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 格式:ppt
- 大小:9.72 MB
- 文档页数:40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
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
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的发生(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
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
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1.习惯化不学而能。
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学前心理学之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领域,它涉及儿童在学前阶段的记忆能力的增长和发展。
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记忆发展阶段,这对于他们进入学龄期和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感性记忆、行动记忆和意向记忆。
感性记忆是指在感知器官刺激下形成的短暂记忆,主要通过感觉刺激的接收和处理来实现。
行动记忆是指通过运动行为的反复学习而形成的记忆,主要通过动作的重复和模仿来实现。
意向记忆是指儿童有意识地记住事物的能力,主要通过故事和游戏的参与来实现。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发展,主要表现为记忆容量的增加、记忆时间的延长和记忆策略的使用。
记忆容量是指儿童能够记住的信息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记忆容量也逐渐增加。
记忆时间是指儿童能够记住信息的时间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记忆时间也逐渐延长。
记忆策略是指儿童利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联想、重复和编码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使用记忆策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是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儿童记忆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游戏机会,帮助儿童积极参与各种记忆活动。
另外,个体因素也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儿童的性别、天赋和发展水平等个体特点都会对记忆发展产生影响。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记忆能力有助于儿童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提高。
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游戏机会,家庭和学校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
此外,对于有记忆问题的学前儿童,家庭和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克服记忆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领域。
通过研究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第五章学前儿童经历的开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经历的培养经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经历,智力才能不断地开展,知识经验才能够得到积存和丰富,而幼儿处于智力开展和经验积存的重要时期,经历更彰显其重要,如何样培养学前儿童的经历,是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节要紧介绍培养学前儿童经历力的措施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经历品质的培养〔一〕经历敏捷性的培养经历的敏捷性表达在经历速度的快慢,指一个人在一定时刻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
识记敏捷的人能够在短时刻能够记住较多的内容,经历的这一品质与人的临时神经联系形成的速度有关,临时性联系的慢经历就迟钝,而临时性联系的快经历就敏捷。
1.要有锻炼学前儿童经历的意识2.要训练学前儿童的注意力3.要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二〕经历持久性的培养经历的持久性是指识记事物的保持时刻的长短。
有些人能够把识记的事物长时刻的保存在头,甚至终身不忘,而也有些人记住事物不大会儿就不记得了,这一品质与人的临时神经联系的牢固性有关,临时神经联系形成的越牢固,经历保持时刻就越久,相反临时神经联系形成的越不牢固,那么经历保持的时刻就越短暂。
因此仅有经历的持久性也依旧不够的,经历持久性能够通过适时的复习强化来提高识记事物保持的时刻。
1.运用直观教具2.激发兴趣和积极情绪3.明确识记目的4.组织有效的复习〔三〕经历准确性的培养经历的准确性是指对经历内容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保持一致。
经历的准确性对我们各方面都至关重要,假设经历不准确可能会使我们的经验的积存带来混乱和苦恼。
这一经历品质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的经历总是专门准确,对识记过的材料的经历时准确而全面,从不画蛇添足或者丢三落四,而有些人那么对识记材料的回忆漏洞百出。
想要保证经历的准确性,就要对材料进行认真、准确的识记,养成良好的经历适应和经历方法。
〔四〕经历预备性的培养经历的预备性是指能够依据自己的需要,从经历中迅速而准确的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我们经历材料确实是为了在必需时候的运用,假设我们经历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但在需要用的时候却提取不出来,如此经历也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讲稿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即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记”和“忆”两个方面。
从生理角度看,记忆是人脑反映时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记忆的过程就是痕迹建立、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具有表面性和直观性;而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或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一形象不仅可以是事物的视觉形象,还可以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事物各方面属性的形象,如听过的一首歌、看过的一幅画等。
(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小学生对广播体操一系列动作的记忆,儿童对骑车、弹琴等各种动作的记忆。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幼儿刚入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时的痛苦与不安、看动画片时的高兴等。
(4)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具有内在逻辑性信息为内容的记忆,如学习“1+1=2”、一首唐诗等。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为0.25~2秒。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一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二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复述,就会出现遗忘;如果得到复述,就可以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是指儿童在3至6岁之间的记忆能力和记忆策略的逐步发展。
记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下面将从儿童的记忆能力发展以及记忆策略的使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在3至4岁的时期,儿童的记忆还相对较为薄弱,往往只能记住最后发生的事件,仅能保持短期记忆,对时间的概念模糊。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记忆主要依赖于感觉和情感的刺激。
当他们感到高兴或者受到惊吓时,他们容易记住和情感相关的事件或者细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4至5岁的阶段,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能够记住更多的事件和信息,并能够在稍后进行回忆。
此时,儿童开始逐渐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对事件的顺序开始有一定的把握。
然而,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记忆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更倾向于记住与自己情感相关的事物。
当进入5至6岁的阶段时,儿童的记忆能力进一步发展。
他们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定位和组织记忆,并且对事件的顺序有更好的记忆和回忆能力。
此时,儿童的记忆开始趋向于客观性和客观性,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回忆和描述。
除了记忆能力的发展外,学前儿童还逐渐开始使用记忆策略来帮助自己记忆。
记忆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帮助个体更好地存储和检索信息。
在学前儿童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记忆策略的使用。
首先是重复,学前儿童往往通过反复重复来帮助记忆。
例如,在学习字母表和数字时,儿童常常会反复念诵,以加强记忆。
其次是分组,学前儿童倾向于将信息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记忆。
例如,在学习颜色时,他们可能会将红色、黄色和蓝色分为一组。
最后,外部支持也是学前儿童记忆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些外部支持可以是视觉提示,例如图片、图表等;也可以是声音提示,例如歌曲、押韵等。
这些外部支持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记忆和回忆。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和记忆策略在3至6岁之间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