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
- 格式:doc
- 大小:435.00 KB
- 文档页数:45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1总则1.0.1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
1.0.2本规范适用于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为了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统一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附表1。
1.0.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宜用环境影响矩阵筛选方法,见附表2。
1.0.6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经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经济林带、大中城市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应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录A1、A2。
环境要素筛选认为必要时,应增设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0.7对于公路建设规模较小,沿线环境状况比较简单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可只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表A3。
1.0.8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
1.0.9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编制,当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后,自动替换。
2社会环境影响评述2.1 社区发展的影响2.1.1 评述范围:应是建设项目沿线的实际影响范围。
当实际影响范围难以确定时,宜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作为实际范围。
2.1.2 评述内容:社区概况、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等。
2.1.3 社区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2.1.3.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的社区划分(以县或地、市为单位)、隶属管辖、地理位置、社区面积,评述建设项目对其影响。
2.1.3.2 调查社区人口结构及影响分析1. 调查社区内的人口分布、数量、劳力、文化结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JTJ-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关于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交公路发(1998)444号各省、⾃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市政⼯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程局,重庆市交通局,部属公路设计、施⼯、科研、监督、监理单位,公路院校:现批准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编号JTJ/T006—98),作为推荐性⾏业标准,⾃1998年12⽉1⽇起施⾏。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由交通部第⼀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第⼀公路勘察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民共和国交通部1998年7⽉21⽇前⾔为满⾜公路环境保护设计⼯作需要,交通部于1992年下达了编制《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任务。
公路⼯程建设历来⼗分重视环境保护设计,编制组在⼴泛搜集近年来所做的公路建设项⽬环境影响评价、科研、监测资料以及国外有关环境保护资料,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了较系统的分析与论证,对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的各⽅⾯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共六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社会环境、⽣态环境、环境污染防治、景观与绿化。
本规范主编单位为交通部第⼀公路勘察设计院,参编单位为辽宁省交通厅、西安公路交通⼤学、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系⾸次编制,在执⾏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程实践将发现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及时函告交通部第⼀公路勘察设计院(电话:029—7210249;地址:西安市友谊西路87号;邮编:710068)。
本规范主要起草⼈:陈永耀汪双杰胡建勋张⽟芬刘书套何仁杰蔡志洲1总则1.0.1为确定公路⼯程建设项⽬环境保护设计标准、原则、内容和⽅法,提⾼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质量和⽔平,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是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民共和国公路法》、《建设项⽬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和《公路⼯程技术标准》(JTJ001—97)等有关规定,在总结我国多年来公路环境保护实践经验并⼴泛搜集、研究公路对社会、⽣态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的。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97条文说明目录前言1 总则1.0.1 适用范围1.0.2 公路分级1.0.3 公路等级的选用1.0.4 环境保护2 一般规定2.0.1 设计车辆2. 0.2 计算行车速度2.0.3 公路用地2.0.4 公路建筑限界2.0.5 抗震设防3 路线3.0.1 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3.0.2 行车道宽度3.0.3 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 3.0.4 中间带3.0.5 路肩3.0.6 应急停车带3.0.7 错车道3.0.8 视距3. 0. 9 直线3.0.10 平曲线半径3.0.11 平曲线超高3.0.12 平曲线加宽3.0.13 缓和曲线3.0.14 回头曲线3. 0. 15 纵坡3.0.16 纵坡长度3.0.17 平均纵坡3.0.18 合成坡度3.0.19 高原纵坡3.0.20 竖曲线3.0.21 竖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4 路基4. 0. 1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 4. 0. 2 路基宽度4.0.3 路基横断面4. 0. 4 路基高度4.0.5 路基压实4. 0. 6 护坡道4. 0. 7 路基防护4. 0. 8 路基排水5 路面5. 0. l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5.0.2 标准轴载5.0.3 路面等级5. 0. 4 路面结构组成及其类型 5.0.5 路拱坡度5. 0. 6 路面排水6 桥涵6.0.l 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 6.0.2 桥涵跨径6.0.3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6.0.4 桥面净空6. 0. 5 桥下净空6.0.6 渡口码头7 车辆及人群荷载7.0.l 车辆荷载7.0.2 车辆荷载的选用及布载规定 7.0.3 人群荷载8 隧道8.0.1 隧道设计的基本要求8.0.2 隧道净空8.0.3 隧道分类8.0.4 隧道防水和排水8. 0. 5 隧道附属设施9 路线交叉9.0.1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9. 0. 2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9.0.3 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9.0.4 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9. 0. 5 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9.0.6 公路与管线等交叉10 沿线设施10. 0.1 交通安全设施10.0.2 交通管理设施10.0.3 防护设施10.0.4 服务设施10.0.5 公路管理房屋10.0.6 绿化前言建国以来,于1951年9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
某公路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报告第一章总论1.1建设项目来源国道北京至哈尔滨公路是我国南北向干线公路,起自首都北京,止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要经由北京市、沈阳市、四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
京哈公路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大动脉,也是东北地区与关内各省市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陆地必经的通道。
京哈公路吉林省境内长度为307.2km,其中四平至长春段公路处于咽喉部位,现有公路全长98.0km,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12m,是1977年至1983年改造建成的。
现有旧路沿线穿过的城镇较多,公路街道化现象日益严重,交通经常受阻,事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通行,降低了车辆的运输效率。
项目所在区域的铁路也存在运能不足、运量饱和现象;水运、航空、铁道运输三种运输方式对本项目影响又很小,因此,为促进长春市、四平市以及沿线的经济发展,提高公路运输网的水平势在必行。
目前,四平至长春段的交通运输需求有一定的潜力,预测未来的交通量也较高,对公路等级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改造国道京哈公路四平至长春段公路已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为完善国家干线公路网布局、充分发挥国省干线公路功能、提高区域交通设施水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加强东北三省横向经济联系,吉林省交通厅决定将该路段改扩建为一级公路,改扩后推荐方案全长95.99km,总投资为129262万元。
吉林省公路勘测设计院于2002年3月编制完成了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4月16日吉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吉计交字[2002]291号文件批复了该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受吉林省交通厅的委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4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的规定,本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的要求,以及吉林省环保局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批复意见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
公路建设项⽬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及条⽂JTGB03-2006
条⽂说明
源时确定的,详细的计算可参见《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
8.车辆单车噪声源强计算适⽤车速条件:
1)⼩型车为63km/h~140km/h。
2)中型车为53km/h~100km/h。
3)⼤型车为48km/h~90km/h。
C.2⾼架道路和⽴交区交通噪声预测
⾼架道路噪声预测不考虑地⾯吸收的影响,若要分横向预测和纵向预测,即考虑距
离和⾼度预测时,采⽤⼆维预测。
环境敏感点在地⾯时,加上防撞护栏的修正量;环境
敏感点为⾼层建筑时,做⼆维曲线分布预测。
⽴交区噪声预测主要提供思路和预测的理论原理,需在以后⼯作中完善。
86。
序号标准类别/名称标准号1公路工程标准体系2公路工程名词术语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8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9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10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11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12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13公路工程物探规程1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15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16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1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1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2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22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2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2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25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26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2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28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29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3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31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32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33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3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5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36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37公路勘测规范38公路勘测细则3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40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4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4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43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44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45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46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B05-01-20132013.12.1 DB61/T 912-20142014.6.1 JTG F71-20062006.9.1 DB33/T 704-20132014.11.14 JTG/T D31-20082008.7.1 JTG/T D65-04-20072007.7.1 JTG D80-20062006.10.1 JTG/T D81-20172017.1.1 JTG E20-20112011.12.1 JTG C10-20072007.7.1 JTG/T C10-20072007.7.1 JTG3450-20192020.4.1 JTG C20-20112011.12.1 JTG/T J21-20112011.11.1 JTG E42-20052005.8.1 JTG E50-20062006.10.1 JTG E51-20092010.1.1 JTG E40-20072007.10.1 JTG E30-20052005.8.1 JTG E41-20052005.8.1 JTG 3362-20182018.11.1 JTG D64-20152015.12.1 JTG/T D71-20042004.12.31 JTG D60-20152015.12.1 JTG/T3360-01-20182019.3.1 JTG D61-20052005.11.1 JTG D30-20152015.5.1 JTG D40-20112011.12.1 JTG D50-20172017.9.1 JTG B04-20102010.7.1 JTG/T D70-20102010.7.1 JTG D20-20172018.1.1 JTG C30-20152015.3.1 JTG/T C22-20092009.4.1 JTG /T D33-20122013.3.1 JTG/T J22-20082008.10.1 JTG B03-20062006.5.1 JTG C21-01-20052005.6.1 JTG/T D32-20122012.8.1 JTG3363-20192020.4.1 JTG /TD65-01-20072007.12.1 JTJ 003-19861987.1.1 JTG B01-20142015.1.1 JTG B02-20132014.2.1公路工程标准规范(JTJ、JTG)施行日期JTG1001-20172018.1.1JTJ 002-19871988.1.14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48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49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50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51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52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路面基层底基层技术规范53公路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54多级沥青结合料应用技术规程55桥梁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应用技术指南56低收缩低徐变桥梁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57机制砂桥梁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58大跨径桥梁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59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60公路沥青路面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规范61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施工技术规范6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6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6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6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66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6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6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6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7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机电工程)71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7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73公路养护技术规范7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75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76公路桥涵养护规范77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78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79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80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8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82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风规范83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84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技术规程85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86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87公路钢箱梁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公交便字〔2006〕274号2006.9.8DB45/T 1097-20142014.12.20JT/T1037-20162016.4.10公交便字〔2006〕02号2006.1.5交公路发〔2010〕175号2010.9.1JTG D80-20062006.10.1JTG/T D65-06-20152015.12.1JTG H20-20072011.9.1JTG H30-20152015.6.1JTG D82-20092009.10.1JTG5142-20192019.9.1JTG H11-20042004.10.1JTG H12-20152015.3.1JTG F90-20152015.5.1JTG H10-20092010.1.1JTJ 073.1-20012001.10.1JTG F80/1—20172018.5.1JTG F80/2-20042005.1.1JTG G10-20062007.1.1JTG5521-20192019.11.1JTG F60-20092009.10.1JTG F71-20062006.9.1JTG/T F20-20152015.8.1JTG/T F30-20142014.4.1JTG F40-20042005.1.1DB41/T 964-20142014.12.1JTG/T 72-20112012.1.1JTG/T3610-20192019.12.1DB51/T 1995-20152015.10.1DB32/T 1717-20112011.4.20JTG/T H21-20112011.9.1DB 37/T 1724-20102011.1.1SCG F51-20102010.7.1DB32/T 2170-20122013.2.28GB/T50283-19991999.10.1DB 22/T 470-20092009.11.20DB 33/T 715-20192019.1.21JTG/T D31-02-20132013.5.1JTG/TD70/2-02-20142014.8.1JTG/T 70/2-01-20142014.8.1JTG/ F30-20142014.4.188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89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90公路钢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91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92特大跨径公路桥梁施工测量规范93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T 5190-20192019.7.1JTG/T3364-02-20192019.9.1JTG/T3310-20192019.9.1JTG/T 3650-02-20192019.9.1JTG2111-20192019.6.1JTG2232-20192020.3.1。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 JTJ005-961 总则、1.0.1 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
1.0.2 本规范适用于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 为了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统一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4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附表 1。
1.0.5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宜用环境影响矩阵筛选方法,见附表 2。
1.0.6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经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经济林带、大中城市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应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录A1、A2。
环境要素筛选认为必要时,应增设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0.7 对于公路建设规模较小,沿线环境状况比较简单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可只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表 A3。
1.0.8 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 7 年和第 15 年。
1.0.9 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编制,当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后,自动替换。
2 社会环境影响评述2.1 社区发展的影响2.1.1 评述范围:应是建设项目沿线的实际影响范围。
当实际影响范围难以确定时,宜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作为实际范围。
2.1.2 评述内容:社区概况、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等。
2.1.3 社区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1.3.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的社区划分(以县或地、市为单位)、隶属管辖、地理位置、社区面积,评述建设项目对其影响。
前言1994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以交函公路[1994]115号文发布了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于1994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这一标准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的主要技术法规,对于加强工程技术管理和质量监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高速公路大幅度增长,机械化施工水平日益提高。
为确保和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的部分质量指标需要适当修正,需要增补某些特大桥(如悬索桥)以及一些分项工程的技术内容,以应生产急需。
为此,交通部原公路管理司于1997年要求对《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进行局部修订。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修订建设项目的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及总则部分条款,增补悬索桥、结合梁斜拉桥、伸缩缝(包括大型伸缩缝)、锚喷支护和基础工程中的大直径空心桩、地下连续墙以及附录E喷射混凝土强度评定的技术内容,对于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标准进行适当调整;结合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增加新的质量检验评定指标;并修订有关检验评定标准,以与新近颁布的规范保持一致;对于标准存在的问题和某些文字表述以及部分条文说明进行必要的修改等等。
修订后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必将进一步促进公路建设的发展,确保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请各有关单位将执行本标准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地址:北京西土城路8号邮政编码:100088),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1994年修订单位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加单位: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辽宁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广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北京市公路局公路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曾沛霖楼庄鸿江秉容王敬钦迟宝倚巫东浩何朝富李燕文白永森翁心姜锡志李咏梅本次修订单位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要起草人:曾沛霖楼庄鸿目录1 总则...................................................1 6.26 悬臂施工斜拉桥的梁 (3)2 路基土石方工程....................................1 6.27 悬索桥锚固系统安装 (3)2.1 一般规定..........................................1 6.28 悬索桥锚碇混凝土 (3)2.2 土方路基..........................................1 6.29 索鞍安装 (3)2.3 石方路基..........................................1 6.30 主缆架设与防护 (3)2.4 软土地基处治....................................1 6.31 加劲梁的安装 (3)2.5 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1 6.32 悬索桥支座安装 (3)3 排水工程.............................................1 6.33 钢梁的安装与防护 (3)3.1 一般规定..........................................1 6.34 桥面铺装 (3)3.2 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1 6.35 钢桥面板上沥青混凝土铺装 (3)3.3 检查(雨水)井砌筑...........................1 6.36 伸缩缝安装 (3)3.4 土沟................................................1 6.37 人行道铺设 (3)3.5 浆砌排水沟.......................................1 6.38 栏杆、护栏 (3)3.6 盲沟................................................1 7 涵洞工程 (3)3.7 排水泵站.......................................1 17.1 一般规定 (3)4 挡上墙、防护及其他砌石工程..................1 7.2 管涵 (3)4.1 一般规定..........................................1 7.3 盖板涵、箱涵 (3)4.2 砌石、混凝土挡土墙...........................1 7.4 拱涵 (3)4.3 加筋土挡土墙....................................1 7.5 倒虹吸管 (3)4.4 锚喷支护..........................................1 7.6 顶入法施工的桥、涵 (3)4.5 锥、护坡..........................................1 8 隧道工程 (3)4.6 砌石工程..........................................1 8.1 一般规定 (3)4.7 导流工程..........................................1 8.2 隧道总体 (3)4.8 石笼防护..........................................1 8.3 洞身开挖 (3)5 路面工程………………………………………4 8.4 洞身支护和衬5.1 一般规定..........................................5 9 交通安全设施 (3)5.2 水泥混凝土面层.................................4 9.1 一般规定 (3)5.3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2 9.2 标志 (2)5.4 沥青贯入式面层(或上拌下贯式面层)...2 9.3 标线 (3)5.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2 9.4 视线诱导标 (3)5.6 水泥土基层和底基层...........................2 9.5 波形梁护栏 (3)5.7 水泥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 9.6 混凝土护栏 (3)基层和底基层....................................2 9.7 缆索护栏 (3)5.8 石灰土基层和底基层...........................2 9.8 防眩设施 (3)5.9 石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 9.9 隔离栅 (3)基层和底基层....................................2 9.10 紧急电话 (3)5.10 石灰、粉煤灰土基层和底基层............2 9.11 照明设施 (3)5.11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附录A 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划分 (3)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2 附录B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3)5.12 级配碎(砾)石基层和底基层............2附录C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定 (3)5.13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2 附录D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5.14 路缘石铺设....................................2 附录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5.15 路肩.............................................2 附录F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3)6 桥梁工程.............................................2 附录G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评定 (3)6.1 一般规定..........................................2 附录H 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 (3)6.2 桥梁总体..........................................2 附录I 路基、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 (3)6.3 钻孔灌注桩.......................................2 附录J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用表 (3)6.4 挖孔桩………………………………………2 附录K 本规范用词说6.5 大直径空心桩………………………………2 附件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6.6 地下连续墙.......................................2 (J1J071-98)条文说明 (3)6.7 沉桩................................................2 修订说明 (3)6.8 管柱................................................1总则 (3)6.9 沉井................................................2 路基土石方工程 (3)6.10 砌体.............................................3 排水工程 (3)6.11 拱桥组合桥台.................................4 挡土墙、防护及其他砌石工程 (3)6.12 钢筋加工及安装..............................5 路面工程 (3)6.13 混凝土浇筑....................................6 桥梁工程 (3)6.14 预应力筋的加工和张拉........................7 涵洞工程 (3)6.15 墩、台安装....................................2 8 隧道工程 (3)6.16 梁、板安装....................................2 9 交通安全设施 (3)6.17 顶推施工梁....................................2附录A 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的划分 (3)6.18 悬臂施工梁....................................3 附录B 路基、路面压实度评定 (3)6.19 拱的安装.......................................3附录C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评定 (3)6.20 悬臂拼装的衍架拱、衍架梁...............3附录D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6.21 转体施工梁、拱..............................3附录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6.22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3附录F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3)6.23 钢管混凝土拱.................................3附录G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材料强度评定 (3)6.24 中、下承式拱吊杆的安装..................3附录H 路面结构层厚度评定 (3)6.25 钢筋混凝土索塔..............................3附录I 路基、沥青路面弯沉值评定 (3)附录J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用表 (3)1 总则1.0.1 目的和适应范围本标准包括公路工程的质量标准和评定标准,是检验评定公路工程质量和等级的标准尺度。
公路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摘要:本文以大庆市让胡路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公路扩建工程为例,对公路建设施工期和营运期的噪声环境分阶段进行了影响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0 前言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部分评价内容。
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是评价的重点,应做详细的论述、分析和预测并作评价;应提出噪声污染治理的措施或建议。
目前公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噪声影响评价是通过对现有高速公路两侧噪声影响的调查,采用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对高速公路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将交通噪声预测值与声环境背景值叠加,预测本项目公路沿线两侧代表性敏感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的噪声环境,对有可能产生声污染的路段应提出处理措施或建议。
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1评价范围与评价标准根据交通部JTJ005-9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的规定,公路施工噪声影响评价范围是指拟建公路施工场外缘l00m,料场l00m以及公路两侧和混凝土搅拌机周围50m处。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公路施工噪声限值标准,只能参照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进行评价,该标准对不同施工阶段作业所产生的施工噪声在其施工场界的限值详见表1-1。
表1-1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单位:dB(A)1.2 施工期噪声类比监测公路施工期噪声虽然是暂时的、线型流动的,但也将持续几年的时间。
因此公路施工期是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时期,公路施工可分为清理理线路、修筑路面几个时期,每个阶段使用的机械不同,产生的噪声也不一样。
由于本项目尚未开始施工建设,所以施工期噪声只能采用类比监测的方式来完成。
根据吉林省环保所在洮白公路环评时在洮白公路施工现场进行现场监测,具体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作业期间产生的噪声值祥见表1-2。
表1-2公路建设中各种常用施工机械噪声值一览表表1-3 拌合场噪声监测结果单位:dB(A)表1-4施工场地噪声监测结果单位:dB(A)1.3 施工期噪声影响预测分析道路施工及拌合工作一般在白天进行,故噪声影响出现在白天,夜间一般不会受施工现场噪声的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
(JTJ005-96)
1总则
1.0.1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
1.0.2本规范适用于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公路的新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为了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管理,统一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4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附表1。
1.0.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要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宜用环境影响矩阵筛选方法,见附表2。
1.0.6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经过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经济林带、大中城市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应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录A1、A2。
环境要素筛选认为必要时,应增设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0.7对于公路建设规模较小,沿线环境状况比较简单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公路,可只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格式和内容要求及印刷规格见附表A3。
1.0.8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年限取公路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
1.0.9本规范按现行国家标准编制,当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后,自动替换。
2社会环境影响评述
2.1 社区发展的影响
2.1.1 评述范围:应是建设项目沿线的实际影响范围。
当实际影响范围难以确定时,宜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作为实际范围。
2.1.2 评述内容:社区概况、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等。
2.1.3 社区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1.
3.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的社区划分(以县或地、市为单位)、隶属管辖、地理位置、社区面积,评述建设项目对其影响。
2.1.
3.2 调查社区人口结构及影响分析
1. 调查社区内的人口分布、数量、劳力、文化结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2. 评述建设项目对文化结构及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2.1.
3.3 调查社区经济发展及影响分析
1. 调查建设项目沿线工农业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年出口总额、粮食年产量等主要经济和产品指标,并计算其人均占有量,与该地区所在省(区)的人均占
有量进行比较,评价其发展水平。
2. 评述建设项目对社区主要经济指标和产品产量的影响。
2.1.
3.4 评价路线对两侧交往阻隔的影响
1.调查人口居住分布、土地隶属状况、交往道路状况。
2.评述路线两侧对交往阻隔的影响,提出交往通道设置建议。
2.1.4 评价因路线布设对社会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应提出降低或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措施。
2.2 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
2.2.1 评述范围:同本规范2.1.1条。
2.2.2 评述内容:居民生活收入、公共卫生、文化设施、房屋拆迁等。
2.2.3 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2.
3.1 居民生活收入
调查影响区域内职工年人均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收入,并与该地区所在省(区)的人均收入比较,评述生活现状水平,分析建设项目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2.2.
3.2 调查社区内的万人占有医生数、公共医疗保健设施、人群健康状况,分析建设项目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影响。
2.2.
3.3 调查社区内文化设施现状,分析建设项目对文化设施发展带来的影响。
2.2.
3.4 居民房屋拆迁。
要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和资料,对拆迁量较大的居民点,实地调查其居民的房屋状况,根据拆迁政策,提出拆迁安置建议。
2.3 基础设施的影响
2.3.1 评述范围:交通设施评述范围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给定的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区域,其余项目评述范围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两侧各200米范围内。
2.3.2 评述内容: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利排灌设施及电力设施。
2.3.3 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3.3.1 交通、通讯设施
1.调查交通、通讯设施现状,各种交通方式的通行能力,并分析其相互的关系。
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资料,建设项目对现有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输、航空及通讯设施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2.3.3.2 水利排灌设施
1.调查评述范围内的水利排灌设施的使用现状。
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位,现有水利设施与线位的相关位置,分析建设项目对水利排灌设施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3.3.3 迁移电力线和通讯管线。
调查迁移设施的类别和数量,并对迁移方案作出评述。
2.4 资源利用的影响
2.4.1 评述范围
2.4.1.1 文物古迹评述范围是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
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2.4.1.2 资源开发利用的评述范围可适当扩大至直接影响区域范围。
2.4.1.3 土地利用价值预测评价范围,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线永久性利用的土地。
2.4.2 评述内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
2.4.3 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影响分析
2.4.
3.1 土地资源
路线永久性占地数量(水田、旱田等),农作物种植类别、单产及人均土地占有量、土地经济价值,对原价值及建路使用效益进行影响分析,提出对策。
2.4.
3.2 矿产资源
1.调查矿产资源的种类、开发利用现状、使用的运输方式和流向。
2.分析项目建设期对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2.4.
3.3 旅游资源
1.调查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沿线的分布状况。
2.分析项目建设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路线经过地带对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害,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止和治理措施。
2.4.
3.4 文物古迹资源
1.路线经过文物古迹保护区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对其影响进行评价。
2.调查文物古迹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分布状况,保护价值和保护现状。
3.分析建设项目对文物古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应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5 景观环境的影响
2.5.1 评述范围:《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有特殊景观要求地带,在重要景观较集中的区域,评述范围可以适当扩大。
2.5.2 评述内容:在景观环境评述中,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筛选,对风景名胜资源较集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或路段作出评述。
2.5.3 评述标准:对作为评述内容确定的景观环境路段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地方有关部门颁发的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为依据进行环境评述。
2.5.4 评述方法
2.5.4.1 调查区域内原有景观的地貌、植被、水体、建筑及现有社会基础设施状况,应评述路线布局及施工现场对景观的影响程度,确定景观环境区域路段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目标。
2.5.4.2 公路的各种构造物,如桥梁、隧道、互通立交、排水构造物、防护工程和服务设施及深挖高填路段,应结合评述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和现有的人文景观对其建筑造型、色调、格局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作为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优美、舒适、整洁的旅行和休息环境的设计要求。
2.5.4.3 路线经过较有名的和有影响的景观区域时,应有针对性地邀请设计、施工、风景园林、文物古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