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 格式:doc
- 大小:620.52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四大园林展开全文中国四大名园是指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中国古典园林,分别是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和留园。
1、北京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中国现存最完好、建筑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金朝是完颜亮的行宫,清乾隆年间改为万寿山清漪园,后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该园,10年后竣工,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园内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在湖光山色中点缀着3000多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
整个园林布局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特点,居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2、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始建于1703年,耗时89年建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部分,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园中大小建筑有120多组,主要景点有72处,分别为康熙提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提名的三十六景。
避暑山庄外围还有诸多寺庙,如布达拉行宫、普宁寺等。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理政的场所。
整个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占地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
园内散布着康熙以4字题名的36景和乾隆以3字题名的36景。
避暑山庄模拟全国的自然地理风貌,综合各地建筑风格,集天下景物于一园,兼具南秀北雄之美,成为各地名胜古迹的缩影。
3、苏州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园中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拙政园主要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大部分,住宅区即园林博物馆所在地。
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典范。
私家园林在弹丸之地巧夺天工之作。
为中国古典园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中国四大园林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名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中国古典园林,它们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
那么中国四大园林是哪四个呢?
中国四大园林是哪四个1、中国四大园林分别为:江苏省苏州市拙政园、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江苏省苏州市留园。
2、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
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比北京颐和园大近一倍。
3、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
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
是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4、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5、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
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四大园林是哪四个 1关于中国四大园林是哪四个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
现在,随我来看看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各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吧!:苏州拙...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
现在,随我来看看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各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吧!:苏州拙政园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四大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之二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
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建成。
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之三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21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之四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学常识-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
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承德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老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
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
拙政园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
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做,自然生态的野趣却一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留园曾名“东园”、留园为中国大型“寒碧山庄”古典私家园林,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
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
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简述中国四大园林
中国的四大园林是指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颐和园和广州园林。
这些园林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顶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1. 苏州园林:苏州是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精心的园林布局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退思园等。
2. 扬州瘦西湖:瘦西湖位于江苏扬州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
瘦西湖园林景观融合了湖泊、山水、园林和文化元素,被誉为“小型江南风光”。
园林内有许多精美的亭台楼阁、假山和花草树木,以及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3. 北京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位于北京市西郊。
它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包括了精美的建筑、壮丽的湖泊和精心布置的园林景观。
最著名的景点是万寿山、长廊、佛香阁和大观园等。
4. 广州园林:广州园林是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南方园林的独特风格而著名。
广州园林包括了莲花山、瞻园、沙面和荔枝湾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巧的建筑、湖泊和花草树木的布置以及独特的水景设计而闻名。
这四大园林都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融合了建筑、山水和园林元素,以及文化和历史的底蕴。
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珍宝。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官府园林。
一、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指中国古代皇帝为自己修建的园林,其设计理念和建造技艺极为精湛,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京、南京、扬州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有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
二、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指中国古代富有的士人、商贾为自己修建的园林,其设计理念和建造技艺也非常精湛,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群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素养。
私家园林主要分布在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有留园、拙政园、虎丘等。
三、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是指中国古代寺庙内修建的园林,其设计理念和建造技艺也非常精湛,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状况和社会上层人群对佛教信仰的追求。
寺庙园林主要分布在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有灵谷寺、天竺寺、灵隐寺等。
四、官府园林
官府园林是指中国古代官府为自己修建的园林,其设计理念和建
造技艺也非常精湛,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官府园林主要分布在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有瘦西湖、清明上河园、养育院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珍宝。
分类上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官府园林,每一类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当珍视古典园林,传承其精神和文化,让其永存于世。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名词解释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是指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艺术成就显著的四个园林,它们分别是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留园。
以下是对这四个园林的名词解释。
1.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拙政”二字,意指不善政事而退隐家园。
园林以水景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精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2.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体,园内建筑精美,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
3.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皇帝的夏宫。
园林占地面积广阔,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园内分布有众多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是中国园林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
4.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留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
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山水景观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紧凑,园内建筑和景观层次丰富,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四大园林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国四大古典名园王从彦-六月雪/1. 北京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 km,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2.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约90 a建成。
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
3. 苏州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
沧浪亭: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始建于北宋,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原址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狮子林:元至正二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园林,以湖山奇石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拙政园: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嘉靖朝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中国古典四大园林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的囿,历经五千年的的历史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园林工作者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具体的特点包括自然山水、建筑风格、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即审美文化、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化的融合;建造思想包括3点,即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集诗字画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和追求“诗情画意”的造园手法;追求“立意,塑造“神似”表现手法。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典四大园林出发,即苏州拙政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对其建造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和发展过程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对比,从而强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使园林艺术和造园思想能够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颐和园历史特点风格一、苏州拙政园1、基本介绍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2万平方米,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划分形成序列组合。
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
整个园林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则辽阔,散则曲折。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水尾,以体现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池中利用两土山结构岛山,把池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南水面开阔,山北溪涧清流,主次分明。
两岛山上,西山顶建“雪香去蔚亭”,东山顶建“待霜亭”。
岛上南面黄石参差错落,北面芦苇丛生,两山之间跨溪架桥。
西山西南角建六方形“荷风四面亭”,三面环水,一侧临山,犹若半岛。
西面三曲桥可通“柳荫路曲”廊,南面五曲桥与“倚玉轩”相连,不仅是全园的交通枢纽,而且又把水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水域。
其次,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
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2、风格特点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因此,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二、苏州留园1、基本介绍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坐落在苏州市,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留园的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基本保持了晚清盛氏园林的格局。
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同时,留园的建筑分布形式很具特色,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
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
当然这种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
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
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充分体现出园林的布局特点。
2、风格特点1)、顺其自然,布局灵活留园的平面布局采取不规则的形式,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许多曲折而富有变化的风景。
园内以假山、树木、房屋、走廊、围墙等阻隔视线,采用曲桥、曲径、曲廊,是人几经曲折还未窥见全园之貌,步移景异,耐人寻味。
留园整体布局以中部为主,主要厅堂又在东部,但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仍为全园精华所在。
由此看来,中国园林通常都是采取以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突出重点这一构图原则的。
2)、小中见大,大中有小留园空间结构的处理,采用了空间大小对比,以及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将空间进行空透、灵活、虚实的处理,使园林占地不大,却让人感到园内层次丰富。
3)、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全园以廊为脉络,在中部爬山狼与云墙结合,沿山脊线明暗变化,高低曲直,透违延伸;在东部游廊迂回于厅堂轩斋之间,穿珠引线,将建筑与峰石、树木分割成大小变化、特色分明的园林小空间。
曲折的长廊增加园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空间流畅,虚实有致留园的设计主要是以山、池、树、石为主,亭、台、楼、阁为辅,通过景物与房屋的空间组合,使之相互穿插、渗透、融合,将小空间转化为视觉的大空间。
当人们走进苏州园林,会感到每个空间序列,虚虚实实,层层布局。
内部空间通过门、窗、廊达到互相流通,并以虚实明暗做对比。
外部空间则用山、石、树、池,进行有限的划分,组织大小不同的空间,并由亭、廊等建筑物穿插组合,相互流通,构成各种不同环境,从而使景观丰富多彩。
三、承德避暑山庄1、基本介绍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
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二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
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山庄的布局,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
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把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和道路等造园要素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2、风格特点1)、树木花卉的有机布置,极大丰富了园林景色以树木花卉与其它园林素材相结合,组织风景构图的。
这样起来,几乎山庄的每一“景”都与树木花卉有关。
正是由于树木花卉为园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风景素材,从而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2)、树木花卉的合理布局,提高了对园林风景的艺术欣赏树木花卉还有力地加强了山庄园林风景构图的节奏感。
任何艺术都要有一定的韵律,要有节奏感,它对艺术品起着丰富和变化的作用。
否则,艺术的统一就会变得呆板,这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也是园林风景构图的艺术标准之一。
3、对“宜人调养之功”的园林“小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乔木、灌木、草坪混合配置的25米宽的绿带,可净减噪量3-5.5分贝。
山庄作为数里宽的大绿带,其减噪作用是很大的,这些对于改善山庄的气候和环境无凝起了良好的作用,所以说树木花卉合理布置有力地提高了山庄的园林功能。
综上所述,山庄的树木花卉在植物的配置、园林风景构图艺术性等方面,都有强烈的特点。
山庄的合理布置和植物素材对于提高园林风景艺术,加强园林功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现在从实践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今后山庄树木花卉植物科学布置,改善现代的园林景观效果都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北京颐和园1、基本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
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属于皇家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