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134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3卷第1期如何提高老年病人的依从性潘晓琼(涪陵中心医院药剂科,重庆涪陵408000)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1—0134—01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人进入老年期以后,由于组织器官的老化和生理功能的衰退,易同时患多种疾病,且患病时起病隐袭,症状多变,病情易恶化,并发症多。
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几种药,治疗方案可能更复杂且难于记忆及遵从,这就增加了老年人用药产生不依从性的可能性。
1依从性的概念当病人能遵守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及服从医护人员和药师对其健康方面的指导时.就认为这一病人具有依从性,反之则为不依从性。
依从性并不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饮食、吸烟、运动及家庭生活等多方面指导的顺从。
如果病人对治疗产生了不依从性,将可能造成疾病的治疗失败,可能发生中毒的危险,并且还可能干扰新药的Il缶床试验。
2产生老年病人不依从性的主要原因2.1用药方案相对复杂:老年病人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要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用药方案较为复杂,但其往往不能准确地遵从服药方法,容易将用法混淆。
难以遵循医嘱。
特别是患有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如无人监督及协助用药,就不能确保按医嘱用药。
2.2缺乏用药指导:如果医师不能真正关心病人,病人对医师就缺乏信任感。
其依从性就不好。
如果药师发药时又不能详细指导病人如何正确用药,就会加剧病人的这种不依从性。
医师、药师要想得到病人的依从.必须让病人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用药的注意事项。
2.3药物的剂型与规格不适宜:药物的剂型与规格是影响病人依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药片太大难以吞咽,太小不利于取用;有的液体制剂盛于500ml瓶中,不利于病人使用;有的老年病人对水泡眼包装或金属箔片包装感到生疏,不知如何服用。
2.4病人的主观因素造成不依从性:由于部分老年病人特殊的心理状态如认识偏颇,迷信名、新、贵药;偏听偏信,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宣传的影响或经济承受能力的原因,擅自改服其它药物;自认为病情已经好转,轻易中断服药等也可能造成不依从性。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盐酸纳洛酮是一种特异性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国外1961年人工合成,1963年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阿片类麻醉药的拮抗苏醒。
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就纳洛酮(NX)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纳洛酮(NX)的药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1.1 纳洛酮(NX)药理作用纳洛酮(Naloxone,NX)又名烯丙羟吗啡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化学结构与吗啡极为相似,与阿片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其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是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临床常规剂量为1.2 纳洛酮(NX)药代动力学纳洛酮脂溶性高,并可迅速分布全身,尤以脑、心、肺、肾为高,透过血脑屏障的速度为吗啡的16倍。
约50%的纳洛酮与血浆蛋白结合,作用时间维持45~90分钟,注射后48~72小时约65%从尿中排出,人血浆半衰期为90分钟。
2.纳洛酮(NX)的临床运用2.1 纳洛酮(NX)在急性中毒急救的应用2.1.1 阿片类药物中毒常见的阿片类药物有海洛因、盐酸二氢埃托啡、吗啡、美沙酮等。
中毒机制:抑制大脑皮层及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呼吸高度抑制和脑、肺水肿。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吗啡、吗啡衍生物等的中毒具有特异的拮抗作用,能快速缓解其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纳洛酮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纳洛酮(Naloxone,NX)又名烯丙羟吗啡酮,为羟吗啡酮衍生物,是相对纯化的竞争性阿片受体拮抗剂。
内源性阿片肽样物质主要有三类:β-内啡肽类、脑啡呔类及强啡肽。
NX能竞争性抑制阻断并取代阿片肽样物质与阿片受体结合从而阻断阿片肽样物质的作用产生临床疗效。
目前,临床较多应用于酒精、镇静催眠药及麻醉药急性中毒。
本文就其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丁勇[1]对33例急性地西泮中毒的患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静注NX0.4~2.0mg,必要时2h后重复静注。
对照组41例,根据病情用常规治疗(洗胃、补液、利尿等)。
结果发现清醒时间、住院天数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
以重症中毒病人为例:NX组15例,平均催醒时间0.42±0.15h,住院6±3d;对照组18例,平均催醒时间24±9h,住院14±10d。
NX组痊愈32例,死亡1例;对照组痊愈32例,死亡9例。
张昌瑞[2]报道抢救服地西泮、氯氮芷中毒9例,用NX0.8+50%GS40ml静注,每2h1次,共2次。
在用药后1~6h内9例病人意识转清醒,住院2天均痊愈出院。
李莉等[3]亦治疗20例,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催眠药中毒时,尤其昏迷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常伴有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NX则能有效拮抗β-EP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因此迅速解除了中毒时的呼吸抑制和昏迷状态。
2 休克杜可周对1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重度休克患者给予NX0.4~1.2mg+10%GS10ml静注,每小时1~2次,直至休克被纠正。
第1次血压回升的时间为0.16±4.3h,纠正休克所用时间平均为8.5±3.7h;对照组第1次血压回升的时间为0.38±8.00h,纠正休克所用时间平均为13.2±6.5h。
治疗后转归:治疗组治愈17例,死亡1例;对照组治愈15例,死亡5例。
纳洛酮的老药新用【关键词】纳洛酮;老药新用纳洛酮1960年合成,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作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急性乙醇中毒等的解救。
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老药也有了新的用途。
纳洛酮(烯丙羟吗啡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药,可与阿片受体呈立体专一性结合,阻止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
临床主要用于阿片类药物复合麻醉术后,拮抗该类药物所致的呼吸抑制,促使患者苏醒,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急性乙醇中毒,以及急性阿片类药物过量的诊断。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和临床使用的深入,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1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与其血浆中的β-内啡肽含量增加有关,可降低脑干神经元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减慢呼吸,甚至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缺氧和酸中毒进一步刺激β-内啡肽释放入血,加重缺氧的程度。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使血浆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与分布在心、脑、组织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解除β-内啡肽对脑、呼吸、心脏、中枢及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抑制作用,降低脑干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从而兴奋呼吸中枢,改善通气障碍,降低二氧化碳分压,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停止呼吸暂停发作;纳洛酮还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心肌缺氧,增加脑灌注压,保证心脑重要器官血液供给,阻断缺氧继发性脑损伤。
徐庆玲应用纳洛酮和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安全有效[1]。
李军等选取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诊断标准的患儿83例,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均在发生首次呼吸暂停即予负荷量氨茶碱5 mg/kg,12 h后予维持量2.5 mg/(kg•次),每12 h 一次。
治疗组加用纳洛酮0.1 mg/(kg•次),每8 h一次。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呼吸暂停次数明显减少,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
在临床应用中,纳洛酮剂量安全范围大,无明显不良反应,故纳洛酮联用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效果较单用氨茶碱好,值得临床推广。
纳洛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关键词】纳洛酮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肌肉注射或静滴小剂量纳洛酮能迅速翻转吗啡作用,静滴1~3分钟就能消除呼吸抑制,能明显纠正中枢性呼吸衰竭,促进清醒,其见效快,但维持时间短。
由于纳洛酮是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拮抗剂,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有3组:β-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及强啡类,存在于脑组织、垂体及下丘脑中。
它们在调节感知与运动、睡眠与觉醒、心血管功能与呼吸活动等方面均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质作用。
吗啡样物质与体内吗啡受体结合。
吗啡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内,也存在于心、肺、肾、小肠等器官内,故可产生广泛的生理、病理效应。
纳洛酮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或β-内啡肽大,能竞争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实现其疗效。
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因此纳洛酮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抢救休克,各类中毒,心脑血管疾病、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本药有治疗方法简便、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纳洛酮在临床的应用进展情况概述如下:1 用于治疗各种中毒1.1 镇静催眠药中毒由安定、氯丙嗪、鲁米那等非阿片类镇静催眠药所致中毒,尤其昏迷时,肌体处于应激状态,脑内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除先进行洗胃外,静注纳洛酮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阻断内啡肽的抑制作用,解除中毒患者呼吸循环抑制和昏迷状态,使中毒者呼吸频率增加,通气量增加,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防止休克血肿发生。
有报道纳洛酮用0.4~2.4mg/次可缩短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催眠时间[1-2]。
1.2 乙醇中毒急性乙醇中毒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促使内源性阿片肽(OLS)释放,同时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OLS,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严重中毒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
纳洛酮是吗啡受体异性拮抗剂,有强有力的催醒和解除乙醇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使中毒患者呼吸频率增加,通气量增加,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至正常。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业交流> 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2012-06-18 09:36阅读:10340来源:爱爱医责任编辑:潘乐乐[导读]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最早是用于对抗阿片类药物中毒,具有解除呼吸抑制和催醒作用。
近年纳洛酮的应用更加广泛,且取得了较好效果,先将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简介如下。
1.纳洛酮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昏迷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人纳洛酮,首剂2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最早是用于对抗阿片类药物中毒,具有解除呼吸抑制和催醒作用。
近年纳洛酮的应用更加广泛,且取得了较好效果,先将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简介如下。
1.纳洛酮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昏迷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人纳洛酮,首剂2.0mg,静脉推注,再以4.0mg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1次/d.直至患者意识完全恢复。
表明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尽早应用纳洛酮,可提早恢复意识,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2.宫内胎儿复苏纳洛酮0.8mg加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20ml缓慢静推,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终止妊娠。
临床观察表明,母体注射纳洛酮进行胎儿宫内复苏效果很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氨茶碱。
3.早期大剂量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在常规溶栓、扩血管、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6mg,q8h静推,连用10天后停药,7天CT复查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结果表明,纳洛酮不仅可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治愈率,而且对呼吸抑制、意识障碍及语言障碍的恢复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初建平等应用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体会,王国立应用纳洛酮注射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州,其结果与之有相似之处。
4.纳洛酮鉴别诊断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应用盐酸纳洛酮0.8mg加5%葡萄糖注射夜20ml静注闭。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神志变化。
效果不明显者,每30min重复上述剂量1次。
临床急救中应用纳洛酮的新进展山东省陵县中医院(253500)乔瑞国山东省陵县陵城镇医院魏清浊山东省陵县陵城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宋敏盐酸纳洛酮是一种特异性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国外1961年人工合成,1963年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阿片类麻醉药的拮抗苏醒。
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就纳洛酮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由安定、氯丙嗪、鲁米那等非阿片类镇静催眠药所致中毒,尤其昏迷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脑内B内啡肽(B-EP)释放增加,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静注纳洛酮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阻断脑啡肽的抑制作用,解除中毒患者呼吸循环抑制和昏迷状态,使中毒者呼吸频率增加,通气量增加,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防止休克、肺水肿发生。
有报道纳洛酮用0.4~2.4mg/次可缩短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催眠时间[1,2]。
2 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时伴有B-EP释放增加,应用纳洛酮可以拮抗其受体而起治疗作用[3,4]。
临床使用于中、重度中毒以静脉推注用药,剂量0.4~0.8mg/次,以后4~5mg加入高渗糖液体中同时维持滴注疗效,对解除呼吸抑制,促醒时间快,收到满意效果。
3 休克:休克时血管的扩大导致有效循环量的锐减是血压下降的根本原因。
许多实验发现内源性阿片肽能作用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心血管神经抑制作用,对休克病理出现演变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在缺氧、缺血等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交感中枢发生应激性兴奋反应,激活下丘脑弓状核B-EP神经元释放B-EP增加,其血液浓度可升高5~6倍。
纳洛酮对逆转休克低血压具有辅助作用,可能是拮抗了由于休克的应激状态下大量释放的B-EP基础上使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得以重建[5]。
同时还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性心肌,升高动脉压,改善组织灌注的作用。
有报告,休克患者血浆B-EP含量增高,首次静脉推注纳洛酮0.8mg,1h后血压到正常,复查血浆B-EP含量亦显著下降至正常[6]。
纳洛酮治疗婴幼儿肺炎的药理作用与临床效果分析婴幼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纳洛酮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药物,在婴幼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纳洛酮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纳洛酮的药理作用1.解除阿片类药物中毒:纳洛酮能竞争性地阻断阿片受体,从而解除阿片类药物中毒症状。
2.改善呼吸功能:纳洛酮能激动呼吸中枢,提高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改善呼吸功能。
3.抗炎作用:纳洛酮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4.保护心血管系统:纳洛酮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5.抗氧化作用:纳洛酮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二、纳洛酮在婴幼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1.早期治疗:婴幼儿肺炎早期,纳洛酮能迅速解除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重症肺炎:对于重症肺炎患儿,纳洛酮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提高治愈率。
3.防治并发症:纳洛酮能降低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不张、肺水肿等。
4.替代治疗:对于阿片类药物过量导致的肺炎,纳洛酮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解除中毒症状。
三、纳洛酮治疗婴幼儿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1.疗效显著:纳洛酮治疗婴幼儿肺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迅速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降低死亡率。
2.安全性好:纳洛酮的副作用较小,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无影响。
3.经济实惠:纳洛酮的价格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
4.应用广泛:纳洛酮在婴幼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各种程度的肺炎。
5.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纳洛酮与其他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联合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
纳洛酮治疗婴幼儿肺炎具有药理作用明确、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等优点。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运用纳洛酮,为婴幼儿肺炎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同时,进一步研究纳洛酮在婴幼儿肺炎治疗中的最佳剂量、疗程等问题,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为我国婴幼儿肺炎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纳洛酮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在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昏迷、休克、急性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应激状态下,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参与了各种应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
1近年来纳洛酮在急诊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1.1急性颅脑损伤缪建平等[1]报道,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
前者在颅脑损伤后12h以内,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再给予纳洛酮12~16mg,静脉滴注,24h维持,连续3d后剂量改为4.8mg,连续7d,10d为1个疗程。
根据GCS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病情预后和血浆βEP在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者,治疗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用纳洛酮后血浆βEP均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摘自:医学教育网 。
疗效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5.5%,其中两组评分为GCS9~12分者全部治愈;GCS3~8分在治疗效果上,治疗组预后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
资料结果显示,使用纳洛酮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βEP含量,两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重残和死亡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此可能是纳洛酮使血中βEP降低,提高了脑灌流压,稳定了血压和改善了脑血流动力学,从而逆转βEP对神经元的继发性损害作用。
1.2各种休克人体在缺血、缺氧等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腺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βEP增多,内源性阿片肽能作用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末梢,产生血管神经抑制作用,对休克病理生理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伍成山等[2]通过测定26例危重休克患者的血浆βEP含量,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14例患者首次静脉注射纳洛酮0.8mg,1h后血压升至正常,复查血浆βEP含量亦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周府伯等[3]应用纳洛酮生脉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11例,结果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和纳洛酮可使患者升高血压和稳定心率,使病死率明显降低。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业交流> 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
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
2012-06-18 09:36阅读:10340 来源:爱爱医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最早是用于对抗阿片类药物中毒,具有解除呼吸抑制和催醒作用。
近年纳洛酮的应用更加广泛,且取得了较好效果,先将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简介如下。
1.纳洛酮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昏迷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人纳洛酮,首剂2
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最早是用于对抗阿片类药物中毒,具有解除呼吸抑制和催醒作用。
近年纳洛酮的应用更加广泛,且取得了较好效果,先将纳洛酮的15种临床新用途简介如下。
1.纳洛酮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昏迷
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人纳洛酮,首剂,静脉推注,再以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1次/d.直至患者意识完全恢复。
表明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尽早应用纳洛酮,可提早恢复意识,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2.宫内胎儿复苏
纳洛酮加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20ml缓慢静推,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终止妊娠。
临床观察表明,母体注射纳洛酮进行胎儿宫内复苏效果很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氨茶碱。
3.早期大剂量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
在常规溶栓、扩血管、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q8h静推,连用10天后停药,7天CT复查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结果表明,纳洛酮不仅可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治愈率,而且对呼吸抑制、意识障碍及语言障碍的恢复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初建平等应用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体会,王国立应用纳洛酮注射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州,其结果与之有相似之处。
4.纳洛酮鉴别诊断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
应用盐酸纳洛酮加5%葡萄糖注射夜20ml静注闭。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神志变化。
效果不明显者,每30min重复上述剂量1次。
盐酸纳洛酮用量一,平均,观察发现用盐酸纳洛酮后清醒,症状体征消失的患者,后经CT检查颅内无异常。
而应用盐酸纳洛酮无好转的病例,CT分别显示有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注射纳洛酮后,急性酒精中毒的症状体征消失,仅存有颅脑器质性损伤的表现,若无颅脑器质性损伤,患者神志逐渐清楚。
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诊断有困难着,可用盐酸纳洛酮进行鉴别诊断,它具有准确率高、方便、经济的优点,对无CT、MRI机的基层医院更为适用。
5.治疗椎一基底动脉缺血
在血栓通注射夜6ml/d.口服美可乐或眩晕停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加%生理盐水40ml静推,然后以,d加%生理盐水250m1静滴,3~7天内部分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优于一般的治疗方法。
6.纳洛酮及/醒脑静治疗镇静催眠药中毒
纳洛酮~静推,同时用醒脑静20ml~40ml静滴,之后以纳洛酮静滴,必要时重复使用,纳洛酮日用量不超过,醒脑静日总量不超lOOml,治疗后病人平均催醒时间明显缩短。
结果表明,纳洛酮与醒脑静联用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纳洛酮或醒脑静。
7.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应用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嗍,每次按/kg~/kg,加5%葡萄糖2ml,1次/8h静推,连续8~10日。
结果显示,患儿呼吸暂停改善情况与应用氨茶碱患儿基本一致,表明纳洛酮对原发性呼吸暂停也有明显效果。
并且疗效与氨茶碱相同。
同时纳洛酮还能对抗自由基,减轻脑损伤。
8.肺性脑病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抗生素、解痉平喘、祛痰、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加用纳洛酮~2。
0mg溶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点或加入%生理盐水40ml中静脉注射,1次/d,疗程为5日,显效率%,有效率100%。
纳洛酮用量最少为,最多为。
平均。
同时纳洛酮还可明显降低肺性脑病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
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着。
因此,大剂量使用纳洛酮是抢救肺性脑病的一种成功可靠的方法。
9.盐酸纳洛酮在内科急危重病临床中的应用
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对有意识、呼吸、循环障碍时,除积极采用常规药物与措施外,及时足量、反复应用盐酸纳洛酮能明显提高救治率,特别是对有机磷中毒、休克脑血管意外者疗效更为明显。
在抢救中最大累积量为.平均用量18m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10.纳洛酮和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缺血性脑病
在给于吸氧、纠正酸中毒、控制脑水肿、抗惊厥及支持疗法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持续静脉滴注,4h滴完,多巴胺用输液泵以51ug·kg·min~
10ug·kg·min速度持续输入,当心率达120次/min以上,循环改善,病情好转时停药,总有效率95%。
结果表明,由于早期应用纳洛酮、多巴胺减少脑损伤,阻止病情恶化。
缩短疗程,提高了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较好的疗效。
11.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中、重度缺血性脑病
在采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降低颅压、止惊、纠酸、改善循环、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f131,加用纳洛酮治疗,纳洛酮剂量/kg加入5%葡萄糖30ml内静脉滴注。
必要时4h后可重复使用l~2次,总有效率90%,具有疗效好,起效快,致残率低等优点,且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晶等应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与其相似。
12.丘脑综合征疼痛
方法为每周纳洛酮的剂量增加~,直至达到12mg,并持续2周。
将纳洛酮溶于500ml 复方乳酸纳溶液中,静脉滴注。
每周1次,持续3h。
13.新生儿窒息
纳洛酮/kg,首先给予的试验剂量。
如无反应可在3min~5min内重复使用。
由于纳洛酮作用时问短,并根据呼吸抑制程度需要30min~90min内重复给药,甚至连续静脉给药。
滴注速度在·kg·h至·kg·h间。
药物可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加纳洛酮2mg。
14.弥漫性轴索损伤
在采用常规治疗即脱水、抗感染、神经营养液药等。
其中主要给予20%甘露醇、青霉素和胞磷碱等药物静脉注射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注射液,4mg/d静脉注射。
时间为20
日,采用纳洛酮治疗组的病人良好率为60%,高于对照组。
15.纳洛酮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
纳洛酮能有效维持颅脑损伤后血压和脑灌注压旧。
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等。
特别是对于昏迷和呼吸抑制的病人,纳洛酮有快速逆转意识障碍、解除呼吸抑制的作用。
纳洛酮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可降低B一内啡肽(B—EP)水平,发挥对中枢神经元的保护、改善大脑缺血、促进病人清醒和脑功能恢复等作用,病人的存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致残率降低明显。
本研究提示纳洛酮组的死亡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从而认为纳洛酮使用安全,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少,而且停药后随访也未发现远期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