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78.28 KB
- 文档页数:7
紫苏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
紫苏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食品、药物和化妆品等领域。
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香味和保健功能,紫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紫苏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其市场需求、种植技术、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市场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紫苏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包括食品、药物和化妆品等领域的需求量和趋势。
2. 种植技术研究:对紫苏的种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土壤要求、种植密度、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
3. 经济效益评估:通过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评估紫苏种植的投资回报率和经济效益,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4. 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紫苏种植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方法,综合分析紫苏种植的可行性和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五、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将系统评估紫苏种植的可行性,明确其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指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紫苏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推动紫苏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类似作物的推广和种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七、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3月开始,预计于2023年6月完成,并于2023年8月提交报告。
以上为紫苏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大致内容,具体研究进展和结果将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确认。
紫苏的化学研究报告紫苏别名荏子、赤苏、红苏等。
唇形科,一年生直立草木植物。
紫苏性温、味辛,以叶、梗、果实三部分分别入药。
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功效;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功效;紫苏子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功效。
化学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紫苏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百余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归属于挥发油类、萜类、甾醇类、酚酸和桂皮酸类、苷类、黄酮类、色素类和脂肪酸类等。
1、挥发油类科学家对紫苏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通过化学,GC,GC-MS,GC-FT/IR等方法从紫苏属植物中分离鉴定了百余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紫苏醛、柠檬烯、芳樟醇、呋喃酮类衍生物、丁香烯、肉豆蔻醚以及蒎烯,薄荷醇,苯甲醛,丁香油酚等成分。
2、萜类和甾醇除挥发性萜类外,紫苏还含有非挥发性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
如齐墩果、熊果酸、委陵菜酸、β-谷甾醇、豆甾醇、油菜甾醇等物质。
3、苷类紫苏中的苷类包括萜苷、苯丙素苷、氰苷、茉莉苷和苯戊酸苷等成分。
4、酚酸类和桂皮酸衍生物紫苏类含有较丰富的酚酸类和桂皮酸类衍生物,如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咖啡酸甲酯、咖啡酸乙烯酯、二羟基苯甲醛、二羟基苯甲酸甲酯等化学物质。
5、和苯丙素酚类紫苏类含有苯丙素酚类和黄酮及其苷类成分,如芹菜素、木犀草素、高黄芩素、七叶内酯等化学成分。
6、色素类紫苏富含色素类,紫苏花色素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广用于食品,饮料工业中。
另外,紫苏中含叶黄质类植物色素,如花色素苷、矢车菊苷元、叶黄素、β-胡萝卜烯、新黄素、董菜黄素、花药黄素等化学成分。
7、脂肪酸类紫苏子含有丰富的油脂,含油率约35%~50%。
脂肪油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
其中a-亚麻酸含量较高,可达84.5%。
紫苏功效与作用紫苏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紫苏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可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调节肠胃功能、抗菌消炎等。
此外,紫苏还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氧化损伤等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紫苏的功效与作用,并给出相应的科学依据。
首先,紫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紫苏富含挥发油、紫苏素、挥发油醇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紫苏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大肠杆菌、黄金葡萄球菌等。
此外,紫苏还具有对多种寄生虫有驱除作用的特点。
因此,紫苏不仅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寄生虫感染症。
紫苏还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中医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
一项研究发现,紫苏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的代谢活力。
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体易受寒邪的侵袭,紫苏可以辅助暖宫祛寒,促进气血流动,缓解寒冷引起的腹痛、腰痛等不适症状。
紫苏还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中医认为,紫苏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瘀血堵塞。
研究发现,紫苏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液黏稠度。
此外,紫苏中的紫苏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因此,紫苏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瘀血病症,如瘀血痛经、淤血瘀滞等。
另外,紫苏还有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紫苏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此外,紫苏中的紫苏素具有抗胃酸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烧心、胃痛等不适症状。
研究发现,紫苏还有改善胃肠道运动的作用,有助于缓解便秘、腹泻等肠胃问题。
紫苏还具有抗菌消炎的特性。
研究发现,紫苏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紫苏对于口腔炎、咽喉炎等感染性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紫苏还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紫苏还对皮肤具有多种益处。
紫苏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加营养供应,改善皮肤质地。
紫苏药理作用及其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紫苏,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研究的深入,紫苏的药理作用及其化学物质基础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紫苏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及与其药理活性相关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紫苏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紫苏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概述,包括挥发油、黄酮类、酚酸类等主要成分,并简要介绍了这些成分的基本性质。
随后,重点综述了紫苏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及这些作用与紫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
本文还对紫苏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未来紫苏的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二、紫苏的化学成分紫苏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药用植物,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紫苏的化学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紫苏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
挥发油:紫苏的挥发油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化学成分之一,主要包括紫苏醇、紫苏醛、紫苏酮等。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紫苏特有的香气和风味,并在其药理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菌等。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紫苏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如木犀草素、芹菜素等。
这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同时还具有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酚酸类化合物:紫苏中还含有多种酚酸类化合物,如咖啡酸、迷迭香酸等。
这些化合物同样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为紫苏的药理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紫苏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
这些成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了紫苏药理作用的发挥。
紫苏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紫苏独特的药理作用基础。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紫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将得到更全面的揭示,为紫苏的开发利用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紫苏叶的研究进展作者单位:225500 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通讯作者:刘浏目的近年来紫苏属植物的研究与利用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课题,本文综述紫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供研究和临床参考,为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紫苏叶在抗菌和抗病毒、止血、镇静和镇痛、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紫苏叶蕴藏巨大的药用价值,很可能被开发作为调脂药、中药抗生素或具有多种用途的保健品,具有较大潜在的市场。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现将国内外近年来对紫苏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药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紫苏叶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且紫苏叶中的挥发油是一种有药理活性的成分。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紫苏叶挥发油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紫苏醛,还有少量的柠檬烯及A-蒎烯等。
2004年,孟青等[1]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苏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紫苏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29种化合物。
秦晓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用GC-MS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总离子图,结果鉴定出紫苏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紫苏醛(92.13%)、柠檬烯(2.86%)、1,6,10-十二碳三烯、7,11-二甲基-3-亚甲基(2.24%)、1,6-辛二醇-3-醇、3,7-二甲基(0.79%)等10种化合物。
马松涛等[2]用水蒸汽蒸馏香紫苏花序及叶得精油0.7%~ 1.5%,经GC/MS分析,鉴定出46种香气成分,约占出峰面积的97%,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芳樟醇、α-松油醇、乙酸芳樟酯、乙酸橙花酯、乙酸香叶酯、石竹烯及β-荜澄茄油烯。
日本学者Morinaka等[3]对36个紫苏鲜叶样品进行研究,共产生120个峰,平均为45个峰,分离鉴定出29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紫苏醛、莳萝芹菜脑、香薷酮、紫苏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研究发现青紫苏可以预防衰老
导语:紫苏属于唇形科紫苏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亚洲分布广泛。
紫苏深受日本人欢迎,叶片两面均为绿色的青紫苏常出现在日本料理中,在制作生鱼
紫苏属于唇形科紫苏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亚洲分布广泛。
紫苏深受日本人欢迎,叶片两面均为绿色的青紫苏常出现在日本料理中,在制作生鱼片和天妇罗时作为辅料。
研究发现青紫苏可以预防衰老
研究发现青紫苏可以预防衰老
日本京都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日本料理中一种常用辅料青紫苏含有抑制活性氧预防衰老的有效成分。
紫苏属于唇形科紫苏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亚洲分布广泛。
紫苏深受日本人欢迎,叶片两面均为绿色的青紫苏常出现在日本料理中,在制作生鱼片和天妇罗时作为辅料。
紫苏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而且可为其他食品保鲜和杀菌,其叶可制作菜肴,也可用来腌制泡菜,种子富含有益健康的紫苏油,这种油具有强烈的香气。
研究小组分析了青紫苏、桃子、苹果等12种水果蔬菜的成分,结果发现,青紫苏中含有能够抑制活性氧的名为“DDC”的一种多元酚。
将这种成分添加到实验鼠细胞上后,抗氧化酶大幅增加。
此外,研究小组还确认化学合成的DDC也具有相同功效。
研究负责人明指出:“每片青紫苏的DDC含量非常有限,每天不食用数公斤叶片就没有效果,所以有必要提炼成分后制成膳食补充剂。
”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紫苏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者:刘娟,雷焱霖,唐友红, 黄宝康【摘要】目的概述紫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概述紫苏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结果紫苏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止血,降血脂等多种药理活性。
结论紫苏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关键词】紫苏;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arguta (Benth) Hand.-Mazz.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其叶、梗、果实均可入药,紫苏子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之功效;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解鱼蟹毒之功效;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安胎,和血之功效。
同属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野生紫苏P.frutescens(L.) Britt. var.acuta (Thunb.) Kudo.和回回苏P. frutescens (L.) Britt.var.crispa (Thunb.) Hand.-Mazz.在不同地区也作紫苏使用。
在2005版《中国药典》中紫苏与白苏被合并为一个种,均作紫苏入药[1]。
紫苏除作药用外,由于其具有特异芳香,可作调味佐料及蔬菜, 我国每年有大量出口至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兹用植物。
近年来对紫苏的化学与生物活性的研究为紫苏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1 化学成分紫苏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地上部分为要含挥发油类,黄酮及其苷类,萜类,类脂等成分,果实为要含脂肪油。
挥发油是紫苏叶中为要的化学活性成分,紫苏具有特异的香气并可作香辛料为要是因其含有挥发油。
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有紫苏醛(Perilla aldehyde)、柠檬烯(limonene)和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其中紫苏醛含量可占50%以上,其含量随生长季节变化。
紫苏中酚酸类成分研究进展张琛武;郭佳琪;郭宝林【摘要】紫苏水溶性成分主要是酚酸类成分,紫苏叶中主要含有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紫苏果中则为迷迭香酸和咖啡酸的苷类衍生物,迷迭香酸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含量研究文献中也以迷迭香酸研究最多,各部位的含量叶大于果实和茎,根含量最低,影响含量的因素中包括种质、产地和采收时间,但大多研究包括了种质和产地的不同,难以衡量主要的影响因素.紫苏中酚酸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保肝、降血糖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The water soluble component of Perillafrutescens is mainly phenolic acids.Rosmarinic acid,caffeic acid and their ester derivatives chiefly exist inleaves.Rosmarinic acid,caffeic acid and its glycoside derivatives exist in fruits.Among them rosmarinic acid is the most researched compound.The content of rosmarinic acid in perilla leav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parts of the plant,such as stems and fruits.And there is lowest content in roots.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tent include the germplasm,place origin and collecting time.Many papers involved germplasm and place origin with no major factors being elucidated.The phenolic acids in perilla have wid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i-inflammatory,antibacterial,anti-allergic,antioxidant,anti-tumor,anti-depression,protectingliver,hypoglycemic and hypolipidemic effects.【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7(019)011【总页数】8页(P1651-1658)【关键词】紫苏;酚酸;迷迭香酸;咖啡酸【作者】张琛武;郭佳琪;郭宝林【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酚酸类化合物是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一类成分,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在药用植物中,如忍冬科金银花,菊科的蒲公英、灯盏花,唇形科的丹参,伞形科的当归、川芎等。
紫苏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明发, 郭莉, 郑炯, 江燕, HUANG Ming-fa, GUO Li, ZHENG Jiong, JIANG Yan 作者单位:黄明发,郑炯,江燕,HUANG Ming-fa,ZHENG Jiong,JIANG Yan(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6), 郭莉,GUO Li(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6;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重
庆,400712)
刊名:
中国食品添加剂
英文刊名:CHINA FOOD ADDITIVES
年,卷(期):2007(4)
被引用次数:8次
1.顾文娟;朱陈珏;张建梅紫苏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08)
2.赵德义;徐爱遐;张博勇紫苏籽油的成分与生理功能的研究[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4(02)
3.郭群群;杜桂彩;李荣贵紫苏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07)
4.韦保耀;黄丽;滕建文紫苏叶抗过敏作用的评价[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4(08)
5.周平;吕晓玲紫苏中迷迭香酸的乙醇提取优化实验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08)
6.秦晓霜;康笑枫;林春华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06(06)
7.孟青;冯毅凡;梁汉明紫苏挥发油GC/MS分析[期刊论文]-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4(06)
8.王佩;陈叶;罗光宏紫苏的利用和载培[期刊论文]-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4(12)
9.赵静;于淑玲药用紫苏的资源开发[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06)
10.王兰紫苏的用法[期刊论文]-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11.杨晓静;王立众;李和紫苏子油不皂化物的分离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02)
12.邱娇英;杨晓东;杜红进紫苏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02)
13.张洪;黄建韶;王云紫苏啤酒的研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 2006(02)
14.徐在品;邓小燕;门吉英紫苏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期刊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6(04)
15.徐章华;邵玉芬α-亚麻酸对大鼠行为、视网膜及肝脑脂肪酸构成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2(03)
16.王卫东;谢巍紫苏油的保健功能[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05)
17.丁晶晶;徐婧;霍天瑶紫苏油对大鼠降血脂的量效时效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油脂 2004(10)
18.王雨;刘佳;高敏紫苏子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6(04)
19.吕晓玲;朱惠丽;姜平平紫苏提取物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的体外实验研究 2005(zk)
20.王雨;刘佳;高敏紫苏子对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贵州医药 2006(09)
21.回瑞华;侯冬岩;李铁纯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紫苏茎、叶、籽中的锗[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4(06)
22.张洪;黄建韶;赵东海紫苏营养成分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 2006(02)
1.简毓峰.胡浩斌.朱继华两种紫苏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1)
2.刘培培.李会珍.张志军.刘西亮培养条件对紫苏下胚轴外植体再生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1)
3.严芳.黄丹.刘达玉.段献银紫苏水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2)
4.彭小平.熊劲松我国紫苏产业化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16)
5.朱小平.王文颇.于玉桥不同氮肥水平下紫苏生长的动态规律[期刊论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2)
6.陆洁静.任文彬紫苏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6)
7.蒲海燕.李影球.李梅紫苏的功能性成分及其产品开发[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9(2)
8.李赫男不同时间低温处理对紫苏抗逆性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3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sptjj200704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