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51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物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1840年以前),实现了从古物学到考古学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埃及学的形成、温克尔曼写成《古代美术史》、汤姆森提出“三期说”等。
第二个阶段是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期(1840—1960年),考古工作在地域上由欧洲、近东扩大到全世界。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6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蒙特柳斯提出系统的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等,科学的考古学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第三个阶段是持续发展期(1960年以来),考古研究从文化谱系和编年工作转向阐释考古现象。
这一时期见证了“新考古学”及其他考古学流派的兴起、自然科学和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广泛应用、考古学的进一步世界化,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兴盛发展。
第一节欧美考古学简史人类探索过去的好奇心不难理解。
目前所知最早对古代实物进行探索的事件,是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近2000年前的基石。
无独有偶,按照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在公元前1世纪收藏“古代英雄们的武器”。
然而在考古学或古物学研究出现之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过去的知识仅仅来自于文字记载、宗教信仰、口碑、传说和迷信。
直到中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至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和古物的兴趣。
考古学是从古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19世纪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出现。
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一)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从而开始了对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搜集。
15世纪后半叶,罗马收藏之风兴起,教皇、红衣主教和显贵们纷纷把自己的别墅装点成古代艺术的宝库。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地址环境考古学方法(地质学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同史前考古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动物环境考古学方法(不同的动物不仅是适应一定的温度和纬度,而且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植物环境考古学方法(同动物相比,植物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更敏感)。
地址环境考古学方法:地质学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同史前考古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四纪是地质史上最新的一个时间单位,仅就环境考古学而言,地质学对沉积物成因和第四纪气候演变的研究,对于恢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环境考古学方法:不同的动物不仅是适应一定的温度和纬度,而且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据此,可以根据动物化石推断古人类生存的古地理环境。
植物环境考古学方法:同动物相比,植物由于移动性小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更敏感,常被看做是地质时代“温度计”而用来判断第四纪古气候的变化。
利用古文化遗址中的植物遗存进行有关植物和古气候的研究,是植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非考古专业如何考研考古专业非考古专业考研考古专业,需要参加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主要非科班出身于传统的田野考古相比科班出身的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以后相对考学和工作比较受限制。
但是如果真想考到博士也是可以的。
如果本科是学理工类的特别是与考古学研究相关的,有些甚至很吃香。
比如本科学计算机、地理、遥感、测绘等之后做遥感考古是相当有优势的。
比如本科学生物的做动植物考古研究,之前学医的做体质人类学。
考古学就业方向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这行比较清苦的,而且要耐得住寂寞,这行比较冷门,而且年纪越大越吃香,刚毕业应该会在基层煅炼不少年如果你是对恐龙,古兽感兴趣,考古学就免了,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一万年以内古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从事相关的古人类学工作,如现场发掘,化石研究等。
考古学专业简介考古学,即考究古代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在中国是历史学的分支,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多从属于人类学。
古代中国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方法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揭示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的真相,人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古代中国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文化、历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勘探、发掘和重建三个方面。
其中实地勘探是最基础的工作,其目的是寻找可能存在的考古遗址或文化遗物,确定其性质、规模和分布等。
例如,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铜陵侯墓出土于1956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古代汉墓的认识。
为寻找铜陵侯陵墓,考古工作者利用地面电渗探和磁力探测技术,发现了墓葬的大致位置和规模。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人们终于发现了铜陵侯的真墓,其中不仅有大量用于行宫、约会等的器物,还有铜陵侯的遗骸,对于研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除了实地勘探外,考古发掘和重建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
考古发掘是指对考古遗址进行细致的挖掘、筛选、清理和记录等工作,以获取有关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物资料与文本资料。
而重建则是指根据挖掘出土的文物、史料材料等,对已经消失的历史事物进行还原与重建。
例如,中国著名的敦煌石窟,是中国北方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因为长期风蚀、光化、破坏、盗掘等原因,石窟中的文物和壁画逐渐损毁,形成了文化与艺术上的巨大损失。
为此,考古学家使用了激光变形技术,在重建历史建筑时对石窟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实现了石窟中壁画、装饰样式、文字资料等多层次地构建和早期历史研究。
二、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学科之一。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史料考证、文献研究和历史比较等方面。
史料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核心问题的真实性的确证,从而探究历史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
例如,明代史家何应钦的《明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对于中国近世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及其历史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
为了有效地开展考古研究工作,考古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勘探调查考古学的第一步是通过勘探调查找到潜在的考古遗址。
勘探调查主要包括人工勘探和非侵入性勘探两种方法。
1. 人工勘探人工勘探是考古学中最传统的方法之一。
它包括实地踏勘、考古发掘、测量绘图和文献调查等。
通过实地勘探,考古学家可以找到可能存在古代遗址的地方,并初步判断其价值和研究方向。
2. 非侵入性勘探非侵入性勘探是一种对潜在遗址进行检测和勘探的方法,以尽量减少对遗址本身的损害。
这种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遥感勘测和地层钻探等。
通过非侵入性勘探,可以在不破坏地下文化遗产的情况下获取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发掘与挖掘发掘与挖掘是考古学中最直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实地发掘,获得遗存的物质文化证据。
发掘与挖掘需要非常谨慎和耐心,因为一旦发掘过程中犯下错误,将无法弥补对遗址的损害。
1. 挖掘方法与技术在进行发掘和挖掘时,考古学家使用许多工具和技术来帮助他们准确地获取和记录遗址的信息。
例如,使用测量工具绘制遗址地图,使用筛子过滤出有价值的细微遗物,使用摄影技术记录挖掘过程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保证了挖掘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保存与保护考古遗址的保存与保护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旦考古遗址被挖掘,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其进一步的损坏和破坏。
保存与保护工作包括建立保护围栏、采取定期维护措施、使用保护性材料包裹文物等。
这些措施确保考古遗址能够被长期保留下来,供后代研究和欣赏。
三、实验研究在考古学中,实验研究通常用于解释或验证考古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实验研究可以是实地考古重建,也可以是实验室内细致的化学或物理分析。
考古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遗址、文物和其他古代遗迹的调查和分析,以揭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化过程。
它通过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过去。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的定义以及常见的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学科的角度看,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其次,从研究的对象来看,考古学主要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包括人类的生活工具、生活环境、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遗址、遗物、文献等。
遗址是指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包括人类居住、生产、仪式、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遗迹。
遗物是指由人类制造或使用的物品,包括陶器、石器、青铜器、金属器、玉器等。
文献是指古代人类书写的各种文字资料,包括碑文、铭文、文书等。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以获取、保护、研究和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信息。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 发掘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遗址进行系统的挖掘和调查,可以获取丰富的考古资料,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发掘需要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组织,采用逐层逐方向的方式进行,同时要做好记录和保护工作。
2.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考古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探测和勘察,发现和确认潜在的遗址和遗迹。
调查可以借助卫星遥感、地面探测仪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辅以考古学家的实地勘察,以获取全面的调查数据。
3. 实验考古实验考古是通过模拟古代人类的活动和制作过程,来研究古代工艺和技术的传承和演变。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考古学家可以还原出古代人类的工艺技术,了解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
4. 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古代文献资料也是考古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与考古发现进行对照和验证。