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2.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3.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4.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而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

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5.《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6.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A.抑制逃避赋役B.敦厚社会风俗C.严格管理户口D.维护伦理孝道

7.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记载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

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A.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B.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C.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D.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8.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B.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

C.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9.下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Array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

A.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

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

D.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

10.《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

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

在次者。”这反映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传统四民社会已经解体D.明政府不重视科举制度

11.《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

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12.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

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

A.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B.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D.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13.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

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相对简单的规则。这些审判规则

A.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B.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

C.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D.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

1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

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15.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16.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

A.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D.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17.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

A.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B.王权与公民权利地位的变化

C.君主立宪派内部权力之争D.民主共和派内部权力之争

18.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水平。这些规定

A.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C.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D.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19.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20.1802年美国成立的西点军工学院和1824年成立的闵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堪称美国科技教育史上的两个先驱;1869年又仿效柏林大学,又办起了美国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美国首创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院校的创办

A.推动美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B.取得了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

C.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的作用D.加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2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阁依仗其在议会中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这足以说明英国

A.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控制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C.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至内阁D.议会改革助推内阁权力膨胀

2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表1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表1

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

性、危机

C .进化论、浪漫主义

D .垄断、罢工

23.“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属于“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

A .鸦片战争

B .英法的殖民战争

C .杜鲁门主义

D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24.《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箱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

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惫。整个画面中

的人看上去似乎都各有生活的苦衷。该作品

A .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B .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

C .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

D .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8分)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中国的印象和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材料二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的矛盾。商鞅改革使得秦人因为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了国家的奴隶。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的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的内部凝聚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的主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与梭伦解决耕战困境方式的差异,分别说明其影响。(9分)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CDDDA6~10ABBCB11~15ABBBBC16~20ABDCB21~24 AAC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1)特点: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每点2分,任意4点得8分。)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每点2分,任意2点得4分。其他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8分)

(3)问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依据(顺应)时代趋势与国情需要;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公共生活的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5分)

26.(12分)[示例一]

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说明:中国文化思想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崇尚孔子实质上是以孔子的思想作为攻击宗教神秘主义的武器,借儒家的伦理道德宣扬理性主义;莱布尼茨倾心于中国文化,借宋代理学推进其理性主义思想的构建;伏尔泰赞美中国的政治制度,借中国开明君主制度批判法国封建专制独裁体制,倡导开明君主制。中国文化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欧洲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中找到了合理的思想成分,主张按照自然法来安排农业生产,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对后来西方欧洲自由主义思想影响重大。(10分)

[示例二]

看法: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中国的评价出现逆转(或中国在西方中的形象逐渐恶化)。(2分)说明: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中国的评价由赞美、崇尚到批评。

启蒙运动之初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了解不全面;启蒙思想家更多的是借中国文化积极的一面来批评对抗欧洲宗教和政治专制的桎梏,宣扬理性主义;西方当时的“中国文化热”只是假借中国来匡正欧洲。清朝自身衰落欧洲不再把这个东方帝国看作榜样;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断深入;欧洲工业化兴起欧洲人的优越感大增,等等。(10分)

27.(15分)(1)经济基础: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确立;思想基础:古希腊罗马改革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战国变法受法家思想影响;推动力量:古希腊罗马改革的推动力量是平民阶层,战国变法的推动力量是新兴地主。(6分)

(2)差异:商鞅倡导打破现状,重构政治秩序;梭伦则承认现实,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4分)影响:商鞅: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城邦的发展。(5分,每点2分,答到3点给5分,最高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