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 格式:rtf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4
成语体现的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使用可以准确地表达某种含义或情感。
成语的形成和使用一般与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相关,因此古今语词在成语中体现出了一些差异与联系。
差异:
1. 词义变化: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一些成语的词义发生了改变。
例如,古代的成语“卧薪尝胆”原指刻苦努力,现代的词义已经扩大为指决心坚定,不怕艰苦。
而“打草惊蛇”原指行动不慎而惊动敌人,现代的词义已经扩大为指行动不谨慎而暴露目标。
2. 文化差异:成语中常常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思想等。
例如成语“一日千里”和“百年树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追求进步、修养自己的价值观。
联系:
1. 共同的语言基础:尽管古今语词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基于汉字语言,因此成语中古代和现代的词汇仍然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成语“风雨同舟”和“鱼目混珠”虽然形成的时代不同,但词语本身在古代和现代依然存在。
2. 共同的人性追求: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追求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成语中古代和现代语词都可以表达人们对爱情、友谊、成功等方面的追求和看法。
例如成语“情深意
浓”和“人生如梦”在古代和现代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观是相通的。
总的来说,成语体现了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价值观、情感和追求的共同认知。
成语的语义演变透过成语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组,透过演变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体现。
通过研究成语的语义演变,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成语的语义演变,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同的成语可能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用法。
比如说,成语“千篇一律”在古代有“各篇都相似”的含义,而在现代却被用来形容事物呆板、缺乏新意。
这种语义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此外,成语的语义演变还与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成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例如,成语“以礼相待”中的“礼”即指尊重和礼貌,这与中国古代重视礼仪之风有关。
再如“以德报怨”,德指的是道德品质和美德,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倡导的以德治国、以善报恶的价值观。
通过对成语的语义演变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成语的起源和变异,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根源,与历史、文学及哲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贯通。
例如,一些成语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相联系,通过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背景,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风貌和思想境界。
另外,成语的语义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民俗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成语的含义也发生变化。
例如,传统的成语“东施效颦”原本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恰当地模仿他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对美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这个成语的含义也相应地和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变为形容追求美丑立场不同的人。
总的来说,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座丰碑,透过研究成语的语义演变,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还能够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成语的语义变化,既是语言演化的特征,也是中国社会的精神图腾,通过对成语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成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的发展薪火相传,继续照亮我们的生活。
成语的发展\变化与规范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语言规范,去芜存精;创造新词,与时俱进;改造活用,推陈出新;相沿误用,约定俗成。
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造成了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不规范现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成语从形式、读音等方面进行及时地规范,以保持语言的纯洁。
标签:词汇成语规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语言特殊的建筑材料——“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经典著作中指出:由于发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出现了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社会精神、新的道德以及由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词和语;有许多词和语的意思改变了,获得了新的意思;有一些陈旧了的词在词汇中看不见了。
这一论断清晰地阐明了词汇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语言各部分的发展速度并不一样,词汇对社会的变化反映最敏感。
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成语虽然比一般词汇稳定性大一些,但也不能处于语言的变动之外。
古代有的成语,现在不用或少用了;古代没有的,现在出现了。
有许多成语虽然字面和结构都没有变化,但是意义有了变化和发展。
有的成语虽然意义古今相同或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字面改动了,结构形式变了。
一、成语发展的原因概括起来,成语发展变化的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更新;二是语言需要不断规范,去芜存精;三是人们不断创造新词,成语也必然与时俱进;四是成语运用中的改造活用,势必推陈出新;五是成语相沿误用,也会约定俗成。
(一)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许多成语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期的封建统治在成语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许多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成语,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有些成语虽然仍在使用,但是语义的范围和褒贬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某些成语的“误用”浅谈语言的约定俗成和规范【摘要】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或望文成义而误用语言的现象。
本文从诸如“逃之夭夭”等一些成语的误用浅谈语言的约定俗成与规范.【关键词】成语“误用” 约定俗成语言规范一、某些成语“误用”现象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些词语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意义与它的本义有一些差别,甚至截然相反。
1.“逃之夭夭”:这个成语本来应该写成“桃之夭夭”,出自《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是起兴的用法,用来烘托姑娘出嫁时的热闹场面以及快乐的心情。
夭夭是桃花包含的样子,形容茂盛而艳丽。
灼灼是鲜明的颜色,这样盛大的桃花开放用来形容女子出嫁。
而今天我们再提到这个成语的时候大概只能想起它“逃走”的意思了。
例如:“他对我的爱给了我太大的负担,最终我还是逃之夭夭了。
”、“我们长大了,开始慢慢地老去,弹指间老去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一种心境。
纵然曾经多么辉煌,最终心底的明媚与憧憬也会在逝去的年华中‘逃之夭夭’了。
”2.“呆若木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楞的样子。
”而其本义却恰恰与此相反,是用来表现一种镇定自若,胜算在胸的神态。
3.“七月流火”:“每逢七月,骄阳似火。
”人们形容当时的天气酷热经常使用这个成语。
出自《诗经》,它的原意是“夏历七月,大火星向西流去,天气逐渐转凉”,这与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意思正好是相反的。
4.“空穴来风”:出自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意思是:“因为枳树弯曲,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白居易有一首诗中准确使用过这个成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意思是腐朽的树木难免会找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可见,此语从本义看来“空穴”与“来风”是一因一果。
现在许多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它的意思就是“凭空捏造,没有根据”。
2005年6月6日的《钱江晚报》上有这么一句:“丰田公司的代表人士认为,所谓的十万元买车并不是空穴来风,但他指出产品尚在设计中,价格问题不会那么早就确定下来。
成语新用的变异分析作者:宋美凤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12期摘要:成语具有结构凝固性和意义整体性的特点。
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出于表意或修辞的需要,临时改变成语的固有结构形式或打破成语的常规用法,对成语变异运用。
本文通过对成语变异运用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认识成语的形式变异和意义变异运用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成语变异运用分析语言变异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突破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系统的种种常规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用法。
成语定型定义,约定俗成,不能轻易变动。
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于表意或修辞的需要,临时改变成语的固有结构形式或打破成语的常规用法,这就是成语的变异运用。
这种变异运用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字形式方面变异改变成语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将成语扩展、缩略、变序、换字等,这是成语结构的活用,一般具有积极的修辞作用。
(一)扩展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添加,二是拆离。
1.添加即直接在原成语中添加语素,成语还是一个短语,只是容量扩大了。
广告语中经常用到这种形式,如:(1)聪明何必绝顶,慧根长留。
(某生发灵广告语)(2)百川归大海,万泉入天磁。
(天磁牌磁化杯广告语)在“聪明绝顶”间添加否定性语素“何必”,形成否定句式,反衬产品的功能。
在“百川归海”中插人“大”字,形成一个五字结构,与后面的“万泉入天磁”五个字形成对仗。
2.拆离即把成语分成两部分,放在一个句子的不同分句中或不同的句子中,变成两个或多个短语。
拆离成语有时是为了适应实际表意的需要,有时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
如:(3)宝宝口服,妈妈心服。
(儿童药品广告)(4)春风伴您,人生得意。
(宁波春风牌收录机广告)(二)缩略根据语境的需要,把四字的成语减缩使用,只取其中的两个字或三个字。
如:(5)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
(某眼镜店的广告)其中“灼见”截取了“真知灼见”的后两字,意在说明选择本店的人有灼见;“辨秋毫”则是“明辨秋毫”的节缩,说明本店眼镜质量好。
成语规范问题
《辞书研究》2001年02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李行健
【摘要】:本文讲述了四方面的问题。
一、成语的特点,它同惯用语和一般固定词组的区别。
二、成语使用中词形、字音和语义有许多不合规范的现象。
三、成语规范中的问题:规范和发展的关系,成语在历史发展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注意历时和共时的不同,规范中还要区分活用和误用的不同。
四,进行规范时首先区分对和错,对用错的要认真纠正。
对数种同义用法并存的成语,要逐步引导达到规范。
规范的最好手段就是编辑出版一本《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
【作者单位】:语文出版社!北京100010
【关键词】:成语固定词组规范活用和误用
【分类号】:H16
【正文快照】:
语言规范,特别是词汇的规范问题,已经引起广大专家合在谈论这个话题。
这是一件很值得我们高兴和注意的事。
因为它对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汉语的交际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成语作为语言词汇的特殊成员,它的规范问题好像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些研究成语的专著,。
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也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成语和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在这种影响下不断地发生变异。
本文以“一言不合”为例,探讨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与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一、“一言不合”成语的传播与变异“一言不合”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原指人们的意见不合,无法达成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言不合”逐渐被人们所使用,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地区、群体和场合中,人们对“一言不合”的理解和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变异形式。
1. 发展历程(1)传统文化未曾消失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言不合”最初的表达方式并未有很大的变异。
在早期的语言使用中,“一言不合”常常用于描述人们的意见和看法不一致,出现分歧的场合。
比如,“中庸之道,一言不合则孤单而羸,万事高骛而不完全”(清·纪昀《牧鹤词·此俏无多话》),清代的纪昀将“一言不合”运用于书法的论述中,同时表达了人们在书法创作中需要追求完美,不断超越自我追求高峰的心态。
(2)人民语言的崛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一言不合”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言不合”经历了一定的变异和发展,不再局限于描述人们之间的意见分歧,而是被引申为一种形容词,用于形容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不愉快和矛盾。
比如,“这对情侣一言不合就会大吵大闹”,“这两个同事一言不合就会各怀心思”等,这些表达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使用方法,让人们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2. 变异特征(1)语义变异随着“一言不合”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的使用,其语义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异,比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可能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话不说”来代替“一言不合”。
[基金项目]怀化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周福雄,男,湖南辰溪人,怀化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成因 ———兼谈“差强人意”等成语的语义用变○周福雄(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 怀化 418008)[摘 要]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是社会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由于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同时,由于字词义的发展变化,人们所具有的形象思维的方式、求异创新的心理,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都导致了汉语成语语义的演变。
当然,人们在语用中客观实际的需要是成语语义演变最根本的原因。
深入探究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原因,对于正确认识成语语义的用变及其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成语; 语义演变; 语义用变[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010-04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具有特定含义和完整结构的固定词组,是词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无论是语音、形式还是意义,成语的这种定型性都是相对的。
斯大林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
”由于语言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与社会的联系有很大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这表现为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变化发展。
[1]因此,汉语成语也必然伴随社会及语言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成语这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音、形、义的变化,即为成语的用变;如果这种变化逐渐沉淀下来,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通行用法,便构成了成语的演变,如果这种用变最终未能被人们所接受,那就被看作成语误用。
[2]显然,成语音、形、义的演变必然经历一个从用变到演变的过程。
从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情况来看,这种演变从来就未停止过。
这主要表现为成语理性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如“下里巴人、眉来眼去、出生入死”等成语语义的演变;也包括成语感情色彩义褒贬的转变,如“金科玉律、粉墨登场、后来居上”等成语色彩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