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课题地基本策略和原则

教学设计课题地基本策略和原则

教学设计课题地基本策略和原则
教学设计课题地基本策略和原则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意义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计划,作为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通常包括:班级、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教具、学具准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设计、板书设计和自我分析等项目。

二、教学设计的要求:1、明确地制定教学目的,具体地规定出传授的基础知识、培养的基本技能和发展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2、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 3、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4、根据教学目的的进行学习评价,以便及时地控制、激励和调节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先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通过钻研教学大纲,了解教学目的,掌握教材体系,熟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出教学地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重新组织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足;易难适度,详略得当。选择教学方法主要根据具体地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来考虑。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情况及接受能力,以及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既要了解全班的一情况,又要了解个别差异,以便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圆满地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词泛指计策和谋略。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策划和谋略。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了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流程总是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的体现。最优的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试讨论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种基本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生成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

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观点最早可追溯至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充满唯物辨证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认知结构无法直接整合外部信息而引致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过程,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时,认知处于一种"平衡态",当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平衡态"即被破坏,必须通过重组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寻找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斯腾伯尔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对知识意义的生成--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则研究"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知识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教学观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生成性教学"认为学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三)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以学生为中心"应体现如下三要素:

1.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生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

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的基本操作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应包括下列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进行目标分析,确定当前学习的"主题"。

2.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情境应尽可能真实,提供有助于意义生成的实例,并把注意集中于学习的主题。

3.信息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主题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应对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予以必要的帮助。

4.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如前所述,可采用指导生成型设计,或协作生成型设计,或独立生成型设计。但每一种设计都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

对于不同的层次的问题,学习过程设计应有所不同。生物学的学习一般有三种水平的问题;一是基础性问题。这是初等水平问题,多为陈述性知识,多用"同化"的学习方式。二是综合性问题。这是中等水平问题,一般属于程序性知识,要运用"同化"或"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要有利于能力培养。三是创新性问题。这是高等水平的问题,多用"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应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多向交流,以进一步挖掘主题的内涵,促进知识意义生成。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应包括:①创设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②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一步步生成后继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引导学生"学会做什么",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要代替学生思维。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生成的要求。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五)优点与局限

生成性教学策略有许多优点。主要是:第一、促进智力发展。因为通过亲自建构知识意义,可以使学生按照将信息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知识和能力。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具有刺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知识意义生成的乐趣,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第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建构知识意义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经掌握,就具有强大的迁移价值。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自身能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所形成的记忆能长期保存下来。

生成性教学策略又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效率低。第二,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三,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问题意识,发现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确定有效的假设,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学习效果不理想。第四,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或许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等。

二、替代性教学策略

(一)理论依据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倾向于学生当前所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的材料,例如一个事实、一个概念、一个规则、一组联想、一种关系等加以组织、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认知结构的重组、丰富和发展。

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机械的、被动的。有效的替代性教学必须是有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替代性教学策略倾向于接受学习的理论观点。把接受学习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从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成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知识需要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因此奥苏伯尔强调,在理解接受性学习的概念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区分开来。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不是一回事。接受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机械学习则是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它是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可见,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同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区分开来。被动学习是与主动学习相对的,接受学习可以是主动的接受,也可以是被动接受,这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兴趣动机以及学习的能力和基础等原因有关。不能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划等号。因此,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为只有当联系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为此,要使替代性教学变得有意义,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学生要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的意向;

2.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与学生的"潜在发展区"相适应并具有逻辑意义,且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换言之,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作为新知识学习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可利用性。

(二)教学设计运用替代性策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替代性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教师只有把具备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其主要的原则是:

1.不断分化原则

不断分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对知识进行由上位到下位,由一般到个别的纵向组织,类似于循序渐进。过去,教师往往忽视知识的组织和呈现应当依照抽象和概括性来进行,结果使学生不能用先前学习的知识来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直接导致了机械学习和大量遗忘现象的产生。不断分化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呈现教学材料时,应首先介绍具有较高概括和包摄性的知识,然后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逐渐薄弱的知识,因为原先习得的包容范围较广的总体中掌握分化的方面较之从原先习得的分化的方面形成总体来得容易;个人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其头脑中的组织是由分层次的结构构成的,包摄最广的观念处于这一结构的项端并逐渐容纳范围较小的高度分化的命题、概念。通过不断分化的策略来呈现教材,学生学起来快,而且利于保持与迁移。

2.综合贯通原则

综合贯通就是从横的方面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消除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与混乱,以促使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综合贯通的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将前后出现的连续观念表面上或实质上不一致的地方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过去教师在讲解教材时,由于不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结果使学生不能区分表示相同意义的不同术语或者表示不同意义的相同术语间的区别和联系,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学生难以理解许多有联系的内容之间的共同特征,先前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为后继学习提供基础,直接导致了知识的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三)替代性教学策略的操作程序

替代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的呈现过程而不是发现过程,这并不等于替代性教学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替代性教学要成为有意义和学习过程,就必须有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其基本的实施程序如下:1.呈现先行组织者

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上普遍高于新知识,也与学生个人的参照系相联系。这些引进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即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引进的内容是在呈现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定意义学习的心理趋向,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能根据先前的经验抽出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能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的联结点,以便在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认知结构相整合,使学生能借助组织者将学习的本质内容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

2.呈现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

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以讲授、讨论、实物、模型、挂图、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播放、布置作业等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一阶段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态度、经验等变量,运用能激起学生动机、适合学生的过去经验和现有能力,并能使材料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方法,以集中和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二是使学生明确了解材料的组织,形成整体的方向感。在呈现材料过程中,

必须做到逻辑顺序明确可循,以便学生了解观念间的关联性。

3.做到整合协调

教师设法让教学把新信息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具体的做法是:⑴在决定知识"登记"到已有的那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切实有效的判断。⑵当新旧知识在进行联系时存在分歧或发生矛盾,需要进行调节,重新理解或表达新知识。⑶新知识要转化到学生个人的参照系中来,即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概念等联系,使旧知识成为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⑷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有概括、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新旧联系。⑸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优点与局限

替代性策略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局限性。其优点在于:

1.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学科知识。

2.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它对教学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

替代性策略的局限性:

1.学生付出的智力操作远不及生成性教学,因此信息加工不够深刻,思维和记忆效果可能不理想。

2.替代性教学有时太人为化和刻板化,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和刺激性,可能使学习中的意义习得缺乏个性化,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而缺乏学习的独立性。

3.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探究方面明显不如生成性教学。

三、指导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策略和替代性教学策略具有显著的区别,是相对对立的两种策略。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两者的优点都相得益彰,这是许多教学设计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可否找到一种适用面较广的"中间类型"的教学策略可资借鉴?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变化,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习倾向,构成教学的一些因素必须要考虑,影响教学的一些条件一定要满足,一些方式及其过程必然在学习中发生。因此,筛选和整合这些因素,将其置于有效的、整体的教学结构中,并找到一种正确描述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动力、要素及其关系的基本操作方法,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我们不妨把这种操作方法称为指导性教学策略。其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环节:

环节一: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增强兴趣

按心理学的二分法理论,课堂教学系统应包括非认知和认知两个子系统。没有非认知因素(即意向因素)参与的教学其结构是不完整的。人在"心不在焉"时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当学生的脑际中存在某些干扰学习的因素时,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便会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因此启动非认知系统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保障作用是教学结构设计的首要环节。

引导注意是让学生在身体、情绪等方面保持对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和兴奋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注意的重要手段;利用"刺激变换"技术引导学生的注意,其效果也十分显著,例如教师变换语音语调语速、目光手势、视像画面等能增强学生对信息接收的注意力。

明确意义必须是理论结合实际地使学生感到所学课题的生动、具体、有用,

而不是抽象地空谈教学目的或机械呆板地把目标告诉学生。明确意义的过程应是在教学中不断进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开场白。

增强兴趣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高级形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巩固,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必须贯彻于教学的始终。

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增强兴趣是教学结构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机制,应当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来应用。它是达到高效率教学的"基石"。

环节二:刺激回忆,合理呈现,优化编码

本环节具有对知识、技能进行组织的功能,组织的工作是通过揭示信息的意义来获得的。

刺激回忆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演示、讨论、检查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当前学习课题有关的旧知能。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学习本身就是在旧知能的基础上对新知能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此,帮助学生回忆是学习新知能的前提。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任何习得的东西被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当新学习发生时,学习者必须从长时记忆中搜寻并提取某些与新知能有联系的信息。这种信息提取的过程就是回忆。

合理呈现是指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正确安排新信息呈现的科学逻辑顺序和心理逻辑顺序。学生在回忆之后,必须依靠联想或模拟的形式来展开学习的具体行为活动。合理呈现的目的在于促进联想和模拟,提高同化和顺应的质量和效率。联想的手段主要依靠视觉表象和语言表象。视觉表象指图片、图表、图形、坐标轴、实物乃至手势、符号等;语言表象指比喻、类比、隐喻、概念、原理、模型、理论、策略等。联想的策略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但不排除渐进中有跳跃,有序中有波动,逻辑思维中有直觉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模拟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经常要用模型、用实验演示,用图象,用原理来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关点、连接点和规律性,我们还常常在初步概括的基础上作不完善的假设,这种假设是尝试性的、未经验证的,用"如果……那么……"的句式进行思考。模拟的手法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容易,使外部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变得容易。

优化编码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将初步接受的新信息有效地贮存到长时记忆中。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这一信息加工方式称之为编码。不同类型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加工策略和方式。课堂传授信息可分为三大类:⑴陈述性信息。它是回答"是什么"的一类问题,主要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编码。也可用图象进行编码,或以命题-图象双重方式编码。⑵程序性信息。它是回答"怎么样"的一类问题,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进行编码。一个产生式通常表达为"如果……那么……"的形式。程序性信息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运用。⑶策略性信息。它是回答"为什么"是这样和"为什么"要这样的一类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信息。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学习者本人的学习活动,起着对学习活动"执行监控"的作用,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可见,优化编码的实质是必须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加工促进信息合理转换,使信息结构化,意义化。

环节三:尝试体验,评价反馈,掌握结构

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通过信息编码从而把信息贮存到长期记忆中,这表明学生已初步习得了新知能。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低级阶段。因为此时的习得仍然是肤浅的、表面的。其在记忆中的贮存还不能做到经久不忘。真正有效的学习还必须经历尝试体验,反馈评价直至掌握结构的环节。

尝试体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学习事物,促使自己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心智和身体反应的过程。例如在理解一个概念的基础上用这个概念推广开来去认识未知的同类事物,如用哺乳动物的概念去解释蝙蝠是不是哺乳动物。在知道一个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之后亲自动手来完成这个实验。所谓尝试、即学生跟新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当学生初步习得之后,教师就应通过适当的指导性练习让学生有机会尝试表现一番。借助学生的尝试,一方面教师能及时判断学生初步习得知能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中体验自己习得的正误程度。没有尝试体验,学生不可能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还似懂非懂,什么地方则完全没有理解,更不可能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知能。

体验是获得正确结果的感受。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评价。在学生的尝试体验中引进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重要工作。以往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教学结构设计中没有充分重视形成性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不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评等排序,而是传递某种反馈信息,让学生知道在尝试练习中所表现的行为正确与否或正确的程度如何,离预期的目标还有多少距离,为后继学习提供调控参照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形成一个结构。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上,从相互联系上掌握学科内容,理解所教学科的系统结构。这样才能根据这一结构,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结构,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结构。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呼后应,条理分明。学生在学习每一项知识的同时,应不断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能较系统地理解学科的完整结构。这是便于记忆,便于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力武器。尝试体验,评价反馈是掌握结构的前提,反之,掌握结构又是尝试体验评价反馈的基础。可想而知,对结构不甚了解,评价反馈的标准和尺度必然含糊不清。尝试评价与掌握结构两者既相互适应又相互转化。应当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四:重复训练,强化保持,迁移创造

重复知能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以反复运用为手段,将新知识的应用转变为自动化操作,形成习惯。重复知能训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重复知能训练与题海战术是两回事。它要求教师要在训练设计上下功夫,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周密安排训练步骤,适当控制训练的易难度,提高训练质量。

重复是为了强化。因此它需要经常性的评价反馈和矫正。重复训练设计本身也需要通过评价反馈来选择和调整合适的训练时间、方法、数量和频度。

强化是为了保持。通过练习而加强记忆,这是确定无疑的。机械的材料的学习若要达到长久保持,必须有大量的频繁的强化练习;有意义的材料的学习要获得长久保持,则要靠策略性和元认知的强化练习。我国古代就有"学而时习之"的体会。不论是机械性的或有意义的学习材料,都需要延时的、分散的、经常的练习和运用,才能达到长期保持,成为"习惯"的程度,或者说是一种自动化的程度。所谓自动化,意即在需要时可不加思索地回忆和运用。

究竟重复性练习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是多少才能巩固,至今没有一个定量的理论。至少我们知道,学生每天学习的材料,必须当天复习,即第一次复习的周期约为8小时,才能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强化,而且所复习的时间又较短。以后复习的周期可逐渐加长。第二次复习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是地球旋转的自然周期,人脑活动由兴奋到抑制,实际存在着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经过一天后,再

及时强化所学知识,则较为巩固。以后复习的周期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结构决定,例如一单元,一章后的系统训练要怎样设计好,这就要靠经验体会去做了。

保持是为了迁移。迁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⑴有关迁移的经验。⑵能回忆、选择跟新信息关系最密切的已掌握的概念、原理和过程。⑶新信息的基本方面跟以前体验过的习得材料的基本方面有相似之处。⑷处理新信息必需的反应和动作跟以前习得的所需的反应和动作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可见,知识如果不能保持,迁移就是一句空话。哲学上把保持看作是量变过程,把迁移看作的质变过程。教学心理学把保持看作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把迁移看作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因此保持是迁移的基础。保持和迁移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定的知识与一定的能力是相对应的,需要培养哪种能力,就要选择相对应的知识;需要掌握哪种知识,就要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更多知识。换言之,保持可以促进迁移,移迁则可以强化和丰富保持。

学会迁移才能学会创造。迁移实际上是创造的萌芽,创造的本质仍可理解为迁移,只不过它是较为复杂的高级的迁移。对中小学生来说,创造常常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当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能迁移、扩展到一种变化了的新情境或新任务中去,这就是一种创造,或者说,学生能完成一次难度较大的迁移,就可视为创造。

以上所述是指导性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结构"四环节",应当指出,"四环节"既反映教学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的序列结构,又反映教学过程各主要因素间的关系。"四环节"是指导性教学策略最可能的顺序,但也不排除在实际教学中对"四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换、重组、增删。应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作有效变换地。

《设计的一般原则》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第二节设计的一般原则 【教材版本】 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逆向思维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经历中见识过的产品设计引发讨论和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求知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认识创新意识的提高。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课是有关“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中“设计的一般原则”的学习,力求以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师生“讨论”为课堂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浅简到深繁、由易到难地参与讨论和分析,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在完成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1个课时完成。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设计的一般原则》主要阐述了设计应当遵从的一般准则,这些准则是指导设计过程和进行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为后期深化理解和学习设计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起到引导作用。

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会感受到按照设计原则开展设计和评价更有助于设计活动的有效开展,养成在设计实践全过程中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的良好的设计习惯和全面的技术素养。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和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认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原则,掌握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思想。 2)以学生熟悉和常见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少有的产品设计实践经历决定了其对设计过程、设计评价的依据认识不全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设计过程和设计评价经历一次从观察已有产品设计特点到贯穿设计全程的交流和评价实践的全过程,进而对设计原则有一个全面而较深的认识和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前面第二章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设计事例出发,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使学生不但走进了生活,拓展了心理空间,而且还延伸了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和责任感。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本格式 附件1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2为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为目标续写范例; 附件4为学习过程叙写案例。 附件1:惠济区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小学*** 【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页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本课主要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学习重点的确定等。 【学情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教学难点的预设等。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目标表述中要包含:行为主体、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评价设计】 应包括:评价题目及设计意图。评价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1.主要包括: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2.提倡以问题链(大步问题与小步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附件2: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 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基础工程教案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基础工程 教案 课程归属:交通学院 教学课时:28学时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教案作者:程国勇 基础工程教案(No. 01)

课题:绪论、线性弹性地基模型、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地基的柔度矩阵和刚度矩阵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方向,说明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掌握三种线性弹性地基模型及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并了解它们的柔度矩阵。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三种线性弹性地基模型及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 难点: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的柔度矩阵。 三、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三种线性弹性地基模型及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及它们的柔度矩阵。 讨论:何谓地基模型。 研究:三种线性弹性地基模型及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的柔度矩阵。 四、教学过程 1.讲解文克勒地基模型。(15min) 2.讲解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15min) 3.讲解分层地基模型。(10min) 4.讲解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20min) 5.讲解地基的柔度矩阵和刚度矩阵的概念。(10min) 6.讲解三种线性弹性地基模型及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的柔度 矩阵。(20min) 五、课外作业及思考题 思考题:最常用、最简单的线弹性地基模型有哪几种? 基础工程教案(No. 02) 基础工程教案(No. 02)

课题:地基模型概述、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地基模型的选择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基模型,了解合理的选择地基模型对基础设计的 重要性。 掌握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掌握地基模型的选择原则。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地基模型的选择原则。 难点:握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地基模型的选择原则。 讨论: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的参数及其确定方法。 研究:几种曲线的线性变换及参数确定法。 四、教学过程 1. 概述选择地基模型对基础设计的重要性(10min) 2. 讲解文克勒地基模型中基床系数k的确定。(15min) 3.讲解几种曲线的线性变换及参数确定法(双曲线、指数曲线)。 (15min) 4.举例分析计算参数。(10min) 5.讲解进行地基模型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20min) 6.讲解地基模型的选择原则。(20min) 五、课外作业及思考题 思考题: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的参数及其确定方法? 计算题:计算地基的基床系数。 基础工程教案(No. 03)

高中通用技术课《设计的基本原则(1)(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第二节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本节主要运用了多个案例逐一分析了八条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用问题思考的形式,帮助理解这些基本原则。并体会各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既是设计的规范,又是评价的尺度。学生通过对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原则之间关系的理解,内化为初步运用设计的基本原则评价产品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学生都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对设计的过程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能对生活中的设计,不自觉运用了某些设计的原则。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人们长期设计实践的总结,是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设计基本原则及相互间的关系,能用此原则来评价某一产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 (2)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设计的基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结协 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技术素养,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 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 2、难点:对设计原则之间主次、制约、相互联系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 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能力展现——总结提升”。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图中的这三盏台灯,做为买家,你选哪一款?并说明理由。 [教师评析] 同学们对这三种台灯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同学们的选择不一样,理由也不一样,那么作为设计者,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要怎么样为消费者考虑呢?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设计时又应遵循哪些原则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授 (壱)科学性原则: 要设计这些产品,得有科学的知识,还得遵循相应的科学原理。比如说第二盏台灯,它和我们以往用的台灯不一样,它是可根据手的距离控制亮度的灯具。它是一盏电子感应灯。 [PPT 展示]在设计电子感应台灯时要遵循电子感应的科学原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doc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质量检查员培训教案) 一.执行标准和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执行的规范有: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GB50300—20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的基本规定 (一)收集相关的地质资料和临近房屋和其他公共设施的调查资料 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均与地下土层接触,地质资料极为重要。基础工程的施工又影响临近房屋和其他公共设施,对这些设施的结构状况的掌握,有利于基础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同时又可使这些设施得到保护。以往,由于对地质资料不详或对临近建筑物、公共设施没有充分重视而造成的基础工程质量事故或临近建筑物和设施的破坏事故,履有发生。施工前掌握必要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是有必要的。因此,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基本规定一章中提出了“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前,必须具备完备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公共设施的构造情况,必要时应作施工勘察和调查,以确保工程质量及临近建筑的安全。施工勘察要点按本规范附录A执行。 (二)工程实际地质情况的确认 对每项工程而言,建(构)筑物均应进行施工验槽。

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专门的施工勘察? 1.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详勘阶段难以查清时; 2.开挖基槽发现土质、土层结构与勘察资料不符时; 3.施工中边坡失稳,需查明原因,进行观察处理时; 4.施工中,地基土受扰动,需查明其性状及工程性质时; 5.为地基处理,需进一步提供勘察资料时; 6.建(构)筑物有特殊要求,或在施工时出现新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时。 (三)工程施工 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制度。 (四)工程检测 从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及见证试验的单位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和计量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检验、检测内容: 1.原材料见证检验;

教案编写规范及要求

教案编写规范及要求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职业学院教案编写规范及要求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要求教师上课(所有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必须有教案,并且为了确保教案的编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和要求。 一、教案的内涵 教案是为实现教学大纲而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是教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为了实现一定阶段预期的课程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也就是教师为每一知识点(群)的教学实施而制定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实施方案。 编写教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案构成要素制定详细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实施步骤,并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必要说明。 编写教案要处理好应该教什么和学什么(目标),如何教和如何学(策略),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评价)的关系。 编写教案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实践课还应钻研实验或实训指导书),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各章节(或各实践单元、项目或课题等)的具体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以及形成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注意广泛阅读本门课程相关资料,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对课程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第三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二、教案与讲稿的区别 教案是授课教师教学过程的设想与计划,它不同与授课讲稿。讲稿是教师的讲课稿,是丰富和细化教案中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案的具体化。讲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与表达,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

(完整word版)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样例

《电脑住宅》 【设计者】新密市市直二小丁利敏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0课,第*页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6、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内容分析】 《电脑住宅》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 课文是如何有条理的介绍电脑住宅的?第一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二------七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风向标)、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装备、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其中第二------七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体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和方便,安全和舒适。因此,从教学手法的角度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让学生交流合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好的基础,在识字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部分生字和内容还需老师指导。本课内容较简单,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高科技的神奇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却并不容易。因此,本课设计本着“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灵”的目标追求,努力体现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学生,二是基于文本,三是基于生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通句子,能说出“示范、预约”在文中的意思;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理解问题上仍存有很多误区,下面作者对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个人的一些亲自体会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中仍然存有着“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意义建构,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及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因为高考的压力,为了能加快教学进度,三年的课两年上完。有些数学概念结论完全是“抛盘子式”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结论、方法后便是大量的习题训练。例如人教版高一(上)(试验修订本)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如果教学中仅仅告诉学生解法,再通过大量习题训练,其结果是学生在高一时这些解法都能记住,但等到了高三就像没学一样。这是因为这两种类型不等式的解法都有一个探索总结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是不可能真正灵活掌握的。这已经被很多学生的例子佐证过了。又如在函数教学中,新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函数的定义,并提出两个初中函数定义无法解释的两个问题:1.y=1(x∈R)是否为 函数,2.y =x 与 y=从而抽象出函数这个概念,这个过程相当重要。相比较以往教材中由映射再到函数这种模式要容易接受,更贴近于学生实际。如果我们忽视这个过程,那么学生对函数这个概念就根本不清楚,在今后在使用函数解决相关问题时必然会问题多多。当然现在很多数学教师都注意到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危害,但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现象的一种变异现象,即有时对某些数学概念的处理往往是设计好过程,引导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意义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计划,作为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通常包括:班级、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教具、学具准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设计、板书设计和自我分析等项目。 二、教学设计的要求:1、明确地制定教学目的,具体地规定出传授的基础知识、培养的基本技能和发展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2、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 3、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4、根据教学目的的进行学习评价,以便及时地控制、激励和调节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先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通过钻研教学大纲,了解教学目的,掌握教材体系,熟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出教学地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重新组织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足;易难适度,详略得当。选择教学方法主要根据具体地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来考虑。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情况及接受能力,以及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既要了解全班的一情况,又要了解个别差异,以便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圆满地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词泛指计策和谋略。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策划和谋略。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了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流程总是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的体现。最优的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试讨论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种基本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生成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 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师生互动 技能巩固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 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 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 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 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 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教案资料

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一、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水泥厂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可归纳如下: (1)根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要求进行设计。 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产品产量往往有一定范围,设计产量在该范围之内或略超出该范围,都应认为是合适的;但如限于设备选型,设计达到的产量略低干该范围,则应提出报告,说明原因,取得上级同意后,按此继续设计。 对于产品品种,如果设计考虑认为计划任务书的规定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有不适当之处,也应提出报告,阐明理由,建议调整,并取得上级的同意。例如,某大型水泥厂计划任务书要求生产少量特种水泥,设计单位经过论证,认为大型窑改变生产品种,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不合理,建议将少量特种水泥安排给某中小型水泥厂生产,经上级批准后,改变了要求的品种。 窑、磨等主机的产量,除了参考设备说明和经验公式计算以外,还应根据国内同类型主机的生产数据并参考国内外近似规格的主机产量进行标定。在工厂建成后的较短时期内,主机应能达到标定的产量;同时,标定的主机产量应符合优质、高产、低消耗和设备长期安全运转的要求,既要发挥设备能力,但又不能过分追求强化操作。 (2)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 工厂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确定以后,整个工厂设计可谓大局已定。工厂建成后,再想改变其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将是十分困难的。例如,要把湿法厂改为干法厂,固然困难;要把旧干法厂改为新型干法厂,也非易事。例如,为了利用窑尾废气余热来烘干原料,生料磨系统也得迁移,输送设备等也得重新建设,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就不一定可行。 在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时,应尽量考虑节省能源,采用国内较成熟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1)

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并准确的实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规范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经历研读、分析、调查、学习、设计、实践、修改完善的过程。 一、“研读”即为研究课程标准。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通过研读课标明确物理学科教学理念、学科总体目标,以总体把握教学设计方向。还要明确物理教学关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总要求,再细致地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这是设计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分析”即为分析教材。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落实课程标准的,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分析教材中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式对教学设计的启示等等。 三、“调查”是学情分析的前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认知基础,心理发展特点等,是优选教学策略的基础。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四、“学习”即为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设计点,所谓同课异构是教师个体创造的体现,个体创造中都会可取之处。可以在网上大量的搜索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看到别人对同一节课的优秀的设计环节,又能打开自己的思路,激发思考,这是教师创作的过程。所谓创新,并不一定是独出心裁,因为在同一节课的设计上,会出现大部分的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吸取他人设计中的个性优点,纳入自己设计思路中,方法可以借鉴,程序还需要自己编制,也就是教学策略应该是设计者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分析后整体规划出来的,这就显示出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 五、“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是在进行了前面的几个环节后,教师对整节课形成了整体的设计思路,将其变成文本的过程。完成教学设计后从整体上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的怎样?由此反射出教学目标的是否全面得以落实。 六、“实践”就是设计实施。一份教学设计必须放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从经验上看,虽然虽然设计者做了大量研究学习,精心设计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所施教的对象是活体,不同班级群体有差异,同一班级个体有差异,同一份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就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检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实效性和时效性等。

科学实验课教案(优.选)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什么是规范汉字教学设计

什么是规范汉字教学设计 What is the standard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 ng design

什么是规范汉字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最直接地记录人的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本教案根据语音文字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了解汉语规范汉字,对我们书写很有帮助,尤其是应试中,必须写规范汉字,否则会导致扣分。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律地位。规范汉字在全国得到普及,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用字的主流,并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现代汉语规范汉字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简化字,一部分是不需要简化的传承字。 简化字是指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以字表等形式正式颁布的现代汉字规范。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因为古代一个汉字常有几种写法,譬如鲁迅《孔乙己》中所说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这会造成书写混乱,理解困难,并且会加大识字难度,因此作了规范整理。 二是繁体字笔画数过多,书写过于繁杂,科学的精简后,即达到保留汉字特点不变,又方便书定辨认。譬如繁体字“馬”,笔画数很多,不好写,简化为“马”后,就简单多了。 简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里的全部简化字,不包括已经简

化了的繁体字、被淘汰了的异体字。 传承字是指历史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经过整理简化或不需 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这类字一般比较简单,属于基本汉字范畴。比如我们小学一接触语文,就学过的“人、口、手、山、日、水、火等字。注意,它们即不属于繁体字,也不属于简化字。 附:1956年1月28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从而确定了简化字的合法地位。 1964年2月24日,国务院又批示:《汉字简化方案》中的 简化字用做偏旁时,也同样简化。 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这个批示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 1977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这个“二简方案”很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国务 院已于1986年明令废止。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注:重 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调整了8个字:象-像,迭-叠,复-覆,了-瞭,罗-啰,仇-雠,余-餘-馀,只(隻、衹)]。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施工组织设计教案

施工组织设计教案 陈梅

课题一施工组织设计基础知识 施工组织设计相关的基本概念 一、建设项目及其分类 (一)建设项目 基本建设项目,一般是指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组成,在经济上进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例如:一个工厂、一座电站、一所学校、一所医院等。(二)建设项目分类 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 │┌教学楼——土建工程——基础工程——土方开挖 某├办公楼┝设备工程┝主体工程┝混凝土垫层 学┿实验楼┝水暖工程┝屋面工程┝混凝土基础 校├图书馆└电气工程└装饰工程┝混凝土工程├宿舍└砌筑工程 └食堂 图1—1 建设项目的分解 1,单项工程 凡具有独立的設计文件,竣工后可以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称为单项工程。例一个独立的生产车间或一条生产线,一座办公楼,一栋住宅楼等。

2,单位工程 单位工程,凡具有单独设计,可以独立组织施工,担完工后不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工程称为一个单位工程。例如,一个车间, 3,分部工程 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 4,分項工程 分项工程是分部工程的组成部分。 二、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是指利用国家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国内外基本建设贷款或其他专用资金,以扩大生产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工程及其他有关工作。总之,基本建设就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 基本建设程序,是指工程项目从计划、决策、施工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 基本建设程序一般可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可概括为:项目决策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三、施工项目及其特点 施工项目是施工企业自施工投标开始到保修期满为止的全过程中完成的项目,是指作为施工企业的被管理对象的一次性施工任务,也可能是建设项目中的一个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施工任务。

我的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作文评注教学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 设计人: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中学高巍总课题名称:农村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策略 (方正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负责人:高巍(会发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子课题名称: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高巍(一直工作在教学的最前线,是班主任,负责课题的实施、研究、信息收集及相关的资料整理和科研报告的书写和论文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情况简介: 我们所研究的子课题是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在对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从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批注这一角度做突破口,通过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兴趣感染,热爱写作,并能够在自批和互批中提高作文能力。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好的作文话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熏陶也是潜移默化。因此,我选取了《学生作文批注法》作为一个小突破口,使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不仅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研究以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文评注法》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学生的作文和教师搜集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评注方法,学会评注;

2)同时,在评注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由教师的启发引导,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方法的教学; 2)在评注过程中让学生在读文赏文评文上获取写作的技巧与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3)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情感价值与世界观 1)让学生通过本次习作,学会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眼光看问题; 2)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学生以往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能根据要求写出合格的作文。能对他人的作文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修改,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对于他人作文中的问题和语言的理解却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认识不到位,而且缺少系统的评注方法。 四、教学设想: 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评注方法,掌握评注要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个性设计方面的东西,教师走入课堂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使用好,还要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应该敢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的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则,我形成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以下的环节达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生华。

教学设计书写规范

教学设计书写规范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关乎着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这么重要的教学设计,学好下面几个步骤,就能轻松应对! 一、课前部分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不同年级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

《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

《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学时教学设计 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 付振峰

《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学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2)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设计的基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 3、情感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创新意识和技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媒体:电子教室 (四)教学方法:问题求解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可行,是否实用,是否新颖,是否可靠,是否美观,是否经济…… 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人们在经常考虑这些问题,就逐渐形成了对设计的一些共性要求,也就是评价设计或产品的标准,这也是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呈现本节课标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提出问题:永动机为什么没有被设计出来?(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原因:因为永动机的设计没有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违背了客观自然规律,也就是违背了能量守恒的科学原理。) 继续提出问题:电动机、发电机、舒适的座椅、眼镜、手机、电冰箱、温度表等又为什么能被设计出来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原因:因为它们遵循了客观自然界的科学规律。) 它们具体遵循了哪些科学规律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具体遵循的科学原理)设计电动机、发电机遵循了电磁感应的科学原理; 设计舒适的座椅遵循了人机工程学的科学原理;设计眼镜遵循了光学的科学原理; 设计手机遵循了无线电的科学原理;设计电冰箱遵循了汽化吸热、蒸发制冷的科学原理;设计温度表遵循了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设计要以自然界的科学规律为依据,即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2、实用性原则 提出问题:“大哥大”为什么被淘汰了,带旋钮的黑白电视机为什么也少见了? 是它们设计的不科学吗?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呈现各种手机图片并分析:手机从砖头大小的“大哥大”到现在小巧玲珑的各式手机,在大小和功能上都有了变化,“大哥大”笨重,携带不方便,功能单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