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院白塔庵塔
- 格式:docx
- 大小:18.78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画院白塔庵塔
白塔庵塔远景
在北京高楼林立的西三环北路边,有一座高大的藏式白塔静 静矗立在国家画院的大院之中。这座佛塔历来记述甚少,查 遍明清史籍和碑刻材料,除了少量较为模糊的记载以外,很 难找到更多有关这座佛塔的信息,在北京城西近郊矗立着这 样一座规模巨大的覆钵塔,在明清两代却殊于记载,令人颇 为费解。时至今日,我们对这座佛塔的历史仍然知之甚少, 而民间则对其猜测纷纷,甚至有明代建文帝靖难之役后削发 为僧,晚年来京终老于斯,建此衣钵塔之说。而现在各类资 料较为通行的说法是,佛塔建于明代,上世纪四十年代塔前 有庵,庵因塔名,即名白塔庵,遂命名此塔为白塔庵塔, 20 世纪 80 年代初该塔塔瓶毁损严重,国家画院自行筹措资金 对其加以修补, 拆出台基砖加固塔瓶, 1981 年三月公布为海 淀区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具体的营造缘起和年代尚无人进行 深入研究,主要的原因看来仍是文献资料的缺乏导致无法找 到确凿的历史坐标。
1、现状描述 白塔庵为典型的藏传佛教覆钵塔样式,朝向面南背北,高约
25 米,相当于妙应寺白塔高度的二分之一, 塔身较妙应寺白 塔修长。塔分台基、塔座、金刚圈、塔瓶、塔刹四部分。 (图 5m/5-1 白塔庵塔立面图 见下图) 1 、台基。 台基外观为砖石 结构,南北向长 16.10 米,东西向长 15.94 米,由 29 层 9 厘 米高的青砖垒砌而成,上覆 30 厘米高的石条,四隅为长宽 各 55 厘米的长条形角柱。 2 、塔座。塔座为单层十字折角型 须弥座,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须弥座最下部为外侧 弧形线条的石台,边角处具圭角。其上为两端翘角的单层条 石,条石上为宽大的带束腰仰俯莲台,束腰较宽,折角处均 砌饰有敦实的玛瑙柱子,上面亦雕刻带连珠纹束腰仰俯莲, 自然流畅,简洁大方。束腰下面俯莲之上的下枭为一圈连续 的竖向长条状装饰,双线阴刻,其中上部三角和上部梯形的 两种样式交替相接。束腰部分略向里凹进,表面没有任何浅 浮雕,笔者根据明清两代大量的须弥座遗存及此塔现存状况 推测,建塔时其上有可能雕刻有花纹(有可能是椀花结带纹 或莲花蕃草纹) ,只是年深日久石材表面已完全毁坏并用水 泥抹平了,抑或是如洪武时期须弥座做法一样,做出户门开 光而不刻花纹。束腰之上的上枭亦有一圈较小的俯莲,与上 面的大仰莲构成一个仰俯莲结构,其外边缘略伸出束腰边 缘。 3、金刚圈。金刚圈为 6 层收分结构、垒砌而成的翘角 条石,将塔瓶高高托起,似在表现火焰升腾之状,亦有资料
解释其为层叠仰莲,此说尚待商榷。此种样式的藏式佛塔在 现有已知资料中相当少见,而多数覆钵塔金刚圈为层叠圆形 结构。 4、塔瓶。上部塔基之上为一层宽厚的俯莲,上置塔 瓶。根据残留痕迹来看,塔瓶外表曾涂刷白垩,经多年的风 雨剥蚀,已露出内部垒砌的青砖结构。塔瓶四方下部均嵌有 形制一样的石制佛龛 (眼光门 ),龛楣及龛门两侧柱壁雕刻六 拏具:龛楣中央为大鹏金翅鸟 (Garuda),双足踩踏两侧龙女 菩萨的足面,左右两尊龙女菩萨皆作双手合十状,面向金翅 鸟虔诚顶礼,再两侧为摩羯鱼( Makara),昂头向外,龛楣 除尊神外环饰圆头缠枝纹,质朴生动;龛门柱壁由上而下分 三层,分别是回头羊,回头狮和象,皆立于单层俯莲上,其 周围环刻西番莲纹。惟各龛均受损严重,六拏具组合多残缺 不全,轻者仅面部凿毁,重者则连同石材也被完全捣毁。各 龛内均供奉一尊佛像,除东向一尊外保存尚好。佛像全跏趺 坐安供于无束腰带连珠纹仰俯莲台座上,台座下饰条石中央 浅雕简洁近概念化的莲花,两侧雕刻的纹饰亦素雅简洁,似 与金刚杵纹饰有关,在明代颇为常见。南向一龛佛像保存尚 好,只眼鼻稍损,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触底降魔印,当是 南方宝生佛,六拏具右下一象保存完整,其他均面部全损或 局部损坏。西向一龛佛像完整,双手结定印,当是西方阿弥 陀佛,六拏具左侧狮象完好,右侧摩羯鱼及羊连同石构建全 毁,其余尊像均面部无存。北向一龛保存最好,佛像左手结 定印,右手手指风化当胸作无畏印,当是北方不动佛,各尊 像只左狮右象及右摩羯鱼完整,二龙女及金翅鸟几乎全被凿 平,左侧摩羯鱼石构件残毁,其余面部损毁。东向一龛毁坏 较甚,金翅鸟上身已毁, 右侧门柱从龙女菩萨以下全部凿毁, 左侧尊像亦大半毁坏,龛内佛像右臂断失,似作触地印或与 愿印,左手作定印,当是东方阿閦佛,各龛内外及尊像身体
均留有朱色痕迹,想必当年各龛均有着色,颜色经年日久恐 已变化,已很难确定当初是否为红色。但对于断代则颇有意 义,此留下文继续讨论。 (图 5m/5-3 白塔庵塔正南眼光门 见 下图) 5、塔刹。塔刹部分由下向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刹座、 相轮、伞盖、 宝瓶。 刹座结构略同于塔座, 为十字折角形制, 由上下两层端部翘角条石和中间的须弥座组成。须弥座所施 束腰及上下枭皆无雕饰,显得朴实无华。刹座上为莲台,仰 俯莲单线阴刻,并且交错相接,中间刻有一圈大而饱满的联 珠纹。莲台以上为相轮,亦称十三天,由十一层由下而上半 径逐步收缩的石质轮盘垒叠而成。其上即为伞盖,此伞盖为 黄铜所制,形制较为独特,外观模仿裙摆状的帷幔,布纹褶 绉均匀齐整,如同清风吹拂之状,非常生动写实。下摆部分 铸有华美的璎珞珠玔,下摆上部为两圈饱满细密的联珠纹, 在两圈之间是横向的且是交替排列的金刚杵与宝珠纹,上部 为一圈连续排列的朝上的如意云装饰,线条流畅自然,整个 伞盖显得异常精细。伞盖以上是宝瓶,亦为黄铜制,瓶身器 形如钵,瓶颈短粗,一条飘带拂过瓶身,在瓶身两侧肩部环 绕成结,飘带两端向下弯转后向上分为两头飞扬而出,显得 非常飘逸。宝瓶瓶口有一圈宝珠纹饰,瓶口以上残缺,根据
现存佛塔样式,当为摩尼宝珠或是金刚铃。伞盖连同宝瓶时
代风格比较明显,留待下文继续讨论。 2、藏式佛塔样式的
演变和白塔庵塔的形制在藏传佛教相关经典中,佛塔主要有 八种样式,即为纪念释迦一生八大宏化而建立的如来八塔 ( de-bzhin-gshegs-pavi-mchod-rten-rgyad )即莲聚塔
(pad-spungs-mchod-rten)、菩提塔 (byang-chen-mchod-rten )、
多门塔(sgo-mang-mchod-ren )、神变塔
(cho-vphrul-mchod-rten )、天降塔( lha-babs-mchod-rten)、 和合塔( dbyen-bzlum-mchod-rten )、加持塔
( byin-brlabs-mchod-rten )和涅磐塔 ( rnam-rgyal-mchod-rten )
八种样式的覆钵塔。而大多数的塔均为其中的大菩提塔
( byang-chen-mchod-rten )样式,为的是纪念佛成等正觉而
造,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是最为流行的一种佛塔样式。按 最初佛塔的功能是佛陀涅磐之后,保藏佛骨舍利的纪念物, 是在家俗人和出家僧人所共同崇拜和遥想佛陀的对象。在藏 传佛教的修行观念之中,佛塔的各个部分均被赋予了宗教涵 义,佛塔上的莲花象征六随念,塔基象征十善之土地,塔阶 象征四随念,塔藏象征佛的法力,塔瓶象征了菩提心,相轮 象征十力和三近住,伞盖象征智悲双运和降伏四魔,塔铃象 征六十四个梵音,太阳和半月象征二先知,总之综合起来佛 塔象征了佛的 '道 '和 '果 '。 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宗教实践的发 展,大菩提塔式在后宏期以后的各个时代里风格迥异。
从 11 世纪到 13 世纪中期左右,藏区以及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夏王
朝乃至河西走廊一线均流行噶当塔,其形制较为统一,风格 比较鲜明,典型特征主要有两点:一为塔瓶部分外形近似摇 铃,肩部直削,底部稍微向外别出,且越往后底部撇出越不 明显,到蒙元时期已近消失;二是整体尺寸比例,塔刹相轮 及伞盖非常疏朗宽大,与塔瓶相比在整个塔身上所占比例较 多,且塔刹底部相轮半径与顶部相轮半径相差较大。伞盖半 径较大,呈圆盘状, 塔刹顶部多为较大的日月, 两侧出宝缯。 时至今日存留下的大型建筑实物已非常稀少,而且大多经过 后代整修,已经很难见其原貌了。而造像作品尚留下不少, 可以更多的反映早期形制的原貌,如甘肃张掖马蹄寺山区所 存二十余处塔龛,以及敏珠林寺藏三件黄铜噶当塔等。
(图 5m/5-4敏珠林寺藏三件黄铜噶当塔之一,制作于 11〜13世
纪 见下图) 13 世纪末到 14 世纪元代到明初的时候, 萨迦派 依靠蒙元皇室在信仰上的尊崇与政治上的支持,成为了西藏 乃至中央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教派,方使得覆钵塔开始广泛流 行于内地,并在同时与汉式做法相融合,亦使覆钵塔样式发 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塔基开始出现须弥台座,且多为双层须 弥座结构,塔刹部分所占比例开始缩小,伞盖和底层相轮依 然非常粗大,只是形体已开始向细瘦方向发展,伞盖依然半 径较大呈圆盘状,塔瓶部分所占比例增大,且塔瓶形制为倒 置酒杯状,外形扁而肥硕。塔顶多为葫芦宝瓶。风格与形制 比较统一。(图 5m/5-5 北京妙应寺元代白塔里面图 见下图) 到 14 世纪早期时, 著名的布顿大师 ( Bu-ston-Rin-chen-grub ) 在其著作 《大菩提塔样尺寸法》 ( Byang chub
po'i mchod rten gyi tshad bzhuga so)中对大菩提塔的形制和尺寸进行了厘定 与规范,(图 5m/5-6 夏鲁寺门楼第三层布顿堂一世布顿塔 见下图 )成为后世特别是格鲁派建塔最权威的标准, 并伴随着 汉藏之间频繁的往来逐渐传播到了汉地,使得这种样式的覆 钵塔样式开始广为流传,但同时前代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退。 其标志性特征是塔刹部分所占比例开始缩减,底部相轮半径 变小且与顶部相轮半径相差减小,使得塔刹部分变细,到后 期甚至细如桅杆,伞盖半径亦缩小,所占比例亦减小。塔瓶 变化多样,但整体趋势是不再饱满扁圆,开始向瘦劲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塔瓶下出现了较大的多层收分金刚圈,这是 前代所未见者。风格样式变化较多,形制不如前代统一,且 有时同一件作品中不同部分风格时代亦有差异惟有装饰风 格较具时代特征。总之此一时期新旧并行,样式多样,处在
风格转型期,到正统后新样塔式方完全取代前期样式。明代 中叶之后,藏式佛塔已逐渐已成为一时风气为汉人所接受, 汉传佛教寺院高僧的墓塔亦多采用覆钵塔式,现存实物较 多,但有准确年代的实物较少, 大多为规模较小的僧人墓塔, 且塔瓶消瘦,肩部削出一条棱线(最晚期棱线越清晰) ,棱 线以下塔瓶外轮廓为内收直线,显得比较拘谨,一直到明晚
期甚至到清代都是如此。 (图 5m/5-6 夏鲁寺门楼第三层布顿 堂一世布顿塔 见上图)清代以后,汉地覆钵塔完全接受格 鲁派的样式,开始定型化和规范化了,以北海永安寺白塔样 式为基准开始重新走向统一,到清中叶又出现其他塔式在此 不作讨论。由此我们可以对白塔庵塔的形制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白塔庵塔出现了方形石条累叠成多层收分结构的金刚 圈,这在 14 世纪及其以前萨迦派式样的覆钵塔中是没有的, 还有根据以上按时代排列的塔形来看,塔刹相轮细长,底部 相轮半径较小,与元塔比较塔刹所占比例亦小,佛塔整体修 长且各部比例与元塔不合,所以白塔庵塔的建塔时间应是在
14 世纪以后。 白塔庵塔的塔瓶较瘦长, 与多数元代时期塔瓶 多为矮胖有很大区别,但与 1301 年建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塔 瓶非常接近,与居庸关过街塔塔洞内刻多闻天王手托佛塔塔 瓶亦近,塔瓶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