为,我们讲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穷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搞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国家和人民一步一步富起来。
“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
”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要走富民强国之路。
小康社会理论包含着对社会主义财富观的确认。
有了起自民生的动力源,开启了个人追求财富的闸门。
以“小康”和“小康生活”为起点的小康社会战略,首先在结构上化解了传统的“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把个人生活追求的正当性体现在社会经济政策中,在计划经济的网络上打开了一条新路径,实际上承认了“自发势力”合理的一面和人具有自保、自为和自爱的本能。
贺麟先生称之为“以杨朱之为我为出发,以墨子之兼爱为归宿”的策略。
恩格斯指出:“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的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