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为保障新兽药对使用对象动物(靶动物)的安全,特别是人的食品消费安全,必须对临床前兽药的毒理学(或安全性)进行评价。
目前,对兽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一般采取毒理学评价方法,包括三性(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和三致(致突变、致畸、致癌)试验,以预测新兽药的安全性。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预测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参考。
毒理学评价结果不但为最后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可以作为新兽药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是制订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MRL)的重要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评价兽用化学药品(化学合成药、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及消毒剂临床前的安全性。
1.兽用原料药需明确下列信息:①供试药品名称,包括通用名、化学名;②供试药品(必要时包括杂质)的化学结构、纯度、性状及物理、化学性质;③供试药品的质量标准及其说明;④供试药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及稳定性报告;⑤供试药品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最低、最高推荐量;⑥供试药品的贮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保质期。
2.兽药制剂需明确下列信息:除提供第1条所要求的资料外,还需提供制剂配方和生产工艺。
3.供试药品样品数量要求:需提供每个供试药品同一批号的3份样品及其检验报告;每份样品应为检验需要量的5~10倍。
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对照品。
评价兽药安全性的毒理学试验必须在农业部认定、并具有GLP试验条件的机构进行。
二、毒理学评价程序及内容兽药毒理学评价试验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第一阶段:急性毒理学试验阶段的测定:所有用途的原料药必做;1.经口LD50的测定:注射用原料药必做,肌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2.注射途径LD50途径任选一种;的测定:供皮肤给药的原料药必做;3.经皮LD504.皮肤刺激试验:供注射和透皮吸收的制剂必做;5.肌肉刺激试验:供肌内注射的制剂必做;6.眼结膜刺激试验:眼科用、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7.粘膜刺激试验:子宫注入剂、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8.溶血性试验:静脉注射用制剂必做。
动物药学中的药物安全性监测与评估药物安全性监测与评估在动物药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物药物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提高动物的健康和福祉,因此,确保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动物药学中药物安全性监测与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安全性监测的重要性药物安全性监测是对动物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它有助于发现和识别潜在的药物安全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
监测药物的安全性可以帮助制定更科学、更安全的治疗方案,从而保障动物的健康。
二、药物安全性监测的方法(一)临床监测:临床监测是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来监测动物的反应。
例如,通过详细记录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药物和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来监测其安全性。
例如,可以通过药物浓度监测技术,对动物体内药物浓度进行监测,以确保药物在治疗范围内。
(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可以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三、药物安全性评估的重要性药物安全性评估是在研发和应用阶段对药物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药物的理化性质、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和临床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为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药物安全性评估的方法(一)理化性质评估:理化性质评估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技术对药物的性质进行研究和评估。
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pH值等指标的测定,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
(二)毒理学评估:毒理学评估是对药物对动物体内各种器官和系统的毒性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等方法,评估药物在推广使用前对动物体内的毒性作用,以确定安全使用范围。
(三)临床评价:临床评价是通过对动物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估,判断药物对动物的疗效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卫生杀虫剂的使用及效果评价卫生用杀虫药剂是用来杀死或驱除病媒昆虫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药物制剂,杀虫药剂在对昆虫显示它的毒性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如:直接与昆虫接触,需经一定的作用时间,要有适宜的温度条件等等。
因此在除害灭病工作中,杀虫药剂是个重要的武器。
但不管药剂的药效多么好,如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它,不仅给环境带来污染,而且还会使许多害虫产生抗药性,给今后的害虫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
因此对每个实际工作者来说,必须详细地掌握所使用药物的性质及对害虫的作用方式,正确地进行药物配制及施药。
了解药与械之间的关系以及防止或延缓害虫对药剂产生抗药性的方法措施,方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但必须明确指出,在今后除害工作中,决不能全部依赖杀虫药剂。
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合城市建设,从环境防治上很下功夫,充分发动群众土洋结合才能更好地搞好除害灭病工作。
第一节杀虫剂的分类杀虫剂的品种很多,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常根据原料来源、用途、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有机类化学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
如按照其作用方式,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当然,一种杀虫剂往往有多种作用方式。
1.胃毒剂: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虫体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百虫等。
2.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或渗入虫体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溴氰菊酯等。
3.熏蒸剂:以气体状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其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敌畏等。
4.驱避剂:本身基本没有毒杀能力,但可驱散和使害虫忌避,以保护人、畜不受侵害的药剂。
5.诱致剂(引诱剂):能引诱害虫前来接近,以便集虫防治或调查虫情的药剂。
一般可分食物诱致剂、性诱致剂、产卵诱致剂三类,诱致剂与胃毒剂混用,非常有效,值得今后大量开发应用。
6.内吸杀虫剂:药物经家畜体表吸收,分布于全身血液中,当昆虫刺吸家畜血液引起中毒死亡,防制家畜体外的寄生虫,如皮蝇磷、杀虫畏等。
7.粘捕剂:为具有不干性饴状粘性物质,用以粘捕害虫的药剂如粘蟑纸、粘蝇纸等。
附件1兽药比对试验要求按照《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兽药产品批准文号需要实施的比对试验包括生物等效性试验和休药期验证试验。
生物等效性试验应按照农业部发布的《兽用化学药品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用于食品动物的产品需要进行的休药期验证试验应按照农业部颁布的《兽药残留试验技术规范(试行)》进行。
一、实施比对试验品种遴选原则按照科学合理、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思路,依据产品注册情况以及兽药剂型性质与特点,分期、分类实施。
首先开展注射制剂的比对试验;其次开展口服液制剂、可溶性粉制剂的比对试验;最后开展口服固体制剂及其他剂型的比对试验。
具体实施比对试验的品种以农业部发布的目录为准。
二、参比品、受试品的选择与要求参比品原则上应为原研发生产企业的产品。
若原研发生产企业的产品不再销售,则应选择市售合格的相同主导产品,并由农业部公布。
受试品应为符合兽药国家标准的产品,并在兽药GMP 生产线上抽取,经省级兽药监察所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试验。
三、试验动物的种类要求原则上为参比品批准使用的靶动物,家畜优先选择猪,家禽优先选择鸡,宠物优先选择狗。
其中批准使用的靶动物为多种动物的,畜禽应分别开展试验。
四、血药浓度法生物等效性试验要求能够用血药浓度法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制剂品种,应优先进行血药浓度法生物等效性试验。
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除应遵循农业部发布的《兽用化学药品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试验设计用家畜作为试验动物的,一般选择交叉设计。
若药物有很长的消除半衰期或者交叉设计时两阶段间的清洗期持续时间太长,以至试验动物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时,可选用平行设计。
用鸡作为试验动物的,一般选择平行设计。
选择平行设计的,试验动物数量每组不少于30头(只)。
(二)给药剂量一般只做单剂量试验。
给药剂量应与临床单次用药剂量一致,通常选用参比品的最高给药剂量进行试验。
(三)其他注意事项有关生物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结果评价和研究报告内容等按农业部发布的《兽用化学药品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执行。
动物药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动物药品作为保护和促进动物健康的重要工具,其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对于保证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动物药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常用的检验方法。
动物药品的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性质、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理化性质的标准主要包括外观、溶解度、PH值、比旋光度、含量等。
外观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药品的颜色、形状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溶解度指的是药品在特定溶媒中的溶解程度,符合标准的药品应该能够充分溶解。
PH值是指药品在溶液中的酸碱性,符合标准的药品应该在特定范围内。
比旋光度是指药品溶液在特定温度下对光的旋转程度,也需要符合标准范围。
含量是指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符合标准的药品应该含量稳定。
安全性是衡量动物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动物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给动物造成危害。
安全性的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细胞毒性等方面。
急性毒性是指药品在单次使用过程中对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
慢性毒性则是指药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和实验。
细胞毒性是指药物对动物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来评估。
有效性是衡量动物药品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动物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疗效等方面。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药效学研究药物的药理学作用和药效指标,疗效则是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来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动物药品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验、理化检验和生物学检验等。
物理检验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药品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理化检验主要是对药品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包括溶解度、PH值、比旋光度、含量等方面的测定。
生物学检验则是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培养实验等方法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总之,动物药品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对于保证动物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可以确保动物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动物健康。
普通级实验用猫寄生虫学监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普通级实验用猫寄生虫学监测的检测要求、检测程序、检测规则、结果判定和检测结论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级实验用猫的寄生虫学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448.1 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GB/T 18448.2 实验动物弓形虫检测方法NY/T 541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实验用猫 Experimental cat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验检测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猫。
3.2普通级实验用猫 Conventional experimental cat不携带所规定的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和猫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实验用猫。
4 检测要求4.1 临床观察普通级实验用猫临床观察应符合下列要求:——被毛整齐平整不粗乱;——头、尾、躯干、四肢正常无缺损;——眼、鼻、口、耳、肛门、泌尿生殖器开口清洁,没有异常分泌物;——行走正常;——粘膜颜色正常。
4.2 检测项目及方法普通级实验用猫寄生虫检测项目及方法见表1。
表1 普通级实验用猫寄生虫检测项目及方法5 检测程序普通级实验用猫检测程序见图1。
动物编号外观检查采样取血a耳后或背部毛发、皮屑检测结果判定b判定结论a 宜选择前臂静脉进行釆血。
b 检测结果存疑,需要进一步确诊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前期检测结果,按照表2中检测方法的要求采集动物组织或特定样本进行进一步检测。
图1 普通级实验用猫检测程序6 检测规则6.1 检测频率每6个月至少检测1次。
6.2 采样6.2.1 方式及数量6.2.1.1 应选择6月龄以上实验用猫进行随机抽样或全部取样(少于5只时)。
欣宠克体外驱虫药是由知名国际公司硕腾出品,与大宠爱、妙宠爱所属同一厂家,经过资深研发团队的开发设计,驱虫谱十分全面,同时驱虫效果和安全性也较为突出。
一经上市就引起众多爱宠人士关注,本文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
1.欣宠克的适用症是哪些?根据欣宠克中国标签显示,欣宠克适用于6月龄及以上且体重不低于1.3kg的犬,每1kg体重,犬最低2mg,每月1次。
用于预防和治疗犬跳蚤感染及跳蚤引起的过敏性皮炎,同时也可以用于治疗和控制犬蜱感染。
在欧洲的标签中,欣宠克批准在8周龄或以上的犬使用,除了跳蚤和蜱虫,还适用于耳螨、疥螨、蠕形螨等症状。
对于治疗耳螨,欣宠克可以使用一个剂量进行治疗,建议在用药后的30天再由兽医进行复查;治疗疥螨,每月按剂量用药一次,连续使用2个月;对于治疗蠕形螨,每月按剂量用药一次,连续使用3个月。
2.欣宠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欣宠克的主要成分是沙罗拉纳,通过阻断跳蚤和蜱虫中枢神经系统中的GABA和谷氨酸氯离子门控通道,阻止氯离子的摄取,从而导致神经刺激的增强及靶寄生虫的死亡。
实验室研究中,欣宠克给药3小时后开始杀灭跳蚤,在跳蚤感染后8小时内可减少≥96%的活蚤数量,能将跳蚤在产卵之前杀灭,药效可维持35天。
欣宠克对蜱有杀灭作用研究表明,欣宠克可迅速起效驱杀,并且持续有效杀蜱超过35天。
3.欣宠克的安全性怎么样?欣宠克不含农药成分,主要成分沙罗拉纳刺激性较低,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成分只针对寄生虫这一受体,不会伤害宠物和人类,即使柯利牧羊犬都可以放心使用。
4.使用欣宠克治疗后的犬,其身上的蜱还能重新附着吗?据临床研究表明,一旦蜱摄入经欣宠克治疗的犬的血液,蜱在3-4小时内就会迅速死亡,在死亡之前蜱会出现行为不协调和肌肉控制缺乏。
由于缺乏口器的神经肌肉协调,这使跳蚤或蜱很难重新附着于宿主。
5.欣宠克对跳蚤卵或者幼虫有影响吗?用欣宠克治疗一天后,尽管对犬进行连续再次人工感染跳蚤,犬身上的跳蚤也不能产出活卵。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宠物(犬、猫等)用药物包括用于预防和治疗宠物疾病的各种化学药品及其制剂。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目的是了解受试药物在宠物中的剂量-反应曲线,即从有效作用到毒性作用,或至致死作用的持续动态变化过程;了解宠物对药物中毒剂量的临床反应特征;了解受试药物有效剂量、推荐剂量和中毒剂量对靶动物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变化特征;从而提出受试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及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宠物用的所有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药物及各种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一般对局部应用(如,耳、眼睛、乳房、阴道、子宫、关节等)的药物通常不要求进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但供全身皮肤用药、可能引起全身吸收作用或过敏反应的药物以及通过局部用药发挥全身作用的药物则应进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二、试验设计(一)试验动物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采用药物拟用的健康动物,体型大小、体重范围、年龄基本一致。
2.来源:应从有试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如果没有资质证明的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3.每组动物数:每组一般不少于6只;如果药物作用有性别差异的,应雌、雄各半,每组一般不少于8只。
(二)受试药物受试药物应与拟上市的制剂完全一致、同一剂型,有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有合乎规定格式的说明书。
受试药物应来源于同一批号,由申报单位自行研制并在GMP验收合格的车间生产的样品,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三)给药方案一般采用与临床应用相同的剂量、给药途径、间隔时间和疗程。
(四)给药周期对于一次给药的,应至少连续给药3天;对短期用药,试验必须持续用药至推荐的最长用药时间或更长;对于推荐长期应用(15天或更长)的药物,必须持续至推荐的最长时间。
(五)剂量与分组试验一般设置3个试验剂量组,分别为1、3、5倍推荐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
寄生虫学的实验室技术与研究方法寄生虫学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寄生虫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为了深入探索寄生虫的生活特性、疾病传播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科学家们必须运用各种实验室技术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寄生虫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寄生虫的培养与鉴定技术1. 寄生虫培养技术寄生虫的培养对于研究其生命周期、生长发育和寄生行为至关重要。
培养寄生虫需要选择适宜的培养液、培养条件和宿主细胞,并严格控制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
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监测寄生虫的生长状态、寄生虫数量和宿主细胞的健康程度,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2. 寄生虫鉴定技术寄生虫鉴定是识别和分类寄生虫种类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鉴定技术包括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生物学鉴定。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等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DNA分析技术,通过比对寄生虫的遗传信息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认其种属和亲缘关系。
生物学鉴定则是通过对寄生虫进行实验室感染宿主动物,并观察其生命周期和表型特征,来鉴定其分类学位置。
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1.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研究了解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对于研究其传播途径和寄生机制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寄生虫在不同寄主间的转化和发育过程,可以揭示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生活史等重要信息。
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观察、实验感染和分子标记等。
2. 寄生虫遗传与基因表达研究了解寄生虫的遗传背景和基因表达对于揭示其致病机制和潜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寄生虫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可以鉴定潜在的致病基因和调控网络,并为开发新的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等。
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方法1. 宿主免疫应答研究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复杂的免疫机制。
了解宿主的免疫应答对于研究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和宿主的疾病耐受具有重要意义。
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宠物(犬、猫等)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宠物皮肤螨、跳蚤、蜱、虱子等感染引起宠物皮肤病的药物。
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是评价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的剂量确定试验, 也称Ⅱ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了解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对靶动物的抗体外寄生虫效果,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剂量。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宠物用的所有抗体外寄生虫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抗体外寄生虫药物及各种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药效评价试验。
按每种适应症进行试验,首选人工诱发感染,如果条件不允许可采用自然感染病例。
选择自然感染病例,研究受试药物对寄生虫成虫的药效;也可以选择少量最新野外分离的寄生虫株进行诱导感染;对于稀有寄生虫种类可以使用实验室保存的寄生虫株进行诱导感染。
对于幼虫阶段的寄生虫应当使用诱导感染;对于定居阶段的寄生虫只能使用自然感染病例。
不能选用对药物有耐药性的寄生虫种进行本试验。
二、试验设计(一)试验动物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采用药物拟用的代表性动物进行,注明动物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
避免使用可能过敏或中毒的动物。
以成年动物为主,若药物拟用于幼龄动物,则需要选择幼龄动物。
2.来源:选用人工诱发感染时,动物应健康,从有实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
如果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选用符合受试药物目标适应症的自然感染病例,品种不限,性别不限,应来源清楚,饲养规范,动物主人能较好执行临床兽医医嘱。
3.数量:采用人工诱发感染,每组不少于6只;选用自然感染病例,每组不少于10只。
4.动物选择标准(1)人工诱发感染病例:选用健康成年动物,用人工感染体外寄生虫(虫卵)的方法诱发寄生虫感染,观察用药前后病变情况。
(2)自然感染病例:试验前制定试验动物的选择标准,注明其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
4.抗菌药物II、III期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抗菌药物II、III期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抗菌药物II、III期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地考察和评价新药对特定的感染性疾病治疗、预防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抗菌药物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是为新兽用抗菌药物进行II、III期临床试验制定的。
本指导原则规定了各项技术标准及有关研究方法的要求。
抗菌药物(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临床药效评价以靶动物为主要对象,其目的是为了评价一种新兽药是否具有治疗或预防动物疾病的价值,有无危险性或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开始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试验必须在能够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够对紧急情况采取及时和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
②负责临床研究的兽医必须经过临床药理学培训。
③研究者必须事先充分了解临床前药理的各项研究资料。
④有各期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具体执行计划。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各类新抗菌药物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
二、II期临床试验初步评价兽药对靶动物目标适应症的防治作用和安全性,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方案。
试验设计内容如下:(一)试验动物1.品种:应与受试药物的拟推荐应用范围相一致,靶动物的种类、品系、体重和年龄相一致。
不同靶动物和不同适应症应分别进行临床试验。
2.来源:应从有试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如果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如果没有实验动物并且实验条件能得到有效控制,也可使用自然感染的动物。
3.每组动物数人工攻毒病例:小动物不能低于30只,中动物不能低于10头,大动物不能低于6头;自然感染病例:小动物不能低于50只,中动物不能低于30头,大动物不能低于15头。
(二)试验材料1.受试药物及来源:受试药物应与拟上市的制剂完全一致、同一剂型,有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有合乎规定格式的说明书。
受试药物应来源于同一批号,由申报单位自行研制并在GMP验收合格的车间生产的样品,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宠物(犬、猫等)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宠物皮肤螨、跳蚤、蜱、虱子等感染引起宠物皮肤病的药物。
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是评价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的剂量确定试验, 也称Ⅱ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了解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对靶动物的抗体外寄生虫效果,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剂量。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宠物用的所有抗体外寄生虫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抗体外寄生虫药物及各种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药效评价试验。
按每种适应症进行试验,首选人工诱发感染,如果条件不允许可采用自然感染病例。
选择自然感染病例,研究受试药物对寄生虫成虫的药效;也可以选择少量最新野外分离的寄生虫株进行诱导感染;对于稀有寄生虫种类可以使用实验室保存的寄生虫株进行诱导感染。
对于幼虫阶段的寄生虫应当使用诱导感染;对于定居阶段的寄生虫只能使用自然感染病例。
不能选用对药物有耐药性的寄生虫种进行本试验。
二、试验设计
(一)试验动物
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采用药物拟用的代表性动物进行,注明动物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
避免使用可能过敏或中毒的动物。
以成年动物为主,若药物拟用于幼龄动物,则需要选择幼龄动物。
2.来源:选用人工诱发感染时,动物应健康,从有实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
如果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
验。
选用符合受试药物目标适应症的自然感染病例,品种不限,性别不限,应来源清楚,饲养规范,动物主人能较好执行临床兽医医嘱。
3.数量:采用人工诱发感染,每组不少于6只;选用自然感染病例,每组不少于10只。
4.动物选择标准
(1)人工诱发感染病例:选用健康成年动物,用人工感染体外寄生虫(虫卵)的方法诱发寄生虫感染,观察用药前后病变情况。
(2)自然感染病例:试验前制定试验动物的选择标准,注明其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
了解动物的用药史,近期内用过药物的动物不应入选。
选择依据是局部皮肤(或耳部)临床症状和体表体外寄生虫的检出,计算局部病灶中体外寄生虫的数量,确定体外寄生虫感染的程度。
每个试验组中的动物应当加以标记,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重复,并在最终的报告中标明。
5.病例淘汰标准:使用受试药物不足推荐的给药疗程的动物;因伴发其它疾病或需要联合用药,或中断治疗的动物,均应予淘汰。
(二)试验药物
1.受试药物及来源:受试药物应与拟上市的制剂完全一致、同一剂型,有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有合乎规定格式的说明书。
受试药物应来源于同一批号,由申报单位自行研制并在GMP验收合格的车间生产的样品,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2.对照药物及来源:对照药物应当是已经在我国批准上市,与受试药物作用相似、适应症相同的药物。
来源可以从市场购买或者由申报单位提供,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三)给药方案
按照受试药物拟在临床采用的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方法、每天给药次数和治疗周期等)给药。
对照药物应严格按照批准的说明书给药。
(四)试验周期
对于人工诱发感染,从受试动物被人工感染体外寄生虫出现局部临床症状(红疹、瘙痒、抓挠、皮屑、掉毛或断毛等)后,按照受试药物的适应症与用
药说明进行给药。
对于自然感染病例,根据体外寄生虫的生活周期,确定抗体外寄生虫药物的试验周期,按照受试药物的适应症与用药说明给药。
停药后7天内至少随访1次。
(五)试验分组
1.选用人工诱发感染,单方制剂试验要求分成以下六组:
(1)空白对照(不感染不给药)组;
(2)感染不给药组(阴性对照组);
(3)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加倍组;
(4)受试药物推荐剂量组;
(5)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减半组;
(6)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2.选用自然感染病例,单方制剂试验要求分成以下五组:
(1)空白对照(不给药)组;
(2)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加倍组;
(3)受试药物推荐剂量组;
(4)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减半组;
(5)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3.如为复方制剂还应增设单个药物的推荐剂量组。
(六)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试验开始前、试验开始后、给药过程中和停药后各个阶段受试动物的生理状态、临床症状,以及症状的发生、发展、消失和转归情况;并按照试验设计检测必要的血液常规指标和生化指标;检测与抗体外寄生虫效果有关的指标,并尽量使用定量指标来评估药效。
1.临床检查:进行临床全身检查,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常规指标;局部检查体表瘙痒程度、皮肤破损程度、红疹或脓疹的数量,皮肤病灶的部位与分布情况等,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
2.外寄生虫检查:检测与驱虫效果有关的指标。
取患部皮肤,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局部病灶中体外寄生虫的数量。
对于跳蚤感染,通过跳蚤数量、蚤粪分布与数量等,确定药效。
对于虱子感染,通过皮肤病灶的程度、拔毛检查等,确定药效。
对于蜱叮咬性皮炎,根据蜱的数量和皮肤病损情况确定药效。
对于疥螨感染,通过刮皮检查确定疥螨的数量,结合局部皮肤症状综合判断药效。
对于蠕形螨病,通过刮皮检查蠕形螨的数量和细菌继发性感染的情况,结合皮肤病灶的分布和程度综合判断药效。
对于耳螨感染,通过外耳道分泌物的检查,结合耳螨的数量与耳部炎性病灶的减轻程度,综合判断药效。
3.病理剖检:应对死亡的试验动物进行病理剖检,必要时进行相关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提供照片,以确定死亡与药物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七)统计分析
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
将受试药物组间、受试药物组与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或感染对照组)进行显著性比较,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剂量。
(八)结果评价
药效评价以皮肤(或耳部)中体外寄生虫数量变化指标为主要判断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作综合判断。
检查每只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数(及虫卵数),计算虫体(虫卵)减少率,按以下标准判断各组的药效:
1.有效:用药治疗期间和用药结束后,皮肤(或耳部)的体外寄生虫(及虫卵)数量平均减少率≥90%,患部无瘙痒,无红疹、皮屑或试验动物自我啃咬的损伤。
2.无效:用药治疗期间和用药结束后,皮肤(或耳部)的体外寄生虫(及虫卵)数量平均减少率<90%,患部仍有瘙痒,红疹、皮屑等,动物自我啃咬性损伤明显存在。
对于人工诱发感染试验,受试药物组应与感染不给药组的体外寄生虫(及虫卵)数量平均减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对于自然感染试验,受试药物组应与空白对照(不给药)组的体外寄生虫(及虫卵)数量平均减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三、试验报告
为公正、科学地评价药物疗效,对试验报告内容做如下要求:
1.试验目的。
2.受试药物需注明宠物药名称、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批号及用法与用量。
3.试验时间与地点。
4.试验设计者、负责人、参加者及电子邮箱。
5.归纳总结该药物的疗效,确认受试药物的适应症、推荐剂量、给药方法、给药次数和给药间隔等。
6.试验数据,应有详细的试验原始记录。
原始资料保存处、联系人、电话。
7.试验单位(加盖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