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65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严谨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品质,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汉政权处在与魏国的对峙中。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进攻魏国,但由于驻守在汉中的魏军势力强大,令蜀汉军队备受阻挡。
为了打通这个瓶颈,诸葛亮派遣军师马谡前往汉中,希望能够争取一线胜机。
马谡急功近利,贪图功名,经常与士兵发生冲突,不顾部队疲劳,屡次冒险进攻,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最终,魏国大军趁机反击,令蜀汉军队损失惨重。
面对这一局面,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出征辅佐马谡,希望能够解决战况。
在前往汉中的路上,诸葛亮听闻汉中发生了局势不稳的情况,饱受战乱的百姓四处逃散,马谡只顾进攻,却无心顾及民生。
这让他备受愤怒,深感无奈和悲伤。
当诸葛亮终于赶到汉中时,看到了狼藉的一幕: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焚城,饥寒交迫。
悲愤交加的诸葛亮唤来马谡,劝诫他不要再为个人的功名而将士兵推向危险的境地。
马谡不仅不悔改,反而对诸葛亮的规劝嗤之以鼻。
面对这样的态度,诸葛亮满腔热血沸腾,却无可奈何。
回到帐篷后,诸葛亮愤怒到流下了眼泪。
他想了许多办法,但犹如泥牛入海,令他感到无比焦虑。
面对着部下的信任和希望,面对着无数百姓的期盼,他深感责任重大,但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
他更加明白,马谡的做法已经给蜀汉军队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第二天,他命人将马谡召至帐前,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斩下了马谡的头颅。
这一幕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众将低声议论,百姓纷纷遗憾。
尽管斩掉了马谡,但诸葛亮仍然陷入了悲痛之中。
他觉得自己的决定是为了整个蜀汉军队和百姓着想,但这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负罪感。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积极整顿战况,加强内部管理,力图挽回汉中的危局。
他对马谡的斩杀却一直备感愧疚,甚至指挥战斗时,他也不由得为这一决定而后悔。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下面是我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欢迎阅览。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怎么由来的呢?故事详情如下:马谡失街亭,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
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
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的主要内容1. 事件背景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
话说蜀汉和魏国之间的斗争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斗智斗勇。
蜀汉的丞相诸葛亮,那真是个神人,智谋过人,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身边的马谡,真是个“好心做坏事”的角色。
这个小子本来在军中也算有点名气,可这次却干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失街亭。
街亭,这可不是个随便的地方,战略要地呀,没了它,蜀汉的局势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
1.1. 失街亭的经过话说当时,马谡被派去守街亭,他就像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想要大展拳脚。
结果呢,他不听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的劝告,偏偏要把防线拉得太宽,结果给敌军留下了可乘之机。
魏国的司马懿就像猫捉老鼠一样,悄悄地就把街亭给拿下了。
哎呀,马谡这一手可真是“打蛇打七寸”,让整个蜀汉都为之摇头叹息。
1.2. 诸葛亮的反应等到诸葛亮得知消息,心里那个急啊,仿佛头上被雷劈了一样。
失去了街亭,就像丢了心爱的宝贝,诸葛亮瞬间感到整个人都不好了。
他召集大臣们开会,大家都是一脸愁苦,心里想着:“这下可怎么办?”而马谡,满心愧疚地跑来向诸葛亮请罪,但诸葛亮却没给他什么面子,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失望。
2. 斩马谡的决策马谡失街亭的事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诸葛亮决定要对马谡施以重罚。
可你说这斩头这事儿,真是个棘手的问题啊。
虽然马谡也算是个忠臣,可是他这次的失误实在是太大了。
诸葛亮心中明白,这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关乎整个蜀汉的存亡,得以身作则,才能让大家警醒。
2.1. 诸葛亮的痛苦诸葛亮在心里纠结,真是“刀子割肉,痛在心头”。
他跟马谡关系还不错,两人一起打拼过不少年,结果今天要亲自挥刀,这种感觉就像割舍掉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人心痛不已。
诸葛亮虽然坚决,但内心的挣扎让他几乎泪流满面,真是“痛苦不堪”。
2.2. 大臣们的反应当时大臣们也都吓得不轻,有的甚至想要替马谡求情,纷纷开口说:“马谡忠心耿耿,他也不是故意的!”可诸葛亮一句“这关乎国事,不能姑息”,立马让大家都闭嘴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智勇双全,被后世誉为“卧龙先生”。
而他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以收复失地。
当时,蜀汉军队在街亭遭遇了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形势危急。
诸葛亮派遣马谡率领一支军队前往阻击曹军,希望能够牵制住敌军的进攻。
然而,马谡却因为自负轻敌,误判敌情,导致蜀军大败,失去了这次北伐的良机。
当诸葛亮得知马谡的错误判断和轻敌行为后,他悲痛欲绝,挥泪斩下了马谡的首级。
这一幕,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悲壮的故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反映了他对国家、对军队的深切关怀和严格要求。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个忠诚的国家公仆。
他用斩马谡的行为,向全国人民彰显了自己的决心和态度,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绝不容许半点马虎和纰漏。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引以为戒的典范。
在军事、管理、领导等各个领域,都能够看到这个故事的影子。
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也反映了他对军队的严格管理和高标准要求。
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诸葛亮深知军队的重要性。
他要求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严谨的作风。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保卫国家的安全。
总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反映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品质和严格要求。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的要求,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
它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遭到国君刘备的信任,负责统帅蜀汉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而马谡则是蜀汉的名将,曾经在战争中有过不俗的表现。
由于马谡的冒进和轻敌,导致蜀汉在对敌作战时遭受惨重的失败,严重损害了蜀汉的利益。
据史书记载,在蜀汉和魏国交战的时候,马谡在诸葛亮的授意下率领军队防守街亭,却在战争中轻视敌人,拒绝采纳诸葛亮的计谋,结果遭到了惨败。
这次失败不仅导致了大量的蜀汉士兵伤亡,也使得蜀汉的军事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丞相府的声誉也受到了损失。
当蜀汉的失败消息传到诸葛亮的耳中时,他非常悲伤和愤怒,打算为此进行严厉的惩罚。
当他看到马谡的时候,却突然泪流满面,挥泪斩掉了马谡,以示他对马谡的深深不舍和内心的悲痛。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曾被多次改编和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之一。
这个故事主要反映了诸葛亮的高尚品德和严明纪律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诚和坚定。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持之以恒的道德准则,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扬和传颂。
这个故事还深刻地教导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任何时候,作为国家的官员和领袖,都应当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守原则和纪律,不得以私欲和个人好恶来决定国家大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教导我们勇于正直,坚守信念,不偏不倚,坚持真理,不辱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马谡违令王平求救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不仅导致了街亭失守,而且还让阳平关也差点失守。
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之后,气的火冒三丈,他本想杀了马谡,但是又因为马谡是他的爱将,诸葛亮在杀了马谡之后流着泪说:“马谡违令当斩,这是不义,我怎能在现在杀了他呢?”因此,诸葛亮在这里是非常矛盾的。
于是诸葛亮想了个办法,他下令让马谡去当先锋,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让马谡去守街亭。
结果呢,马谡因为违抗军令被魏军围困在山上,而且粮草也被断绝了。
后来幸亏王平及时赶到,杀退了魏军,才让马谡逃过一死。
后来诸葛亮因为马谡违令,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是非常的生气,他气的火冒三丈,不过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有责任,他因为没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于是诸葛亮下令将马谡绑到帐中,准备斩首示众。
但是诸葛亮也因为杀了马谡而感到非常悲伤,他流着泪说:“我与马谡情同兄弟,现在我不得不忍痛将其斩首。
”
在杀了马谡之后,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流泪了,于是他便解释道:“我并非因为杀了马谡而流泪,而是因为我也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诸葛亮为了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他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骄傲轻敌,导致街亭失守,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示众。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
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
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
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
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
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其中不乏令人感动的壮举。
而其中一位备受赞誉的将领便是诸葛亮,他在三国时期的活动备受后人敬仰。
而他与马谡之间的故事更是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智谋卓绝,被誉为“卧龙”、“诸葛亮”,是蜀汉的重要支柱。
而马谡,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亲信将领,他在蜀汉的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因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而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34年的汉中之战。
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魏国的汉中,马谡作为主要将领之一,被派往前线指挥作战。
然而,由于马谡自负轻敌,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谨慎指示,导致最终在汉中之战中惨败。
此次战败不仅让蜀汉军队损失惨重,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汉中这一重要的战略据点。
诸葛亮深感失望和愤怒,他本来对马谡寄予厚望,但马谡的鲁莽举动却让他失望不已。
在得知汉中失守的消息后,诸葛亮当即下令斩杀了马谡,以示军纪之严。
而当斩马谡的消息传开后,整个蜀汉军队都陷入了沉痛的悲伤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将领的鲁莽举动可能导致整个战局的失败,而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诸葛亮斩马谡的决定虽然残酷,但却是为了整个蜀汉的利益着想。
他深知军纪的重要性,也深知一个将领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决定,以警示全军,以正视听。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启示,一个人的鲁莽行为可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要谨慎行事,不可轻举妄动。
同时,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可因个人私心而忽视大局。
只有如此,才能带领团队走向胜利,实现伟大的抱负。
在历史长河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军纪至上,大局为重。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不断反思的对象,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刘备进兵汉中后,被曹操大败于阳平关下。
退守定军山时,诸葛亮请命去西城调运粮草。
这次北伐战争对蜀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前他们已经在街亭大胜魏军,但是失了街亭之后便不得不撤军,否则就会全盘皆输,于是孔明心生一计:派遣老将王平驻守阳平关,同时任用年轻将领马谡担任先锋,率部出发前往汉中搬取救兵。
“马谡言过其实,恐难当重任”,众人议论纷纷。
只有丞相诸葛亮很信任地点头答应,并令亲随马谡留守。
结果由于连日奔波,马谡劳累成疾而亡。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以致街亭败绩,一至于此!身死军破,为天下笑。
”刘备闻听此消息,叹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丞相叹马谡之才不可用,吾故叹王平之不能用也!”在马谡死后,军师将此事上报给刘备,刘备又大骂王平:“若不是你主张换马谡做先锋,怎么会弄到如今局面?现在责怪谁都没有用了,赶快自己引咎辞职吧!”随后把王平贬为庶民。
- 1 -。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三国历史中,马谡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部下,才华横溢,但却因为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而被斩首。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34年,当时蜀汉和魏国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前往汉中地区,以阻止魏国军队的进攻。
然而,马谡的军事才能并不出众,他在战术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马谡率领的军队在汉中地区与魏国军队交战,他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空城计"的战术。
"空城计"是指在敌军进攻时,城中不设防备,让敌军以为城中无人,然后在适当时机出其不意地发动反击。
然而,马谡在执行"空城计"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他过于轻敌,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魏国军队轻易攻占了汉中地区。
诸葛亮得知汉中失守后,非常愤怒。
他责备马谡没有听从自己的指挥,轻敌而败。
马谡在诸葛亮的责备下,感到无地自容,他深感愧疚和懊悔,最终选择了挥泪斩马谡,以谢罪。
马谡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事行动需要慎重,不能轻敌。
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整个战局的颠倒,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在战争中,军事指挥官需要深谋远虑,审时度势,不能因为一时的骄傲而犯下致命的错误。
同时,马谡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并不等同于其成功的保证。
马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骄傲和轻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悲惨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谦虚谨慎,不可自负,不可轻视任何对手,以免重蹈马谡的覆辙。
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它告诉我们在军事行动中要慎重,要审时度势,不能轻敌。
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并不等同于其成功的保证,谦虚谨慎才是成功的关键。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谨慎态度,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
谁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马谡在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尊重法律,挥泪斩杀了马谡。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去守街亭。
这个任务完成难度不高,但是战功却是很大。
虽然诸葛亮有培养栽培马谡的意图,想要为蜀汉造就一位人才。
但是,由于诸葛亮与马谡的私交,难免会让人有任人唯亲的看法。
这里面有着马谡战败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马谡为了逃避责任,私自逃亡。
这种行为引起了蜀军上下的义愤。
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挥泪斩马谡,来平息民愤,振作士气。
在诸葛亮的激励下,蜀军在短时间里恢复了战斗力,再次投入到北伐中去。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则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关于刘备军师诸葛亮斩杀了刘备的大将马谡的故事。
刘备是刘备的重要将领,但他骄横自负,有时候能力不足以胜任他的职位。
在刘备出征武胜的长沙时,为了保证粮草供应的安全,刘备任命马谡掌管武胜。
马谡并没有好好履行他的职责,对粮草的管理始终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发展。
马谡还因为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大义,废弃了吴懿的战略布局,导致了军事上的失利。
刘备多次责备马谡,希望他改正错误,但马谡却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在马谡的连续失败后,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进行一次决战。
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对马谡进行调查,并评估他的能力。
诸葛亮深入了解马谡的情况后,发现他的军事才能和思维狭窄,无法胜任重任。
诸葛亮深感无奈,只好放弃了马谡。
最终,刘备在马谡的犹豫不决和军事失误下,遭到敌军的严重打击,损失惨重。
刘备深感失望和愤怒,以致无法再容忍马谡的行为。
于是,刘备找到诸葛亮商量对策,诸葛亮建议刘备斩马谡以作警示。
刘备很犹豫,毕竟马谡曾经是他重要的大将,但刘备也深知他的决策对整个军队的命运至关重要。
最终,刘备还是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斩杀马谡以警示其他军官。
斩杀马谡的时刻终于到来,刘备心情矛盾复杂,诸葛亮也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和不舍。
在刘备宣布斩马谡的命令时,诸葛亮忍不住眼中泪水流下,他深知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典故表达了诸葛亮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弃了个人感情和情谊,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他深知斩杀马谡会对自己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他仍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这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的象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导语: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
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
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
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
结果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
事后诸葛亮上表刘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但其实这中间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首先就是马谡是不是真的被诸葛亮杀了?
大家也许会说,这不明摆的事麽,还用探讨麽。
事实上关于马谡的死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1、《三国志》中《诸葛亮传》的说法是:“戮谡已谢众。
”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说法。
2、而同样出自《三国志》中《马良传》的说法是:“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是说马谡下狱了,并没有提到说处死。
3、还是《三国志》中《向朗传》的原文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
”按照这个说法马谡是跑了。
为什么同一本书会出现这么多种说法,难道陈寿自己不疑惑麽?
所以马谡的结局是这样,还是看个人理解了。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_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马谡才华横溢得到的赏识,可最后却被诸葛亮斩首,究竟是怎么回事?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偏安西南,却一直想北伐魏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基业。
可惜,刘备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后主建兴六年(228),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
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马谡才名在外,备受诸葛亮赏识,但他缺少实战经验。
刘备生前认为马谡常常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临终前再三叮嘱诸葛亮,可诸葛亮没有听取。
在这场中,街亭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却没有天然的险阻,也没有高大的城墙,很难镇守。
马谡请求领兵守街亭,诸葛亮便答应了他,并委派王平做他的副手。
到达街亭后,马谡观察了地形,大笑道:“丞相真是多心了。
这里地理位置偏僻,魏国的军队怎么敢来呢?”王平答道:“魏国军队短内可能不敢来,但以后就不确定了。
咱们应该在路口扎下营寨,命令兵士们砍树做成栅栏,以为长远之计。
”马谡不屑一顾地说:“路口怎么能扎寨呢?旁边那座街亭山没有和其他山脉相连,还长了很多树,这是天险啊!应该去山上扎寨。
”王平劝道:“这可不行。
如果在路口扎寨,修筑工事,即便有十万敌军也不能偷偷越过去。
如果在山上扎寨,如果魏国军队突然前来,把咱们围在山上,可就插翅难飞了。
”马谡大笑道:“你这是女人的见识!兵法里教的是要驻扎在山上,这样打仗时士兵冲下来,势如破竹。
要是魏国军队敢来,我让他片甲不留!”王平耐心地说:“我跟着丞相打仗时,丞相给我很多指点。
现在这座山就是绝境啊,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的水源,军队就不战自乱了。
”马谡斥责道:“你别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水源,我军怎不会拼死作战,以一当百呢?我平时饱读兵书,丞相还经常向我请教,你为什么三番五次地阻拦我!”王平见说服不了马谡,无奈之中,只好请求带一支军队在街亭山西部驻扎,形成掎角之势,可以相互策应。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发生在中国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争夺中原地区的时候。
蜀汉的丞相诸葛亮被誉为智者,他有着卓越的才智和深厚的谋略,被人们视为军事家的楷模。
而马谡则是蜀汉的一位将领,他久负盛名,但性格急躁,骄傲自满,常常凭个人意气用事,不分轻重缓急。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刘备病逝后,由他的儿子刘禅继位。
诸葛亮受命辅佐刘禅,被任命为丞相。
为了巩固蜀汉在中原地区的势力,诸葛亮决定发兵攻取狄道。
马谡主张先攻取剑阁,以加强对川汉的控制。
诸葛亮多次派使者给马谡发出进军的指示,但马谡因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有权自行决策,不听命令,导致蜀军耽误时间,最终使蜀军在攻打剑阁时遭遇失败。
此时,曹魏派出大军包围蜀汉主力军,形势非常危急。
诸葛亮深感马谡的错误决策害了蜀汉,还对其差事有所怀疑。
他仍然希望能够改变马谡,挽救他的错误。
于是,诸葛亮亲自去找马谡,用尽柔情劝说他虽然有才能,但是需要更加谦虚和用心。
马谡没有认真听取诸葛亮的教诲,他仍然自负地认为自己是英豪,不肯认错。
就在蜀军陷入危机时,诸葛亮看到马谡独自坐在山顶,准备离开。
诸葛亮知道马谡的不可救药,放在重任之上个人利益,他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
于是,他挥泪斩马谡,以明自己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表明了他对马谡的失望和对蜀汉前途的重视。
他为了蜀汉的利益,不得不决断将错误的马谡斩首,以示警戒。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后世用来形容才子遇到令人伤心的不忠之事,不得不采取决断手段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因为什么事?挥泪斩马谡的故
事
导语:失街亭。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
他发展生产,积累经济实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国内政局;然后北上汉中,
失街亭。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
他发展生产,积累经济实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国内政局;然后北上汉中,准备伐魏。
在蜀汉建兴六年,他率军绕秦岭西侧,出祁山,先后拿下天水、南安、永安三郡,魏国关中动摇。
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稳定局势,派大将张郃对抗蜀军。
双方在街亭遭遇,马谡任前敌总指挥,统帅诸将,但指挥不力,全军溃散,被张郃击败,诸葛亮被迫撤军。
诸将多有怨言,诸葛亮为稳定军心,斩马谡谢众,并上表自贬三级。
一、为什么会是街亭?
从文帝曹丕到明帝曹叡初,一直把战略重点放在孙权那里,在西北主要还都是防御态势,陇右相当空虚。
夷陵之战蜀汉大伤元气,刘备死后,数年内年蜀地一直风平浪静,蜀汉慢慢复原。
形势一片大好,就是怕折腾。
诸葛亮开始了折腾。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首出祁山。
街亭之战第一问:祁山之大,为什么街亭在这次折腾中最折腾?
诸葛亮先派赵云和邓芝228出现在箕谷,做出将由斜谷道进军的样子,引诱魏国曹真主力进军斜谷道。
陇西各郡已经被曹真抽走大部分兵力,防备虚弱,陇西向诸葛亮敞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发生在公元234年,在蜀汉丞相诸葛亮攻打南蛮的战役中。
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削弱敌人的力量,决定发起一场对南蛮的攻打。
他派遣马
谡担任前线指挥官,负责领导军队进攻。
马谡胆小怕事,在面对敌军的强大抵抗时,总是
退缩不前,不敢采取果断的进攻行动,使得整个战局陷入了僵持。
在连续败退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前线,希望能够亲自指挥战斗,挽救败局。
他看到马
谡的怯懦举动,深感失望和愤怒。
尽管如此,出于对马谡的忠诚和尊重,他还是尽力安慰
并鼓励马谡,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
马谡的胆怯和懦弱依然没有改变。
在一次战斗中,他甚至丢失了粮食,导致军队缺少
补给,士兵们饥饿不堪。
诸葛亮感到非常愤怒和绝望,他无法容忍马谡的背叛和无能,决
定亲自挥泪斩马谡以表明决心和愤怒。
于是,诸葛亮命令将马谡带到他面前,他一边挥泪,一边问马谡:“你为何如此怯懦,无能而且愚蠢?你的行为不仅陷害了我,也丢尽了你自己的颜面。
”然后,诸葛亮亲手拔
剑斩断了马谡的头颅。
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将士和文臣,他们既敬佩诸葛亮的严明作风,也为马谡的
懦弱和背叛感到愤怒和遗憾。
诸葛亮的决断不仅表明了他对军队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忠诚,
也显示出他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的决心和决定能力。
这个典故也被用来形容领导者对下属的失职和背叛的严惩,表示任何背叛、怯懦和无
能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必须严肃处理。
也提醒人们,作为领导者,应该负起责任,坚
持原则,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不留情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
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扬言要从斜谷道经陕西郿县(今陕西眉县北),直捣长安。
曹魏政权得知消息,一面派兵驻扎在郿县一带,一面又抽出精兵5万步骑,由宿将张带郃领,赶往西线,驻防陇右。
第二年春,诸葛亮正式出兵北伐。
他的部署是:命赵云、邓芝率领部分军队进据箕谷(今陕西太白县境内),虚张声势,做出佯攻的样子,以图把魏军主力吸引过来。
同时,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军北出祁山(今甘肃西和西北),以便先取陇右,最后夺取长安。
为了获取全胜、诸葛亮特别选中马谡来担任先锋。
马谡是襄阳人,随刘备自荆州入蜀,平日“好论军计”,在蜀汉平定西南少数族叛乱时,曾献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谋,因而受到诸葛亮的器重。
但是,由于他缺少实战的经验,因此,刘备在临死前,告戒诸葛亮说:马谓“言过其实”,对他不可重用。
诸葛亮却没有听从这个劝告。
当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突然到达祁山时,打了曹魏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汉阳、南阳、安定三郡(今甘肃的甘谷、陇西、镇原一带)的吏民纷纷起兵反魏归蜀,战局对蜀军十分有利。
但是,马谡这时在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却出了问题。
他率军进至街亭时,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
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
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事后,部下蒋琬认为诸葛亮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杀智谋之士,太可惜了。
诸葛亮却认为:孙武、吴起所以能够天下无敌,是由于执法严明;现在天下分裂,北伐战争刚刚开始,如果松弛法纪,还靠什么去讨伐敌人?!所以,后人对此评价甚高,以“法加于人也,虽从死而无怨”来称赞诸葛亮赏罚分明、勇于负责的精神。
从诸葛亮斩马谡说起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所有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因为马谡丢了街亭。
“失街亭”与“斩马谡”的故事描写分别在小说中的第95回和第96回:
魏将司马懿灭孟达后,出兵街亭抵御蜀军。
面对强大敌军,诸葛亮命“熟读兵书”的参军马谡为主将,率兵镇守战略重地街亭,并一再嘱咐他坚守街亭,不得轻易出战。
马谡违背
诸葛亮叮嘱,生搬兵法,屯兵山上。
结果,遭司马懿放火烧山,马谡无法坚守,只好率军撤退,街亭遂被魏军占领。
马谡回营后,自缚跪于诸葛亮帐前。
诸葛亮为严肃军纪,命刀斧手将他推出斩首,并承担失败之责。
上面这段故事,我们在赞美诸葛亮忠心报国、赏罚分明、勇于自责等美德的同时,还能领悟到另外一条启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善学“无字之书”。
不是吗?马谡可谓是“饱读兵书”,被公认为“知识丰富”“足智多谋”的将领,但他缺乏实战经验,这些死的知识没有灵活运用,结果酿成了“失街亭”的历史悲剧。
这说明,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
而要想把“死书”读成“活书”,更要善学“无字之书”。
历史上的名人志士,可以说都是“双书并读”的典范。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可以学习前人创造的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走岔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可以了解现实,可以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进而开拓未来。
鲁迅一生针对当时的社会时弊写了很多杂文,如果他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道闭门作学问,他又怎么会画出“黑暗势力的丑恶面目”呢?高尔基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之书”,为他日后创作的“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
读“无字之书”并非易事,必须独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一般说来,“无字之书”人们司空见惯了,不付出心血就无法从中获得珍宝。
而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在平凡之中见其奇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
读“无字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过程,即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实际相结合,变成一个全面认知的过程。
如果不学以致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纸上东西为满足,那么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和准则。
(来源:解放军报)
第48节:铁血规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2)
马谡到达街亭后,刚愎自用,未按诸葛亮的指示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副将王平进言:"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不战自溃。
"马谡不听劝告,辩解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都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军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不顾王平再三劝阻,仍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将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果然采取了截水源、断粮道、困山纵火的战术。
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
马谡临阵出逃,被王平救下。
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
街亭失守后果严重,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
战前,马谡以"守不住街亭,斩其全家"立下军令状;如今又违背将令,临战脱逃,罪无可饶之处。
诸葛亮不得不挥泪将马谡斩首,以昭军法、军威。
自己也自贬谢罪,承认了在用人上的失策。
街亭失利,让人看到了蜀国日薄西山的景象。
军法无情,马谡虽然人才难得,但论罪当斩,诸葛亮也只有挥泪而已。
挥泪是诸葛亮的个人人情,斩首是对蜀军军法的执行。
可见,人情的宽容应该在制度执行的基础上,而不是凌驾在制度之上。
诸葛亮斩马谡后,饶过了马谡的一家,并将其子收为义子,彰显其重情重义的一面;现代企业管理,也应学会在对员工进行处罚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被处罚者内心受到震动,达到处罚的效果。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发布时间:2011-3-27 5:49:00 来源:历史文化
“挥泪斩马谡”是一则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
人们谈起这则故事,大都会钦佩诸葛亮执法严明。
但在我看来,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认真分析一下诸葛亮在当时缘何眼泪纷飞,对于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很有裨益的。
首先,诸葛亮眼泪纷飞缘于愧疚。
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
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
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诸葛亮退军汉中,北伐事业受挫。
诸葛亮作为一名军师,在调兵遣将和排兵布阵上见长,但在识人用人上却有逊于先主刘备。
他在失街亭后大哭不已,其中就有他对自己在干部选拔方面失误的追悔。
可见,识人用人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好的,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上不愧为“人才”的称号,但在甄别和使用人才上往往犯糊涂。
其次,诸葛亮眼泪纷飞缘于情感。
正如马谡临刑前给诸葛亮上书中所说的那样,“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诸葛亮历来是赏识马谡的,二人建立了亲如父子的亲密关系。
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就会在管理和教育上放松或者放任。
这些年,领导干部的亲戚、朋友、身边工作人员触犯党纪国法的时有发生,这与领导干部对这些人出于情感原因而疏于管理、放任自流不无关系。
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尚且还曾在人情上“吃败仗”,今天的领导干部更要慎之又慎。
第三,诸葛亮眼泪纷飞缘于痛心。
尽管马谡造成严重后果而被斩首,但客观地说他并非一无是处,在参赞军机方面也有过成绩,即使“不可大用”,也还可以“中用”或者“小用”。
但是,斩了马谡,蜀国也就失去了一个人才,不仅贻害了蜀国北伐的大业,也让马谡及其家人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对此,诸葛亮痛心疾首,事后他上书请求“自贬三等”,既有严肃法纪的意味,也是强烈自责的反映。
对此,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对于下属受到党政纪处分甚至于被处以刑罚的事情,要敢于承担责任,对任何形式
的敷衍塞责都要感到汗颜和羞愧。
党纪国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从严治吏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这个道理人人都会讲,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仍有人要打折扣,主要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做到全面、准确地认识干部,没有摆脱人情因素的制约,没有抱着对干部本人负责的态度来严格要求干部。
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一下诸葛亮斩马谡时缘何眼泪纷飞,应是有助于我们汲取历史教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