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总结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变化) A⑴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①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物质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具体物质形态可以创造和消灭。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 A世界是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变)。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B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1.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4)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注意:①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都属于意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
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一.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答案: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侓形成和发展得,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二.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注: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知性)。
物质唯一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四.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所有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于标的的载体和承担着。
六.1.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八.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九.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十.1.规律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1)规律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侓。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十一.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有能动的发作用。
十二.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生活与哲学》必记必背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探索世界)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意识的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常见的设问: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唯物论常用的观点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二《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整理1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共9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实例: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警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我国二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实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我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等。
6.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其中第四课、第五课为唯物论,第六课为认识论。
一、高考考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加重为考试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概念;(2)、自然界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意识的本质:(1)、意识的起源;(2)、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的内容5、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8、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二、知识框架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判断正误(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连线找出各自对应的选项离开运动谈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形而上学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判断正误(1)只要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2)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4)神话是脱离实际一种虚构。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
()(6)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判断正误(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推翻旧真理,发现新真理。
()连线找出各自对应的选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过程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实践特征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特征三、请默写出唯物论包括的原理名称:(七个原理,原理内容自我背诵)1、2、3、4、5、6、7、请默写出认识论包括的原理名称:(四个原理,原理内容自我背诵)1、2、3、4、四、请默写出八个概念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规律:6.实践: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真理:五、请默写出六个特点1.物质的特点:唯一特性是,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归纳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求索真理的历程)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3.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①尊重客观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具有指导作用和调节控制作用。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总结: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①世界是物质的,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第二单元※划下划线部★★1、自然界物质性:分为必背内容⑴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有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忐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淸了界限)2)兴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与I口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力申力物共同的本质。
3)物质冇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⑵人类社会在木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索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冇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要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5、运动是物质的固冇属性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切事物、现彖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木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离不开物质)(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静止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什么?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一般的物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一般的物质概念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3)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共同特征的本质性概括。
一般性物质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形态。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1)人类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劳动中产生了人的语言和意识。
2)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个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性要素。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哪些内容?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3)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
这些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3)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形态运动的机能,其内容是对客观的反映【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要符合具体的历史的客观。
6.什么是运动?哲学上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7.物质与运动是什么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8.什么是静止?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