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8.4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共同点是都具有中国特色。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在哪些方面有“特色”。
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括三个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它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起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既是社会思想体系的实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
这三种形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表述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织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民主党派是(D )A.执政党B.反对党C.在野党D.参政党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 )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B.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D.国家统一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是(A )的方针。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兴社会阶层6.现阶段人民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是(B )A.革命化B.现代化C.正规化D.国家化7.大陆范围以外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D )A.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D.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8.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是(C )A.主动出击B.加强战备C.积极防御D.谋求霸权9.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B )A.民族团结B.民族平等C.民族发展D.各民族共同繁荣10.知识分子是(B )A.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B.工人阶级的一部分C.新兴社会阶层D.独立的社会阶级1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A )。
A.为了人民B.为了工人阶级C.为了党D.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他们是( C )。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2: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3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五: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当前如何改善党的领导?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内容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二、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任务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4、扩大外开放水平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4、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5、保障和改善民生6、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五、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3、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1、建设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3、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5、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中国共产党2.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B.阶级斗争C.各民族人民内部矛盾D.区域矛盾3.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A.革命化B.正规化C.现代化D.年轻化4.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是 ( )A.命化B.正规化C.现代化D.年轻化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各民族区域自治B.各民族的平等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D.各民族的团结6.我国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 )A.党的领导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祖国统一7.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 )A.消灭阶级B.民族独立C.民族平等D.民族解放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A.领导者B.建设者C.局外者D.反对者(二)多项选择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包括( )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民营企业家2.工人阶级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B.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C.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D.我国的领导阶级3.坚持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是( )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4.人民政协的职能是()A.维护祖国统一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分权制衡5.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维护祖国统一B.反对民族分裂C.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D.加速经济发展6.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总目标是()A.革命化B.现代化C.正规化D.信息化7.中国人民解放军是()A.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B.捍卫社会主义的钢铁长城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D.工人阶级的一部分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呈现出的新特点有()A.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岗位流动加快D.领导地位发生变化(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简述党和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3)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发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理论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既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三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了解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因此具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国际比较等九个方面。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新社会阶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依靠的人数最多的基本阶级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新社会阶层3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中,核心是( )。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4人才的本质在于( )。
A知识性 B创造性 C全面性 D突出性5以下属于新社会阶层的是( )。
A国有企业工人 B外资企业工人 C政府机关职员 D农民6我国实行的军事战略是( )。
A积极进攻 B积极防御 C消极防御 D消极进攻7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 )。
A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B誓死保卫祖国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制度8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是( )。
A革命化、现代化、 B现代化、正规化C现代化、革命化、政治化 D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9军队建设的中心是( )。
A革命化 B正规化 C政治化 D现代化10军事技术革命的核心是( )。
A信息技术 B空间技术 C新材料技术 D核武器技术11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
A力争多数的问题 B平等协商的问题 C党的领导问题 D参政议政问题12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 政治联盟性质的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13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方向是( )。
A全球攻击型 B质量效能型 C数量规模型 D机械化型1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是(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性质 B宗教信仰不同C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D意识形态差异的矛盾1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1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①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①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②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③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②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②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①新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②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③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②新时期统一战线成员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
③新世纪新阶段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①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②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④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